摘要:從欄目意識、接受者意識、自我意識三個方面,祥細探討這三個意識對節目和主持人品牌的樹立,產生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三者不可分離,只有結合在一起,主持人才能達到完美和諧。
關鍵詞:節目主持人 欄目意識 接受者意識 自我意識
在很多關于主持藝術理論的文章中,大家討論最多的是主持人的素質。其實,很多時候都忽視了作為節目主持人應該有的意識。在我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我發現作為主持人,有三個意識非常重要,那就是欄目意識、接受者意識和自我意識。這三個意識對節目和主持人品牌的樹立,產生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欄目意識
主持人在構思中一定要自始至終保持欄目意識。也就是說,要對自己即將主持的欄目類型和類似類型有相對全面的了解。首先對自身欄目風格的了解是主持人的首要任務。在完成欄目風格定向的前提下,同時還應該對其他類似類型欄目的特點進行分析和了解,這樣才能找到并發揮自己欄目的特點。
現在,廣播電視節目繁多,每個節目都是在進行著爭奪觀眾的電子大戰。其實,在欄目之間的競爭從構思階段就已經隱形展開了。因為構思是節目進行的第一步,節目的構思在本質上是創作集體的智力角逐。一般不同類型欄目之間的差異是一目了然的,然而同類型欄目之間的差異就不太容易分清了。在一般情況下,比較難辨析的是專題節目和其他間出現的交叉現象。比如,記實性專題節目和新聞性專題報道。這兩種節目都強調節目內容的真實,不允許有虛構和杜撰,在形式上和記錄片比較接近。那么,他們的區別在哪里呢?首先,專題節目和新聞節目的出發點不同。其次,兩者對真實的要求內涵也不同。新聞節目不僅要求基本事件要全部真實,而且具體細節也必須真實,是不允許組織拍攝的。但專題是可以有組織拍攝的,在必要的內容上也可以用拍攝和編輯手段進行渲染。第三,新聞報道往往是靠抓拍搶拍,所以在前期和后期制作上有比較大的限制;專題節目則可以有比較充足的時間進行精雕細琢。由此可見,新聞性專題顯然不能背離新聞節目的特點,可以由于新聞著眼點的不同進行組織素材,但必須完全真實、不能有一絲虛假渲染,還必須有時效性;而記實性專題是以記實的手法拍攝制作的專題,所以更強調教化作用,允許有適當的渲染強調和對素材的。
二、接受者意識
在傳播學中接受者一直用的都是受眾這個詞,而《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卷上的解釋是:接受信息傳播的群眾。原來主要是指演講的聽眾。引入到傳播學中就泛指報刊、書籍、廣播聽眾和電影電視觀眾。也就是說,受眾就是受傳者、接受者、傳播對象。在傳播學中分析受眾有多重角色:新聞產品的消費者、新聞符號的譯碼者、新聞作品的參與者和傳播效果的反饋者。后來,為了強化傳播者更清醒地認識到受眾的參與意識,李盛之先生將傳者和受者改稱為傳播主體和接受主體。
作為主持人來講,還必須面對一個現實——節目主持人的能力和水平與觀眾的欣賞水平之間永遠都在進行著競技和較量。同時,我們還應該時刻牢記的就是接受者是一個綜合的群體,是由無數個體匯集而成的。那么,制作者怎樣才能夠爭取更多的觀眾吃自己這道菜呢?就需要在做菜的時候仔細研究、了解觀眾的口味和制作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在構思中有針對性,節目也具有廣泛性。
三、自我意識
廣播電視和政治的密切聯系是不可否認的,無論是大眾傳播學,還是現代政治學的研究,都無法掩蓋大眾傳播工具的政治屬性和政治功能以及它在政治體系和政治結構中的地位。大眾傳播工具屬于非政府性機構,但也是政治體系的組成部分。作為大眾傳媒的廣播電視應該是政治信息的交流機構,它理應兼備政治信息輸出和輸入的雙重功能。但是,政治信息的交流僅僅是廣播電視傳媒諸多功能中的重要一項,不是其唯一的功能。我國節目主持人起步緩慢的原因,就是對這一問題在認識上失之偏頗。
1958年4月29日,中央廣播事業局黨組在給中央宣傳部、國務院并轉黨中央的報告中指出:“北京電視臺應根據自己的工作特點,擔負起宣傳政治、傳播知識和充實群眾文化生活的任務。”由于有了這樣的指導方針,當時廣播電視新聞和重大的黨事國務密切聯系著,社教節目和知識傳播也很注意和中心工作配合,就是文藝節目也重視革命傳統教育、階級斗爭教育和社會風尚教育。在這樣對廣播電視的政治宣傳功能片面強調和缺乏對受眾的基本交流前提下,播音員都是千篇一律地念稿。甚至廣播電視的新聞節目的基本稿源都是依賴報紙和通訊社。而主持人節目是突顯個性的形式,是利用主持人的個性魅力來使節目更靈活,更容易與觀眾交流。顯然這和咱們當時的背景是格格不入的。
直到改革開放后,思想解放了。國門外的資訊空前豐富,以前單調的節目形式和內容編排都不能滿足傳受雙方的要求。因為大家的信息需求、審美需求和娛樂服務需求在開放的政治環境下隨著眼界的開闊而不斷提高,于是積極地學習西方先進的傳播模式也不就可避免。在這樣寬松、開放的政治氛圍和新聞觀念的更新下,我國的廣播電視事業迎來了自己的春天,開始步入了充滿生命力的黃金時期。而節目主持人也借著這股強勁的春風得以迅猛發展擴大。同時,主持人節目的誕生是我國廣播電視工作者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指導下,對現代廣播電視事業發展規律的有益探索。這種探索宏觀上順應了信息時代形式發展的需要,符合現代廣播電視的發展規律,張揚了自身的優勢。具體地看,它突破了以往幾十年單一的播音形式,豐富了節目內容,縮短了與受眾的距離,極大地提高了收聽率和收視率,對我國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
節目主持人的個性是欄目風格和主持人自我個性的復合體,是觀眾心目中節目所依附的具像。主持人個體所具有的魅力和吸引力是爭取更多收視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說:“傳播者的威望與形象是主持人節目成功的法寶。”這是加強傳播效果的最有效的方法。列寧同志說過:為了能夠分析和考察不同情況,我們必須在肩膀上長著自己的腦袋。但是有個性并不就意味著魅力,個性成為魅力的條件有很大的局限和變化。
1.個性的界定
個性是在一定的社會條件和教育影響下形成的一個人比較固定的特性。它包含于性格之中卻又帶有強烈的突出色彩,個性就是一個人所特有的獨一無二的特點。
電視節目主持人也是一種社會性的公眾形象,主持人的形象氣質與觀眾的審美取向和觀賞心理要相合。同時,觀眾對主持人在形象上的要求更傾向對知識結構、品格修養、主持格調和文化情趣的高標準。所以,主持人的個人風格必須要有自己的特點。但在尋找特點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欄目的個性和自身的形象特點以及個性特點是否和諧、融合。
2.個性的假象
不可否認,個性常常會被有意無意地隱藏掉或是被修正后以假象形式出現。比如,電視臺要拍攝一個小保姆的生活,在拍攝的過程中小保姆一定會穿上她自己認為最漂亮的、平時工作時絕對不舍得穿的衣服。而且擦桌子的時候動作也一定會比平常更加注意。小保姆在被拍攝的時候將自己的個性加以粉飾而出現了并不完全真實的個性。演員和主持人也會有這樣的情況。一個不太成熟老練的演員或主持人僅僅從鏡頭前走過,都會盡量地使自己走路的姿勢“漂亮”一點,一旦加上了這樣的非角色欲望和非角色目的,就會使自己的狀態不自然。這個時候出現在鏡頭前的演員或主持人的“個性”其實是個性的假象。在生活中,我們隨處可以看到這樣的個性假象,而且無論是演員,還是主持人,其創作過程中有時也需要以個性假象出現,只不過演員的任務是通過表現這些假象來完成角色準確真實個性的展現,而主持人也需要這些假象來更好地實現節目的串聯者、組織者的任務。
3.主持人的個性成為魅力的條件
主持人出現在觀眾眼中的實際上是熒屏形象,它和戲劇藝術典型形象是不同的。后者可以調動多種藝術手段使非我的藝術形象突現于人們眼前;而特定的欄目熒屏形象雖然可以進行設計或調整,但展現得更多的是更真實、更完美的“自我”。這個出現于熒屏,要被公眾認可、接受并富有魅力的形象,并不太容易塑造。
個性太突出或太不明顯都不能使個性成為魅力,個性也需要適當的表現力。表演是感覺超越一切的職業,而主持人以理性思維把握了節目脈絡的前提下,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也需要借鑒表演創作的這一特點。怎樣才能使自身的個性具有魅力征服受眾呢?這就需要準確的人生感覺。現在的受眾對于主持人的個人魅力空前重視,他們需要一個真實的“人”和他們進行交流溝通,他們需要一個能夠了解他們的生活、理解他們的想法的朋友和他們共同分享節目時光。但這并不說明主持人在創作中就可以將自身生活中的魅力完全地加入到節目控制過程中,而是應該首先將自己的位置放到受眾中,想受眾之所想,急受眾之所急。明確地認識到個性是建立在共性基礎之上的,脫離共性的個性不僅不能夠成為魅力,反而會令接受者感到做作,使節目與受眾疏離。如果主持人一味地追求展示自身“魅力”,勢必會和受眾產生距離感。作為大眾傳播者,“距離產生美”這一句話就不再是絕對的了,距離的產生會導致交流的中斷,而交流的中斷最終導致的必然結果就是傳播的失敗。
4.個性魅力與規定情境的關系
在生活中有沒有絕對的個性魅力呢?我想是沒有的。在不同的規定情境下個性的表現也會有不同的效果。我們都有這樣的生活經驗:大家集體爬山旅游,有一個姑娘比較嬌氣,大家老是在行進的過程中停下來等她,于是,大家有些討厭她,今后再爬山旅游時可能就不會再帶她了。可是,如果她是和男朋友一起游玩,她的嬌氣卻可能使她顯得更加楚楚動人,更激發了男朋友保護她的欲望。可見,個性特點在有的條件下可能會變成缺點,但在有的條件下會變成優點。也就是說,個性能否成為魅力點是和規定情境密切相關的。主持人的自身個性其實也是自身性格中穩固的、不易改變的特點。當然,主持人的個性在向有利于節目創作的轉化過程中是需要條件的,而且這個方面的條件也是不確定的,主持人必須要根據具體的情況進行客觀分析,充分確定轉化的可能性和準確把握轉化程度,才能做到有利于增強節目魅力。
主持人在進行創作的時候是在深入理解節目的最高目標的基礎上,探索節目的流程,既把握住現場的氣氛與節奏,又注意到觀眾的反饋,然后不斷地加以應變,并將自身的精神氣質特點加以最大限度的發揮,從而達到節目的個性化完成。也就是說,主持人在首先要把握好節目的整體風格,這個整體風格也包含了類型群體個性特點。然后,再涂抹上自我個性色彩。不過要記住,在具體的節目創作過程中,能夠被涂抹上色彩的地方只能是細節。就好比主旋律與插曲,主旋律表達的是整個基調,而插曲的作用是讓主旋律有起伏、有亮點。兩者不可分離,只有結合在一起才能有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