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跨文化交流是新時代外語教學的首要目標,閱讀是外語教學的主要手段。閱讀材料的選擇會直接影響跨文化交流大學英語教學目標的實現。當前,閱讀方面的問題阻礙了學生閱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只有采取正確的原則和策略,選定的閱讀材料才能促進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形成與改善。
關鍵詞:跨文化交流 閱讀材料 選材原則 選材策略
一、前言
跨文化交流的研究首先出現在美國這個多民族多種族的國家,跨文化交流理論的奠基人是美國人類學家Hall,E. T.。20世紀80年代開始,學者們逐漸把研究重點從對比分析不同文化交流的差異,即靜態研究轉到了跨文化的交流多變過程即動態研究。進入到21世紀,社會語言與應用語言學界逐步形成了跨文化交流的概念并將其引進大學課堂。閱讀是讀者以語言為載體,根據自身文化水平,語言能力和動機對相關閱讀材料進行的書面語言交流活動它是跨文化交流中的一種書面交流活動。美國學者Goodman K.S.認為,“閱讀是心理語言學的猜謎活動(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它包含思想與語言的相互作用過程”。當前,英語閱讀仍然是我國大學生英語輸入的主要手段,而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夠通過足夠的閱讀得到提高。但傳統的閱讀材料往往忽視了對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在跨文化交流的研究方向上,大多數語言教學研究者都是選擇從口語教學或寫作教學等語言輸入或者翻譯的角度展開。有關閱讀輸入尤其是閱讀材料的選擇對跨文化交流作用方面的研究較少。本文針對這種研究缺失性,從跨文化交流和閱讀的關系,閱讀選材的現狀以及選材原則和策略等幾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二、跨文化交流和閱讀的關系
1.跨文化交流的實質及重要性
胡文仲認為,跨文化交流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流,即跨文化環境中的交流活動。跨文化交流要求在教學中不僅傳授學生有關語法,詞匯、語音等基本的語言知識,還要適當地引入相關文化教育。由于文化與語言的差異,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在交流時會不可避免地出現許多的障礙,從而導致交流的失敗。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跨文化交流的作用越來越顯著。教育部2007年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教學性質是“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為主要內容,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因此,大學英語教學是語言基礎教學,更是跨文化交流的素質教學。
2.閱讀的實質及其選材重要性
閱讀是一種積極的思維活動,它是以語言知識為工具進行的一系列心理思維活動。根據Goodman對閱讀的本質表述,閱讀實質是一種書面的語言交流活動。鐘啟泉認為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閱讀和聽力都被認為是被動吸收語言知識的“接受性技能(receptive skill)”。近年來,隨著心理語言學與腦科學的發展,人們才認識到閱讀是一個主動思考的過程。實際上,在閱讀過程中,讀者總是對看到的書面信息不斷地進行著假設,并不斷的預測即將要讀到的內容,并根據已有的中外文化背景知識進行推理與判斷以達到理解的目的。因此,閱讀的本質是一個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復雜心理過程。閱讀一直是成年人獲取知識的主要手段,也是最需要掌握的外語技能。路文軍認為,影響閱讀教學的兩大因素一個是學生本身,而另一個就是閱讀材料的選擇。因此,好的閱讀材料可以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實現閱讀進行的所有目標。
3.跨文化交流與閱讀選材的關系
跨文化交流是閱讀的終極目標,英語閱讀不應當僅僅是為了擴大學生的詞匯量,提高閱讀理解效果和在考試中獲得較高分,那樣只會使學生成為簡單的閱讀機器。另一方面,閱讀能力的改善和提高是可以反過來幫助學生擴大文化背景知識,并對閱讀材料的內容,文化知識以及第二語言或外語的語言水平產生積極地影響。閱讀材料的選擇已成為提高或制約培養和提高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關鍵環節。所以,跨文化交流與閱讀材料的關系是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的。
三、閱讀材料選擇的現狀
一直以來,我國教學者對于閱讀材料的選擇更多地看重包括語法與詞匯在內的語言形式,外語閱讀材料的選擇完全服務于單純語言知識的學習。胡壯麟教授(1982)曾指出這一問題:“在教材中一般滿足于閱讀一些簡寫本小說,很少組織學生閱讀有關歷史,文化,政治,科學技術的通俗性著作。”
目前,我國大學英語精讀課的教學者都認可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但精讀選材方面文化的導入一直沒有得到重視。精讀教材的選擇,首先,考慮的是基本詞匯與語法知識的重復覆蓋率。其次,是一些基本閱讀技巧的介紹。這種以語言知識為主要指標的閱讀材料,使學生束縛于被動的接受單一語言知識,對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化不利。另一方面,即使有些精讀材料涉及到了跨文化方面的內容,但它們很多帶有特定時代、特定地域、特定人物等的痕跡,往往要么太陳舊或太深奧,超出了學生能夠理解的范疇;要么太膚淺,不利于課堂教學中跨文化交流的展開。因此,這些精讀材料忽視了語言和文化的適度性和針對性。
泛讀材料比精讀材料能提供更多社會場景中使用語言的實際范例,因此泛讀課的教材不僅圍繞詞匯語言等方面展開,而且常常更多考慮篇章結構和閱讀技巧如瀏覽(Skimming)與快速查閱(Scanning)等方面的問題,對文化背景知識涉及較雜。大學英語泛讀教料的選擇上,文化等非語言方面的有意識輸入基本上是忽略不計的。盡管有些泛讀教材相對而言考慮到了貼近跨文化交流的閱讀目標,但缺乏相關文化背景的導入,因此不太適合我國的英語學習者。
當前,大學英語閱讀選材方面出現的問題與聽說寫方面表現出的問題是一致的。鐘華、樊崴崴等(2001)對武漢市150名已通過大學英語四級的非英語專業學生進行的調查與測試表明,學生的語言能力與社會文化能力之間的相關性低,他們的社會文化能力明顯落后于語言能力。這充分說明在聽說讀寫各個方面,學生們都普遍存在著社會文化能力培養的不足。因此,閱讀材料如果只考慮語言能力的培養而忽視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是無法幫助學生實現跨文化交流的目標的。
四、閱讀材料選擇的原則
跨文化交流下閱讀材料的選擇原則和策略對于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質量是至關重要的。筆者認為,閱讀選材的原則應當從學習者的需求,跨文化交流目標和語言自身特點三個方面考慮。具體地說,就是從學習者的角度考慮材料的針對性,從跨文化交流目標出發考慮教材的雙語性和泛文化性,從語言自身特點出發考慮材料的適度性。
1.選材的針對性
針對性指閱讀選材應當著眼于學生的興趣需要和跨文化交流的需要。首先,選材內容必須對學生有較強的吸引力并能激發學生的閱讀動機與興趣。教師選材要貼近學生了解的社會生活,尤其是與學生日常生活有關聯的一些跨文化的材料。比如,有關世界性的政治,體育,經濟大事的英文報道等。另外,還可以選擇一些西方人撰寫的有關中國文化和社會方面的文章作為閱讀材料,這樣使學生既了解異國文化又可以從外國人的角度更深層次地認識中國自己的文化。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外收集自己感興趣的材料作為閱讀材料。通常,學生自選材料較自然地與文化交流有關,這樣不但可以激發他們閱讀的自信心,還能盡可能保證他們的語言水平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發展同步。
2.選材的雙語性
雙語性指教材既要包含母語文化,也要包含目的語文化即英語文化。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發展,我國培養的外語人才必須精通雙語(bilingual)和雙文化(bi-cultural),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會影響跨文化交流。例如中國人在交往時,常常注重迂回委婉,而西方人則往往開誠不恭。但不斷發展的跨文化交流將會毫無疑問地縮小中西文化上的障礙。這里還有一個值得引起教學者注意的現象,即很多英語閱讀材料完全忽視了中國文化元素的考慮。顏婷(2009)提出要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在英語文化教學中的地位并指出忽視中國傳統文化是教師在文化導入時的弱點。因為教材的編寫者很自然地認為,英語閱讀材料沒有必要涉及中國文化,加上中國學生本身就很熟悉中國文化。事實上,不論是外語教學者還是英語學習者對中國文化并不具備深厚的功底,加之中國文化本身就博大精深,要比許多西方文化復雜得多難得多。所以,在選擇的閱讀材料中,既要有足量的西方文化內容,又要注入適量的中國文化元素。
3.選材的泛文化性
所謂泛文化性是指教材不能僅僅選擇以英語為母語國家如美國,英國的文化因素,還要盡量安排一些體現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甚至是外語的國家的文化元素。英語目前已成為全世界最廣泛運用的語言,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和使用英語的習慣,風格都有差別。中國學生在進行跨文化交流時,也經常會與英美等母語國家以外的其它英語作為母語國家的人民交流。因此,他們要熟諳多文化(multicultural)。跨文化交流的外延應根據具體的專業需求適當的擴大,對于旅游,外貿等專業的學生其跨文化交流的對象將十分廣泛,因此,這些專業的英語閱讀教材在選擇時要充分考慮跨文化的廣度和多元化,也就是選材的泛文化性。
4.選材的適度性
所謂適度性包括對閱讀材料在詞匯、語法、句法等方面的難易程度的準確把握。畢竟,從提高閱讀能力的角度出發,上述語言因素的安排是必不可少的。跨文化交流下的閱讀并不是否定詞匯與語法,但如果一味的強調它們而選擇詞匯量過大,語法結構太復雜的閱讀材料,就會不利于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和閱讀能力的提高。美國語言學家Lewis,M.和 Hill,J.指出:“一篇文章中每100詞中出現6個左右的生詞就應被視為難度過大。”而許多語言教學工作者總是把詞匯量作為檢驗閱讀能力的唯一標準,因此常常以單詞難度和句子長度等要素來決定閱讀材料選擇的合理性。這種方法顯然難以確保教材對學生的適度性。另一方面,選材時不能只選突出文化背景的材料,那樣會把閱讀課當作文學課來對待的。
五、閱讀材料選擇的策略
選擇合理的閱讀材料服務于跨文化交流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考慮方方面面的情況。選材的策略既離不開教師、學生等內在因素的考量,也需要借助一些外在因素的影響。
1.以學生為主體的選擇策略
在跨文化交流英語閱讀課中,教師要堅持一切以學生為主體的策略。教師主要負責閱讀方法的引導和閱讀效果的測試,學生根據自身的閱讀需求來選擇閱讀方法和閱讀材料。實踐證明,只有通過學生自身文化閱歷的學習和積累,才能提高領悟文化信息的能力。教師只有通過激發學生的閱讀積極主動性,才能增強他們與其它文化書面交流的信心和能力。
2.充分利用互聯網的選擇策略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與普及為英語閱讀材料的選擇打開了一扇方便之門。無論是何種體裁和題材的閱讀內容都可以在互聯網上搜索到,無論是什么樣水平的學生都能在互聯網上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材料。周麗娜認為,網絡系統可以為學生提供各種文化網站,使學習者獲取大量信息,培養他們評價判斷和感知語言的能力。互聯網已成為人們了解與學習各國文化并進行跨文化交流的一個便利的平臺和窗口。它極大地豐富和擴展了閱讀材料選擇的內容與范圍,也必將對跨文化交流的教學目標產生深遠的影響。
六、結語
跨文化交流已成為當前英語教學中聽說讀寫譯各種技能的終極目標;中國的英語教學一般把閱讀看作是純粹服務于語言輸出的語言輸入。實際上,閱讀是發生在讀者與作者之間的一種跨文化的書面語交流。閱讀材料的選擇深刻影響著這種交流的過程與效果,因此在選材時,只有把握正確的原則和策略,才能使選擇的閱讀材料真正服務于跨文化交流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Goodman,K. S.Reading: 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 In H.Singer R.B.Ruddell,(eds),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ocess of Reading[M].Urbana,1976.497-508.
[2]胡文仲.跨文化交流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研究出版社.
[3]教高廳【2007】3號.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S].
[4]鐘啟泉.外語教育展望[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5]路文軍.國外英語閱讀研究的新進展——對我國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意義[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7,(9):62-64.
[6]胡壯麟.當代語言理論與應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7]鐘華,樊崴崴,秦傲松.非英語專業學生社會文化能力調查[J].外語界,2001,(4):19-23.
[8]顏婷.英語泛讀教程》中的文化教學的幾點嘗試[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5):487-489.
[9]Lewis,M. Hill,J.Practical Techniques for Language Teaching [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9.101-102.
[10]吳素芳.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社會文化能力的有效途徑[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2007,(1):158-161.
[11]周麗娜.英語教育中的文化教育——策略與原則[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4,(1):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