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我國研究生培養現狀的分析,發現存在培養目標單一、培養質量不高、課程設置和培養模式雷同、碩士研究生培養處境尷尬等問題,結合德國、美國等國家在研究生培養中的改革以及國內一些大學的經驗,提出了我國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內容和目標,并明確了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關鍵詞:碩士研究生 人才培養 培養模式
研究生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是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必然,但是這種教育規模的擴大是以研究生教育培養出有足夠含金量的高質量、高層次的人才為前提的,如果僅僅著眼于規模和數量,沒有培養質量作保證,那最終的結果是造成國家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因此,面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需求的變化,研究生培養模式也需要與時俱進加以變革。
一、我國研究生培養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對研究生的培養實施學位研究生教育,主要采用專業式培養模式。從培養目標來看,既以理論和基礎性的科學研究為目標,也以應用性去滿足寬泛的社會需要為培養目標,最為突出的特點是其培養過程的形式化、標準化和專門化。目前,研究生的培養一般遵循入學申請及考核、課程學習及學分要求、科學研究及撰寫論文、論文答辯及學位授予等流程,培養過程普遍注重教學與科研并重。隨著大眾化高等教育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入,碩士研究生培養面臨更多問題:
1.培養目標單一
我國一貫對研究生培養的目標確立為研究型人才的培養,這一培養目標下我國的研究生教育也曾經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培養了大批優秀的研究型人才,為國家的科學研究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是現在這一培養目標受到了質疑:首先,隨著現代科學研究的發展,對研究性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原來的研究生培養模式下培養的人才,尤其是碩士研究生面對新的更高的研究要求顯得越來越力不從心;其次,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沒有分層,大學一方面,想培養高質量的研究型人才,另一方面,又要考慮研究生的就業問題,又要滿足社會需要,最后的結果是兩個方面都無法滿足;第三,隨著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持續擴大,越來越多的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從事的不再是研究型工作,更多的碩士研究生進入了企業,社會對于研究生的需求更強調其應用和動手能力,而絕大多數高校還是以“研究型”人才為主要的培養目標,這樣不可避免地要出現資源短缺、師資不足、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等問題,“量”的急劇擴張必然對“質”產生沖擊“質”和“量”的矛盾又一次在研究生教育中體現出來,最終導致所培養的學生與社會需求脫節。
2.培養質量不高
近年來,社會上普遍存在一種看法,認為我國研究生教育的質量下降。導致這一評價的原因主要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我們傳統的教育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而社會更需要的是具有實際工作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兩者對人才質量的要求完全不同,因此用應用型人才的質量去要求學術型人才必然得出質量下降的結論。另一方面,隨著碩士研究生招生人數的劇增,每個導師所帶研究生的人數逐年增加,傳統的也是行之有效的研究生培養的“討論式教學”正演變成“批量化生產”,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影響了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所培養的碩士研究生不僅實踐能力不強,研究能力也一般。由此可見,隨著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的變化,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和較高理論水平的應用型人才,是大勢所趨。
3.課程設置陳舊,培養模式雷同
面對研究生培養中的問題,我國推廣了專業學位教育。但是專業學位教育還很不成熟,在招生方式、課程設置、導師組成來源、論文要求等方面都與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雷同,是帶著“學術化”影子的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不管是學術型還是專業學位人才的選撥,均以分數為唯一標準,課程設置的側重點也不明晰,課程教學和導師組成基本沒有差異,學位論文過分重視學術性,在具體要求和內容上也沒有明確兩者的差異。在這樣沒有原則性差異的培養模式下,導致的結果是專業學位教育過于“學術化”的現象。
盡管有些大學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問題已經開始覺悟,也進行了一些改革,但總體上看,改革其實只是研究型、學術型人才培養的“簡化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點還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普遍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科研、輕應用的現象,這些都使得我國研究生教育的發展難以呈現多樣化發展的態勢和局面。由此可見,現行的研究生培養模式還不能適合于人才的個性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還尚未真正建立起具有專業學位教育特色的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等,灌輸式、放羊式甚至專制式的培養模式,必然導致研究生的視野局限和創造力萎縮。
4.碩士研究生培養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
碩士研究生作為本——碩——博這一高層次人才鏈條的中間環節,有著其自身的獨特性,即同時具有為博士生教育提供合格生源及為社會提供實用人才的雙重功能。但是目前從整個社會來看出現了兩個重大變化,一是學術研究領域和高校對專門人才和師資的要求基本上已經向博士層次傾斜,二是社會對高層次專門人才日趨多樣化,因此碩士生教育單純采用學術型的培養模式當然難以適應新形勢的要求,使得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如何合理兼顧二者,適時調整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二、研究生培養中的一些新的嘗試
1.國外研究生培養中的新型模式
(1)德國。德國除少數大學實行本科、碩士、博士三級學位制度,多數大學仍保留著只設有大學教育和博士教育兩級學位制度。大學教育畢業授予第一級學位證書,博士學位是德國最高一級的學位,以培養“科學接班人”為目標。德國高等教育學位制度的特殊性,使學術界在分析德國研究生培養模式時實際上指的就是博士生培養模式。
德國研究生培養模式雖有其鮮明的特點及優點,但隨著科技迅速發展和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也暴露出許多問題。為此,德國進行了兩個方面的重大改革:一是建立“研究中心式”的研究生院培養機構,這是由一定數量教授與博士生組成的有明確科研方向和課題研究的科研實體,是德國博士生培養觀念的一個重大轉變;二是為滿足社會對高層次跨學科人才的需要,德國在一些大學推行第二文憑的專業學位課程,即招收已獲學位或具有同等學力的在職畢業生繼續學習2年左右,目的是提高層次或優化知識結構,培養成為高級的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這類畢業生深受企業界歡迎。
(2)美國。美國研究生教育的許多學科往往同時設有學術性學位和專業性學位。學術性碩士學位在美國通常是作為攻讀博士學位的過渡性學位;專業碩士屬于實用性、應用性學位,是為今后從事某一種職業進行的類似培訓性質的專業教育,有些領域的專業碩士學位是取得職業執照的先決條件,專業博士學位強調研究與實踐相結合,是專為不搞學術理論研究但又有創造能力,并愿在專業領域作出實踐研究貢獻的人所設立的學位。兩類學位在培養目標、入學形式、培養方式、論文質量等要求的不同,構成美國特色的兩種不同的培養模式。
美國在對研究生的專業式的培養模式也出現了分化趨勢,出現并推廣了大學與企業合作培養研究生的模式。這一模式下,大學通過規范學習建立了研究生的基礎研究優勢,同時通過與企業的合作,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利用企業的設施和資源,另一方面也使得大學培養的人才與企業人才需求之間形成最佳契合,能夠培養出企業和社會所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和開發型人才。由此可見,這一培養模式最大的特點是教學、科研與生產開發的緊密結合,所培養的人才既具有較寬厚的基礎理論知識,又具有較強的科學研究能力與技術開發能力。組織管理上通常的做法是,大學的研究生院或培養系與企業簽訂一份合作培養協議書,正式確立起聯合培養研究生的關系,以明確雙方在培養過程中的責任、權利、義務與經費分擔。
2.國內的一些新的探索
面對時代對研究生教育提出的挑戰,如何科學、合理地建構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解決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成為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務。目前國內已經有些大學意識到了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性,并且開始探索各種可行的改革路徑,具有代表性的有:
(1)山東大學的改革探索。山東大學從2008年開始推行“一個學生,兩位導師,三種經歷”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耙粋€學生”就是對研究生實行個性化培養;“兩個導師”就是培養研究生實行雙導師制,由指導教師和合作導師共同組成導師組對研究生負責,合作導師包括校內跨學科合作導師、企業或政府機構合作導師、國內大學或科研機構合作導師、海外高水平大學合作導師。
(2)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改革試點。哈爾濱工業大學從2007年開始改革研究生學術型來培養模式,選擇四個試點院(系),進行學術研究型培養和應用研究型培養兩種模式的探索。學術研究型的培養,課程設置側重于加強基礎理論,學位論文仍按目前對碩士學位論文的要求執行,主要針對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的學生可選擇學術研究型的培養;應用研究型的培養,課程設置側重于應用技術基礎,學位論文側重于對研究生工程或管理實踐能力、動手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從現有的改革實踐看,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模式與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并存是國外研究生培養模式發展的共同趨勢,但是目前各高校還沒有對此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也沒有形成可供其他學校參考的研究成果。如山東大學的改革主要適用于博士研究生的培養,很難在碩士研究生的培養中廣泛的推廣,而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改革也僅僅停留在校內試點階段。因此有必要對研究生,尤其是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模式進行研究,以期探索出更符合中國目前國情的培養模式和操作方案。
三、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思路探討
通過上述分析,美國等發達國家已經順應經濟社會的變化實踐了新型的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國外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特征,借鑒他國的成功經驗是十分必要的,但我國由于教育傳統與文化差異,不能直接套用他國的培養模式,而應結合本國國情進一步探究我國特色的研究生培養模式。
1.改革內容
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應該以適應經濟和社會需要為前提,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以深化改革,推進教育思想觀念、教學管理模式創新為動力,迎合碩士研究生成長發展的多樣化需求,提供適合研究生發展和就業的多樣化培養模式。在確定改革內容時,首先應該明確兩類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以此作為兩類研究生在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上所要達到的基本要求和規格標準,并且通過不同的培養目標引領整個研究生培養過程和培養活動,并作為培養方式、課程設置和質量評價的依據。
2.改革目標
在理論和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可以在碩士研究生中推行“二元化”培養試點,通過“二元”培養模式的改革,一方面能夠使得學術型的學生提升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有更多的碩士研究生能夠進入博士階段的培養;另一方面能夠使絕大部分畢業后進入企、事業單位工作的碩士研究生提升其實踐能力,培養出具有較強市場競爭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
3.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從國內已有的研究和實踐看,建構學術型和應用型兩種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勢在必行,但目前關于這一“二元”培養模式,無論在理論研究或實踐探索方面都存在很大空缺,需要對這兩種培養模式的共性、異性和本質特征等進行深入的研究,才能真正開展改革實踐。
(1)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發展歷程和現狀的比較分析??疾煳覈咝Q芯可囵B模式的歷史沿革,從國內與國外、縱向與橫向兩個維度,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發展歷程和現狀進行分析與比較。通過不同高校研究生培養情況的現狀分析,探究高校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癥結所在;通過對德國、美國、英國三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演變軌過進行回顧與梳理,簡要分析三國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現實狀況,并總結發達國家研究生培養模式發展的基本規律與共同特征,為我國高校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理論分析和模式建構提供借鑒。
(2)揭示我國高校研究生培養模式變革的緣由。為解決目前我國高校研究生培養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通過探源影響我國高校研究生培養模式變革的理論與現實因素,揭示我國高校研究生培養模式變革的緣由,在此基礎上,對兩種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價值取向、性質特征、培養對象、層次結構等方面進行重新定位與區分,為建構我國高校兩種研究生培養模式提供理論依據。
(3)建構適合我國國情的、各具特色的兩種研究生培養模式。針對我國現行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弊端、參照國外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共性,以及研究生培養模式變革的基本理論等為立論依據,對我國高校兩種研究生培養模式進行重新建構,以及提出實現兩種培養模式并存的若干保障措施。
參考文獻:
[1]高原.碩士研究生教育“雙軌制”研究[D].北京郵件大學,2008.
[2]胡玲琳.我國高校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
[3]王剛等.新形勢下我國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探討[J].科技與管理,2008,10(4):112-115.
[4]楊玉霞.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
本研究得到浙江理工大學研究生教育研究與改革項目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