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刑事一體化,就是要將與刑法發生關系的學科納入刑事圈成為了刑事法學,重在“化”字,即深度融合。將這一理論引入刑事實訓課程,就是要在教學中注入動態的、實踐的刑事法律運作的過程,使學生真實地接觸司法實踐,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著重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和基礎操作能力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刑事一體化 實訓 高職
刑事法在運作中存在和發展,刑事法的本性是動態和實踐的。而目前我國高等法學院校刑事法的教學基本是靜態的文本的和理念式的。這必然導致教學效果與社會實踐存在天然的割裂。筆者在此借鑒刑事一體化的研究方式,在教學中引入刑事一體化理論研究成果,在模擬的案件程序進行中解決具體的實體問題。
一、一體化——刑事法學研究的非典型范式
德國刑法學大師李斯特于近百年前提出了“整體刑法學”的理念,其創辦的《整體刑法學》雜志一直出版至今,已經連續出版了100多年,并且在整個大陸法系國家有著廣泛深刻的影響。在我國,刑事一體化的命題是儲槐植教授最早提出的。一體化刑法運作,觀念上旨在建造一種結構合理和機制順暢的實踐刑事法形態。
刑事一體化可以界定為治理犯罪的相關事項深度融通形成和諧整體。刑事一體化就是要將與刑法發生關系的學科納入刑事圈成為了刑事法學。刑事一體化的前提實際上是跳出傳統的注釋刑法學研究范式。我國是大陸法系國家,傳統的法律研究范式基本上是注釋法學,為區別傳統的純粹的注釋刑法學,我們在這里不妨將刑事一體化稱之為“非典型的研究范式”。
刑事一體化作為刑法學研究方法,重在“化”字,即深度融合。刑法在關系中存在和變化,刑法學當然也在關系中發展,刑法學研究如果局限在刑法自身,要取得重大進展是在困難。此處的“關系”首先指內外關系。內部關系主要指罪行關系,以及刑法與刑事訴訟法的關系。外部關系更加復雜:其一為前后關系,即刑法之前的犯罪狀況;刑法之后的刑罰執行情況。其二為上下關系,即刑法之上的社會意識形態、政治體制、法文化、精神文明等;刑法之下主要指經濟體制、生產力水平、物質文明等。刑事一體化打破了刑事學科之間的邊界,這使得其帶有本身獨特的整體整合刑事學科學術資源的特點。刑事一體化的內涵是刑法和刑法運行處于內外協調的狀態才能實現最佳社會效益,實現刑法最佳社會效益是刑事一體化的目的……
就法律體系而言,刑法是實體法,是規定什么行為是犯罪,應當如何處以刑罰的法律。刑事訴訟法則是程序法,規定司法機關應當按照怎樣的步驟、原則和方法追究和懲罰犯罪。盡管概念有別,但實體刑法是通過訴訟程序法才得以貫徹實施的,進而獲得一個正確裁判,正是刑事訴訟的任務,兩者關系原來就難分難解,刑事實體法與程序法之間是交錯適用關系。對于法律實務界而言,這種關系是明確的,畢竟,真實案例,或者說,具體社會沖突的解決,從來都是實體與程序的交錯適用。但是,刑法與刑訴法在研究與教學方面,卻形成了過于涇渭分明的走向。從部門法分化日趨細密及文獻資料龐大化的角度來看,學者各自專精于刑法或刑訴法領域無可厚非,且有助于專業領域的研究深度。但因此而導致彼此難以融會的割裂結果,一方面,表現在欠缺實際操作可能性的刑法發展。刑法理論與教學無視于訴訟證明及事實不明的真實審判困境,不管演繹如何精彩,終究只是空中樓閣;另一方面,欠缺實體刑法作為內容和依據的刑事訴訟理論與教學,實難起到真正的作用,如提倡刑事和解制度僅著眼于訴訟經濟,而忽略了其對刑法構成要件體系的違背。近年來,實體法與程序法的一體化,成為法學改革的重要議題。構建刑事一體化的實訓課程就是要在教學中注入動態的、實踐的刑事法律運作的過程,使學生真實地接觸司法實踐,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即將刑事一體化理論在教學中發展,以此研究思路構建刑事法實訓課程的基本內容,并運用于教學實踐,實現刑事法學實訓課教學總體目標——培養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和基礎操作能力。
二、一體化是刑事實訓課程的內在要求
刑事一體化實訓課程是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內在要求。1999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了第二屆國際技術和職業教育大會,并通過了《技術和職業教育與培訓:21 世紀展望———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的建議書》,呼吁各國改革職業教育,以終生教育思想為指導,進一步推動和發展職業教育,建立和完善職業教育與高一級教育相銜接、溝通的有效機制,建立開放的、靈活的和面向學習者的新型職業教育制度,加強產教結合,增加投入,開展全民職業技術教育,加強國際合作。
1993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綱要》,《綱要》指出:各地政府要高度重視,統籌規劃,充分調動各部門、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形成全社會興辦多形式、多層次的職業技術教育的局面。1996 年,中國第一部《職業教育法》頒布實施,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1998 年,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進一步提出了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設想。1999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強調指出:要“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這些國際和國內的人才培養導向,為職業教育的大規模發展以及建立自己特色鮮明、培養方向明確的人才培養模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刑事一體化實訓課程強調學生直接面對實踐中存在的真實的案件,通過對案件的解決,獲取知識,這是高等職業教育以職業需求為導向,培養應用型和實踐型高素質人才的目標是一致的。目前,在法學教育中案例教學法的使用,主要停留在以案說法的層面上,不利于實訓課的開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案例教學中案例高度濃縮,教師主要用案例進行釋法和組織題庫;(2)教師對案例經常進行任意編輯,削足適履,斬斷了案例教學原本的與實踐的聯系,案例教學法無法起到理論聯系實際的作用;(3)案例教學法幾近淪落為課堂上調節氣氛的手段。很多人都在談論案例教學法,但是大多沒有脫離大陸成文法注釋法學的影響,逐漸的使案例教學手段的理論聯系實際的功能消失殆盡。
實訓課教學是指任課教師根據專業培養目標、按照專業技能需要、利用真實或模擬仿真現場環境或場景,訓練學生理論知識運用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的教學過程。實訓課程設置派生于大工業革命、生產勞動和現代化建設對高水平實用型人才的需求;其理論依據源于實用主義教育學派代表人物夸美紐斯的“適應自然”。這一教育主張,建立在教育家杜威所提倡的“教育要引導學生從各種活動中進行學習,讓學生獲得真實的經驗情境”這樣一個應用教育模式之上,通過感知、思維、記憶獲得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以形成相應的技能、技巧。掌握知識的目的在于應用,使用知識是一個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過程。實訓課程的設立恰恰找準了促使知識掌握與轉化的結合點。實訓課比較理論課而言更能體現高職院校的教育屬性和辦學主旨,應當說,實訓課依托于理論課又相對獨立,是對理論課的具體運用和檢驗,理論課則是對實訓課的知識儲備和理論保證,兩者之間相互作用、彼此促進、共同提高。根據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能力結構的要求,實訓課教學總體目標的指向是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和基礎操作能力的培養。
三、一體化教學中刑事程序地位的突出
法學高等教育,特別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課程體系應由專業理論課程和專業實踐課程兩個相互獨立、相互聯系又比重相當的子系統構成。而實訓課作為專業實踐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實踐性與應用性是教學的基本特征,針對性和嘗試性是教學的基本準則。實訓課程教學是一個實踐性教學過程,有著與理論課同等重要的教育價值。如何上好刑事法學實訓課,在方法上,我們認為,有必要改變傳統的“接受性學習”的教學方法,引入全景式教學方法。但是,教學方法必須依教學內容,僅僅對教學方法進行變更是不夠的,必須要在教學內容上對刑事法實訓課程進行調整,因此,必須構建刑事法實訓課程的具體內容,具體來講就是以實踐中的真實案件為基本,通過刑事程序法貫穿,最后解決實體法問題。以往刑事一體化研究多注重犯罪——刑法——執行的關系,對刑事程序或多或少地有所忽視,例如,蔡桂生在《刑事一體化的知識產生——〈刑事法評論〉前20卷之研究》一文中列舉了近年來刑事一體化研究的16個專題,包括:(1)1997年刑法修訂研究;(2)犯罪論體系研究;(3)刑法基本原則研究;(4)犯罪形態研究;(5)共同犯罪研究;(6)刑罰制度研究;(7)死刑研究;(8)勞動教養研究;(9)刑事政策研究;(10)刑事憲政研究;(11)刑法學人和福柯研究;(12)刑事程序、刑事偵查和刑事證據法研究;(13)犯罪學研究;(14)刑事執行法學研究;(15)國際刑法研究;(16)其他重要專題研究,等等,刑事程序法只是其中一個,并且和刑事偵查、刑事證據共同組成一個專題。筆者認為,在刑事一體化實訓課程中,應當對當下一體化理論有所的突破,以刑事一體化的研究范式為基礎,提升刑事程序法的重要性,將實體法與程序法凝結,在具體的訴訟程序中解決案件。具體來說,教師將實踐中的具體案件收集整理后,根據教學需要,設置不同的問題。然后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案件進行回放,以刑事訴訟程序為線索將案件展開,包括具體案件的立案、偵查、起訴、第一審程序、第二審程序、死刑復核程序、審判監督程序和執行程序,等等。在這一過程中解決具體的實體問題,如定罪量刑。
真實的問題不是脫離學生思想的由教師編造的問題,而是來源于生活、生產實際與學生的過去的某種活動或思考相關聯的問題。從刑事法學實訓課角度講,就是強調運用真實的案例,由解決真實案例而形成的結論也更容易遷移,更容易在以后的實踐中自覺應用,變成自覺的行動。在司法實踐中,任何案件的解決必然同時涉及到程序與實體兩個方面的法律問題,不可能是割裂的。現有教材體系決定了傳統案例教學在培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方面的不足,程序與實體合一的案例更能反映現實世界的真實面貌,更有利于解決學生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儲槐植.刑事一體化論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21.
[2]儲槐植.建立刑事一體化思想[J].中外法學,1989,(1).
[3]宋友艷.高職刑事法學實訓課全景教學法研究[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5).
[4]蔡桂生.刑事一體化的知識產生——《刑事發評論》前20卷之研究[C].陳興良.刑事發評論(第28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3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