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紀是信息時代,計算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影響和改變我們的學習和工作方式。作為教師應該如何做到與時俱進,順應時代要求,本文通過親身的教學體會,對人體解剖生理學教學中多媒體的應用進行了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人體解剖生理學 多媒體教學 傳統教學
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多媒體教學的沖擊與挑戰,多媒體教學普遍地走進了課堂,使常規的教學如虎添翼。然而,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好比是把雙刃劍,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足的一面,分析如下。
一、多媒體教學手段在人體解剖生理學教學中的優勢
1.化繁為簡,提高教學效率
人體解剖生理學是將解剖學和生理學結合在一起的一門醫學基礎課,它將人體的形態結構和功能有機地融合,因而是醫學生通往醫學領域的必經之路。然而,這門課程術語眾多,內容繁雜,機制抽象,對于剛剛步入醫學院校的學生來說學習這門課程還是具有一定難度的。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人體解剖學屬于形態學的范疇,若想使學生能準確地掌握人體各器官的位置、形態和結構的話,僅僅通過理論課的講授是遠遠不夠的,然而實驗教學往往學時有限;即使實驗課程安排充分,學生可以大量觀察,但尸體標本經過多批學生翻動、觀察之后,部分標本就會破損,不利于標本的長期保存和應用。如何能使理論課堂的講解與實驗課堂的觀察達到相近的教學效果呢?多媒體的應用就可以彌補傳統教學這個方面的不足。通過多媒體課件圖片的演示,完全可以使學生建立空間立體感和層次感,使教學內容具體化和直觀化,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此外,多媒體教學還可以節省描繪復雜圖表等一部分板書的時間。比如,在講授神經系統傳導通路時,傳統教學需要將傳導通路的復雜圖形繪畫在黑板上進行講解;而多媒體教學則通過圖片就可以直觀、清晰地展現出傳導的部位及過程,化繁為簡,提高教學效率。
2.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人體生理學主要是講授比較抽象的生命活動的機制與過程。因此,傳統的教學方式常常是教師講解費力,學生聽得費神。由于多媒體教學具有將圖像、文字、聲音和動畫完美結合的特點,所以可將復雜的過程明晰為易于理解的活動表現,達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教學效果。比如,心臟的泵血過程,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由于無法直觀看到,講解時就頗具難度,傳統的教學方式很難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而運用多媒體教學,以三維動畫的形式既可以明確心臟泵血過程的各個時期及其特點,又可以完整體現整個泵血過程,達到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的目的和效果。
3.豐富教學內容,開闊學生視野
多媒體技術具有信息量大,涉及范圍廣,傳播速度快的特點,這些是傳統的教學方式所無法比擬的。多媒體教學既有利于幫助學生溫故而知新,實現醫學課程內容的交叉互融,達到知識融會貫通的目的;還可以通過適宜的教學視頻與短片,來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4.利于課程準備,提高教師能力
多媒體教學是對教師能力的一種挑戰。首先,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是教師課程準備的環節之一,既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水平,又要求教師對教學內容充分理解,合理設計,完成備教材、備內容和備學生的備課過程。其次,多媒體教學與板書配合如何能夠和諧、合理,也是教師需要認真思考的。此外,教學課件的修改、豐富和完善簡便易行,減少了大量的重復勞動,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去精心選擇素材,不斷更新知識,鉆研教材和教法,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
二、多媒體教學手段在人體解剖生理學教學中的缺點
1.圖文脫節,干擾視聽,分散學生注意力
圖文并茂的多媒體教學雖然吸引了學生的眼球,但并非真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如果教師一味為迎合學生新奇的口味,在多媒體課件中插入大量的圖片(甚至插入了一些與教學內容毫不相關的圖片,為達到所謂的美化效果)或設置過多的動畫效果,學生的注意力就都集中在了圖片或動畫上,而忽視了教師的講解,造成圖文脫節,干擾視聽,分散學生的注意力。結果,造成本末倒置,喧賓奪主,熱熱鬧鬧的一節課過后,學生似乎什么也沒記住,教學效果無從談起。
2.增加師生距離,影響師生互動
多媒體課件的使用決定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應用計算機,這樣教師走下講臺深入課堂的機會就大大減少了,增加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感。如果教師總是在計算機前操作鼠標,演示并解說教學課件,而學生則始終仰著脖子盯著大屏幕,如此沉悶的環境必然使學生疲勞,容易困倦。而這樣的課堂教學勢必會影響師生互動與情感交流,達不到課堂氣氛活躍的效果。
3.內容量過大,節奏過快
多媒體教學信息量豐富為教學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若教師把握教學內容不當,就容易造成內容過多,重點不突出,節奏過快,使學生無法跟上講課的速度,只能被動的接受,缺乏思考的過程,由“人灌”轉變為“機灌”,影響教學效果。
三、人體解剖生理學教學中多媒體應用的對策
如何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多媒體技術的獨特性,使之更好地服務于教學,我認為,應該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1.主體性原則
現代化的教學技術要以現代化的教學原則為準則,即“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所以,多媒體課件在使用上教師要控制好節奏,避免過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觀察與思考的時間。并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課件,真正做到課件為人所用,而不是人為課件所役。另外,教師要避免一個人唱獨角戲,要利用多媒體的獨特性,引導學生在輕松有趣的環境下充分發揮想象力,從多角度,多側面地思考問題。重視師生交流互動,可以在課件中設計一些課堂需要解決的學習任務,創設問題情境,以任務引領的方式,讓學生能夠主動地去探索知識,完成學習任務,達到師生共鳴的效果。
2.互補性原則
傳統的教學方式有一定的弊端,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也不可能完全替代傳統的教學方式,只能是傳統教學的有益補充。如果能科學的合理的將多媒體技術與傳統教學有機地結合,是可以使它在教學中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的。
3.適度性原則
多媒體教學的明顯優勢使得一部分教師對此推崇至上,在理論課堂大量的觀察圖片,而減少實驗教學。盡管多媒體圖片清晰直觀,但畢竟是間接直觀,沒有實驗教學來得真實,不利于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所以,多媒體教學并不是包治“百病”的教學良藥,不能以多媒體教學完全替代實驗觀察與操作。
另外,每節課呈現的信息量要適度,否則就會給人以胡子眉毛一把抓,教學重點不突出的感覺,這樣的話,多媒體技術非但沒有體現自身的魅力,反而失去了應有的價值。
總之,在當今這個信息化的時代,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教學之中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科學地、合理地、適度地運用多媒體技術,揚長避短,使之與傳統教學有機結合,更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