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民間舞課堂中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能啟發學生發散思維,能使學生更準確地掌握不同民族的風格特點。著重分析了民族民間舞課堂教學中學生想象力培養的重要性,對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創新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民族民間舞 課堂教學 想象力
民族民間舞蹈都具有各自鮮明的地域、文化與民族特征。因此,也就具有不同的風格,形態及動律特點。在舞蹈中許多動作是抽象概括的,學生不可能直接感知。而一般程式化的講解和語言、身體的傳授不容易使學生真正領悟到各個民族的風格特點。這需要借助邊緣學科,通過音樂、動作,結合平時所學的經驗,憑借想象去補充認識動態美。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課堂的教學中,我們要特別強調學生學習不單純是學動作、組合,還要試圖去形成一種正確的思維方式和準確表達中國民間舞蹈藝術內涵的方法。然而,教師在教學中卻經常忽略了這一素質的培養。只有通過上課時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才能讓學生自主積極地探索各民族舞蹈的風格特征。
一、有助于學生正確把握各民族舞蹈的風格特點
我國有眾多的民族,使得民間舞本身就給人們提供了無限發展與想象的空間。可是,常常有些學生不善于想象,他們認為舞蹈只需要動作協調、規范、準確就可以,所以做出的動作總顯得機械、呆板、沒有特色及風格性,以至于跳了好久都不能讓觀賞者明白跳的是哪個民族的舞蹈。
例如,鮮族舞中“鶴步”、“鶴飛翔”等動作讓人聯想到鮮族人崇拜的仙鶴,所以在完成“鶴步”這個動作的時候,啟發學生明白鮮族舞的手型就如飄拂的翠柳,腳下如仙鶴般悠邁。通過學生的想象來幫助完成好鶴步這個動作,使整個動作體現出一種平穩細膩、莊重大氣、瀟灑剛毅的特征。其實,動作就是模擬鶴的自然形態,通過內在與外在的融合展示出仙鶴典雅、飄逸、瀟灑的風韻。舞蹈不光是身體高尚的表現,還有高尚精神思想的體現。鮮族舞蹈的表現非常高雅,使得舞蹈本身的魅力更具可視性。
又如,膠州秧歌中最常見的丁子擰步,是由腳下的擰動,使膝蓋轉動,帶動腰部扭動,來形成自下而上的三道彎兒。腳下的擰動,強調的是主力腿的腳掌追動力腿的腳跟,強調的是碾勁兒,膝部的轉動要求主力腿的膝蓋追動力腿的膝蓋,并且有一個自上而下的動勢,強調的是鉆碾勁兒,腰部的扭動強調的是對抗力,雙膝往右擰,腰往左回,雙膝往左擰,腰往右回,主力腿的膝蓋往下襯,主力腿的腰相應要往上提。這樣有一個交叉的對抗力,對抗力需要韌勁兒和抻勁兒來完成。這樣的講解很詳細,但學生不易理解,如果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跳丁子擰步的時候找一找平時擰衣服的感覺,把自己想像成被擰的衣服,這種對抗的感覺以及動態中的“三道彎”就不難把握了。
再如,傣族舞蹈,傣族的勾踢步:動力腿勾腳,腳跟向上主動踢,快起慢落,落地要輕,主力腿屈伸,屈伸時不要向前跪,動力腿落地時雙腿繼續蹲,保持屈膝動律的內在韌性。傣族人的身高普遍偏低,身材嬌小玲瓏。生活中喜歡穿著一種筒裙,筒裙長到腳裸,高齊腰,緊裹著下身。由于筒裙的開口不大,所以人們在行動時,只能小幅度運動,又由于筒裙長及腳裸,穿著的人每走一步路都要用腳跟向后上方踢一下才不會在腳落下的時候踩到裙子,在跳后踢步的時候,學生要感覺每走一步都能把長筒裙撩起,就像平靜的河水掀起小浪花一樣。
在舞蹈中要引導和啟發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通過他們的感覺和想象更深刻更直接地體會到各個民族的風格特點。想象力豐富的學生接受能力快,做出的舞蹈動作也更美,更富有韻味。通過想象力可以在學生記憶的同時,進一步吸收和理解,從而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把握不同民族舞蹈的風格特點。
二、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民族民間舞的積極性
學習的主動性是影響技能掌握和智能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學生在學習上的一個內在動力。在我國民族民間舞的教學中,最常見的教學方法是示范法和講授法。過程中通常是練習、講授,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因為這種教學模式至今都沒有得到有效的改變,從而導致學生被動學習,缺少互動,使學生缺乏學習的熱情,難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例如,學習蒙古族舞蹈。蒙古族人善于用舞蹈淋漓盡致地表現其游牧生活,表達他們的美好情感。蒙古族舞蹈最明顯的特點,就是節奏歡快,突出他們豁達開朗的性格和豪放的氣質,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蒙古族人民的精神特征是由草原生活的點點滴滴積淀而成的,主要的性格體現是勇敢、直爽、熱情。要求學生在練習中要要保持一種蒙古族的精神氣質和基本形象,通過這種情感、運氣、形態、發力的典型表現,涵概出一種“圓形、圓線、圓韻”。反映在舞蹈中,應折射出豪邁的氣質。如雙臂延伸動作象征他們所神往的大雁,坦蕩的性格和寬闊的胸懷;肩部動律呈現出流動性質,身體習慣于側向,眼睛時而極目遠眺,時而俯臨前方,表情明朗豁達而又堅毅。做動作時,要不時地提醒學生對形象進行想象,動作要舒展、歡快,情緒上要熱情奔放。通過學生的想象,動作也符合要求,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習效率也提高了。
在民間舞課堂上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能讓學生在課堂上發散思維,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的學習各種形態的動作。相應地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又能使學生更好地展開、自覺主動地想象,服務于民族民間舞的課堂教學。
三、有助于豐富學生的思維,培養創新型人才
舞蹈是用身體語言去詮釋自己的內心感受。在中國民間舞的教學中,傳統舞蹈教學模式只注重學生模仿,忽略讓學生動腦發揮其想象力和創造力。一些年青的舞蹈演員常被人譏為“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所指的恐怕就是想象能力未能得到充分發揮。一個缺乏想象力的舞蹈演員,她通過辛勤的勞動能夠很精細的去復制現成的各種各樣的舞蹈動作,但她卻不能表現出各種風格的民間舞蹈,更不能在民間舞蹈藝術上有所創新和發現。
如果舞蹈教學中只是單純訓練學生的技術能力,而缺乏想象力的啟發教育,必然會產生從技術到技術,從形式到形式的呆板、貧乏的教學效果。尤其是民族民間舞,如果不能從心里了解感受各個民族,就不能正確把握好各民族的風格特點。當學生真正參加實踐的時候才發現,跳民族民間舞需要的不僅是一種表演的動作技能,而是表演一種技能的思維方式。要注重發掘學生的智能潛力,通過教學改革更新思想,給學生更多思維想象和創造空間,使民族舞蹈教學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2]平心.舞蹈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李文瑞.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J].文藝研究,1994,(6).
[4]呂藝生.舞蹈教育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5]潘志濤.中國民間舞教材與教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6]孫美蘭.藝術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