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是高校的重要職責,高校的人才培養應充分考慮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及特色產業情況,培養更多適合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優秀人才,應注重科研與地方經濟相結合,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智力和技術支持。高校也是發展地方經濟的寶貴資源,地方政府應積極開發利用。
關鍵詞:高校;地方經濟;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544(2011)02-0074-02
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是高校的重要職責,高校也是發展地方經濟的寶貴資源,如何協調好高校與地方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的重大問題。
一、高校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
高校對地方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高校為地方經濟提供人力、智力支持。(1)由于學生聯系就業和用人單位招聘的便利,學生在學校駐地就業的概率會高于外地。近幾年來,駐保高校平均每年都有數萬名不同層次的畢業生,其中大部分留在保定或河北其他地方,這為地方經濟建設輸入了優質的人力資源。(2)高校富集的科技人才和比較完備的科研條件更是發展地方經濟可以利用的寶貴資源。如華北電力大學、河北大學、河北金融學院、河北農業大學等駐保高校與眾多省、市企業建立了產學研合作研發體制,除了為當地政府、企業提供人才培訓和咨詢服務外,還有許多科研成果被直接運用到當地的生產建設和管理過程中,為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2.高校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地方經濟增長。高校的基礎建設及其建設過程中采購原材料、聘用建筑工人等,這些會直接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同時高校的發展也會帶動當地的餐飲、娛樂、文化等相關社會服務設施建設的發展和擴大就業。
3.高校學生消費拉動地方經濟發展。據調查,2008年國內在校大學生年消費支出最高的達到20900元人民幣,而年消費最低的也有2700元,大學生年支出均值為9124,57元。依據保定消費水平估算,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年均消費額至少在5500元以上。僅以華北電力大學(保定校區)、河北農業大學、河北大學、河北金融學院四所大學為例,其在校生規模超過十萬人,對保定地區經濟產值達到6億元人民幣。同時各高校舉辦、承辦各類考試活動、學術會議等也給地方帶來直接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且考生、參會人員的直接、間接消費也是極為可觀,這些都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因素。
二、完善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路徑
(一)高校教育要為地方經濟建設輸送“適合”的人才
高校教育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上要適應經濟發展的規律,充分考慮社會需求。同時,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考慮到學生就業方向,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及特色產業情況,培養更多適合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優秀人才。
1.結合現實,明確“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高校教育對人才的培養既有應用型,也有研究型。研究型,即學術型,以培養教學和研究人才為目標;應用型,即以培養實務型人才為目標。各高校應針對現實需要,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本科、專科教育應當將培養應用型人才作為辦學定位和培養目標。
2.根據社會需要,合理設計課程。課程設計關系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課程設置應合理有效。課程設置要充分考慮現實需求,不斷更新,以求及時傳授學生最實用、最新穎的知識。其中應包括大量實踐性課程,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另外課程數量應該既讓學生有一定的自由支配時間,又讓其有學習壓力,給予學生自學空間,以鍛煉學生自主創新能力。
3.重視社會實習,提高學生職業能力。高校各學科要重視社會實習,通過讓學生走出校園,到社會上切實鍛煉,來培養學生基本素質和專業技能。并且要重視實習的成效,即社會實習結束后,應統一檢測學生實習結果,可以考慮采用統一考試的形式,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實習業務領域選擇作答。
(二)高校科研工作要為地方經濟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高校具有人才集中、設備齊全、信息靈通和學科優勢,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和創新開發能力。因此地方高校科研工作應借助其人才資源和學科優勢,深入、實際地分析研究當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所面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為地方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出謀劃策。
1.樹立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觀念。高校科研工作要堅持“立足地方、服務地方”的觀念,切實轉變那種拘泥于校園內的觀念,強化服務地方社會的功能,堅持實際性和應用性,牢固樹立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思想。這一方面有利于地方經濟建設,促進地方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使高校自身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視與支持,改善外部環境和辦學條件,加快學校的發展。
2.引導科學研究的內容向經濟建設傾斜。高校科研機構要在政策上加以引導,引導教師把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作為自身研究的著力點和立足點。引導教師等科研人員緊密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求,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問題、熱點問題作為重點研究課題和主攻方向,尤其是側重于應用研究和對策研究,著眼于解決實際問題,把高校科研工作辦成當地經濟建設的“智囊團”。
3.加強科研與地方的現實聯系。高校要引導教師走出校門,加強理論部門與實務部門的交流聯系,促進課題成果轉化。同時暢通學校與地方各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的聯系渠道,通過各種形式推介研究成果,使其發揮實際作用。
三、高校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具體措施
1.建立高校與地方政府穩定對話機制。協調好高校與地方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需要雙方及時互通信息。一方面,高校要及時、全面地了解地方經濟發展對人才、科技等方面的需求,并快速適應需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需要全面了解地方高校的優勢學科建設情況、科研進展情況,以掌握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現狀。因此,應當建立高校與地方政府之間的穩定對話機制,定期就經濟發展、學科建設等方面進行交流、探討,發現二者結合點,尋找合適的共建模式,實現雙方共贏,協調發展。
2.建立“高校畢業生質量社會評價系統”。用人單位作為高校畢業生的直接使用者,有資格對高校教育質量做出評價。而用人單位的評價信息卻是長期以來最難以收集的信息。應當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建立高校畢業生質量社會評價系統,依托快速發展的網絡信息技術,讓高校教育直接與用人單位對接,即在高校與用人單位之間形成一個中介,雙方及時進行信息溝通、狀況反饋,從而可以發揮多方面的作用。第一,疏通畢業生反饋渠道,直接獲取畢業生質量的社會評價;第二,為高校科研提供研究范疇;第三,學生可從中發現就業機會,提高就業率。此“高校畢業生質量社會評價系統”可以先在區域內的大學實現,今后形成全國聯網,各高校可以通過與他校情況對比,提高自我。
3.創建大學生實踐、創業基地。實踐教學是理工科類學科人才培養中的重要環節,直接涉及到應用型人才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地方政府在支持高校教育方面,應面向本區域高校相關專業設立大學生實踐基地,基地為本區域各類學科領域創設有針對性的實踐環節,以供本區域高校的學生集中到基地參與實訓、實踐。并且為了鼓勵大學生創業,允許大學生入駐,政府給予寬松政策,讓大學生直接創業,讓其提前直接面向社會、服務于社會。同時,基地可以建設知識產權交易平臺,為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提供更多機會。
4.加強高校與地方的高層次人才交流。高校教師等理論研究人員與社會上有實戰經驗者是高校與區域互動發展中的重要因素。因此,應加強高校與地方的人才交流,建立人才流動機制。一方面,高校教師可以到實踐部門掛職鍛煉,對實踐部門從理論研究角度進行調研、指導,同時也可以深入企業了解市場需求,發現、提高自身不足;另一方面,社會上的企業家等具有實戰經驗者也可走進校園充電,豐富所需理論知識,同時也可作為兼職教師教授實踐課程、傳授實務知識,更新高校教師結構。通過以上兩個方面,拉近高校與企業界的聯系,可培養出兩棲型人才,為促進高校與地方的良性互動提供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保定市政府,華北電力大學,保定市政府與華電達成“中國電谷”戰略合作協議[N].保定日報,2006-10-16(A01)
[2]宋太平,弘揚保定文化建設文化名城——在保定市文化名城建設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中國河北,2008-07-17
[3]欒貴勤等,區域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4]肖洪鈞,姜照華,張燕華,創新型城市的信息產業布局探討一以大連信息產業為例[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5]陳柳欽,產業集群和區域創新體系相關問題研究[c]//中國市場學會2006年年會暨第四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中國知網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2006-11-10
責任編輯:郄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