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分析了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發展中存在的三大問題:政府引導不夠、持續創新能力不足、研究開發投入偏低,推動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健康發展,應當明確激勵政策、選好聯盟模式、加強溝通引導。
關鍵詞: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三大問題;對策建議
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是指由企業、大學、科研機構或其他組織機構,以企業的發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為基礎,以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為目標,以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契約為保障,形成的聯合開發、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技術創新合作組織。目前全國建立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已達上百家。
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是新型的產學研合作創新組織,參與主體之間的合作涵蓋了包括研發、試制、生產、銷售到信息反饋等技術創新全過程,合作創新的重點是產業共性技術及關鍵技術。現階段,我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還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存在著三大問題需要認真研究解決。
一、 政府引導協調力度嚴重不夠
在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發展初期,政府的引導和協調作用十分重要,目前政府在引導和協調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現三個方面:(1)參與主體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需要政府激勵。大多數參與主體并未意識到積極投入和參與聯盟發展的重要性,有些聯盟甚至是在政府的倡導下建立的,參與主體并未展現出主動參與的態度;同時,某些參與主體其參與的動機可能只是為了通過聯盟獲得有利于自身發展的技術支持,而并未想過如何對聯盟做出自己的貢獻。(2)參與主體間的信任度需要規范的制度保障。從我國現有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情況看,學研機構自辦產業多,與企業聯合進行技術創新的較少,其主要原因是受到彼此之間的信任問題、體制問題和知識產權歸屬問題等制約。這需要充分發揮政府制度建設的作用,通過有針對性的制度安排,消除各參與方的疑慮,提高相互間的信任度。(3)參與主體的利益分配機制關系到聯盟的長期發展。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各主體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影響到聯盟的長期持續發展,從現有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情況看,利益分配關系并未得到很好地協調,聯盟內部產生的利益糾紛事件較多,因而直接影響到參與主體的積極性;另外,資金缺乏也是影響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發展的重大障礙。
二、 學研機構持續創新能力嚴重不足
在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中,大學和科研機構主要承擔著技術創新和新產品研發的重要責任。從橫向(圖1)和縱向(圖2)兩方面數據看,現階段我國學研機構在技術創新聯盟中的主要問題是應用研究所占比重過大、基礎研究不足,這將影響其持續創新能力。
圖1通過對不同國家對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所投入的RD經費的比較可以看出,我國的基礎研究投入水平遠遠低于發達國家,RD經費主要用于試驗發展。

圖2顯示了1999年~2009年我國各類研究經費占總投入比例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我國基礎研究比例在近十年來保持在4.5%~6%之間,遠低于國際發達國家水平。2007年美國的基礎研究投入占到其RD投入的17.5%,2006意大利的基礎研究投入更是占到其RD投入的28.7%。
基礎研究投入不足,會影響到應用研究的試驗發展的研究深度和廣度,進而影響到科技創新能力支持的提高。另外長期以來,學研機構的科技成果都是以發表論文的數量、所獲獎勵的級別、獲得國家經費的多少來衡量,這種評價體系僅僅體現了科技成果的“技術價值”、忽略了其所擁有的“市場價值”,從而導致科研并不是面向市場需求,而僅僅是單純地追求學術價值和地位,從而與實際的市場相脫節。
三、 企業研究開發投入嚴重偏低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和技術進步的加快,大中型企業越來越重視自主創新,但常常面臨企業創新能力弱,技術標準競爭處于弱勢等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企業必須走聯合創新之路,從而增強自身的競爭能力。
表1給出了我國大中型企業2003年~2009年的主要科研投入指標,主要包括企業設有科技機構企業數量、RD人員情況和RD經費投入這三方面。

由表1可以看出:(1)企業科技機構是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和優化各類科技資源配置的重要載體,從企業中科研機構的總體數量來看,2003年~2008年間設有科技機構的企業比重相對較少,說明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活動不夠活躍,基礎較弱;(2)科研人員是大中型工業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骨干力量,其數量影響著企業科技創新的能力。企業RD人員占企業總人數的比例為2%左右,明顯偏低;(3)RD投入是企業開展科技研發活動的物質基礎和源泉,企業的科技創新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從企業的RD經費投入來看,我國企業RD經費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到2009年底尚未突破1%,而國際公認的標準為,該指標低于1%的企業難以生存,2%則可以維持,到5%以上才有競爭力;世界500 強企業該指標一般達5%~10%。
眾所周知,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有效運行,需要各參與主體的積極參與和相互配合,為促進我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發展,可在以下方面多做工作:(1)明確激勵政策。政府部門應當制定和實施相關法律規章,規范監督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各參與主體,加強科研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保護科技創新者的利益在技術轉讓過程中不受侵害,形成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各參與主體的利益分配機制,促進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順利運行。政府部門應當完善技術創新的獎勵制度(如減免稅收、給予補貼等),促進企業加大科技資金投入力度,鼓勵大學和科研機構加強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研發,引導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合作創新。(2)選好聯盟模式。在選擇參與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過程中,大學和科研機構應該依據自身的人才培養層次、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方面,有針對性地選擇符合大學和科研機構自身發展需要的有效合作模式。比如研究型學研機構培養復合型和創新型人才,他們的科研工作主要是圍繞技術創新和原始創新基礎理論開展,其參與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應走高精端道路,只有這樣才能最有效的發揮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力量。(3)加強溝通引導。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必須有明確的戰略規劃,加強大學、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的有效溝通,強化政府的引導功能、大學科研機構的創新功能和企業的市場拓展功能,從而形成新的整體優勢,不斷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盡快產業化,大幅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最終實現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各方的多贏局面。
參考文獻:
1. 趙志泉.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運行機制研究.創新科技,2009,(4):18-19.
2. 馮海紅,王勝光.產業技術聯盟支持政策的國際經驗與啟示.工業技術經濟,2008,(5):65-67.
3. 杜鐘珊,李敏,孫愛民.產學研聯盟技術創新研究.綜合管理,2009,(5):200-201.
4. 胡利玲,馮楚建.產學研合作模式的法律形態研究.科技與法律,2009,(5):3-7.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于RD主導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路徑及政策研究”(71073083);江蘇省軟科學項目“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發展政策研究”(BR2009050)。
作者簡介:殷群,博士,南京郵電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胡大偉,南京郵電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碩士生。
收稿日期:201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