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天職與責任”的理念指導下的經濟行為可獲得既定的經濟利益,而經濟利益的實現會催生出對精神利益的追求,精神利益的獲得性強化進一步推動更高層次、更大范圍的利益價值的實現。對這一路徑進行現代性解讀,我們會清晰地看到這一路徑的價值通約性、物性化和世俗性以及在后金融危機時代重視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建設、倡導責任倫理的重要性。
關鍵詞:經濟利益實現;現代性;讀寫
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從一個獨特的分析經濟運行的視角對于非經濟因素的經濟影響以及經濟現象的社會因素作了系統分析。在書中,韋伯假定個人經濟行動是資本主義精神(具有主觀意圖的)驅動的,而資本主義精神又是與新教倫理 (外在的結構性因素)相勾連的。同時,韋伯指出以西方國家的文化價值觀為基石人們形成了一種新的經濟理念——責任倫理,在此經濟理念指導下的經濟行為導致了經濟利益實現的路徑:經濟利益主體的經濟行為可能獲得既定的經濟利益,而既定經濟利益的實現又會催生出利益主體對精神利益的追求,精神利益的獲得進一步推動了更高層次的經濟利益的實現。
一、 天職與責任:經濟利益實現的理論前提
韋伯認為, 勞動是一種絕對的自身目的,是一項天職。個人應該服從于他的“天職”。不論一個人所從事的職業到底是什么,他都對此有責任和義務。這一“天職觀念”是資本主義社會倫理中最具特質的精神理念,是資本主義的文化根基,是資本主義在西方國家賴以得到巨大發展的精神動力。
作為資本主義精神的杰出宣揚者富蘭克林,不僅宣揚了發跡的方法,也宣揚了“一種奇特的倫理”:“認為個人有增加自己的資本的責任,并以此視為目的?!`犯其規范被認為是忘記責任,而不是愚蠢的表現”。這一“精神氣質”即是責任倫理,也是近代資本主義精神的核心。富蘭克林倫理觀的全部內容是責任倫理的重要起點,“在現代經濟制度下能掙錢,只要掙得合法,就是長于、精于某種天職的結果和表現?!蓖瑫r,韋伯進一步指出,“一個人對天職負有責任——乃是資產階級文化的社會倫理中最具代表性的東西,而且在某種意義上說,它是資產階級文化的根本基礎?!币环N特殊的資產階級的經濟倫理就形成了:受到上帝的恩寵、受到上帝的祝福的資產階級商人意識到,只要他們的外表得體,只要他們的道德行為無污點,只要財產的使用無非議,他們的金錢利益就盡可以隨心所欲地支配自己,同時他們還認為這是在盡一種責任。
二、 經濟利益實現機制分析
在本文中將以2010年10月份被福布斯排名為中國首富的娃哈哈集團的發展壯大為例,對經濟利益的實現進程進行一系列的闡述與分析。
1. 經濟利益的初次實現?!白诮瘫厝划a生勤儉,而勤儉又必然帶來財富”。最初,人們在責任倫理的推動下,追逐經濟利益的實現。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投身于賺錢的事業并非處于某種宗教的倫理,而是出于“完全適應這一制度”,天職觀念已然轉化為經濟沖動。在經濟利益不斷實現的過程中,循道宗的信徒們不斷實踐著勤奮節儉,他們的財富也在不斷的增長,他們的傲慢、憤怒、欲望與渴望也會不斷的加強,他們的精神也在不斷的遠逝。無獨有偶,在中國的明清時期,雖然工商業者們沒有聽說過加爾文教,但工商業的經營盈利活動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工商業者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商業道德,比如對勤儉、守信的推崇,對商人社會價值的一定程度的肯定,這些都和加爾文主義有相似之處。余英時在《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一書中指出:“韋伯論新教倫理有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首推‘勤’與‘儉’兩大要目。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勤儉則是最古老的訓誡?!搅嗣髑鍟r代,這種勤儉的習慣便突出的表現在商人身上。……在明清商人倫理中,‘誠信’‘不欺’也是占有中心位置的德目?!髑迳倘水斎粵]有西方清教商人那種特有的‘天職’觀念,更沒有什么‘選民前定論’,但其中也確有人曾表現出一種超越的精神。他們似乎深信自己的事業具有莊嚴的意義和客觀的價值”。
經濟利益的初次實現即利益資本積累階段,在這一階段,利益主體的許多精神品質在不斷加速經濟利益的實現,比如節儉、勤勞、認真、堅韌等。以娃哈哈集團為例,1987年宗慶后與兩名退休教師,從無到有,靠代銷人家的汽水、棒冰及文具紙張賺一分一厘錢起家;第二年為別人加工口服液;第三年,以“兩口鍋子、三個罐子”開發了中國第一支兒童營養液,較好地解決了兒童厭食、偏食造成營養不良的社會難題,借著“喝了娃哈哈,吃飯就是香”的廣告,該產品走紅全國。宗慶后后來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三年自然災害、文化大革命和上山下鄉造就了他吃苦耐勞、勇于進取的性格和良好的素質,也正是這些優良的精神品質造就了宗慶后。
2. 精神利益的獲得強化。關于物質利益的實現對于精神利益的獲得性強化的作用,韋伯在書中也進行了一系列的論述,“如果這種禁欲主義的生活態度經得起考驗,那么財產越多,為了上帝的榮耀保住這筆財產并竭盡全力增加之的這種責任感就越是沉重”。更為精彩之處在于:“在一項世俗的職業中要殫精竭力,持之不懈,有條不紊地勞動,這樣一種宗教觀念作為禁欲主義的最高手段,同時也作為重生與真誠信念的最可靠、最顯著的證明,對于我們在此業已稱為資本主義精神的那種生活態度的擴張肯定發揮過巨大無比的杠桿作用”。韋伯進一步指出,“倘若財富意味著人履行其職業責任,則它不僅在道德上是正當的,而且是應該的、必須的”。
精神利益的獲得性強化在具體的經濟利益實現進程中就表現為物質利益輸出獲取精神利益階段。如娃哈哈就在積累了巨額財富后,開始關注公益事業、關注弱勢群體、關注公共危機。巨大的財富背后,宗慶后是一個樂善好施的慈善商人,其在“中國大陸慈善家排行榜”、“福布斯中國慈善榜”中頻頻露面。他對社會公益事業的贊助行為,正如其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電話采訪時所說:“做善事是企業應盡的責任,因為企業生存于社會,就應當回報社會”。因為更多這樣的故事,在浙江乃至全國,宗慶后成了一位受人尊敬的企業家。
3. 經濟利益的循環實現。精神利益的獲得必將意味著利益主體的名譽、責任等的無形資產的上漲。如同“道登所指出的,后來當‘盡最大可能地利用現世和來世’的原則終于取得主導地位時,所謂行善的良知只不過成了享受舒適的資產階級生活的手段之一,如同德國那個關于軟枕頭的諺語所說的一樣。然而,十七世紀偉大的宗教時代遺留給它講求實利的后人的,卻首先是一種善得驚人的,甚至可以說善得虛偽的良知,以此來獲取金錢,只要獲取金錢還是合法的行為。這里,‘你們很難使上帝滿意’的教義已蕩然無存,連點痕跡都沒有了”。
精神利益的獲得反過來進一步推動物質利益的實現在娃哈哈這里就表現為履行責任推動發展。宗慶后成為履行社會責任的模范、獲得充分肯定的標志是被授予“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榮譽稱號,據統計,目前全國民營企業經營者有數百萬之多,但是只有不足200人被授予這一榮譽稱號。娃哈哈集團30多年來巨額的公益事業支出,深獲各界贊譽。宗慶后對此卻十分淡然。他告訴記者,企業作為社會的細胞,履行社會責任是應該的,是應盡的義務。更何況,企業在履行責任的同時也有收獲。在他看來,履行責任與推動發展不僅不矛盾,還可以相互推動、相得益彰。正是在積極地履行責任,為社會不斷奉獻新品的過程中,娃哈哈自身也得到了快速發展。迄今,娃哈哈已連續多次獲得“中國最受尊敬企業”、“CCTV我最喜愛的中國品牌”等榮譽,這成為推動企業發展的巨大的無形力量。 還有,鑒于西部、貧困、欠發達地區勞動力便宜、土地成本較低等等原因,娃哈哈在實施對口支援的同時自身也取得了快速發展。目前娃哈哈外地公司的產值、利潤已占整個集團的一半以上。 正是由于娃哈哈不斷以強烈的責任感回報社會,不斷提高了品牌美譽度,不斷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同,不斷推動了企業發展,才有了“全球金融危機對人家是危機,對娃哈哈是機遇”這一經典案例。
總之,任何經濟理性行動都存在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二者的統一,二者都不是完全分割的,二者總是共同存在、共同作用的。二者之間的互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定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利益訴求在經濟發展的初期是以物質利益為主導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對精神利益的追求愈發重要,并對物質利益生產與調整產生重要的影響。然而,現實中的利益調整絕大部分仍停留在單純的物質利益上面。但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娃哈哈這種原本犧牲物質利益的行為,卻在精神利益達到一定的收益之后,得到了幾倍于\"犧牲成本\"的回報。結果是,娃哈哈憑借積極履行責任獲得了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的雙豐收,這甚至可能是同等條件下兩者的最優配置。
三、 經濟利益實現的現代性解讀
“現代性”一詞出現于19 世紀。從經濟學的視角來看,現代性首先是人類經濟實踐活動的產物,與現實經濟生活融為一體、密不可分;從其深刻和內在特性來講,現代性本身與人類經濟活動中的經濟性有關,與傳統的理論經濟學分析態度相聯。價值通約性、物性化、世俗性是現代性自身的三個維度,也是是我們透視經濟利益實現的三把鑰匙。
1. 經濟利益實現的價值通約性。經濟利益實現的價值通約性顯示了人類的主體性在世俗社會的張力,它以一種經濟性符號來兌換對象化世界的一切存在,它與現代性的勾連主要反映在三個方面:“一是通過經濟價值作為主觀價值的客觀化,對于直接享有的主體和對象之間的距離化產生影響。二是永恒的資本觀念和商品世界可自由兌換的原則,構成了近代形而上學對世界存在的絕對性理念的一種經驗證明。三是生活世界的物性化存在與精神世界被完整地通兌為物性世界的交換單位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睆慕洕鎸崿F的視角來看,價值通約主義產生的主要途徑無非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在經濟利益不斷實現的進程中,始終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是貨幣自身的特殊功能導致人們不可避免地將貨幣與對象化世界的可通約性加以放大,出現了物質利益與精神利益通兌的錯覺。貨幣的這種可通約、可兌換功能,隨著市場張力的擴大,不斷由物質利益層面向精神利益層面滲透;由經濟單位向經濟域外的各部門滲透,最終導致貨幣支付成為人們之間利益交流的唯一的紐帶,直至產生“貨幣通兌一切”的錯覺。
其次,在經濟利益不斷實現的進程中催生出主觀世界存有的貨幣幻象。貨幣幻象是人的主觀感覺、意念、聯想和想象的產物。其起源于商品制度的社會,其實質是在觀念中用貨幣來剝奪整個世界的固有價值。其特權對人性的侵蝕,它使人對外部世界的價值判斷出現雙重標準:可量化和不可量化,對人的認知系統和評價系統產生影響。在經濟利益不斷實現的過程中,交換與兌換極易把最卑下的與最高尚的存在統統化解為一個毫無差等的換算單位,世界的差異性即刻被消解在量化的公式中。
最后,經濟利益實現的價值通約性來自資本張力與權力張力的互動。通約反映著社會關系的交換,從本質上說,它來自作為特殊貨幣的資本所反映的社會關系的本質。資本是構成現代性的基礎,資本被創造的過程,就是現代性形成的過程。資本對現代性影響的重要方面,是資本張力與權力張力的互動問題。在以資本為中軸的社會里,人與外部世界的價值通約領域,隨著對經濟利益的不斷追逐,一切存在都變成商品,無論從物質到精神的延展還是從精神到物質的躍動。同時,經濟利益的實現得益于權力的張力,資本通過權力的制度化運作,獲得了“兌換一切”的社會功能。
2. 經濟利益實現的物性化。芒圖從四個方面對物性化的“物”進行了詮釋:首先是機器的使用,“大工業的顯著的特征就是使用機器”。“這些工具能產生相當數目的工人所能產生的物質力量”。其次是一種工廠制度,即“以經常的勞動來看管一套由總動力不斷發動著生產機器的、不分長幼的各種工人的協作”。再次是商品的生產,即“那些不是自然界直接提供的消費品的生產,是各種工業的目的”。最后是資本的運動,“越來越復雜的設備以及越來越多而又有組織的人員便構成了大企業,即真正的工業王國;作為這個巨大活動的動力、作為原因而又作為結果的資本,在人力和機械力的炫耀后面活動;被其自身所固有的規律即利潤規律鼓舞著,這個規律推動它不斷地生產以便不斷地擴大自己”。由于在廣度和深度上對物的開發和激活的成功,人對物的占有和分享的欲望愈來愈膨脹。伴隨著經濟利益的不斷實現,人類心向朝著物性化維度改變。從此,精神利益不斷被投資,不斷被資本化,不斷走向物性化,不斷為利益主體帶來豐厚的收益。
經濟利益的不斷實現催生出機器—技術幻象。工業革命之前,利益主體主要依靠古老的手工勞作方式,借助自然的仁慈和險惡來解決自身存在的生存問題。環境的靜態,需求的本能,勞動的低效,生活的慢節奏,與利益主體對自然的排序缺乏精確性和對自然的“攻擊”缺乏清晰性的能力保持著原始的一致性。工業革命之后,伴隨著機器的出現,利益主體在增強了對自然的支配的同時,也沉迷于工具手段的使用。機器—技術智能化的同時伴隨著利益主體的主體地位的失缺。人類歷史可以沒有目標,但不能容忍機器的任何中斷。正因為如此,機器—技術“神靈”使得17世紀~18世紀的企業家心醉魂迷,據史料記載,在廠商的信箋上加蓋“蒸汽企業”字樣,甚至還印上煙囪在滾滾冒煙的廠房圖形,這已成為那時一種享有盛譽的標志。
3. 經濟利益實現的世俗性。世俗主義的發生是人類自我意識的客觀化顯現,作為現代性特征之一,“它教化人的市場意識,即在市場環境下人們通過市場去追求利益,也就是通過提供自己所擁有的生產要素(勞動和資本)的服務,為社會生產出財富,來獲取利益。人的社會行為和活動,首先要仔細考量經濟的價值取向和效益問題,要善于將它們納入到市場的交換原則和資源配置的框架內來進行思考”。在經濟利益的實現的每一個環節中,普遍暗含著“考量經濟的價值取向和效益問題”,而且這已經成為經濟利益實現主體的內在的素質要件。
經濟利益的初次實現也滋生出人們的許多廣為流傳與推崇的價值理念與現代商業精神,如自主、契約、信用、公平、合作、開放、創新、洞察、遠見、責任等等,也推動了人們的精算觀念和成本意識、追求細節等價值觀的倡導,這些價值理念的不斷升華與錘煉,成為了人們追逐的精神利益。
世俗主義也不斷尊重和開發利益主體的欲望,不斷推動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實現。最初的資產階級與學者大都認為,熱衷財富和權勢是人類的天性注定。正是永不知足的欲望幫助人類不斷實現自己的利益:生成了封建社會的農業文明,打造了資本主義的世界市場。經濟學家康芒斯曾轉引邊沁的一段名言:“欲望,有各種痛苦甚至死亡本身作為它的武器,支配了勞動,鼓起了勇氣,激發了遠見,使人類的一切能力日益發達。每一種欲望獲得滿足時的享受或愉快,對于那些克服了障礙和完成了自然的計劃的人,是一種無窮盡的報酬的源泉”。
參考文獻:
1. (德)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30,32,131-143.
2.(法)保爾·芒圖著.楊人楩,陳希秦,吳緒譯.十八世紀產業革命.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21-23.
3.(英)戴維·弗里斯比著.盧暉臨,周怡,李林艷譯.現代性的碎片.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21.
4.(美)康芒斯著.于樹生譯.制度經濟學(上).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276.
5.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234-248.
6.張雄.現代性邏輯預設何以生成.哲學研究,2006(01).
7.陳學明,馬擁軍.走近馬克思:蘇東劇變后西方四大思想家的思想軌跡.北京:東方出版社,2002.
8.宗慶后:持續為社會創造財富才是大慈善[DB/OL].人民網.2010-09-13.http://shipin.people.com.cn/GB/1 2709276.html.
9.(英)喬治·愛得華.摩爾著·長河譯.倫理學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0.(美)特里·L·庫珀.行政倫理學:實現行政責任的途徑.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148-149.
重點項目:2010年度上海財經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項目(項目批準號:CXJJ-2010-345)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邰鵬峰,上海財經大學現代經濟哲學研究中心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