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河南鞏義;唐墓;唐三彩;器物組合
【摘要】2005年12月,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鞏義城西變電站唐墓M17進行了發掘,該墓的隨葬器物有陶器、瓷器、銅器三類,陶器組合明顯由兩套組成,但是每套又不夠定額,合起來個別器類又超出定額,這在鄭洛地區唐墓中是不多見的現象。
2005年12月,鞏義市電業局在城西22公里的李溝村東麥田里建變電站一座,鞏義市文物鉆探隊對20畝的征地范圍內進行了文物鉆探,發現墓葬20余座。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墓葬進行了發掘,除05HGCM17(以下簡稱M17)為唐墓外,其余均為宋墓,現將M17簡報如下(圖一)。
一、 墓葬形制
M17為斜坡墓道的土洞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方向190°。墓口開于生土上,上有1.3米厚的耕土層和擾土層。
墓道位于甬道南端,南北兩壁呈斜坡式,東西兩壁較直。南壁南部較陡,北部突然下降,接近甬道口處為平底;北壁坡度很大。墓道口長7.8米,寬0.94米;底長1米,寬0.94米。
甬道位于墓道與墓室之間,偏于墓室東側,拱頂。長1.8米,寬0.86米,高1.54米。
墓室近長方形,拱頂,四壁較直。長2.8米,寬2.37米,高1.7米。清理時,未見封門磚或封門土坯,墓內淤土至頂,西部可能為置棺處,但未見棺痕及尸骨。墓室中西部的俑類盡數倒伏,自南向北器物有罐2、雞首壺1、鎮墓獸1、武士俑2、盅3、女俑3、文官俑1、男俑3、武士俑2;墓室東壁自南向北有碓1、銅釵1、盤1、羊1、豬1、狗1、鴨2、灶1、井1、駱駝1、馬2(圖二)。
二 、出土器物
M17共出土器物31件,質地分為陶、瓷、銅三種,依次介紹。
1、陶器24件,除特別標明胎質外,均由白黏土(高嶺土)制成,其中灶、井、碓單模制成,罐輪制,人俑及獸俑均合模制成。
鎮墓獸1件。三彩俑。標本M17∶4,人首鎮墓獸,粗長角殘斷,招風耳外展,耳同絡腮胡須連為一體,肩生兩禿掌狀翼,翼內側刻有胸毛,尾從右后腿上伸出貼于背,前肢粗直,后腿寬厚,蹲于空心低臺座上。獸首白臉,角、腦后、耳背涂黑彩,耳內涂黑、橘紅條彩,嘴唇橘紅彩脫落,掌翼施綠釉,胸、背、蹄施棕黃釉,前肢、腹部施白釉,腹部、臺座有流釉現象。獸面部為寬額,凸眉,鈴鐺眼,塌鼻梁,突頰,抿嘴,八字胡外撇,末端呈鉤狀,不怒自威。臺座高4.4厘米,通高39.3厘米(圖四,1;封二,1)。
武士俑4件。標本M17∶5,三彩俑。頭戴寶頂盔,盔前一桃葉形飾,盔耳沿、后沿上翻,肩披披膊,著閉口式臂襺,甲身胸索上飾花結,腰索上有半圓護,下有桃形短蔽膝,遮住腰索垂纓上部,甲身內襯下擺飾流蘇,下著裙,腿間飄長帶,足著靴,立于前方后圓的底板上。盔涂鐵銹紅彩,盔沿、桃葉形飾涂橘紅彩,臉涂白彩,甲身施黃、綠、白三彩,裙施白釉,多脫落,飄帶、靴施醬黃釉。俑橫眉立目,寬鼻翼,八字胡上翹,唇下短須一點,左手叉腰,右手握拳平抬,腕部有支條與腰相連,挺身直立,若有所思。通高45.9厘米(圖三,1;封二,2)。標本M17∶6,三彩俑。頭梳寶髻,肩披披膊,胸索下有花結,腰索上有一半圓護,下為方形短蔽膝,甲身內襯下擺飾流蘇,吊腿短至膝上,下著前開口裙,足著靴,立于前弧后圓的底板上。發黑彩,臉白彩,嘴唇橘紅彩,甲身飾三彩,吊腿、裙施白釉,多脫落。俑皺額,肉眉凸起,兩眼圓睜,鼻梁高挺,胡須張揚,左手叉腰,右手握拳上舉,顯得威風凜凜。高40.5厘米(圖三,2;封二,3)。標本M17∶18,紅陶胎。頭戴寶頂盔,盔前沿上翻如山形,肩披開領式披膊,甲身系胸索、腰索,甲內襯袍,下著大口褲,足著靴,雙手握拳,如執器械,面容威嚴,立于地。俑盔涂鐵銹紅彩,臉及甲、裙涂白彩。高34.5厘米(圖三,3)。標本M17∶17,紅陶胎。與前者似為一模所出,但手指有細微差別,身體較直,盔頂殘失,涂彩如前。殘高33厘米。
文官俑1件。標本M17∶12,紅陶胎。攏發,頭戴一梁進賢冠,身著右衽寬袖襦,腰系帶,下著裙,足著云頭履,拱手立于地。俑眉高眼細,直鼻小嘴,頗具女人相。通高33.9厘米(圖三,4)。
幞頭男俑3件。標本M17∶9,頭戴幞頭,巾子較高,身著團領窄袖袍,腰束帶,下著褲,足著靴,叉手立于長方形底板上。俑右臉殘缺,小眼,塌鼻,厚嘴唇,突下巴,臉形瘦削。高24.4厘米(圖三,5)。標本M17∶7,身材較前者略寬厚,服飾一樣,亦叉手立于底板上。俑濃眉緊鎖,圓眼突出,兩頰肥厚,寬鼻梁下八字胡撇至腮旁,嘴巴緊抿,有些愁苦的樣子。高24. 6厘米(圖三,6)。標本M17∶8,紅陶胎。幞頭殘,上著紅色團領袍,下著裙,足尖微露,袖手立于地。俑頸以上涂白彩,眉目不清,高鼻,嘴部殘。高24厘米。
反綰髻俑2件,粉彩俑。標本M17∶11,頭梳反綰髻,身著鐵銹紅色翻領窄袖長袍,袖手,腰束帶,下著褲,足著靴,立于方形底板上。俑瞇眼,小嘴,鼻梁高挺,面龐圓潤。高25.6厘米(圖三,7)。標本M17∶10,頭梳反綰髻,上著橘黃色交領窄袖襦,外罩橘黃色半袖,下束鐵銹紅色曳地長裙,肩披白色披帛。俑圓胖臉,小嘴緊抿,鼻高挺秀,面沉似水。高27厘米(圖三,8;封二,4)。
雙環髻俑1件。標本M17∶13,紅陶胎。頭梳雙環髻,上似為交領窄袖襦,下著黑色曳地長裙,足掩于裙內,肩披紅色披帛,雙手攏于腹前。俑圓胖臉,眉目不清。高23.2厘米(圖三,9)。
馬2件。標本M17∶19,紅陶胎。勾首,高揚頸,斜肩,低臀,曲后腿,立于底板上。分纓,披鬣,鬣頂剪出波浪花,束尾殘。頭佩絡頭,背置鞍,上有長方形袱。馬身涂黑彩,多脫落。高34.6厘米(圖四,3)。標本M17∶20,粉彩馬。首、頸自然揚起,平臀,立于底板上。分纓,剪鬣,后鬣兩側各垂一纓,短束尾。頭佩絡頭,背置虎紋韉、鞍,鞍上覆袱,鞍后5鞘,胸有攀胸,臀有鞦,攀胸、鞦共垂11朵杏葉。馬眼、鼻、嘴、杏葉、袱涂橘黃彩,剪鬣、纓、尾、蹄、攀胸、鞦涂鐵銹紅彩。高32.1厘米(圖四,2;圖八,1)。
駱駝1件。標本M17∶21,紅陶胎。昂首向后,抿嘴,背置圓毯,立于底板上。眼瞼、頰毛用黑彩描出。此駝模制不精,尾未做出,趾未分開,背毯與常見的花邊毛毯不一樣,似為兩層,上層毯與駝峰間有間距。高36厘米(圖四,4;圖八,2)。
狗1件。標本M17∶26,蹲式狗,頭小,嘴歪眼斜,小耳,身軀龐大,前肢直立,蹲于底板上,脖子上有項圈。高12厘米(圖五,1)。
羊1件。標本M17∶28,粉紅黏土胎,頭與身分別合模制成,然后粘合在一起。頭小,體寬大,嘴殘,彎角,小耳,錐尾,蹲于底板上。殘長9.5厘米,寬5.5厘米,高7.5厘米(圖五,2)。
豬1件。標本M17∶27,脫模時有粘連,致嘴眼不清。豬臀肥蹄短,伏臥于地,全身涂鐵銹紅彩。從體形上看為家豬。長10.6厘米,寬4.5厘米,高4厘米(圖五,3)。
鴨2件。頸高腿短,體肥潤,頭略左側,似在悠閑觀望。標本M17∶24,寬喙涂鐵銹紅彩,高8厘米(圖五,6)。標本M17∶25,胸、背各涂兩道鐵銹紅彩,喙亦涂鐵銹紅彩,高8厘米(圖五,5)。
灶1件。標本M17∶23,梯形臺體,正面設半圓形不規整灶門,灶門以外涂鐵銹紅彩,上有較高的階梯式擋煙墻,灶面一鍋,涂鐵銹紅彩以示。長8厘米,寬6.6厘米,高4.5厘米(圖六,1)。
井1件。標本M17∶22,方形,梯形臺體,四壁規整,扁平井框置于井體之上,榫接處設鉚釘。四壁中央及轉角處涂鐵銹紅彩,鉚釘周圍亦涂鐵銹紅彩。底邊長8厘米,口邊長6.2厘米,高3.9厘米(圖六,2)。
碓1件。標本M17∶31,模制不規整,有粘連現象。體形較小,支架低,不見臼沿,底板用手抹時較流利。長11.7厘米,寬3.3厘米,高2厘米(圖六,3)。
陶罐1件。標本M17∶2,白黏土胎微泛紅。侈口,卷圓唇,束頸,弧肩,鼓腹,下腹弧內收,平底。口徑6厘米,腹徑18厘米,底徑8厘米,高26.1厘米(圖七,1)。
2、瓷器6件。
瓷罐1件。標本M17∶1,由蓋與罐組成。蓋子口,方唇,弧頂較平,上有寶珠鈕。罐斂口,方唇,斜直領,弧肩,鼓腹,假圈足外撇,圈足底中部有一凹坑,頸肩處置四泥條系。蓋頂、內壁及外壁大部施淡青釉,方唇頂部釉被刮去。除蓋頂與頸肩外,釉大部風化脫落。口徑7.8厘米,腹徑21.9厘米,底徑10厘米,通高32.1厘米(圖七,2;圖八,4)。
盤1套,由一盤和三個酒盅組成。盤,標本M17∶29,口微斂,圓唇,淺弧腹,圈足,外底略凹,大部施青釉,內底及圈足未施釉。口徑26厘米,圈足徑13.5厘米,高5.2厘米。酒盅,標本M17∶14,三彩盅。近直口,卷圓唇,直腹壁,假圈足底略凹,通體施黃、綠、白三彩。口徑4.5厘米,圈足徑2.3厘米,高3.2厘米。標本M17∶15、16,侈口,圓唇,弧腹,假圈足底平,內壁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及底。口徑分別為5厘米、5.2厘米,圈足徑分別為3.5厘米、3.2厘米,高分別為3厘米、2.6厘米(圖七,3)。
雞首龍柄壺1件。標本M17∶3,口呈流狀,如雞的下喙,束頸,弧肩,鼓腹,假圈足,外底內凹。流部分殘,頸、肩處施六道凸棱,肩上一龍柄,口銜流的后部,肩部流、柄方向各有一朵較大的忍冬紋,另兩個方向飾兩朵較小的忍冬紋。除假圈足外,通體施淡青釉。流長7.2厘米,腹徑14厘米,圈足徑7.5厘米,高27.6厘米(圖五,4;圖八,3)。
3、銅器1件。
銅釵1件。標本M17∶30,“U”形,兩端細,中間粗,截面皆為圓形。殘長8.9厘米(圖六,4)。
三、結語
1、年代
判斷盛唐之前唐墓的年代,主要依據隨葬品中神器類器物,即鎮墓獸、武士俑、文官俑、武官俑等,其它器物由于變化緩慢,不宜作為唐墓確定年代的參照物。根據M17鎮墓獸臺座較低、頜下有絡緦胡須,武士俑、文官俑立于底板或地上,武士俑盔沿上翻這些特點,其年代應在675-680年之間。且與芝田耐火材料廠M36[1](以下簡稱耐M36)的同類器十分相似,鎮墓獸臺座都是剛發展起來的,高均為4.4厘米,屬很低的那種。武士俑、文官俑尚立于底板或地上,沒有站在低臺座上,這是一種明顯的滯后現象。某些鎮墓獸比耐M36鎮墓獸稍早或同時的唐墓,其武士俑、文官俑均立于臺座上,如芝田M89[2]鎮墓獸立于底板上,爪足,武士俑臺座高6.4厘米;鄭州古滎師家河唐墓[3]鎮墓獸立于地,蹄足,文官俑臺座高7厘米;鞏義老城磚廠唐墓[4]鎮墓獸臺座高4.2厘米,其文官俑臺座高4厘米。但M17、耐M36的武士俑也有先進的一面,即頭盔前沿或耳沿向上略翻起,與前一段盔沿沒有任何翻起不一樣。M17、耐M36、老城磚廠唐墓應是675-680年間唐墓里最早的一組。
2、器物組合
M17陶器組合從胎質上看分為兩套,但并不是全額兩套器物簡單地相加。相反,兩套器物合起來仍然有些器物沒有達到全額數,甚至缺失,如武官俑,這說明當時的器物組合人們只是大致遵守。第一套器物用白黏土制成,有鎮墓獸1件、三彩武士俑2件、幞頭男俑2件、反綰髻俑2件、鴨2件,馬、狗、豬、羊、灶、井、碓、罐各1件。第二套用紅陶土制成,有武士俑2件,文官俑、馬、駝、幞頭俑、雙環髻俑各1件。以往所見的唐墓,其俑類器物或用白黏土燒制,或用紅陶土燒制,M17是明顯兼用兩種胎料的墓葬,值得關注。
3、其它
M17墓道的南北兩壁均為斜坡狀,北壁險陡,顯然不能供人上下。這種墓不常見到,筆者曾在鞏義市區發掘過4座這樣的隋墓,北壁更加陡峭,推測這是一種省工的建墓方式。88HGZM126[5]是芝田唐墓中唯一的這類墓葬,年代約在720-750年之間。M17東距芝田10公里,鞏義城西不絕如縷出現這種墓葬,說明有其實用的一面。
雞首壺由來已久,由晉至隋,器身不斷增高,但雞首、柄尾的特征沒有丟失。入唐以來,雞首壺有了很大變化,從不多的資料來看,雞首喪失,盤口一側發展成喙式流,龍柄仍存。675年的李鳳墓[6]出土雞首壺兩件,皆殘。李鳳貴為高祖李淵的第15子,封虢王,兩墓年代相當,但它的雞首壺樣式遠不及M17的精美,由此可知M17隨葬品的等級不低。
領隊:張松林
發掘:高中輝
繪圖:李揚,郝紅星
執筆:郝紅星,謝婷
[1][2][5]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鞏義芝田晉唐墓葬》,科學出版社,2003年。
[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古滎師家河唐墓清理簡報》,《華夏考古》 2001年3期。
[4]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鞏義市文物保護管理所:《河南鞏義市老城磚廠唐墓發掘簡報》,《華夏考古》 2006年1期。
[6] 富平縣文化館,陜西省博物館,文物管理委員會:《唐李鳳墓發掘簡報》,《考古》1977年5期。
〔責任編輯:張金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