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乍父壬尊;形制;紋飾;銘文;時代
【摘要】西安市大唐西市博物館的藏品乍父壬尊,體呈觚形,敞口鼓腹,腹部飾獸面紋、夔紋和垂尾鳥紋。從其形制、紋飾及銘文上分析,該尊具有明顯的西周早期青銅尊的特征,為研究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銅尊的發展線索提供了新的資料。
乍父壬尊,現藏西安市大唐西市博物館,具體尺寸不詳。該尊體呈觚形,敞口,長頸,腹部微鼓,高圈足外撇,下有一周邊沿。頸下部和圈足上部各飾兩周弦紋,腹部飾無地外卷角獸面紋,兩側配以倒豎夔紋和垂尾鳥紋,整體紋飾為淺浮雕式,線條粗獷有力,給人以莊嚴厚重之感(圖一)。
從形制上看,乍父壬尊應屬于朱鳳瀚《古代中國青銅器》[1]中的Ba型尊,敞口,長頸,中腰微鼓,主要存在于殷墟四期至西周早期。殷墟四期的典型標本為82小屯M1∶18(圖二,1),頸、腹分界明顯,腹部稍鼓,但腹壁較直,平底,圈足較高。西周早期的典型標本為甘肅靈臺白草坡M1∶15(圖二,2)和扶風云塘M20∶2(圖二,3),前者中腰鼓出部分略靠上,圈足較高且外侈弧度較大;后者腹部外鼓稍甚,圈足稍矮且弧度略小,邊沿變寬。因朱鳳瀚將甘肅靈臺白草坡M1歸為西周第一期,扶風云塘M20歸為西周第二期,故可將這3個典型標本看作是時代連續者,進而可知此型尊的演變規律為圈足逐漸變矮,腹部愈鼓,整體向矮胖型發展。乍父壬尊與以上西周早期的兩個典型標本較為接近,可看作是此型尊由西周第一期(武王至康王)[2]到西周第二期(康王晚期至昭王)[3]的中間形式。
從紋飾上看,乍父壬尊腹部飾無地粗線獸面紋,兩側輔以夔紋和垂尾鳥紋。獸面紋屬于陳公柔等《殷周青銅容器上獸面紋的斷代研究》[4]中的Ⅰ3式,獸面的雙角作向外卷的形狀,角尖銳利,多見于殷墟二期(圖三,1),流行至西周中期。此種獸面紋自殷墟二期始,兩側多輔以倒立夔紋,這種紋飾組合使用普遍,至西周早中期又多有發展變化,獸面兩側或配以鳥紋(圖三,2),或配以夔紋和鳥紋(圖三,3),并逐漸成為固定配置。這是此種獸面紋發展的重要體現。夔紋屬于朱鳳瀚《古代中國青銅器》中的夔紋Aa型[5],流行于殷代中期偏晚至殷代晚期,此種夔紋多以倒立狀配在獸面紋兩側。垂尾鳥紋屬于陳公柔等《殷周青銅容器上鳥紋的斷代研究》中小鳥紋的Ⅰ9式,“此式小鳥紋多為直立姿態,它們都以對稱方式置于獸面紋兩側。這種鳥紋的變化較多,式樣也不盡相同……”[6],最早出現于殷墟中期的西北岡M1004的牛鼎、鹿鼎上,最晚大約為西周中期扶風莊白一號窖藏的觚上所飾此式鳥紋。此式鳥紋較成熟地配在獸面紋兩側者,多集中出現在西周早期,典型標本有扶風云塘M20∶2祖丁尊,隴縣出土的饕餮紋尊,安徽屯溪M1∶90父乙尊(圖二,4),洛陽市博物館收藏的乍寶彝尊等。乍父壬尊的器形、紋飾格局與安徽屯溪M1∶90父乙尊接近,二者的不同在于乍父壬尊無地紋,獸面紋兩側的夔紋和鳥紋布局稍顯緊湊。因此,或許可將乍父壬尊視為獸面紋兩側配以夔紋與鳥紋者中的較早形式,其年代可能早于安徽屯溪M1∶90父乙尊。
從紋飾風格上看,乍父壬尊腹部主紋飾皆以粗線條勾勒,淺浮雕式表現,無地紋,不同于殷墟晚期三層滿飾的繁縟華麗,而是趨于簡樸。西周早期青銅器在繼承殷墟時期傳統的同時,也有自身的特點,既有追求縟麗精巧的一面,又有趨向樸實無華、力求創新的一面。西周早期有的獸面紋線條簡潔洗練,地紋往往省略,正是其趨向簡化的體現;而獸面紋兩側或輔以鳥紋,或配以夔紋和鳥紋,則是西周早期在紋飾方面力求創新的表現。因此,乍父壬尊的紋飾風格正符合西周早期簡潔創新的追求。
乍父壬尊的銘文僅尊底“乍父壬”3字(圖四,1),筆體較粗,首尾出鋒,捺筆皆有波磔,仍保留商晚期金文的特點。與商周之際和西周早期的銘文標本對比,可以看出,乍父壬尊中的“父”字正處于商周之際到西周早期銘文的筆畫由肥到瘦、字體由大小不一到較為規整的過渡時期(圖四,2- 4)[7]。
綜上,通過對乍父壬尊形制、紋飾、風格、銘文的分析,可知其時代大體為西周早期偏早,承襲商晚期的傳統,而又有較明顯的西周早期特色。其價值主要在于使觚形尊由商晚期到西周早期的發展線索更為清晰,豐富了這一階段觚形尊發展演變的材料,其紋飾的簡潔洗練、獸面紋配置的豐富與形體上的厚重渾然一體,給人以古樸莊重之美。
[1][5]朱鳳翰:《古代中國青銅器》,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年。
[2][3]朱鳳瀚:《中國青銅器綜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260、1270頁。
[4]陳公柔,張長壽:《殷周青銅容器上獸面紋的斷代研究》,《考古學報》1990年2期。
[6]陳公柔,張長壽:《殷周青銅容器上鳥紋的斷代研究》,《考古學報》1984年3期。
[7]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第18冊,中華書局,1984-1994年。
主要參考文獻:
1、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中華書局,1983年。
2、容庚:《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
3、岳洪彬:《殷墟青銅禮器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4、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青銅器》,文物出版社,1985年。
5、王世民等:《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文物出版社,1999年。
6、安陽市文物工作隊:《殷墟戚家莊東269號墓》,《考古學報》1991年3期。
7、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1969-1977年殷墟西區墓葬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79年1期。
8、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1987年秋安陽梅園莊南地殷墓的發掘》,《考古》1991年2期。
9、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安陽殷墟西區一七一三號墓的發掘》,《考古》1986年8期。
10、趙永福:《1961-1962年灃西發掘簡報》,《考古》1984年9期。
11、陜西周原考古隊:《扶風云塘西周墓》,《文物》1980年4期。
12、陜西周原考古隊:《陜西扶風莊白一號青銅器窖藏發掘簡報》,《文物》 1978年3期。
13、甘肅省博物館文物隊:《甘肅靈臺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學報》1977年2期。
14、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安徽屯溪西周墓葬發掘報告》,《考古學報》 1959年4期。
〔責任編輯:許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