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邯鄲;關中侯印;魏晉時期;孫資
【摘要】邯鄲市發現的金質“關中侯印”出土于趙都邯鄲兩漢時期的貴族墓葬區域內。“關中侯”的設置始于東漢末年,是一種安撫諸侯王的虛銜。邯鄲歷史上曾有孫資在魏晉時期被賜爵關中侯,推測這枚金印極有可能就是當時頒賜給孫資的。
1976年12月30日,煤炭部第十工程處在河北邯鄲市南郊的三堤村北約200米處,即“趙邯鄲故城——王城區”東側的人防工程施工過程中,民工在挖土時發現金印一枚。邯鄲市文物保管所聞訊后前往調查,經過多方交涉,在第十工程處等單位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將金印收回入藏。
金印重125.2克,通高2.3厘米。龜鈕,龜作昂首爬行狀,兩眼平視,口微張,身前俯,背平而略長,背部刻直線紋和曲尺紋,周緣排列圓圈紋,紋飾刻劃細致清晰,充滿質樸之感。印面為正方形,邊長2.45厘米,厚1厘米,面鑄“關中侯印”4個白文篆字,兩行豎排,布局嚴謹規整(圖一)。印文字型端莊方正,筆畫平直方折,犀利明快,篆書筆意淡然,隸書韻味甚濃,為成熟的漢摹印篆字體。其典型常用字“印”的末筆筆畫平直,此種字體流行于東漢中晚期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此關中侯金印是一枚罕見的王侯官印,是研究漢晉時期的職官制度及文字演變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侯”是我國古代封爵之一。據《禮記》記載: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按照西漢時期的職官制度,侯就有自己的食邑,即從幾百戶侯到萬戶侯。關中侯為官爵名,東漢末年的建安二十年(215年)始置,此時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任丞相,掌握朝中大權,設置了關內侯、關中侯。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建安二十年冬十月,始記名號爵侯至五大夫與舊列侯、關內侯凡五等,以賞軍功。”裴松之注引《魏書》曰:“置名號侯爵十八級,關中侯十七級,皆金印紫綬,又置關內侯爵十六級,銅印龜紐墨綬……皆不食租,與舊列關內侯凡六等。臣松之以為今虛封蓋自此始。”從此印的質地、形制等方面看,與史書的記載相符。
據文獻記載,歷史上的關中指陜西秦嶺北麓的渭河沖積平原,又稱關中盆地,其北部為陜北黃土高原,向南則是陜南山地、秦巴山脈。“關中侯印”怎么會出土于河北邯鄲呢?據有關專家考證,“關中侯”只是借用關中地名的封號而已,與“東自函關,西至隴關,二關之間,謂之關中”的實際封地并無任何聯系。“關中侯印”是用以封賞獲得軍功的漢族諸侯的金印,它的設置是曹操限制和打擊各諸侯王勢力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當時雖然爵位很高,但皆不食祿,只是一種安撫諸侯王的虛銜。這種制度一直沿用到晉朝以后才廢除。
在邯鄲的歷史上有誰曾被封過關中侯呢?筆者查閱史書,發現恰有一位關中侯在這里生活過,他就是曾在曹魏政權中典掌機要30年、屢次被封侯進爵、位至光祿大夫的孫資。據《三國志·劉放傳》記載,孫資,字彥龍,生年不詳,卒于魏明帝嘉平三年(251年),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縣)人。孫資幼年喪失雙親,由兄長撫養成人。他聰穎過人,在太學讀書時就能博覽群書,漢末喪亂,曾避居河東。建安時期,他受曹操征辟,先后做過縣令、丞相府軍事參謀。曹丕廢漢建魏,他與東漢時期第四任趙王劉宏之后的劉放同署秘書郎,后轉任秘書左、右丞。后曹丕改秘書省為中書省,以孫資為中書令,劉放為中書監,各自加封給事中;劉放賜爵關內侯,孫資賜爵關中侯,共同執掌朝政。魏明帝曹叡繼位之后,孫、劉二人權勢益重,備受寵幸。齊王曹芳登位,封孫資為右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后改任衛將軍,仍領中書令職。正始九年(248年)以列侯退職歸家,仍居留京師,地位崇高,影響很大。嘉平元年(249年)司馬懿殺曹爽,獨掌朝政,對孫資仍很倚重,請其官復原職,次年退位,加拜驃騎將軍。嘉平三年(251年)卒,謚號“貞侯”。
遍查邯鄲的地方史志,沒有發現有關此枚金印的記載。根據這枚精巧的關中侯金印的造型及印文特征,通過與同時期歷史文物的對比,并結合國內出土的同類金印及孫資的有關信息,推測這枚“關中侯印”極有可能就是當時頒賜給孫資的,孫資死后,金印作為隨葬品埋在墓中。據調查,金印出土于今地表下2米的擾土層,其下為黃土層,擾土層內含有近代的紅燒土、磚塊、瓦片等,似乎與金印無直接關系,但與之有關的應該是周圍的那些古墓。根據以往的考古調查得知,“趙邯鄲故城”的西北部為戰國時期王陵墓葬區,西部為戰漢時期貴族墓葬區,西南及南部為漢代貴族墓葬區。該印的出土地點應屬趙都邯鄲兩漢時期的貴族墓葬區區域內,如今地面尚存封土高大的古墓十余座,其中包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北張莊墓群”、“馬頭古墓”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張莊橋墓群”、“車騎關墓群”,無封土的古墓更是不計其數,非常稠密。金印出土地點向東約1公里便是張莊橋墓群的8號墓和9號墓,經考古發掘,兩墓均為東漢晚期的磚拱多室墓。往東北約2公里處有數座無封土的晉代墓葬,有的做過清理,推測該印應是早年被挖毀的魏晉時期墓葬就地散失的隨葬品之一。
〔責任編輯:許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