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河北;山海關;明代;建關設衛
【摘要】山海關地處遼西走廊中腰偏西地段,北是層巒疊嶂的燕山山脈,南為波濤萬頃的渤海,山海之間相距僅7.5公里,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明初,在山海關建關設衛、修筑長城,既是當時軍事形勢的需要,也是山海關地理及戰略位置所決定的,是古代軍事設防上充分利用地理形勝的突出范例。
山海關是中原通往東北地區的咽喉要地。這里北依燕山,南臨渤海,長城縱貫南北,雄關控扼其間,有“京師屏障,遼左咽喉”,“天下第一關”的美譽。明代北方長城沿線設有“九邊鎮”,山海關當時屬薊鎮,是兵部直接管理的“山海衛”,因而是當時長城、同時也是天下重要的關隘及衛所之一。明代的山海關七城奇正連鎖,長城一線中穿,城、關、堡、臺、烽燧等有機構成科學嚴謹、完整一體的軍事關防體系,集中體現了設計者及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是中國古代軍事建筑及軍事思想的典范之作。
山海關建關設衛、修筑長城出于明王朝最高統治者的決策,是明初軍事形勢的需要,同時也是山海關地理及戰略位置所決定的。洪武元年(1368年),剛剛在南京建立政權的明王朝便以開國元勛、能征慣戰的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統率大軍25萬北伐征元。當年閏七月二十八日,元順帝在大軍壓境的情況下,率后妃太子、京城文武官員逃離大都(今北京),退往塞外的上都(今內蒙古多倫西北)。元朝殘余勢力北逃后,仍有很強的軍事實力,政府機構也較為完整,史稱“北元”。他們不斷地派兵南下,企圖“整復故都”,奪回失去的昔日江山社稷。當時對明王朝威脅最大的有兩支軍事力量:一支是擁“騎兵十萬,步卒倍之”,盤踞晉、陜及西北一帶的元河南王擴廓帖木兒,另一支是屯兵東北、擁兵20萬于遼東的元太尉納哈出。這兩支武裝與各路北元勢力“彼此相依,互為聲援”,在北方數千里的戰線上形成箝制明軍的軍事態勢,總兵力“不下百萬眾”,地域“不下數千里”[1],嚴重威脅著新生明王朝的生存,尤其是山海關所在的永平府一帶,更是頻遭襲擾。洪武十四年(1381年)之前,北元勢力對這個地區的侵擾接連不斷,見于史籍記載的大的侵擾就有三次:
洪武二年(1369年),元行省丞相也速入寇永平、通州,兵臨北平城郊。納哈出的騎兵也“出沒塞下殺掠吏民為邊患”。準備征伐北元的常遇春會合他路明軍,“導三河,搗永平,……逐胡寇而守御之”[2]。
洪武六年(1373年)十二月,北元騎兵入寇永平之撫寧縣及瑞州(今遼寧綏中縣北),大肆剽掠,迫使明王朝罷廢瑞州州治,遷民于靠近內地的灤州。城小墻薄的撫寧縣城也遷往洋河之西,另筑新城,同時將北部近邊居民向內遷徙[3]。
洪武十三年(1380年)冬,北元平章完者不花和乃兒不花率數千騎兵入桃林口,攻打永平府城,明軍指揮劉廣戰死,千戶王輅負傷。后經明軍拼死奮戰和設伏兵于遷民鎮、界嶺口等處,前后夾擊,才艱難戰勝了北元軍[4]。
從以上情況看,山海關所在的永平一帶是北元蒙古侵擾進攻的重點地區,也是明王朝北方防務上的薄弱環節。以當時的情況分析,明王朝在山海關一帶修筑長城、建關設衛,用以防御來去飄乎的蒙古騎兵,是最合理不過的軍事選擇。這是所謂軍事形勢需要的第一個原因。
除此之外,明王朝對北元作戰的發展態勢也與山海關的建關設衛有密切關系。
明初,明王朝對殘元勢力的軍事作戰是互有勝負的。洪武五年(1372年),明王朝出動15萬大軍分3路進擊漠北。在這次戰役中,除馮勝率領的西路軍獲得勝利外,徐達率領的中路軍在杭愛嶺以北被擴廓帖木兒打得大敗,而東路李文忠部孤軍深入,在遭到元軍襲擊后,拼死奮戰才得以返回。這次軍事行動總的來說是失敗的,其結果使明王朝認識到,要徹底消滅北元軍事力量在當時是十分困難的,存在著很大的軍事冒險性。正因如此,明王朝對殘元勢力的軍事策略便由連續發動大戰役剿滅,改變為以積極防御的守土為主。
洪武六年(1373年),朝廷命大將軍徐達等整修北平邊備。同年四月,北平鎮守華云龍向朝廷建言:“塞上諸關東自永平、薊州、密云,南至五灰嶺外溫口通一百二十一處,相去約二千二百里,其王平口至官山嶺口關隘有九,約去五百余里,俱繁擾沖要之地,并宜設兵守之。”[6]被朝廷采納。洪武九年(1376年)八月,朝廷下旨:“敕燕山前后、永清左右,薊州、永平、密云、彭城、濟陽、濟州、大興十一衛,分兵守北邊。關隘之要者有四:曰古北口,曰居庸關,曰喜峰口,曰松亭關,而烽堠相望者一百九十六處,徼巡將士六千三百八十四人,……”[7]洪武十四年(1381年),鎮守北平的大將軍徐達奉旨發燕山等衛屯戍官軍15100人,修永平、界嶺等32處關隘,修筑整理長城以防御來自北方的蒙古騎兵。當年九月,在朝廷的批準下,又設置了隸屬于中央軍事系統的山海衛。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原元代遷民鎮地新筑的山海關關城也竣工落成[8]。
再說地理和戰略地位因素。山海關地接東西,古為著名的“碣石道”,東北地區及中原地區之間的遷徙、交往、貿易、征伐等無不往來于此。東北地區的民族要進入中原,中原統治者欲經略東北地區,這里是必經之路。歷史上,第一次大軍通過這里是戰國末年的秦將王賁滅燕之役。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6年)秦破燕都薊,燕王室逃往遼東。4年之后,秦將王賁率大軍由此進軍遼東,虜燕王喜而歸。秦漢時期,車騎浩蕩、威示天下的秦皇、漢武巡狩隊伍都來過此地,當時還修筑有規模宏大、十分壯麗的行宮于瀕海的碣石之旁。東漢末年,弄朝政于股掌之間的曹操,在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年)統大軍北征烏桓,奏凱班師時途經“碣石道”,留下了勵志詩篇。三國時,曹魏丞相司馬懿在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年),率軍“越碣石,次于遼水”,消滅了割據遼東的公孫氏政權。十六國時期,先是352年前燕慕容從攜兵出“碣石道”,進軍中原,攻打石氏后趙及其繼承者冉魏政權;后是370年前秦苻堅攻陷冉魏國都鄴城,乘勝經“碣石道”攻占遼東、遼西,端掉了這個起于東方的政權之老巢。南北朝時期,436年北魏攻北燕,經此進兵遼東。553年北齊文宣帝高洋伐契丹,也曾經從這里取道。隋唐時期,隋煬帝楊廣和唐太宗李世民多次發大軍征伐東方的高句麗政權,金戈鐵馬,車船舟楫,這里是軍旅往來、糧草運輸的樞要之地。正是由于這樣的原因和重要的地理位置,秦奉這里為“國門”,隋唐在這里設臨渝關,元朝置軍事管轄的遷民鎮千戶所。
山海關地處遼西走廊中腰偏西地段,北是層巒疊嶂的燕山山脈,南為波濤萬頃的渤海,山海之間相距僅7.5公里,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明代大學士商輅在《山海關顯功祠碑記》中對此有一段精彩描述:“其地大山北峙,巨海南浸,高嶺東環,石河西繞,形勢險要,誠天造地設……”[9]設衛于山海關,東可控數百里山海間東西通道,西可護地曠無險可守的冀東平原。在這樣一個地方建關設衛、修筑長城,是一個事半功倍的最佳選擇,是古代軍事設防上充分利用地理形勝的突出范例。明代嘉靖朝太常寺少卿、山海衛人詹榮在談到山海關優越的地理位置時說:“相厥山川,山自居庸而東,其勢漸南;海自直沽而東,其勢漸北;至我臨渝山麓,海濱不盈一視,扼而塞之,其為力甚易,其為功甚巨也。”[10]
事實證明,山海關建關的確體現了創建者的科學眼光及高瞻遠矚。終明一世,邊患不斷的長城沿線上,山海關始終固若金湯,從未經歷過大的險患,并在明王朝經營東北地區的軍事戰略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明初征討殘元勢力納哈出、兀良哈部,中期抵御蒙古土蠻、朵顏三衛的進擾,后期與后金政權在遼東的軍事較量等,都發揮了樞要與策應作用。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后,又有了拱衛京師東大門的責任,山海關的地位就顯得更為重要了。時人評論:“山海關東控遼陽,西護畿輔,防扼海泊倭番,驗放高麗、女真進貢諸夷,本為重鎮。譬人之身,京師則腹心也,薊鎮則肩背也,遼陽則臂指也,山海關則節竅寂合之最緊要者也。”[11]古碣石道上的山海關,在明朝幾代人的苦心經營下,也便以“天下第一關”而名聞天下了。
[1]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10“故元遺兵”, 中華書局,1977年。
[2][3][4][5][6][7][8]明·郭造卿:《盧龍塞略》卷5。
[9]明·商輅:《山海關顯功祠碑記》,載《畿輔通志》卷98。
[10]明嘉靖《山海關志》。
[11]同[2],卷16。
〔責任編輯:張金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