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前期準備
【摘要】本文簡要敘述了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工作中的前期調查所包含的各個方面及其操作方法,包括文物基本信息(出土紡織品需注意提取現場信息),保存現狀(主要有病害調查和纖維、污染物檢測分析)調查,文物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評估,修復預案的制定以及對修復所需材料特性的評估等,并據此總結分析了前期準備工作在整個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過程中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一、引言
紡織品文物因其有機質的特點——高分子鏈容易受到外部環境影響而發生斷裂,在多數環境下極難長久保存,所以除明清時期的傳世品外,由考古發掘出土的年代較為久遠的紡織品文物極少被發現。而有幸保存下來的紡織品文物,在保存與修復保護過程中,具有與其它材質的文物截然不同的特質。我們對紡織品文物進行保護修復的目的,除了盡量延續文物的壽命外,還要盡可能全面地保存其所包含的信息。但若要開展文物修復工作,則不可避免地要對文物進行間接或者直接的干預,而對文物的干預必然會造成其自身某些信息的丟失。雖然文物的保護修復工作已明確規定了修復時所需遵循的四大原則,即原真性、可識別、最小干預、可逆性,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尤其是紡織品文物的清洗工作中,許多操作是不可逆的,一旦動手,就不能回復到原有狀態。所以在對紡織品文物進行修復之前,深入挖掘文物所承載的信息,了解文物的現狀及其自身價值,并對準備使用的保護材料進行調查評估,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介紹了保護修復紡織品文物時前期準備工作的主要內容和操作方法,以期引起文物保護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二、前期準備的內容及操作方法
所謂前期準備,即在對紡織品文物進行間接干預或直接干預之前圍繞文物進行的所有調研活動,目的是對文物的歷史信息(出土品包括考古現場的環境信息,如水土及墓室內環境)、現在的保存狀況及其劣變原因(包括病害情況和保存環境等)等有整體上的把握,需要時可采取相應的科學技術手段對其纖維、污染物、染料、附著物等進行檢測分析。通過這些信息,力求準確地評估該文物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為科學合理地制定保護修復方案提供切實有力的參考和理論依據。
(一) 文物歷史信息調查與評估
歷史信息在這里指文物的基本信息和文獻、考古等歷史資料信息兩方面。文物的基本信息一般由文物的收藏單位或收藏者提供,這類信息主要是讓修復工作者了解文物原有的基本信息,為前期調研提供一個方向。
若是紡織品來源為考古出土,則可以再進一步向所有單位或所有人了解其出土的現場環境信息。包括紡織品出土時的埋藏環境,各類取樣的檢測分析結果,第一時間的保存狀況等。如果是由修復人員直接參與發掘,則更需注意對發掘現場環境信息的記錄與搜集,如提取現場水樣、土樣,多手段記錄紡織品的出土情況。
(二)文物現狀調查與評估
現狀主要指其現在的保存環境狀況和病害情況。紡織品文物在長期埋藏、流傳和保存過程中,由于不斷地受到環境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從而引起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劣變。在對文物做任何保護處理之前,文物修復工作者都應該通過肉眼觀察、顯微鏡觀察或借助一些現代分析儀器,對該文物的保存狀況進行詳細評估。這些評估和記錄以及對引起種種劣變的原因的分析,不僅有利于更加科學合理地為該文物制定保護處理方案,選擇合適的保護措施與保護材料,而且還能對后期的保養工作提出許多有益的建議。
1、保存環境狀況調查評估
紡織品的劣化與其所處的外部環境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溫濕度、光照、紫外線強度、微生物情況和空氣污染物對紡織品文物都能產生影響,這些影響往往又相互作用,共同導致了紡織品的劣化。
紡織品文物的來源不一,既有博物館的藏品,也有私人收藏品,更有直接從考古現場出土的文物,它們的保存環境及保存狀況大相徑庭。即便是博物館的藏品,由于各館所處地域的氣候環境不同,庫房或展廳內的硬件條件不同,都可能導致紡織品劣化原因的千差萬別。利用相應儀器對紡織品的保存環境進行詳細記錄,對分析紡織品的劣化原因有重要幫助。此外,了解并評估文物原有的保存環境,在修復完成后,才能對文物的后期保存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
2、病害類型的調查評估
為了對紡織品文物的病害情況有一個清晰、完整的了解,需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行業標準——館藏絲織品病害及圖示》(WW/T 0013-2008),對文物的主要病害類型以文字描述、影像記錄和繪制文物病害圖等方式予以詳細記錄,真實準確地表現出文物在保護修復前的狀態。紡織品文物的常見病害主要包括殘缺、破裂、污染、皺褶、微生物損害、動物損害、粘連、糟朽、暈色、褪色、水漬、印繪脫落、不當修復、飽水等。
病害圖的繪制可采用將聚酯薄膜覆于紡織品文物上,以油性筆直接描繪的方式,也可以采用繪圖軟件,在文物的正投影照片上繪制。第一種方式可以更為準確地反映文物的病害信息,但是由于有的紡織品文物過于脆弱,或者由于條件所限,不能直接接觸到文物時,就只能采取后者。在這種情況下,即要求照片一定要拍得清晰。無法在病害圖上體現出來的病害,則需要利用影像和文字詳細地記錄其情況。在調查完成后,還需要對文物整體的病害情況做一個全面評估,分析其主要病害及其嚴重程度,以及各類病害對文物壽命延續和價值體現的影響程度,為后期的保護修復工作提供指導。
3、檢測分析
檢測分析是文物保護修復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科學研究文物的過程。其主要目的是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分析文物的劣化程度、原因及其腐蝕機理,為評估文物的保存現狀、挖掘文物信息、評估文物價值提供可參考的科學數據,從而指導保護修復方案的制定。在紡織品文物修復中,文物信息包括組織結構、纖維種類、老化程度以及污染物、染料成分等。這一步驟最直接的作用是判斷該紡織品文物的病害嚴重程度以及對文物本體的危害性,確定哪些是可以保留的,哪些應及時去除,以及在進行具體修復時針對不同病害所應采取的方法,等等。除此之外,科學手段還能用于保護修復時所用新材料的檢驗和測試,借以評價它們的物化性能的穩定性、抗老化性和對文物的安全性。
為了不改變文物的原狀,不損失文物的歷史信息,不降低文物的價值,檢測分析應盡可能地采用無損或微損技術。涉及到紡織品文物,具體的檢測分析方法見表一。
(三)文物價值評估
保護修復文物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盡量真實、全面地保存并延續其歷史信息和全部價值,一切的保護修復程序都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手段,而對文物價值全面深入的了解、評估,又是對文物進行保護修復的基礎和前提。可以說,文物價值評估是前期準備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明確指出,文物價值包括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三個方面。就紡織品文物來講,歷史價值主要是指其織物組織結構、紋樣及其功能所反映的某一歷史時期的特點,可說明藏品在其收藏單位中的地位及在本地區歷史研究中的作用,以及在同類別藏品或同時代文物考古研究中的重要性。其藝術價值則一般由紋樣所蘊含的美學信息來反映,或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發展延續,或是與外來藝術的交流與融合。其科學價值可以由織造方式來體現,如平紋經錦到斜紋經錦,再到斜紋緯錦的變化,都是以織機的改進為發端的,可見其科學價值的體現,歸根結底是織機技術的改革或改進。另外,染料的使用也能反映歷史上染料提取和保存的技術。
遵照《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第2條“所有保護措施都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的規定,為了盡量真實、全面地保存并延續文物古跡的歷史信息和全部價值,在任何保護修復手段實施之前,“應給予對歷史信息價值的全面了解與評估,并在充分認識到各類保護措施對其價值的影響程度之后,再做出合理的選擇。在歷史信息和價值的損失不可避免的情況下,要求將其降低到最低程度” 。
除了分別評估文物的歷史、藝術、科學三大價值之外,還應在各價值之間選取最為重要、最需要得到保存的價值,以便在各個價值保存間出現矛盾時,作為決策、取舍的標準。
在對紡織品文物進行價值評估時,需要多方面搜集文物信息,這些信息不僅包括能直觀感受到的,還應該包括許多隱藏在文物背后、有待深入研究發掘的信息。雖然由于文物價值的多面性及廣泛性,修復工作者自身知識的局限,以及現有科學技術條件的限制,實際上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全面了解,但是我們仍需通過調研盡量掌握所能得到的信息。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除了客觀上需要各學科的交叉合作外,修復工作者的主觀意識無疑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這要求修復者必須從始至終以嚴謹的態度來對待所有的環節。
(四)文物保護材料的調查評估
在僅僅通過控制文物所處的環境已不能阻止文物的進一步劣化時,為了延續其壽命,保存其所承載的信息,必然要考慮利用其他材料對文物進行干預,以達到保護該文物的目的。由于紡織品文物本身材質的多樣性,以及原埋藏環境和保存環境的不同,導致其產生劣化的原因也多種多樣,因此在選擇文物保護材料時,必須根據這三個主要因素慎重選擇保護材料。從宏觀上看,對材料的選擇須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安全性。指所采用的材料物理、化學性能穩定,其本身對文物無害,且不會和文物發生反應,生成新的有害物質。這種安全性不僅僅指現在的無害,更需要注意長期保存過程中的安全性。
2、可再處理性。當材料老化或有更好的材料出現,需要將其完全清除時,可以無殘留,或者不妨礙下一次的保護處理。從以前的經驗來看,想要依靠某種材料使文物得到永久性的保護是不可取,也是不可能的。
3、文物保護修復材料與文物應相互兼容,除了物理、化學性質相近之外,從外觀上也應盡量一致。
另外,保護修復材料的抗病害能力不應高于文物本身。介入材料作為犧牲材料,應首先承受病害的攻擊,以保證文物本身免受損害。所用材料應是容易得到,使用方法簡便,能讓廣大修復工作者使用的大眾型材料。在使用新材料之前一定要進行模擬實驗,如果可能,可以用織物殘片進行實驗,在證明確實可行之后,才能真正用于文物本身的保護修復。更需注意的是,無論什么材料,首先應對人體和環境無害,不能只考慮文物保護修復的方便有效。
具體到紡織品文物,因其屬于有機材質,除了受到物理、化學損害外,由于有機質能為微生物提供養料和食物,還極易受到生物侵害,所以對紡織品文物保護修復材料的選擇更需仔細考量。清洗時應盡量少用添加劑,如必須使用,應選取對纖維傷害最小、殘留最少的中性溶劑類材料。加固修復時,若是使用針線法修復,所用纖維材料需經過脫漿、消毒、防霉處理,方可使用。修復時,注意采用與文物本身織物結構、顏色相近的材料。包裝時,可采用無酸紙板,按文物大小和形狀制作紙盒存放。
三、前期準備的重要性
前期準備階段必須始終貫穿對文物及其相關信息全面、細致的調查研究,根據這些信息,再對文物的歷史信息、保存現狀和價值做客觀、有針對性的評價。文物修復工作者只有在充分做好前期準備的基礎上,才能制定出科學合理的保護修復方案,實現對該文物歷史信息和全部價值的真實、全面的保存。前期準備工作的重要性主要有以下幾點:
1、對后期保護修復的指導作用
(1)文物基本信息資料的調查過程,也是保護修復工作者對文物進行初步了解的過程,盡可能多地收集信息,可以讓文物保護修復工作者對后期工作做到心中有數。
(2)通過對文物現有病害及保存狀況的調查,并對纖維、染料和污染物做必要的檢測分析,可以為制定切實可行的保護修復方案和應急預案,準備揭展、清洗、加固等所需材料,提供可靠的參考或依據。
2、對文物現有的保存環境的調查評估,有助于在后期制作包裝時采用適合的包裝儲存方法,并根據文物保存環境提出有針對性、行之有效的保存建議。
3、真實、客觀地評估文物價值,衡量各方面價值的主次,為保護修復過程中有選擇性地去除或保留某類歷史信息(有價值的污染物、紋樣信息)提供了依據。
4、對保護修復中使用材料的調查評估,是保證文物保護修復能順利、成功完成,確實保證文物壽命得以延長、信息得以保留的必要條件。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為了更好地指導后期工作的進行,在對文物進行任何干預之前,必須做好細致、全面的前期調研。
主要參考文獻:
1、邵安定:《文物保護檔案》,《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09年4期。
2、鄭軍:《文物保護材料的選擇》,《文物科技研究》第1輯,第112-117頁。
3、奚三彩:《文物保護技術與材料》,中國防衛科技學院文物系列教科書,2006年8月。
4、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博物館紡織品文物保護技術手冊》,文物出版社,2009年。
5、中國紡織品鑒定保護中心:《紡織品鑒定保護概論》,文物出版社,2002年。
〔責任編輯: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