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配合城鎮建設,1993年,定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對西關居民區的墓地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共清理漢代墓葬20余座,出土文物近百余件(套),其中的一件銅鳩首杖為我省首次發現。
鳩首杖分杖首、木杖、杖鐓三部分。木杖已毀,杖首、杖墩為青銅質,有錯金銀裝飾。杖首長2.3厘米,頂端為鳩首,尖喙,眼部為貫通孔,頭部飾錯金銀羽紋,有對應的一對穿孔以固定木杖(圖一)。杖鐓長10.5厘米,為錯金銀鳩鳥形。鳩呈飛翔狀,圓眼勾喙,鳩足后擺。底座飾一組錯金銀鳳鳥紋圖案,中空,用以套納木杖(圖二)。鳩杖整體造型形象生動,紋飾精細,表現出較高的工藝水平,是一件難得的藝術珍品。
鳩杖又稱王杖,因杖首為一圓雕鳩鳥形象而得名。賜鳩杖是尊敬長者的一種典禮,始于西漢,到東漢已有明確的法令條文規定。《續漢書·禮儀志》中有明確記載:“年即七十者授以玉杖,哺之糜粥。……玉杖長(九)尺,端以鳩為飾。鳩者不噎之鳥也,欲老人不噎。”[1] 1959年甘肅武威磨嘴子18號墓出土“王杖十簡”,1981年又出土《王杖詔書令》冊簡26枚,其中第21簡簡文稱:“制詔御史:年七十以上杖王杖,比六百石,入官廷不趨,吏民有敢毆辱者,逆不道,棄市。令在蘭臺第三。”[2]朝廷對年過70的老人賜予頂端帶鳩形的木杖,并可以享受各種特權,以體現敬老尊老之禮。此鳩首杖的出土為兩漢王朝禮制習俗的研究提供了真實的實物資料。
[1]西晉·司馬彪:《續漢書·禮儀志》。
[2]武威縣博物館:《武威新出土王杖詔令冊》,載甘肅省文物工作隊,甘肅省博物館合編:《漢簡研究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
〔責任編輯: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