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唐宋時期;婦女服飾;特色;異同;社會文化背景
【摘要】唐代女子服飾是我國服飾史上的一朵奇葩,其影響深遠廣博。宋代女子服飾對唐代既有傳承,也有自己突出的特色,雙方差異較明顯。本文通過對唐宋婦女服飾的介紹與對比,分析導致其差異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各自發展的趨勢。
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是不同的。服飾作為社會生活當中的一個內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狀況和特點。唐宋時期女子服飾的變化,反映出唐宋時期社會的某些變遷。關于唐宋婦女服飾的文獻資料比較豐富,如沈從文編著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晏新志的《大唐文明之花·唐代婦女服飾文化》和劉廣軍的《宋代流行服飾淺議》等等。研究者大多認為唐宋服飾的風格迥異,但傳承與變化并存。本文傾向于探討唐宋婦女的服飾及其之間的傳承與變化,總結出與此密切相關的社會文化背景。
一、唐宋命婦禮服與常服
由于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古代婦女的服飾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大體上可分為命婦(泛稱有封號的婦女)與普通婦女服飾。命婦服飾一般有禮服和常服兩類, 唐制規定命婦的服裝分四種:朝服、公服、祭服、常服。前三種為禮服,即禮儀之服,是有禮儀等級制度后人們在正式場合穿著的服裝。常服則是人們日常生活起居中穿著的服裝。
(一)唐宋命婦禮服及其異同
在命婦的服裝制度上,唐代對命婦于朝會、祭祀等正式場合穿著的大、小禮服有比較完善的制度。《舊唐書》卷45記載:“命婦之服六。袆衣者,皇后受冊、朝謁、宴賓、祭祀之服也。翟衣者,內命婦(皇帝的妃、嬪、世婦、女御等)受冊、從蠶、朝會,外命婦(卿、大夫之妻)嫁及受冊、從蠶、大朝會之服也。鈿釵禮衣者,內命婦常參,外命婦朝參、辭見、禮會之服也。制同翟衣公服者,常供奉之服也。花釵禮衣者,親王納妃所給之服也。大袖連裳者,六品以下妻,九品以上女嫁服也。”《宋史·輿服志》:“后妃之服。一曰袆衣,二曰翟衣,三曰禮衣,四曰朱衣。”宋代命婦服裝制度基本沿襲唐代,主要的大、小禮服有袆衣、褕翟、朱衣等。如宋代皇后受冊、朝會等重大的禮儀場合穿袆衣;妃嬪受冊、朝會穿褕翟;命婦朝拜皇帝及垂輦穿朱衣。
唐宋命婦服裝在形制上無太大差異,有繼承也有變化。例如唐代皇后的袆衣為袒胸式,其色以紅、黃為主,裙拖擺較長,肩搭帔帛,面料輕薄,層數繁多,但富有層次感,給人以莊重肅穆的感覺(圖一)。而宋代皇后的袆衣是上衣下裳連成一體的連體式服裝,用以象征女子在感情上的專一。袆衣為V領式,多為深青色,裙拖擺很短,裙上掛白玉雙佩及玉綬環等飾物,厚重的面料顯得較為低沉樸素(圖二)。唐朝社會開放,尤其在上層社會,貴族婦女們在穿著上比較自由,受大部分宮廷貴婦青睞的是鈿釵禮衣。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要簪金翠花鈿,所以稱“鈿釵禮衣”(圖三)。
(二)唐宋命婦常服及其異同
命婦的常服為日常穿著。唐制對命婦常服的規定沒有禮服那么嚴格,但也做了相關的等級規定,例如對官員女眷服裝在色澤上有了明確的等級區分。《舊唐書·輿服志》載:“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下服緋,六品、七品服綠,八品、九品服以青,帶以輸石,婦人從夫色。”盡管如此,在開放多元的唐代社會,尤其是生活在京城長安的貴族婦女,在日常服飾的審美選擇和實際穿著上依然艷麗華美,有著自己獨特而突出的特點,大體可分為以大袖襦(衫)裙、帔帛為主的傳統型,胡服、胡靴組合的胡服型,幞頭、男式圓領袍衫的女扮男裝型等三種造型。
傳統型服飾在盛唐時期演變出了半露胸款式,即穿上一種袒領衫,里面不著內衣,僅以輕紗蔽體,胸脯袒露于外。貴族婦女穿的寬袖袒胸服裝,袖子會更大,并有很寬的繡花緣邊(圖四)。唐代方干《贈美人詩》中的“粉胸半掩凝晴雪”,就是半露胸式裙裝的寫照。
胡帽、胡服、胡靴組合的胡服型在貞觀至開元年間比較盛行,這與胡舞的傳入有關。由于對胡舞的崇尚,民間婦女也以胡服、胡帽為美,于是形成了元稹《法曲》中形容的“女為胡婦學胡妝”的風氣。比較常見的胡服形式是翻領窄袖袍、條紋小口褲、透空軟錦靴和錦繡渾脫帽,有的還佩有蹀躞帶(圖五)。
當時影響中原的外來服飾,絕大多數都是馬上民族的服飾。那些粗獷的身架、英武的裝束以及矯健的馬匹,對唐女著裝意識產生了一種滲透式的影響,同時創造出一種適合女著男裝的氣氛。幞頭、男式圓領袍衫的女扮男裝型是唐代女服的突出特點之一,在天寶年間比較流行。這種異族服飾風情為貴族婦女所喜愛,特別盛行于宮中。在唐代畫家周昉的名畫《揮扇仕女圖》中,便能看到臉上化著紅妝、全身卻效仿男子裝束的仕女,柔美之中透出男性瀟灑的風度。
相比之下,宋代命婦的常服在款式、色彩上就要簡單樸素得多,均以紅羅大袖上衣、長裙、帔帛為主搭配。宋朱熹撰的《朱子家禮》記載:“大袖,今婦女短衫而寬大,其長至膝,袖長一尺二寸……眾妾則以背子代大袖。”這種大袖衫是由唐代大袖襦發展而來。宋代的大袖衫、長裙、帔帛是晚唐五代遺留下來的服式,在北宋年間依然流行,多為貴族婦女所穿用,是一種禮服,雖然宋代連宮中服裝也以窄袖為主,但寬衣大袖仍被視為華貴的標志(圖六)。《宋史·輿服志》載:“其常服,后妃大袖。”由于禮衣少穿用,所以宋代貴婦們時常穿窄袖衫外套長褙子兼作禮服。唐朝盛行的胡服到宋代已基本消失,女扮男裝也很少出現,只有少數貴族婦女的女仆穿著,以便勞作(圖七)。宋代宮中的裙子褶多而細密,叫做千褶裙。福州南宋黃升墓就曾出土一件褶裙,共有60個褶。在宋理宗時,宮中還時興前后不縫合的拖地裙,名為趕上裙,制為兩片,前后各一,兩幅相掩,便于騎馬。
在思想相對內斂的宋朝,除了貼身的“抹胸”,還有一件圍在腰上的錦巾,稱為“腹圍”,其顏色以黃為貴,稱為“腰上黃”,寓意富貴吉祥。民間和貴族婦女都喜歡在里邊穿抹胸,外邊穿褙子,衣襟常敞開,隱約露出內衣的美。清代陳元龍所撰《格致鏡原》中就有這樣的追述:“建炎以來,臨安府浙漕司所進程恭后御衣之物,有粉紅抹胸、真紅羅裹肚。”
二、唐宋普通婦女服飾
唐宋時期普通婦女的服裝在款式上也是種類繁多,不勝枚舉,但一般都是先由宮中興起,而后再播撒到民間,如前面提到的服飾類型,只是流行的范圍都不是很廣泛。
(一)唐代普通婦女服飾
唐代普通婦女的服裝以襦裙加帔帛為主。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中唐時期的襦裙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特別是襦衫的衣袖明顯寬大,其它無太大變化,基本上都是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圖八)。另外,在肩上或手臂上搭一條長長的條帶——帔帛,走路時隨風擺動,美化了女性柔美輕盈的身姿。
唐代婦女還喜歡在襦衫外面套一件外套,即“半臂”。一般為短袖、對襟,還有套頭、翻領或無領等式樣。袖長齊肘,衣長及腰,并在胸前用小帶子打結,半臂下擺可顯現在外,也可以像短襦那樣束在里面。唐代也有將半臂穿在外衣里面的,唐永泰公主墓石槨及韋洞石槨上的線雕人物,衣服肩部都有一種隱約呈現半臂輪廓的裝束,就是這種穿法的寫照。
唐代婦女的襦裙色彩濃艷,主要以紅、綠、黃色為多,還有紫、青等色。常用的面料有絲、帛、錦、紗,尤其以紗料制成的襦裙最為常見:大到厚重、富有質感的棉紗鄔紗,小到輕如蟬翼的蟬翼紗。還有其他材料的襦裙,如綢裙、羅裙、銀泥裙、金縷裙、金泥簇蝶裙、百鳥毛裙等等。
由于唐代婦女服飾的多樣化搭配,女子的鞋也是種類繁多,足下主要著履、靴、屐等。履以錦、麻、絲、綾等布帛織成,亦有用蒲草類編成的草履。履頭都有點高,因為穿著肥大寬松的裙子走路很不方便,讓較高的履頭勾住長裙的下擺,才便于邁步走路(圖九)。與胡服配套的軟底透空錦靴和女扮男裝的男式長靴也是唐代比較流行的女鞋,靴多以錦制成,紋飾美麗。
(二)宋代普通婦女服飾
宋代時,唐代的服型及裙型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傳統的裙襦搭配。宋代普通婦女著裝的搭配一般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配裙子,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褙子,這種褙子以直領對襟為主,前襟不施襻紐,其上繪繡花邊,時稱“領抹”。袖有寬窄二式,衣長有齊膝、膝上、過膝、齊裙至足踝幾種,長度不一。另外,在左右腋下開以長衩,似有受遼服影響的因素,也有不開側衩的。衣襟是敞開的,時常會把內衣露出來(圖一○)。
宋代襦裙的種類雖然不及唐代,但依然在保持晚唐五代傳統遺風的基礎上出現了新的裙式,即“千褶”、“百迭”裙,形成了宋代的特點。古詩亦有云“裙兒細褶如皺眉”。在裙式上,宋代也流行過一些新的款式,如前后開胯的旋裙,這是便于婦女騎乘驢子出去游玩穿的一種裙子。
宋代的衣物色彩沒有唐代的鮮艷靚麗,但素雅柔美的顏色也算有自己的特色,如詩句“淡黃衫子郁金裙”、“草色連天綠色裙”、“瑈藍衫于杏花裙”即是寫照。在裙子面料上,宋代也多以紗羅為主,但有的會再繡繪圖案或綴以珠玉。上層社會的婦女穿褲子,外面要用長裙掩蓋,而底層的勞動婦女有的直接穿有襠的長褲,上身搭配長褙子,以便勞作(圖一一)。
宋代傳統裙襦的樣式和唐代的襦裙大體相同,唯衣襟有所不同,可用右衽,也可用左衽。由于宋代北方大片土地淪為少數民族統治領地,服飾文化也因其政治和經濟因素而發生交互影響。衣襟左、右衽很有可能是受契丹族、女真族等少數民族的影響。在裙襦的裝飾上,除繼承了唐代流傳下來的帔帛以外,宋代在腰間正中部位佩的飄帶上新增了玉制圓環飾物,史書稱為“玉環綬”,它主要是為了壓住裙幅,以便走路或活動時不會隨風飄舞而失莊重儀態。
按照元朝周密追憶南宋而撰的《武林舊事》中所說,連宋代皇后在回娘家拜家廟時,也都穿戴大袖長褙子。可見宋時,上至皇后貴妃,下至奴婢侍從、優伶樂人,均喜歡著此服裝,取其既舒適合體又典雅大方。
由于受理學思想的影響,宋代婦女開始裹小腳,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搜山圖》、《雜劇人物圖》中的婦女,雙足都十分纖小,有些還帶有明顯的彎勢,可以看出這個時期已經有婦女開始纏足。因為纏足,宋代婦女的裙長多不及地,以便露足。婦女的彎頭短靴形狀小巧玲瓏,鞋小而尖翹,以紅幫作鞋面,鞋尖往往做成鳳頭樣。還有一種叫“錯到底”的纏足鞋子,是用兩種色彩合成的。宮中歌舞女子亦有大足穿靴的,當然這與唐朝胡服配套的軟底透空錦靴是不一樣的。南方勞動婦女因下地耕作而不纏足,依然穿著唐朝流傳下來的平頭、圓頭鞋或蒲草鞋。畢竟北宋婦女作纖足者尚不太多,宋傳王居正所繪《紡車圖》中的婦女就穿著普通的平底大鞋(圖一二)。
三、唐宋婦女服飾風向對比
及其社會文化背景
(一)唐宋婦女服飾風向對比
唐朝是中國藝術史上的黃金時代,而唐代婦女服飾是中國古代婦女服飾史上最濃重的一筆,使一直沿著封建禮教軌道滑行的古代女性服飾呈現出中國歷史上所獨有的雍容大度、百美競呈的局面,成為我國歷史服飾中的一朵奇葩。現代女郎往往把裙衫的袒肩露背作為思想解放、標榜時髦的象征,殊不知在唐代“綾羅纖縷見肌膚”的貴族婦女的大袖紗衫罩就僅系到胸部的內裙上。對于崇尚豐腴胖體之美態的唐婦來說,這是唐王朝開放以來,受到300多個絲綢之路國家的異族服飾文化“感染”后,所特有的“富貴”、“富態”的瑰麗化身,可與羅浮宮里的“名媛淑女”相媲美,其服飾文化影響深遠。
多姿多彩的唐王朝沒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宋。宋王朝在政治上雖然開放民主,但由于程朱理學的思想禁錮和對外政策的妥協退讓,服飾文化不再艷麗奢華,而是簡潔質樸。宋代女裝拘謹、保守,色彩淡雅恬靜,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強,一切的“張狂”剎時都收斂了許多。宋代不論是權貴的皇親國戚,還是一般的百姓,都愛穿著直領、對襟的褙子,因為既舒適得體,又顯得典雅大方。樸素和理性成為宋朝服飾的主要特征,這是繼唐朝之后婦女服飾史上的一次巨大變化。
(二)導致宋朝婦女服飾變化的社會文化背景
唐宋時期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唐代經濟文化發達,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唐代服飾之所以絢麗多彩,有諸多因素,首先是在隋代奠定了基礎。隋王朝統治時間雖短,但絲織業有長足的發展,文獻中記隋煬帝“盛冠服以飾其奸”,不僅使臣下、嬪妃著華麗衣冠,甚至連出游運河時乘坐的大船纖繩據傳均為絲綢所制,兩岸樹木以綠絲飾其柳,以彩絲綢扎其花,足見當時絲綢產量之驚人。至唐代,絲織品產地遍及全國,無論產量、質量均超過前代,從而為唐代服飾的新穎富麗提供了堅實的物質條件。加之與各國各族人民廣泛交往,對各國文化采取廣納博采的態度,使之與本國服裝融會貫通,因而得以推出無數新奇美妙的冠服。唐代服飾,特別是女子裝束,不光為當時人們所崇尚,甚至于今日的人們觀賞唐代服飾亦覺興奮異常。這里沒有矯揉造作之態,也沒有扭捏矜持之姿,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充滿朝氣、令人振奮又使人心醉的服飾。其色彩非濃艷不取,各種鮮麗的顏色爭相媲美,不甘疏落寂寞,再加上金銀雜之,愈顯炫人眼目。其裝飾圖案無不鳥獸成雙,花團錦簇,祥光四射,生趣盎然,真可謂一派大唐盛景。
宋朝結束了五代以來的分裂割據,但是實力遠不如前代,是我國封建專制走向衰落的開始。朝代更替,社會生活也發生了變化。宋朝初年,朝廷參照前代規定了皇帝、皇太子、諸王及各級官吏的服制,但與唐代服飾相比,不僅款式少有創新,而且色彩較為單調,趨向于質樸、潔凈和自然。這可能有兩種原因:一是宋王朝一直處在內憂外患的形勢下,國內爭斗接連不斷,遼、金又相繼南下,戰爭連綿,尤其是到南宋時期,半壁江山,風雨飄搖,權貴們只望茍延殘喘,無意在服飾上用心。二是宋代程朱理學影響很大,主張“天理是至善的人,人欲是萬惡的,存天理必須滅人欲”,使當時人們的思想受到很大的箝制。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服飾屬于一種文化現象,但是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總是被蒙上一層政治色彩,可以說,服飾文化與政治、經濟特征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同時,服飾作為社會生活的一個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時代的變遷。
主要參考文獻:
1、Bonnie Smith:《宋代的婚姻與婦女生活》,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2、韋榮慧主編:《中華民族服飾文化》,中國紡織出版社,1992年。
3、孫機主編:《中國古輿服論叢》(增訂本),文物出版社,2001年。
4、江冰:《中華服飾文化》,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5、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增訂本),上海書店,1997年。
6、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年。
7、王彬:《唐墓壁畫中的婦女發飾》,《東南文化》2004年6期。
8、王安安:《古代服飾制度中服色的文化內涵》,《文博》2003年3期。
9、白玉英:《中國古代服飾審美思想的成因》,《文物世界》2004年6期。
10、劉廣軍:《宋代流行服飾淺議》,《中原文物》1990年4期。
11、向景安:《中國歷代婦女服飾的演變與發展》,《文博》1995年5期。
12、吳愛琴:《談中國古代服飾中的佩掛制度》,《華夏考古》2005年4期。
13、黨煥英:《唐代男女服飾及女妝概述》,《文博》1996年2期。
14、錢華:《服飾、發式、宋代婦女服飾考》,《中國文學會集刊》1936年3期。
15、晏新志:《大唐文明之花·唐代婦女服飾文化》,《文博》2004年1期。
16、葛成雍:《唐代服裝與長安氣象》,《文博》1988年4期。
〔責任編輯:許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