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背景介紹
在對某縣2007~2008年度全縣社?;饘徲嬛?,我們充分利用AO軟件提供的工具和審計方法,及其查詢篩選、分析比較等功能,通過財務數據與業務數據的比對、分析,鎖定審計重點,生成疑點,必要時輔之以查閱原始憑證等相關書面文件資料,搜集審計證據,形成審計結論。審計查出隱瞞養老金收入等問題,取得了顯著的審計成果,提升了審計質量,提高了審計工作效率。
采集轉換數據
某縣社保經辦機構處理社保業務使用的計算機信息系統是由南京萊斯大型電子系統工程有限公司于2003年開發的社保信息系統。2008年3月份該系統進行了全面升級,系統結構為C/S結構,后臺數據庫為ORACLE,數據庫運行于IBM550小型機,操作系統為AIX。經調查了解社保財務核算數據由系統業務數據自動生成。此次審計采集了社?;鸬臄祿鞌祿?,選取了其中的養老保險憑證表,職工檔案表、社會化發放表、繳費記錄表等15張,數據采集總量約2GB。
審計方法及步驟
(一)審計過程概述
按照從“業務數據→財務數據”審計養老保險費收入完整性測試的審計總思路。在審計養老金收入時,我們首先核對縣社保處的賬表數字是否相符;其次核對后臺數據庫中的憑證庫中的收入數字與賬表的一致性;再次根據業務數據與財務數據之間的內在聯系,核對后臺數據庫中的業務數據與憑證庫中的收入數字是否相符;然后將社保處的業務數據、財務數據與財政部門行財科社保專戶的數字核對;最后針對差額,通過比較分析,查找原因,得出審計結果。與此同時我們對是否存在重復辦理退休以及是否存在冒領養老金等問題進行了關注。
(二)數據的分析與整理
從被審計單位取得審計所需的后臺數據庫數據,與本案例相關的主要有職工基本養老金繳費記錄表、憑證表和退休檔案表等。由于養老金繳費記錄表的字段有30多個,兩年的數據量太大(共有198萬條記錄),數據在AO軟件中運行速度比較慢,需要進行整理,分年度處理(以2007年度數據為例),經過分析表中字段后只取其中的單位碼(dwm)、個人號(tbr,唯一的)、繳費基數(jfjs)、單位繳費基數(dwjfjs)、單位應繳(dwyj)、個人應繳(gryj)、特征號(tzh)7個字段;對社保基金核算采用“收付實現制”核算,故只取到賬日期(dzrq)為2007-1-1至2007-12-31的數據,生成新的表,命名為yljfb07。被審計單位的財務數據由業務數據自動生成,取得憑證表,通過AO軟件的“采集轉換——業務數據”功能導入。退休檔案表由于容量不大,同樣直接通過AO軟件的業務數據導入。
(三)審計成果及步驟
審計問題之一:采取手工人為調賬等方式沖回社會保險基金3936萬元,養老金收入掛賬4032萬元,多收養老金731萬元,未劃入職工個人繳費記錄表。
審計思路:按照從業務數據→財務數據“逆查法”的順序,檢查養老金收入的完整性,針對業務數據與財務數據的差額,通過比較分析,追查原因,獲取審計證據。
具體審計步驟
第一步:“賬表核對,賬證核對”。核對2007年度職工養老保險基金收入中的養老保險費收入的報表數字為1.06億元與賬簿數字相符。統計后臺數據庫中的憑證庫中的養老保險費收入與賬表的數字核對亦相符。[業務_PZB07]表中的主要字段有金額(je)、科目碼(kmm)、借貸(jd)、憑證類型(lx),具體SQL語句為:
select sum(je) from [業務_PZB07] where kmm like '1401%' and jd='0 '
第二步:“表賬核對”,即業務數據與財務賬核對。統計養老金繳費記錄表(yljfb07表)中的單位應繳數(dwyj)和個人應繳數(gryj)即為養老保險收入數,與賬表數字核對,統計結果為1.88億元,大于賬面數字的差額為8252萬元。具體SQL語句為:
Select sum(dwyj+gryj) From [業務_YLJFB07]
第三步:“查找憑證類型,分析差額”。經了解,被審計單位系統管理員和財務人員聲稱財務數據全部由業務數據自動生成,經審查憑證表,發現事實并非如此,除了機制憑證外,還有手工憑證存在(lx為2的記錄),抽查發現大都為大額的、負數記錄,實為人工調賬沖回養老金收入,統計手工憑證的金額合計3 936萬元,經詢問資金去向,為掛財政局行財科往來某明細戶。具體的SQL語句為:
Select lx,count(*) From [業務_PZB07] GROUP BY [LX]
select sum(je) from [業務_PZB07] where kmm like '1401%' and jd='0 'and lx='2'
第四步:“與財政往來戶核對,分析差額”。根據財政局行財科的往來戶中反映的數據,再與社保處的數據核對,發現有大齡職工補繳的養老金被掛往來款另一明細戶,未作養老保險費收入金額4 763萬元。
第五步:“分析繳費人員特征號,查找差額”。進一步分析4 763萬元的構成,通過對大齡補繳人員繳費記錄表的數據進行審查,業務上機的數據為4 032萬元,實際向大齡補繳人員收取的養老保險費是4 763萬元。差額731萬元,為多收養老金未劃入職工個人繳費記錄表部分。成因是以現在的基數補繳,按以前年度的基數劃入個人繳費記錄表。大齡補繳人員的養老保險費收入的特征號為L,有關的SQL語句為:
Select sum(dwyj+gryj) From [業務_YLJFB07] WHERE tzh='l'
第六步:“分析轉移人員特征號,查找差額”。轉移收入業務上作養老金繳費收入反映,財務上單獨通過“轉移收入”科目核算,形成差額105萬元。轉移人員的養老保險費收入的特征號為R,具體的SQL語句為:
Select sum(dwyj+gryj) From [業務_YLJFB07] WHERE tzh='r'
第七步:“分析其他資料,查找差額”。最后尚有179萬元的差額,經詢問和查閱資料,為部分改制企業由于職工上訪等原因,由縣領導批示,業務上先上機,暫欠養老金176萬元,余下的3萬元差額為尾差所致,最終達到業務數據與財務數據的試算平衡。
審計問題之二:發現重復辦理退休人員1人,冒領四個月的養老金3 000多元。
審計思路:從長度、月份等方面檢查退休檔案中退休人員的身份證號碼的存在性、規范性;將身份證號碼與姓名、電話等關聯對重復性進行審計,形成退休信息疑點,再結合審查書面文件資料等。
具體審計步驟:
第一步:審查存在性、規范性。主要審查長度、月份等是否合法,檢查身份證的合法性。職工檔案表中的主要字段有單位碼(dwm)、個人號碼(tbr)、姓名(xm)、身份證號(shbzh)、出生日期(csny)、退休日期(txymd)、地址(jddz)、電話(dh)。退休特征(txtz)、結算特征(jstz)具體的SQL語句如下:
——參保人員無身份證號
select shbzh,count(*) AS 重復次數 from [業務_sj_txda] group by shbzh having count(*)>1 and len(shbzh)<15 or shbzh is 1 order by count(*) desc
——身份證大于15位且又不等于18位的,即16位和17位的記錄
select count(*) from [業務_sj_txda] where len(shbzh)>15 and len(shbzh)<>18
——身份證15位的月份大于12的記錄
select * from [業務_sj_txda] where len(shbzh)=15 and mid(shbzh,9,2)>'12'
——15位身份證中日期大于31的記錄
select * from [業務_sj_txda] where len(shbzh)=15 and mid(shbzh,11,2)>'31'
第二步:檢查重復性。首先對身份證(shbzh)的長度進行統一為15位,其次進行重復性審查,最后與其他字段(如:姓名、電話、地址等)關聯作進一步的審查。具體SQL語句如下:
——將身份證號碼統一為15位的號碼
select [dwm],[T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