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文字是火,它能點亮熱情、希望和理想。有一種文字是水,它能呈現(xiàn)智慧、人生和世界。這是文學的兩面,像篆刻里的朱文和白文一樣,朱文如火,白文似水。水火在文學里相容,但水火在一個作家身上相容,卻是比較難的。因為個人的氣息和時代的要素以及地域的影響常常制約一個作家的單向性,像蘇東坡這樣融玩樂和豪放于一身的大家實在不多,而像秦少游這樣風格鮮明的作家在文學史上倒不乏其人。
為石才夫的詩集作序開頭就立這樣一個偉岸的標桿,實在是有點仗“古”欺人。石才夫顯然不是至少現(xiàn)在還不是蘇東坡,以后也很難說就能追上這位文學大師,中國幾百年也難得出一個蘇東坡。但是我們可以向蘇東坡學習,向蘇東坡致敬,石才夫的詩作就是在向這種“水火兼容”的大師致敬。
石才夫的詩歌有氣勢,有激情,特別是那些歌頌時代和祖國的詩尤其有激情。激情曾經是青春的產物,我們年輕時候都曾經有過激情,但隨著時代的變化和年齡的增加,我們的激情也像荷爾蒙那樣在消退,但石才夫依然保持著那股激情,那股對時代對人民的激情。這讓我很慚愧,讓我們很慚愧。雖然時代和人民在懷疑主義看來已經變得很抽象,但詩歌從來就需要抽象,如果詩歌具體到像論文那樣拘謹、像小說那么瑣碎,詩歌就沒有生命力了。
這可能與石才夫詩歌啟航的源頭有關。每個作家都有一個啟航點,這個點可能會制約他一生的寫作。魯迅從《狂人日記》出發(fā),他的憂憤和深沉貫穿一生;郭沫若以《女神》為起點,狂飆直至晚年;王蒙《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奠定了不可改變的“少共”情結。石才夫是從哪兒啟航的?我閱讀這本詩集,發(fā)現(xiàn)他的熱情源自他是曾經的少年詩人。
石才夫在大學校園里就發(fā)表了很多詩歌。在今天看來,那些詩歌雖然青澀,但并沒有過時。那份熱情和自信,在我們的大學生身上依然清晰可見。20世紀80年代的詩歌運動,是文學啟蒙,也是思想解放,同時也是一代人人生歷練的開始。我在1986年《深圳青年報》的詩歌大聯(lián)展上,曾經發(fā)過詩歌,還作為某一派的代表人物起草過宣言,宣稱“詩歌是一種呼吸”。那時我已經離開了校園,但校園詩歌的熱流依然激蕩著我,推動著我。石才夫生逢其時,他作為校園詩歌的參與者留下了很多的“少作”,他收在這個集子中。“不悔少作”是一個作家應有的品格,何況石才夫的少作是那么的“意氣風發(fā)、揮斥方道”呢!
校園詩歌的一個特點是具有廣場感。校園詩人寫作時,會想象面對廣闊的空間和洶涌的人流,石才夫的詩歌很多有這種廣場感。他想象的受眾不是小我,而是大我,是人流如織的群眾,是蓄勢待發(fā)的大軍。這讓他的聲音有一種音節(jié)感,你發(fā)現(xiàn)他的詩歌用詞是洪亮的,是穿透的,是在空氣里能引發(fā)共鳴的。有一種詩歌是有畫面感的,比如那些意象派的詩歌,看上去很美,但讀起來很別扭,因為這些意象詩歌不是通過聽覺而是通過視覺來讓讀者進行聯(lián)想的。石才夫的詩歌繼承的是朗誦派的傳統(tǒng),他讓詩歌的聲音飽滿而嘹亮,因而他的詩歌有吟誦感。在這個意義上,他繼承的是中國重聲音的詩詞傳統(tǒng),不是那些重視覺輕誦讀的“看”的詩。
讀才夫的詩,仿佛看到水中的我,仿佛看到了我年輕時候的身影和心思。書名叫《以水流的姿勢》,和我的一本油印詩集名居然異曲同工,我那本油印詩集叫《水上詩葉》。這本油印詩集,是我結婚的紀念和見證。1982年5月,我結婚的時候,用現(xiàn)在的話說,屬于裸婚。沒有房子,沒有車子,夫妻分居兩地。我們的結婚紀念是妻子把我的詩歌油印裝訂成一本書,送給參加婚禮的人。而那時,我還沒有發(fā)表過一首詩歌。時間過去三十年了,我至今仍保存著當年沒送出去的油印詩集。
我和才夫的見面,事先沒有預約。有預約的見面,往往是帶有功利性質的。短短的相聚,我發(fā)現(xiàn),他喜歡的,也是我喜歡的,他要說的,常常由我?guī)退f了,因為在廣西的活動,我是客人,總是先說話。當然,他還有很多的思想,我是想不到的。在讀了他的詩歌之后,我更加堅信這一點,他的柔軟,他的睿智,他的內心的豐富和敏感,是我所不及的。
在粗粗談了對石才夫的印象之后,我覺得有必要對他的作品進行細讀。限于篇幅,我選了一首《樹的影子》來看看這位曾經的校園詩人,是如何的柔軟而憂傷。
樹的影子
很多很多的樹
知名和不知名的樹
被搬到了這里
它們是被連根挖來的
根上有顏色豐富的泥
它們被栽在這里
樹枝和樹葉都被剪掉了
像一根根被剔掉肉的
骨頭
立在風里
后來它們慢慢長出葉子
慢慢適應這片新的土地
慢慢知道這里是城市
風吹過
它們也會互致問候
也會打探
故鄉(xiāng)的消息
沒有人知道
它們是從哪里來的
我們只關心它們能否在這里成活
為這座城市
添一分新綠
肯定有另一片土地
因為它們的離去而哭泣
那些因它們的離去而留下的深坑
無人填埋
題目叫《樹的影子》,其實也可以理解為石才夫的影子。我看石才夫的散文知道他也是鄉(xiāng)村的孩子,如今被“移植”到城市里,起初身上也帶著“豐富的泥”,后來“慢慢長出葉子”,“慢慢適應這片新的土地”,“為這座城市添一分新綠”。如今的石才夫顯然已經是一片新綠了,但不變的鄉(xiāng)土情結和戀根情懷讓他思考“另一片土地/因為它們的離去而哭泣”,哭泣的土地讓我們看到水樣柔軟的石才夫,看到詩人難以更改的農耕基因。他悲哀那些無人填埋的“深坑”,于是他用詩一首一首地填埋。而詩歌,本質上正是用來填埋那些心靈的深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