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當代文藝思潮》與“朦朧詩論爭”

2011-01-01 00:00:00段宏鳴羅崗
南方文壇 2011年2期

《當代文藝思潮》是1980年代初由甘肅省文聯主辦的專門性文藝理論和批評刊物,是新時期初期一本影響很大、很有特色的理論與批評雜志。從1982年創(chuàng)刊到1987年被迫停刊,它不但是80年代新時期文藝思想深刻變革轉型的見證,更直接參與和推進了新時期文學的發(fā)展,在與新時期文學的互動和共存中,留下了自己特殊的印記,也投射進了時代的面影。

其中,《當代文藝思潮》參與推動并由此埋下了“停刊”伏筆的是“朦朧詩論爭”。這場圍繞著“朦朧詩”的論爭是新時期文學發(fā)展的一件大事,雖然它在1980年代被意識形態(tài)的變動所打斷,今天人們已經不再覺得它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了。然而“朦朧詩及其論爭中所提出的疑難與困惑并沒有真正解答,所包含的緊張與痛苦并沒有真正消除,那些看似簡單化的意識形態(tài)語言所暗含著的豐富的社會歷史內容也沒有被真正領悟。”問題被淡忘了卻沒有消失,因此我們有重讀那段歷史的必要,而《當代文藝思潮》則是不能繞開的一個節(jié)點。

《當代文藝思潮》1982年創(chuàng)刊,經過短短幾個月時間就得到讀者的普遍認可,在評論界也頗有盛名。就在編輯們沉浸在開創(chuàng)理論空間的喜悅時,似乎忽略了費孝通先生老早說過的:“早春”天氣有時還不免“乍暖還寒”呢。一場由一篇文章而引起的風波席卷而來。這篇文章一經發(fā)表,《當代文藝思潮》頓時引起了國內外廣大讀者的注目,一時間名聲大噪,也為日后它的夭折埋下了隱患,并最終促使其停刊。

這篇文章就是徐敬亞的《崛起的詩群》,副標題叫“評我國詩歌的現代傾向”,是1980年代前期中國文壇圍繞朦朧詩討論的所謂三個“崛起”中的第三個“崛起”——前兩個“崛起”,一個指謝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另一個則是孫紹振的《新的美學原則在崛起》——從表面上看,這場風波是由這篇文章而引起的,但實質上,這篇文章之所以會發(fā)表,是《當代文藝思潮》所處時代的特色和刊物的特色這雙重因素作用的結果,甚至可以夸張地說,它是《當代文藝思潮》早已注定的一場劫難,遲早都會發(fā)生。

徐敬亞的文章是創(chuàng)刊不久收到的一篇來稿。第一個審讀它的是《當代文藝思潮》的創(chuàng)辦者之一余斌,他讀了這篇文章后,覺得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有見解、有鋒芒、有創(chuàng)見的文章。但是對于其觀點又拿不準,因為文章相當系統(tǒng)地論述了作者對詩歌發(fā)展道路問題的看法和觀點,涉及了文藝的性質、任務以及馬列主義美學理論中的若干重大問題,而且有些觀點與他原先所接受的理論觀點很不一致,發(fā)表這篇文章可能會引起一些麻煩。但是,此時恰好黨中央非常強調要貫徹“雙百”方針,而且《當代文藝思潮》在創(chuàng)刊時也曾表示要“按照‘雙百’方針,匯細巨流派,納百家之言,提倡不同意見的爭鳴”。況且從創(chuàng)刊伊始,編輯們就考慮選擇一個有討論價值的問題引起爭鳴,“使馬克思主義的美學思潮和文學理論得到鍛煉和發(fā)展,從而豐富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理論武庫”。但是,先后發(fā)表的文章因為與當時文藝現狀扣得不夠緊,所以并未引起討論。期間,編輯們又發(fā)表了田間《節(jié)目通訊》(1982年第1期)、《端陽詩會隨感》(1982年第2期),謝冕《歷史的沉思》(1982年第2、3期),孫光萱《論近年來新詩創(chuàng)作中的現實主義發(fā)展趨勢》(1982年第2期)和李叢中《朦朧詩的命運》(1982年第3期)等文章,這些文章都把焦點放在詩歌問題上,而且觀點各不相同,初步形成了論爭的態(tài)勢,因此,此時發(fā)表徐敬亞的《崛起的詩群》將有助于問題的進一步討論,于是編輯部決定發(fā)表這篇文章。原文由徐敬亞幾經壓縮,終為兩萬五千多字。編輯部就將其發(fā)表在《當代文藝思潮》1983年第1期上,并且專設《當前文藝思潮探討》欄目,在這欄目下,還發(fā)了劉錫誠、李文衡和美國評論家菲爾·威廉斯的文章,在欄目的開頭加了一個希望展開討論的編者按,其目的是明顯的。

當這篇文章還沒有發(fā)表時,《當代文藝思潮》的主編謝昌余就在由中宣部主持召開的西北文藝座談會上進行工作匯報時,提出了準備發(fā)徐敬亞文章的設想。本來這是一個普通的交流匯報,卻引來了兩場關于文章的討論會,而且是先于文章的發(fā)表召開的,更為特殊的是,兩場討論會都沒有邀請作者參加。這兩場討論會,一場是1983年1月7日在蘭州,由甘肅省文聯召開的,一場是1983年1月10日在北京,由中國文聯召開的。具體的細節(jié)謝昌余在他的《(當代文藝思潮)雜志的創(chuàng)刊與停刊》中有詳細的交代,為便于研究,本文在此把事情的經過略作介紹。謝昌余在談到準備發(fā)表徐敬亞文章的設想時說,“徐文有些偏頗,編輯部并不完全同意他的某些觀點,但之所以發(fā)表是因其有討論的價值。按照‘雙百’方針,展開平等的、同志式的討論,可以幫助我們辯明是非、深化認識;也可以幫助青年同志端正文藝思想,把握正確的方向”。其實,當時只有編輯部的人讀過徐敬亞的文章,其余人誰也沒有讀過,但當謝昌余這樣表述后,人們馬上警覺了起來:作為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理論刊物,怎么能發(fā)表與其觀點不同的文章呢?于是帶著這個警覺,時任中宣部文藝局代局長的楊子敏受賀敬之的委托,會后找謝昌余談話,談話的要點之一是,對發(fā)表這樣的文章要有足夠的準備,如果編輯部力量不足,他們可發(fā)動全國其他各地的文藝力量給予支持。隨即,這篇文章就送到了中宣部進行審閱。中宣部把文章復印了多份,發(fā)給了邀請參加北京討論會的同志,于是便有了上面所說的對未發(fā)表文章的討論會。

“盡管80年代初期以來,文學界一再表示尋求文學的獨立自主性品格,但實際上,文學與時代的意識形態(tài)關系依然非常密切。”從這個事件可以看出,當時很多人對徐敬亞的文章不是去拿眼睛看,而是靠鼻子聞,即靠鼻子感知政治氣候。當聞到有不同氣味時立刻意識到將來的政治空氣的轉變。于是所有人,包括編輯部的同志都自覺地進入了“討論會”狀態(tài),中宣部認為有問題需要討論討論,編輯部也認為自己有問題需要被大家討論討論,從謝昌余的文章中,多次提到“事情是由我們惹起的”便可窺一二,他們自己也認為這是超出了常規(guī)的舉動。

此時,徐敬亞文章到底有沒有討論的必要,已成次要,但遇到不同的聲音就要討論這已成為人們的習慣,管它對不對,管它的出現合理不合理,阻撓和打擊是絕對不能免卻的。討論的結果不用說,還是一個聲音,雖然在討論會前馮牧說“這是一個暢所欲言的、百家爭鳴的、平等待人的、既有批評又有反批評的學術討論會,我們不希望只聽到一種聲音。我們希望形成一種與人為善的、實事求是的學術性的討論氣氛”,但稍微留意一下,我們就會發(fā)現這種說法漏洞百出,既然是百家爭鳴,為什么沒有作者的聲音呢?既然是平等的,那為什么作者就不能平等的出席討論會呢?在這種說是平等而又不平等的討論會上,誰又敢暢所欲言呢?

經過這兩場討論會后,當初編輯部準備展開討論的美好初衷早已走了樣,北京的“討論”無疑是對徐文的一種定性。難怪徐敬亞在回編輯部的信時提出了這樣的質疑:“貴刊信中要我‘保留全部觀點’幾個字,是否貴刊當時就打算對此展開討論?”一篇文章發(fā)表后引起不同聲音的討論,本無可厚非,但此時的討論已絕非編輯部所預想的那種單純的學術討論,這種討論早已經升了級,討論的范圍早已經超出了文學界,討論的方式也已成了有組織的批判。編輯部的工作也已在有關部門的“指導”下進行了。繼徐文發(fā)表后的《當代文藝思潮》1983年第2期,就刊出了題為《為開創(chuàng)社會主義文藝新局面勇于爭鳴》、《努力推進社會主義文藝創(chuàng)新的健康發(fā)展》兩篇文章,這兩篇文章就是上述兩場討論會的紀要,它們的發(fā)表同時也為其后的討論定下了基調。緊接著在第3期、第4期連續(xù)發(fā)表了繆俊杰《發(fā)展還是排斥!——就現實主義問題與徐敬亞同志商榷》、高平《罕見的否定·彎曲的傾向》、孫克恒《新詩的傳統(tǒng)與當代詩歌》、曉雪《我們應當舉什么旗,走什么路?》、李浩《探索者的道路》、弓戈《去其自負,取其自信》和《“筆耕”文學研究組討論當前文藝思潮發(fā)言選登》、本刊評論員《百家爭鳴、學術討論會及其它》,1983年第6期上又隆重登出鄭伯農的《在“崛起”的聲浪面前》(此文經賀敬之、馮牧、江曉天等同志審閱),不需要閱讀這些文章,只需看看文章的題目,便可以感到那兩次討論會的效應了。同時,國內其他報刊也紛紛參與或報道此事,《文匯報》1983年2月8日刊登《(當代文藝思潮)談現實主義和現代派問題》、《文藝報》1983年第3期發(fā)表《(當代文藝思潮)和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在京召開文藝思潮討論會》、《延河》1983年第3期刊出《(崛起的詩群)一文引起討論》、《文摘報》第70期(1983年2月4日)摘要報道《現代詩歌發(fā)展方向的探討》、《文匯報》1984年4月10日摘要報道《(崛起的詩群)一文引起討論》、《羊城晚報》1983年5月21日刊登《崛起的詩群》的摘要文章。與此同時《解放日報》1983年2月8日發(fā)表陳言的評論文章《中國新詩向何處去?——評(崛起的詩群>》、《文藝報》1983年第3期發(fā)表楊匡漢《評一種現代詩論》和尹明耀《也談現代化與現代派》、《詩刊》1983年5月發(fā)表戚方《現代主義和天安門詩歌運動——對〈崛起的詩群〉質疑之一》。這些文章的發(fā)表形成了對徐敬亞文章的“圍剿”之勢。

對于就徐敬亞文章展開的討論,宋耀良曾指出“一家理論探索刊物不僅僅應當是當代新思潮的前沿陣地,還應當是堅固的堡壘。在這塊陣地上,不僅應聚集起新生力量,而且還應當保護他們進行正常理論論辯的權利。遺憾的是《當代文藝思潮》在處理這個問題上是有失誤之處的。在對某些的確有可探討和可批評之處的文章或觀點進行討論或批評時,沒有嚴格區(qū)分藝術理論探討與政治問題之間的界限,而且還延續(xù)了過去那種在政治上逐期‘升級’的做法,這實在有點令人哀傷。”當時很多讀者也注意到了刊物這一微妙的變化,從1983年10月20日到11月15日,編輯部陸續(xù)收到七位作者要求退稿的信件,理由多是“最近兩天經過考慮”“鄭重”要求退稿“修改”。

讀者為此感到悲哀,豈知此時的編輯也在痛心面對著無奈的現實。“中央天天大講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真正落實這一政策卻是很困難的,要走相當一段艱辛的道路。”對謝昌余進行訪談時,他對當年的回憶和文章的遭遇一樣,人們也把懷疑、警覺甚至充滿敵意的目光投向了《當代文藝思潮》編輯部。1983年5月香港的《爭鳴》和《七十年代》分別發(fā)表懷冰的《投進中共詩壇的一枚炸彈——徐敬亞的〈崛起的詩群〉述評》和璧華《“離經叛道”的現代詩論》兩篇文章,這兩篇文章的發(fā)表立刻引起了高層領導的注意,因為這兩個刊物被視為是“反動刊物”,而文章又贊揚了徐敬亞對“中共詩壇”的大膽挑戰(zhàn)。在當時人們的腦子里還習慣性地存留著“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的思維模式。這樣一來,徐文的文學觀點立刻變成了充滿敵意的政治觀點,而編輯部的性質也變得有點暖昧不清了。從胡喬木的話中便可看到事態(tài)的變化:“現在文藝界有些人簡直不像樣子,你看這個刊物竟然發(fā)表這樣的文章,究竟是國民黨辦的還是共產黨辦的”。緊接著1983年6月,胡喬木在看了吉林省委整理的關于徐敬亞情況材料后做出了兩處重要修改:“胡喬木不讓稱徐敬亞為‘同志’,在‘鼓吹現代主義’后面加上‘而背離社會主義’一句。”中宣部也指示:“在討論徐敬亞的文章中,不要回避政治問題。當然也不是主要討論政治問題,或僅僅談政治問題。文藝戰(zhàn)線應該高高舉起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旗幟。現在看來,我們在文藝戰(zhàn)線上,社會主義的旗幟不是越舉越高,而是越舉越低。要注意這樣一種情況。”雖然對徐敬亞文章的大討論在政治上逐步升級,但畢竟比過去寬容得多了,對徐敬亞也只是盡力做他的思想轉化工作,終于在1984年2月,作者極其被動地發(fā)表了一篇題為《時刻牢記社會主義的文藝方向》的文章作為這場討論的終結。《人民日報》在發(fā)表這篇文章時還加了這樣按語:“徐敬亞的文章宣揚了一系列背離社會主義方向的錯誤主張,引起了廣大讀者和文藝界不少同志的尖銳批評。中共吉林省委和吉林省文藝界的同志們也對他進行了多次嚴肅批評和耐心幫助。最近,徐敬亞同志對他所宣揚的錯誤觀點已有了一定的認識,并寫了這篇自我批評文章,對此我們表示歡迎。”應該說,這已經是當時一種“很好”的處理方式了,沒有像過去那樣一棍子打死,甚至禍及作家,危及作家的政治生命和藝術生命。對《當代文藝思潮》也只是密切關注,編輯部由以前的自由上下班的編輯變成了“早請示、晚匯報”的編輯。畢竟,時代已經進入了新時期,很多陳舊的東西都在慢慢發(fā)生著變化。但是,應了徐敬亞的一句話:“生活中的事情都是有巨大慣性的,司機拉了制動閘,但列車還要長長地滑行一段。”

然而,就在對徐敬亞文章的討論告一段落時,圍繞《當代文藝思潮》的暴風雨才剛剛拉開序幕。1983年10月胡喬木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經濟會議上,列舉了文藝界理論界種種“混亂”現象后,順便說了一句話:“蘭州辦了個《當代文藝思潮》,面向全國,問題不少,不知當地的黨委宣傳部門是怎樣領導的。”如果說這之前的風暴都是指向《當代文藝思潮》的,都是對事的,那這句話的指向便是領導的烏紗帽,是對人的。于是《當代文藝思潮》在自家的院子里遭遇了聲討。從1983年11月開始,省文聯黨組主動以黨組的名義、以編輯部的名義、以個人的名義,作了一次又一次的檢討。編輯部和個人的檢討更是不用說了。徐敬亞的文章是1983年1月發(fā)表的,公開的檢查是1984年2月作的,而直到1984年3月29日還有《關于(當代文藝思潮)的再檢查再認識》的檢查送審甘肅省委宣傳部、省委。胡喬木批評《當代文藝思潮》,主要是針對發(fā)表徐敬亞文章而言,但一句“問題不少”,使很多人自覺地挑起了批判和檢查《當代文藝思潮》其他問題的“重任”:謝昌余被免去了黨組副書記、黨組成員的職務。但幸運的是《當代文藝思潮》保住了,謝昌余仍擔任《當代文藝思潮》主編。

風暴總算過去了,1985、1986年《當代文藝思潮》迎來了它的黃金期。《當代文藝思潮》的訂閱數,比創(chuàng)刊時增加了33%,在全國同類刊物中名居前列。此外《當代文藝思潮》還在1985年提出了“西部文學”的口號,提倡西部文學的創(chuàng)作和研究,在文藝界產生了很好的影響。1986年,同《詩刊》雜志一起在蘭州召開了“新詩理論研討會”,全國比較著名的詩人和批評家如江河、楊煉、陳仲義、程超、丁國成和唐曉渡等都參加了會議,原中宣部文藝局代局長、時任《詩刊》主編的楊子敏主持了會議。這次會議影響很大。同年,還辦了“第五代批評家”專號,受到廣大青年評論工作者的熱烈歡迎,“第五代批評家”這個概念,也被文藝界逐漸承認并開始流行起來。

但誰也想不到,《當代文藝思潮》還是在1987年停刊了。1986年的“新詩理論討論會”徐敬亞也應邀參加了,在共同經歷了一場風波后,編輯部的編輯和徐敬亞的感情親近了許多,于是徐敬亞打算把他的一篇文章仍發(fā)在《當代文藝思潮》上,這篇文章就是《圭臬之死》,編輯部的同志看后,認為不錯,決定發(fā)表在1987年第1期上。可是,當有人聽到又要發(fā)徐敬亞的文章了,有點“談徐色變”,立即上報省委相關領導,領導又怕《當代文藝思潮》惹出什么禍端來,所以,索性讓其停刊。而徐敬亞的文章后來發(fā)到《鴨綠江》上了,并沒有引起什么問題。但《當代文藝思潮》卻停刊了,而且不叫停刊,叫合并,重又合并到了《飛天》理論部,從哪里來的,回到哪里去。

《當代文藝思潮》與其說是被個別領導扼殺的,不如說是被時代所扼殺的,個別領導的粗暴專制的做法,反映了他們內心深處對離經叛道所帶來后果的戒懼。而它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大轉型的時期,一切都在復歸,一切又都還沒有復歸。思想剛剛從各種禁錮中走出來,但還又沒有大解放。在“文革”期間養(yǎng)成的噤若寒蟬的萎縮人格還在很多人身上存在。“他們拒絕艱苦的精神勞動,蔑視積極性思維,拿著幾個現成的公式和教條,去尋找積極j生思維成果中的某些縫隙,然后給予整體性的爆破。這種‘爆破手’不是用腦子生活,而是用鼻子生活,即靠鼻子感知政治氣候而生活。這種極壞的文化性格是‘左傾’文化政策的產物,這種文化性格或多或少的積淀在我們的思維結構中,并不因新時期的到來而自動消亡。”在容納這種積極性思維的社會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時,積極性思維的成果自然要遭遇潰敗。從這點來說,《當代文藝思潮》只是這種文化性格中的又一個犧牲品。《當代文藝思潮》的停刊所昭示的遠非幾個人的粗魯與專制,而是我們時代的病癥,是我們共同所具有的病態(tài)心理的精神現象。

《當代文藝思潮》的停刊,從歷史的觀點來看,它不是一個單獨的、偶然的現象。它是過去人們思維模式的一種延續(xù),對于它的停刊,人們除了對刊物本身感到惋惜、對停刊的時間過于急促而感到突然之外,幾乎沒有人對“停刊”的做法感到荒謬,在這點上,大家的態(tài)度是一致的。這種“政治叫停”在中國當代文壇上已是司空見慣,遭到“停刊”的又豈是《當代文藝思潮》一家?大到《人民文學》,小到《星星》不是都停過刊嗎?這正如一個沒有經濟能力,只能靠家長來養(yǎng)活的孩子,一旦孩子的表現不好,家長的臉變了,那隨之而來的就是待遇的變化,要么不讓吃飯,要么額外的小要求就要破產。沒辦法,誰叫你沒有經濟能力呢?同樣,一個靠國家養(yǎng)活的刊物,自然是要看“家長”的臉色的,“家長”的臉色一旦有變,那結果就是輕則改頭換面,直到換到“家長”高興為止,重則停刊。所以,這種邏輯在中國很正常的,而基于這種邏輯的“停刊”又有誰會懷疑它的不妥呢?如果說《當代文藝思潮》的停刊有什么貢獻的話,那就是在新時期,這個所謂的大解放的時代,又一次以它的停刊,向世人展示他們熟得不能再熟,甚至自身都未曾意識到的“中國經驗”。這種“中國經驗”是值得我們今天深省的。

《當代文藝思潮》不管是作為一本刊物還是一種文學現象,對新時期文學以至今天的文學都有非常重要的啟示意義。它不僅為新的文藝思潮的生成發(fā)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教訓,而且充分地昭示出與它相伴的那個時代的特色。伴潮而來,隨潮而去,《當代文藝思潮》既幸運又不幸地完成了它的使命,鮮活地定格在歷史之中。

[注釋]

1.李書磊:《永遠的獨立思想者》,錢理群、夏中義、陳思和等《世紀論語》(下編),283-292頁,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

2.《發(fā)表徐敬亞同志文章(崛起的詩群)的一些想法和打算》,引自《當代文藝思潮》原主編謝昌余先生提供的內部資料集,該集共收集信稿、通知、講話、發(fā)言稿、電話記錄、文件等九十多篇,共376頁。此文在該集第119頁。

3.上述內部資料集,144、52、111、163、134、112、267頁。

4.陳曉明:《現代性的盡頭:非歷史化與當代文學變異》,見《現代性與中國當代文學轉型》,252頁,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謝昌余:《(當代文藝思潮>雜志的創(chuàng)刊與停刊》,載《山西文學》2001年第8期。

6.宋耀良:《立足于時代思潮的前沿——簡評〈當代文藝思潮〉》,載《讀書》1986年第2期。

7.徐敬亞:《時刻牢記社會主義的文藝方向》,載《人民日報》1984年3月5日。

8.劉再復:《文學研究思維空間的拓展》,載《讀書》1985年第2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日本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99ri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免费看的一级毛片| 91美女在线|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国内视频精品| 色网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男人天堂| 在线国产毛片| a级毛片免费网站| 日韩成人午夜| 蜜桃视频一区|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浪潮Av| 黄色网页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无广告| 亚洲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91精品免费高清在线|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99|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欧美精品一二三区|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欧美一级一级做性视频| 日本亚洲成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一级无码不卡视频| 国产va在线观看| 五月丁香伊人啪啪手机免费观看| 午夜精品区| 欧美日韩免费在线视频| 一本大道无码高清| 毛片网站观看|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在天天在线麻豆| 婷婷色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太粉嫩高中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 国产欧美中文字幕| 91精品人妻互换| 伊人天堂网| 激情综合五月网| 无码AV日韩一二三区| 国产精品微拍| 国产鲁鲁视频在线观看|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私拍在线爆乳| 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 丁香婷婷在线视频|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 国产伦片中文免费观看|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尤物亚洲最大AV无码网站| 91精品国产丝袜|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无码久久久|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露脸真实国语乱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亚洲第一成网站| 中文字幕亚洲电影| 97青草最新免费精品视频| P尤物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麻豆国产在线不卡一区二区| 99热最新在线|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色婷婷| 国外欧美一区另类中文字幕| 熟妇丰满人妻| 奇米影视狠狠精品7777|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观看视频免费完整版| av天堂最新版在线|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亚洲啪啪网| 97在线免费|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