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懷昌,當代瑤族文學的代表性作家。他自1971年開始文學創作,在近四十年的文學道路上出版有長篇小說《波努河》、《魂斷孤島》、《一個死者的婚禮》、《北海狂潮》、《殘月》五部,小說集《相思紅》、《廣西當代作家叢書·藍懷昌卷》二部,詩集《藍懷昌詩選》一部,長篇報告文學《云山朗月》(與馮藝合作)、《楊再勇——生命大境界》(與潘榮生合作)二部,傳記文學《一代戰將李天佑》一部,散文集《珍藏的符號》、《巴樓花的兒女》二部,論著《瑤族歌堂詩述論》(與李榮貞合作)一部,主編《世紀的跨越》一部,此外,還創作了八集電視劇《虎將李明瑞》、電視劇《月香》、《血融》(上、下),歌詞《挑著好日子山過山》等,收集編選《瑤族細話歌選》,與人合作收集翻譯整理一萬多行的布努瑤創世史詩《密洛陀》。其中,《珍藏的符號》獲全國第六屆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楊再勇——生命大境界》獲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共和國脊梁”特等獎,歌詞《挑著好日子山過山》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密洛陀》獲全國民間文學一等獎,《瑤族歌堂詩述論》獲全國首屆民族文學研究成果獎,《波努河》獲首屆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
瑤族,被稱為是大山的民族。藍懷昌,這個從廣西都安大石山區走出來的瑤族子孫,載荷著瑤族人民的重托,在中國當代文壇上發出了自己民族的聲音。
一、為古老民族深情歌唱
瑤族的歷史十分悠久。著名民間文藝理論家藍鴻恩認為:瑤族的祖先,是“早在中國歷史進入氏族社會時期,和華夏族群相并存的三苗族群”。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瑤族人口有二百六十三萬,主要分布在南方云、貴、湘、粵、桂、贛、瓊等省區,廣西是瑤族的最大聚居區,有一百七十萬人(2008年數據),在東南亞、美洲也有不少的瑤族人居住。
藍懷昌是在瑤族山寨里長大的,瑤山的草木是他兒時的玩伴,瑤族的山歌故事是他的精神食糧。他說:“我的母親是一個有名的歌手,小時候,聽她唱山歌,幾乎忘記了饑餓的苦惱。我祖母最懂得故事,也最懂得寨俗。”藍懷昌大學畢業后于20世紀70年代初到廣州軍區戰士歌舞團工作,他是在那里任創作員時開始文藝創作的。在部隊那幾年他主要創作歌詞和劇本。1976年,藍懷昌轉業回到家鄉,到廣西河池地區文工團工作,幾年后調任地區文化局局長。故鄉的山山水水,山寨的民情風俗,如三月的雨,如五月的風,不時淘洗他的靈魂,激蕩他的情懷。他漸漸明白:“瑤族是一個創造性的民族,她以不斷開拓來塑造自己的靈魂”,他表示:“我發誓決不離開自己民族生活而去當一個不完整的人。”因此,在他回到故鄉的頭幾年時間里,他以極大的熱情和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民族民間文學的收集整理與研究工作之中,立志為傳播民族優秀文化而奮斗,為自己的民族歌唱。
懷著對自己民族文化的崇敬之情,他一頭埋進了收集整理民族歌謠和神話傳說的田野調查活動中。此時期他最重要的收獲是收集、翻譯、整理了布努瑤創世史詩《密洛陀》。瑤族沒有文字,所以過去沒有文人,其詩歌是屬于人民群眾和歌手共同創作的,屬于民間文學而不是文人文學。《密洛陀》只是經本民族的師公在舉行“還愿”活動時的唱敘流傳,外人無法得知。于是,在1982-1983年里,他與藍書京、蒙通順三人先后花了近一年時間深入都安、巴馬兩縣布努瑤聚居區的東山鄉等地,向七八十歲的老師公蒙風標、羅仁祥、蒙金貴、蒙玉開等采錄對照,最后綜合成初稿,再逐章逐句翻譯出來,又經過整理加工和藝術修飾,終于完成了這部一萬三千多行的《密洛陀》民間史詩,1988年8月,由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出版。藍懷昌等人,通過瑤族文學經典《密洛陀》,向世界展示了自己民族的形象,發出了自己民族的心聲。
密洛陀是布努瑤(瑤族中的一支)的崇拜神,是傳說中的創世紀母性始祖。《密洛陀》史詩的內容十分豐富。它包括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講述布努瑤的密洛陀和她的兒子們創造天地萬物的業績;第二部分講經過民族戰爭的失敗之后被迫遷徙流浪的經歷;第三部分寫布努瑤繁衍分支的各個支系家譜。這部史詩歌頌了密洛陀創造宇宙萬物、創造出山川平地湖海森林以及一切生物的功績。包括太陽、月亮高懸天空,對人們施展它們的淫威時,是密洛陀派她的兒子們把它們射殺,兇豬、妖猴、魔虎肆虐殘暴時,是密洛陀派她的兒子們去斬除等等英雄事跡。這充分表達了布努人征服、改造大自然的愿望以及頑強的戰斗精神和壓倒一切的氣概,同時也鼓舞著這個民族戰勝困難、戰勝強暴、勇敢堅韌地生存和發展。
在藍懷昌的另一部作品——長詩《撒旺》(即情歌)中,也可以看到對密洛陀的歌頌:
密洛陀給我們創造天空,
密洛陀給我們創造大地,
大地寬得我們走不完,
天空高得我們望不盡,
只要我倆打同年,
就會和天地一樣穩定。
太陽是密洛陀用金子做的,
那是你的一顆心,
月亮是密洛陀用銀子做的,
那是我的一顆心。
顯然,密洛陀是這個民族的典型化身,代表著整個布努瑤的民族精神。藍懷昌等收集、翻譯、整理的《密洛陀》,匯集了布努瑤漫長的歷史,包容著布努瑤深厚的文化,被稱為是“布努瑤創世史詩”。《密洛陀》為瑤族文化立起了一塊豐碑。
與此同時,藍懷昌還收集、整理、編選了本民族的歌謠集《瑤族細話歌選》,1988年8月由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出版。他還和李榮貞合作寫作論著《瑤族歌堂詩述論》,對民族歌謠作系統論說。該書獲全國首屆民族文學研究成果獎。
在努力繼承瑤族民間文化傳統和藝術精神的同時,藍懷昌還努力學習兄弟民族的優秀文化和藝術,不斷擴充自己的民族文化修養和藝術水平。1979年春,在河池舉行的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中,由侗族老琵琶歌手演唱的一首侗族敘事琵琶歌吸引了他。他與覃承勤深入侗寨采集了七名歌手的唱詞,加以綜合和翻譯,最終整理出了將近一千行的侗族敘事琵琶歌《梅娋》。《梅娋》述說了女英雄梅娋為民除害,有勇有謀,犧牲自我,斬殺惡蟒,最終被蟒毒所害但卻換來了侗寨的吉祥和安康的故事,歌頌了侗族人民反抗邪惡,頑強斗爭的勇敢精神。《梅娋》在1980年《廣西文學》第10期發表,就獲得了民族文藝工作者的廣泛贊譽。著名歌手、詩人黃勇剎發表評論說:“《梅娋》的問世,說明我們多民族的廣西詩歌花園里,又開出一朵異彩奇香的鮮花——都勒山上的多耶花。”《梅娋》后來獲廣西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
多年來收集整理民族歌謠、神話傳說的實踐,不僅進一步充實了藍懷昌的民族文化素養,也不斷激發了他的民族自豪感和為民族深情歌唱的愿望。他在70年代末到80年初的幾年里,創作了《試心石》、《撒旺》、《源遠流長》(《廣西文藝》1977年第5期)、《綠海流螢》(《民族文學》1981年第3期)、《紅軍鍋》(《廣西文藝》1978年第3期)、《達努節之夜》、《題給故鄉的桃樹》、《樓頂明鏡》(《廣西日報》1981年3月10日)、《望夫云》(《民族文學》1981年第3期)、《金殿紫薇》(《柳州文藝)1981年第2期)等幾十首詩作。其中,《綠海流螢》寫得尤好。這首寫傣族割膠姑娘的詩作,以入夜膠林綠海里飄移的串串流螢,清晨漸漸升起的漫天紅云,林間飄灑的“濕漉漉的歌”,鳳冠竹樓上的“彩色筒裙”等,構造出生動奇妙的藝術形象,烘托出含蓄、優美的意境,是一首最能代表藍懷昌詩歌創作特點且藝術性頗高的佳作,該詩在《民族文學》發表后,《新華文摘》1981年第9期轉載。以后,藍懷昌又創作了《神母誕生》、《神秘的波努河》、《燃燒的格魯花》、《致桃花少女》、《套鳥》等詩作,并匯成一本《藍懷昌詩選》(廣西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藍懷昌詩選》分為“燃燒的格魯花”、“神秘的波努河”、“雅典的早晨”、“女神的故鄉”四輯,共七十八首,詩作大抵延續了80年代初期的民族抒情風格,也增添了一些哲思,光從《探索》、《然后沉思》、《秋思》、《幽思》、《沉重的夢》等詩作的題名,就可看出詩作融有他對民族發展的深度思考。例如在《我那丑小屋》中,小屋成為古老民族的意象:“我的夢總向我傾訴/我那小屋夜間常啼哭/深陷的眼睛里/流出恨流出苦流出孤獨”,于是,有了詩人的熱血沸騰:“我的良心滴著血墨/讓思想在烈火中成熟”,為了民族的振興,他要把“唐代的馬蹄/清朝的銅鼓/再把一個美/鎖住——直到藏進墳墓”。可以看出,此時藍懷昌的詩作,已不再是單純的贊歌,而是在抒情中融入思考,表達深沉的情感,頗有思想深度,增加了詩的厚重。
藍懷昌對民族民間神話傳說和山歌所作的收集、整理、翻譯和研究工作以及相關的詩歌創作,構成了他創作早期的一個重要收獲,也為他后來的文學成長和創作成就邁上更高的臺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創作出瑤族文學的新章
正當藍懷昌在詩歌創作領域放聲歌唱的時候,一個信息刺激他轉向了小說創作。80年代初,他在讀《瑤族文學史》初稿時發現,“我的民族到了80年代,在現代文學的創作上,幾乎還是空白。尤其是小說創作,給執筆寫文學史的同志帶來過苦惱”。于是,他下了最大的決心,開始小說創作,“寫我的民族,寫我的父老,寫我的山寨,寫那些和我的民族共同開拓生活的兄弟民族”。他決心為自己的民族開創小說藝術這一文學新篇章。
很快,藍懷昌在《廣西文學》1981年第11期發表了短篇小說《雙喜臨門》,這個小說與莫義明的《瑤山一枝花》、藍漢東的《賣豬廣告》在同一年一道面世,成為瑤族文學史上的第一批小說作品。接著,他在1982-1984的三年時間里,相繼創作發表了短篇小說《畫眉鳥叫了》、《紫竹林里的琵琶聲》、《格魯花枝上的小米鳥》、《竹報平安》、《達努節之夜的婚禮》、《寄馬》、《在高高的木樓上》、《娛樂節的煩惱》、《九塘圩瑣事》、《畫眉籠里的格魯花》、《釣蜂人》、《五叔的微笑》、《曼里寨新歌》、《布魯帕牛掉下了眼淚》、《靜悄悄的夏夜》、《密密的甘蔗林》、《苦菱花環》、《寄馬》和中篇小說《悠悠漓水曲》、《哦,古老的巴地寨》、《將軍淚》、《相思紅》、《瑤王出山》、《綠色的火焰》、《幽谷里的愛》等二十多個小說作品,一下子完成了由詩人到小說家的轉變。他的一些小說,很快就由廣西民族出版社在1984年里結集為小說集《相思紅》出版,著名作家陸地為小說集寫了序言。自此以后,小說創作成為藍懷昌一生文學追求的主要著力點。他的這批小說,連同后來創作的長篇小說《波努河》、《北海狂潮》等,為當代瑤族文學的成型和發展,添加了新的篇章,奠定了牢固的基石。藍懷昌也因此成為瑤族文學最具代表性的作家。
藍懷昌的小說在表現民族生活、追求民族精神方面具有較高的文學成就,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藍懷昌作品的民族特色首先表現在題材上,他在描述瑤民的生活圖景、表現瑤族風情韻味方面寫得很出色。他的作品,再現了少數民族尤其是瑤族人民的生活,寫出了社會生活的歷史與現實,似一幅幅民族風情畫,更似民族發展的一部部史詩。看他的代表作《廣西當代作家叢書·藍懷昌卷》中收入的《瑤王》、《紫色的杜鵑花》、《寨上有風有雨》、《將軍淚》、《將軍恨》、《綠色的火焰》、《那片紅云》等各篇,都記錄了瑤、壯、彝等少數民族的生活場景和歷史內容。小說中有眾多的瑤族民俗描寫,如砍牛、打獵、男女青少年“玩表”、唱細語歌以及婚禮葬儀,等等,寫得十分生動又符合情節發展和主題表現的需要。藍懷昌作品的民族特色也反映在主題上,他的作品包含有民族的發展和進步的內涵。他創作早期的一些小說如《釣蜂人》,選取瑤家釣蜂的習俗,在敘寫古老的民族風習中融會了新的社會風尚,把個人報恩的凡人小事升華到民族關系和黨群關系的高度來加以描繪,顯示了作家在提煉主題上獨特的審美眼光和能力。短篇小說《雙喜臨門》反映了瑤民在極度貧困和根深蒂固的封建迷信壓抑下造成婚姻上的痛苦,并通過父女兩輩人在斗爭中取得勝利、各自獲得美滿姻緣的故事,表現了一個落后民族在新時期的覺醒與進步。《畫眉籠里的格魯花》在敘寫瑤山“娛樂節”的活動中,觸及了瑤族男女青年婚姻上尚存的一些陋習,反映了瑤族進步青年為破除舊習俗而進行斗爭。藍懷昌作品的民族特色還體現在民族人物的塑造上。他筆下的民族人物,剛健勇敢,勤勞善良,以其鮮明的性格特征打動著讀者。像《瑤王》里的“瑤王”蒙光平、《將軍淚》、《將軍恨》里的柳清、月秀、達花,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他90年代創作的一個兒童文學題材中篇小說《放飛的畫眉鳥》,雖然僅有七萬字,但它無論在題材、主題和人物性格的塑造上,較之他80年代的小說顯得更為成熟,更有力量。小說反映了新一代瑤族青年對少數民族生存現狀的反思和發展道路的探索,反映了他們的新追求、新奮斗。主人公月亮嫂,是一個有知識,有理想,眼界開放的青年女子。她一心想改變瑤寨一代代窮困的境況,但她單薄的身軀在民族的陋習和生活的重壓下倒下了,她將她的意愿和希望寄托在表妹婭昵的身上。她所體現出的新時代的民族精神,在婭昵身上得到了繼承。婭昵在月亮嫂和表哥的幫助下,如放飛的畫眉鳥一樣,飛到廣闊的天地自由地飛翔了。藍懷昌為自己的民族,為瑤族文學史留下了一個動人的形象:“我的月亮嫂即使倒在追求的路上,流下的血,也還要變成一朵花,把清香留在人間……”民族生活的艱難,民族發展道路的曲折,民族精神的“清香”,通過藍懷昌的小說和其中的人物形象,深深地震撼著讀者的心靈。
長篇小說《波努河》是藍懷昌80年代小說的代表作。它反映了瑤族人民在改革開放的年代里擺脫貧困、解放思想的艱難歷程。波努人(又稱“布努人”)是瑤族的一個分支,祖祖輩輩居住在中國南方的西部山區。小說圍繞開發波努山這一中心事件,描寫了華夏、金龍、昌隆三個家庭的矛盾和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生活,將改革時代的艱難、婚姻戀愛的悲喜、山寨生活的變遷,等等,匯成絢麗的民族風情畫卷,反映了波努人在改革開放大潮的推動下,從神秘而蠻荒的古老山寨走出來,進入了繁華富裕的現代社會。小說對民族生活的展示和民族精神的追求有了更豐富的表現。
三、時代精神的新追求
20世紀90年代后,廣西的改革開放步伐加快,特別是1992年黨中央制定構筑西南出海大通道規劃,把廣西推到改革開放的前沿,藍懷昌敏銳地感應著時代的脈搏,真切地意識到文學家參與改革開放的重大責任,創作思維開始跳出一個民族的視點,很快轉換到時代變革和社會變遷的焦點上,創作重心也較多地由農村、山寨轉變到城市、企業里來,作品中的時代精神體現得更為充裕強烈。
他的這一創作轉變在長篇小說《北海狂潮》(漓江出版社1997年版)里表現得最為強烈。《北海狂潮》貼進改革現實,寫出了1992年至1994年北海由一個漁村小鎮變成開放都市的改革歷程,寫出了現代化建設高度發展的歷史變遷。小說視野開闊,磅礴大氣,人物勾勒真實有力,是第一部也是迄今最有分量的一部反映北海開發建設的長篇小說,也成了藍懷昌最具時代精神的創作收獲。
《北海狂潮》塑造了一批意義深刻、形態各異的人物形象。珍娘一家,是北海建設者的縮影和代表。珍娘以堅韌的生活信念和博大的愛,養育了海珠、海瓊、海貓三個兒女,還收養了孤兒卷毛狗、方舟,他們長大成人后,分別成為北海新一代的建設者——船長、企業家、工程師、政府官員。珍娘在晚年,又將一顆愛心和全部精力,投到福利工廠和福利院,投入到為殘疾人謀求幸福的工作中。珍娘,是北海開發建設最根本的基石,是人性中最可貴的愛的化身。
大浪淘沙,魚龍混雜。1992-1993年北海開發建設中驟然漲起的“狂潮”,是在幾十萬來自海外、全國各地和北海本地的各類人物的共同匯涌下,為著實現自己的理想或目標而漸漸匯成巨浪狂潮的。其間,土地規劃局賀九九副局長和他的外甥張科長,是建設狂潮中的腐敗分子和污濁人物。他們“凡逢求人辦事,都要到酒吧去首先聯絡感情一番,吃了,喝了,還要找那些漂亮的小姐陪他卡拉oK一番,跳他個貼面舞一回”。還有一個具有暴發戶特征的人物柳寶鼎。他在北海擲酒斗富、沉溺女色、行騙投機。他們構成了“北海狂潮”中的一股夾雜著污泥臭水的濁浪。小說中的這些人物,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深刻的寓意。
《北海狂潮》里所追求所表現的,是物欲大潮之中,人的精神的高貴與永恒。珍娘身上的愛,表現的是一種母親的愛。贊揚與歌頌偉大的母親,這是藍懷昌在創作初期整理翻譯《密洛陀》時就涌起的熾熱情感,奠定的創作信念。在藍懷昌的心懷里,自己民族最古老的母親是開創世界的人,她那開天辟地的作為和她的存在,“讓人覺得巨人的靈魂和她的整個存在在擴展,廣大到無窮無極。她可以把憂傷和貧困撲滅,也可以把抑郁的、冷酷無情的靈魂撕裂。讓人挺起胸來做人,讓人歡笑著去面對痛苦”。在《北海狂潮》中,藍懷昌塑造了被稱為“北海之娘”的母親的形象。她不僅養育了真正的北海人——海珠、海瓊、卷毛狗、海貓等等,又把愛的情懷,灑向更廣闊的領地:建福利工廠、福利院、招待所。她是北海這片神奇的土地的母親。為此,好多人稱她為“北海之娘”。在其他建設者如李士白、方舟、海瓊、海珠、卷毛狗等人身上,愛,主要表現為一種祖國之愛、鄉土之愛。他們將對家鄉的愛,投到北海的建設中,以智慧與辛勞、正直與堅毅,建造起了一座年輕而美麗的城市。
北海狂潮,是物欲泛濫之潮,也是精神拼搏之潮。大浪淘沙,邪惡丑陋被歷史巨力卷走,高尚美善如偉岸礁石留存。小說寫出了北海演進的歷史,寫出現實中生活的各面,人性的丑惡種種,包容萬象,發人深省,耐人尋味。小說《北海狂潮》以感人的藝術形象顯示了深刻的思想內涵和高貴的藝術品質。
通過《密洛陀》、《波努河》、《北海狂潮》等作品可以看出,藍懷昌既喜歡追思民族的歷史,久遠的年代,但他更積極追隨時代奮進的潮頭,敘寫時代精神。藍懷昌就如一棵大樹,根扎在民族的沃土里,故鄉的山峰、樹林、野果、繁花、竹枝、青藤、玉米、南瓜、茅屋、獵槍、牛鈴、嗩吶、酒歌、神話,等等,結構了他的枝干,而向上伸展的枝葉,在吸收著廣袤藍天的陽光雨露一世界文化的營養、時代風云的激蕩。這種把民族性與時代魂糾結鍛造的創作追求,成就了藍懷昌的文學創作。
還可以對藍懷昌追尋時代精神的創作表現再展開論述的是他的兩部記錄時代先進人物的長篇報告文學。一是他與馮藝合著的長篇報告文學《云山朗月》(廣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記述的是無私奉獻,忘我工作,率領大石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基層干部王任光。他們深入王任光的家鄉,走訪了與王任光一起生活和工作過的群眾,掌握了許多感人的生活素材。他們為王任光的事跡和精神所感動,以強烈的親身感受和富于藝術魅力的藝術表現手法,塑造了感人的藝術形象,寫成了頗具藝術感染力并頗有時代精神的報告文學。另一部是與潘榮生合著了報告文學《楊再勇——生命大境界》(廣西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這是一部藝術性很強、時代感很強、政治性很強的作品。作者在藝術上注重剪裁和構思,在情節上不是平鋪直敘主人公的生平經歷,而是選取了他退休后的創業波折和創業成功后的貢獻等事例,以表現他的思想境界為主要寫作內容。前一部分內容有波瀾有故事,后一部分內容有色彩有激情。全書在勾畫楊再勇形象中,突出了他的無私品格和高尚境界,為時代,為人民塑造了一個先進模范人物典型。
綜觀藍懷昌近四十年的文學創作,他的作品形成了這樣的品格:既是有民族特色的,又是有強烈的時代精神的;不離鄉土,又超越鄉土,追求世界性藝術品格。我們祝愿他在今后的創作道路上取得新的收獲。
[注釋]
1.藍鴻恩:《密洛陀·序言》,見《密洛陀》,3頁,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
2.王敏之、張萍主編:《中國瑤族作家研究集》,1-2頁。廣西文聯文藝評論研究室,內部印行。
3.黃勇剎:《奇香異彩的多耶花》,載《廣西文學》1980年第11期。
4.藍懷昌:《土地·陽光》,廣西作家協會編的《文學情況》第18期(1985年)。
5.藍懷昌:《愛恨情隨》,載《廣西文學》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