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評價與總體成就
改革開放三十年,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散文,無疑是中國散文史上的一個驕傲,是值得大書特書的散文時代。這一時期,散文創作一掃以往的頹勢,呈現出草長鶯飛、雜花生樹的景象。面對著這種繁盛的創作態勢,許多人是欣喜且持肯定態度的。比如散文家韓小蕙就用“太陽對著散文微笑”這樣感性的語言來描述這一時期散文的盛況。散文評論家王兆勝認為:“在新時期,尤其是九十年代以來,散文加大了其前進的步伐,并且曾一度入主文學的‘中心’,顯得異?;鸨?,大有一枝獨秀之態。”(《當代作家評論》2008年第5期)另一位評論家王必勝說三十年的散文“有如一條大河波急浪涌,風雨兼程”,到了90年代和新世紀,“散文又匯進現代化的進程,形成多元發展的大勢”。(人民網,2009年1月15日),而魯迅研究專家孫郁對新時期的散文也給予了充分肯定。在《詩性 智性 鄉土——中國當代散文回望》一文中,孫郁認為“八十年后,散文開始多樣化,成績不俗,出現了諸多新型的作家群。近些年散文的活躍,隊伍的龐大,比小說創作要更有強度,那是世人公認的?!?《北京日報》2009年9月21日)上述諸人,有的并不是專門的散文評論家,但他們對新時期散文的總體評價,在我看來是客觀公允的,大體來說也符合當前散文創作的實際。
然而,也有不少人對當前的散文創作很不滿意。在他們看來,90年代以來的散文簡直是一團糟,散文在整體觀念、精神結構和風格上沒有大的改變,甚至有點像集市或賽會。舉例說,在早些年,在魯迅的研究和散文隨筆寫作上頗有成就、以思想獨立著稱的林賢治在《90年代散文:世紀末的狂歡》一文中,就認為90年代的散文,是一種“寫作和閱讀的狂歡?!庇捎谶@一時期的散文沒有像“五四”散文那樣受到外國思潮的沖擊,加之從政治體制、文化體制和語言文體沒有出現全面的斷裂,因此注定了這一時期幾乎所有散文作家都停留在一個靜止的鏡面上:“整個思想觀念,脫不開老舊的固有的河床。由于各人在按慣性寫作,面貌大體一致,水平也無甚差異,故而從總體上看,依舊波瀾不興,渾涵一片?!笨偠灾诹仲t治看來,由于沒有“斷裂”,沒有受到外國思潮的沖擊,加之屈服于體制、霸權和市場,同時將散文視為“小擺設”的傳統觀念又沒有改變,這樣散文即便看起來很繁榮,也只是一種“浮滑的時代精神的表現”,是“蒼白”與“浮躁”的世紀末的大眾狂歡。(《文藝爭鳴》2001年,第2期)
與林賢治的立場和價值取向相近,散文家祝勇對90年代乃至近五十年的散文在總體上也是持排斥和批判的態度。在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一個人的排行榜》的序言“散文:無法回避的革命”中,他這樣寫道:“重新閱讀最近二十五年(甚至整個二十世紀后五十)的散文作品的時候,我發現尋找前文所說的‘精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作者更像武裝到牙齒的入侵者,充滿對地盤的欲望。絕大多數‘作品’淪為散文史的庫存,值得反復吟讀的數量極少?!薄翱纯炊兰o,尤其是近五十年的中國散文,除了將文言翻譯成大白話,并沒有建立起新的話語體系。如此,我們便有理由對散文數量泡沫似的激增加以蔑視。”祝勇不但蔑視“十七年”和80年代的散文,對90年代以來的散文同樣不屑一顧:“散文在空間上無限蔓延的同時,在時間上卻越發短命。散文界的‘繁榮’和‘熱鬧’幾乎已經成為笑柄,它背后隱藏著一種失語,主流散文界回避了散文的實質性問題和散文創作的實質性貢獻,而有意對現有的寫作原則和寫作秩序提出挑戰的寫作者,則陷入一種‘欲說還休’的尷尬境地?!?/p>
祝勇對近五十年散文特別是90年代以來散文的評價,的確擊中了某些散文的要害,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了當下散文的真相。事實上,90年代以來的散文文壇,一方面是繁榮;另一方面卻是蒼白與平庸。即如樓肇明所說,在“繁華掩蔽下”也有“貧困”。其證據是大量的“一次性消費”的散文隨筆充斥于各種報刊,一些已成名的作家津津樂道于家長里短、阿貓阿狗或陽臺上的花卉一類的雜碎;而某些“文化散文”和“學者散文”又有貪“大”求“全”的癖好,他們的作品在篇幅上無限膨脹,知識堆砌成八寶樓閣,而精神和詩性卻呈現弱化的趨向。不過,在看到這一事實的同時更應看到:上述的種種弊端并非90年代以來散文的主流,更不能以此成為全盤否定某一時期文學成就的依據。
道理很簡單:第一,評價任何一個時期的文學的總體成就,應看其主流創作傾向,尤其要著眼于那些能體現這一總體成就的優秀作家和標桿性作品,而不應只盯著市場化寫作,在末端作品身上大做文章。第二,即便承認有大面積的商業化寫作,在我看來這也是當代散文的進步。因為中國的散文創作真正打破“精英”即知識分子寫作的一統天下,從“小眾”面向“大眾”,由精英獨語走向眾聲喧嘩,也只有在改革開放這三十年間才可能出現。散文寫作的民間化、大眾化和普泛化,固然造成了散文領域的泥沙俱下、泡沫飛濺,但我們也不能因此否認這樣的事實:大面積的群眾性介入有利于散文貼近生活和汲取民間養分,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整體文化素質,并為最終孕育高端性的作品奠基。第三,還應看到,一方面,每一時代的文學,往往是泥沙俱下,既有澎湃的主流,也有泡沫和垃圾,即便是盛唐的詩歌和“五四”的新文學,也概莫能外;另一方面,文學的繁榮需要量的堆積和支持。盡管量多不是繁榮的可靠標志,但沒有量,質又從何談起?假如沒有一萬多首的唐詩的積淀,又何來后來的“唐詩三百首?”因此,辨別某一時期的文學成就,“量”也應是一個考察的指標。第四,這一時期的散文寫作者的陣容空前壯大鼎盛。從文壇宿將巴金、冰心、孫犁、汪曾祺、柯靈、蕭乾、施蟄存,到學養豐厚的“老生代”學者張中行、金克木、季羨林、楊絳、黃裳、陳白塵、賈植芳,再到年輕一些的余秋雨、王充閭、林非、孫紹振,以及南帆、劉小楓、周國平等為代表的“中生代”學者散文家;從小說家史鐵生、王小波、韓少功、張承志、賈平凹、張煒、王蒙、劉心武、馮驥才、李國文、王安憶、鐵凝、趙玫、余華、阿來,到詩人舒婷、劉亮程、于堅、韓東、馬莉,到畫家黃苗子、黃永玉、吳冠中、陳丹青;此外,還有以筱敏、斯妤、王英琦、韓小蕙、唐敏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女性散文家,更有祝勇、張銳鋒、周曉楓、寧肯、格致等“新散文”作家的崛起。這樣陣容龐大、層次分明、個性各異的作家隊伍,別說在20世紀的中國沒有見過,即便放到世界的文學格局中,恐怕也是一個奇觀吧。
對于林賢治在同一篇文章中指責的當前散文沒有反映“重大的社會事件”,因而散文“從思想上的順從滑落到形式上的仿制”,以及祝勇的“主流散文界回避了散文的實質性問題”的批評,我也有不同看法。在我看來,這樣的指責同樣是過于苛求也是不符合散文的實際創作狀況的。首先,散文這一文體的特征和功能決定了它在反映“重大的社會事件”這一點上先天地處于劣勢,即使是“五四”那樣的散文盛世也未占得先機。其次,即便是一般的讀者也知道,90年代以來的散文在思考社會問題和人的生存困境等這方面也不是毫無作為。先是王小波、張承志、張煒、韓少功等人對于專制主義的批判和健全人性的維護,以及對于“清潔精神”的渴望和人文主義立場的“堅守”,此外還有對“后現代主義”的抵制和對人類困境的思考,及至90年代后期,又有邵燕祥、林賢治、筱敏等人對于歷史創痛的關注和對遺忘的拒絕。在我看來,這些作家的作品涉及的都是足以讓每個中國人刻骨銘心的重大社會事件,因而理所當然也就接觸到了“散文的實質性問題”。我感到不解和吃驚的是:否定90年代以來散文創作的人往往只看到寫散文的人越來越多,大眾化的散文在數量上激增,便認定散文出現了“泡沫”,是“病態的虛腫”。而事實上,上述的史鐵生等人的一大批散文才是90年代以來散文的主流,是這一時期散文的堅實河床。我想,如果正視了這一點,他們便不會對當前的散文感到“恐慌”和“陌生”了。
正是立足于這樣的立場和價值判斷,我在以往的文章和書中對90年代以來的散文一直持一種樂觀支持的態度。我認為90年代至今是一個“散文的時代”,是一個足以與“五四”時期的散文創作比肩,并有可能超越古代的散文時代。想想看,現代小說有可能超越“四大名著”?現代詩歌有可能超過唐詩宋詞?現代戲劇有可能超越《西廂記》和《牡丹亭》嗎?而在我看來,90年代以來的散文極有可能創造出文學的奇跡—超越“五四”乃至古代的散文(據說季羨林老先生也表達過這樣的意思)。這不僅僅是散文業已成為最受讀者歡迎的一種“時代文體”(舉個例子,筆者曾在任教的大學開過一次散文選修課,結果中文系全年級300人中有250多人選了這門課,由此可見散文受歡迎的程度),不僅僅散文突破了“楊朔模式”,在題材、主題上有了極大的開拓,散文的品種更是豐富多樣,也不僅僅這一時期散文創作的總量超過了任何一個時期散文的總量,并因此使散文由過去的“小眾”走向“大眾”。更為重要的是,這一時期,散文領域涌現出了像史鐵生、王小波、韓少功、張承志、賈平凹、余秋雨、張煒、王充閭、汪曾祺、周濤、孫紹振、南帆、劉小楓、周國平、葦岸、劉亮程、筱敏,包括祝勇、張銳鋒、林賢治等一批富于創造性和批判性的優秀散文家,以及創作出了像《我與地壇》、《秦腔》、《夜行者夢語》、《寒風吹徹》、《荒蕪英雄路》、《融入野地》、《這里真安靜》、《鞏乃斯的馬》等一大批經得起時間的檢驗,甚至可以傳世的經典性作品。至于作家散文觀念的現代化,散文藝術形式的多元化,散文表達上的自由化,尤其是散文作家文體意識的自覺,也是這一時期散文的特點。此外,這一時期散文理論研究也有了很大的改觀。散文不僅有了自己的概念和范疇,也初步建構起了自己的理論體系。這一切都彰顯了這樣一個文學事實:90年代的散文不但超越了80年代和“十七年”的散文,而且它不像小說和詩歌那樣急功近利,“各領風騷三五天”,而是按照自己的節奏和步伐,雖緩慢卻穩健地向前邁進,而這正是散文繁榮的可靠標志之一。
以上就是我對這三十年散文的總體成就的認識與基本評價。
散文并未迷路
這個話題,可以說是延續了上面的思路,也是總體成就與基本評價的一部分。不過它是由彭學明的一篇文章《走進沼澤:迷路的中國散文》所引發,故而單獨列為一節。
彭學明是第四屆魯迅文學獎的評獎辦公室主任和散文獎的副主任,也是一位頗有成就的散文家和散文評論家。在此文中,他明確表達了對當下散文的不滿:“我們的散文的確步入了低谷,走進了沼澤,迷失了方向。迷路的中國散文,讓我們失落和失望。”那么,是什么使中國散文迷路呢?彭學明找到了三個原因:一是散文作家的創作角色錯位,作家們太熱衷于將自己當成專家學者,當成導師牧師,當成了思想家;二是散文編輯的散文理念走樣;三是散文批評的文學話語沉淪。彭學明的文章寫得生動活潑,頗具膽識和才情。他對當下散文的批評不可謂不尖銳,言辭不可謂不激烈。這樣率直犀利的文風,與那些四平八穩、面面俱到的木乃伊式文字相比,的確更能吸引讀者的眼球。但讀完彭文后,我在贊同他某些觀點的同時,又心生疑惑:中國的散文真的迷路了嗎?
我的看法恰恰相反:中國散文并未迷路,更談不上陷進了沼澤而不能自拔。
在這里,我不打算對彭學明的文章作全面的剖析,而僅就第一個問題談點不同的看法。
彭學明在文章中還透露了這樣一個信息:由于散文作家角色的錯位,導致第四屆魯迅文學獎居然選不出五部獲獎作品來。我認為這是不太符合事實的說法。我們姑且不論文學評獎的復雜性和其中的許多文學之外的因素,就拿那次入圍的二十部作品來說,其中的確有幾部可稱之為“文化大散文”,但也有筱敏、周曉楓、馬莉、熊育群等貼近現實生活,藝術上也大有可觀之處的散文集。我指出這一點,其實是想說明這樣一個問題:近年來,隨著“戀大”(大題材、大感情、大篇幅)“棄小”(小題材、小我、小感情)的創作傾向遭到一些批評家(如韓小蕙、王兆勝、謝有順、王聚敏、張宗剛)的批評,散文創作界熱衷于當專家學者、沉迷于歷史后花園的作家是越來越少了。更多的作家在創作中實現了轉型。這種轉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注重“原生態”的寫作。即直面嚴峻的現實,寫普通人尤其是下層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不刻意粉飾或提升,盡量原汁原味地去展示生活,這已經成為近年來散文創作的一個重要態勢。這種態勢,在那些被稱為“底層寫作”、“打工文學”的作品中表現得特別突出,它們以令人震撼的真實和尖銳,敘述了進入現代都市的“農民工”的痛苦經驗,反映了處于社會底層的人們的生存狀態和祈盼。二是創作視閾進一步開拓,不少散文家越來越關注公眾性,甚至全球性的話題,如自然環保問題,從人的生存環境中,反思人與自然、人與人,包括人與自身,與動物的和諧相處,等等。三是性靈散文漸成氣候。這一路散文以親情、友情、愛情,以及喝酒飲茶、談禪論道為基本內容,不追求文以載道或社會承擔,但堅守散文的純潔性和優美性,尤其是個體性靈的流露。其文體的特征是自由輕靈,其文字更是自然可親。除了上述三類,我們還驚喜地看到,即便是文化大散文的始作俑者余秋雨,近期也寫出了《貓眼》這樣構思別致,既彰顯了謝晉的父子深情又贊美了真摯友誼的感人好文。
近年散文創作這種既多元又生機無限,既令人欣喜又有遺憾的態勢,我們可以從穆濤的《當前階段的散文觀察》(《光明日報》2010年1月28日),古耜的《近期散文創作的三個亮點》(文藝報2010年1月27日),甚至可以從彭學明本人的《平靜的轉身——2009年散文掃描》(《文學報》2010年1月26日)等文中獲得佐證:當前的散文“已突破了以往被‘異化’的誤區,在寧靜中有了沉實的收獲”(王兆勝語)?;蛉缒聺f“如今的散文,整體上變化了,不再是一段心情,一種感慨,一點心得,一個事件的描述或一次出行的記錄……而是面對著社會進程和人生百態,已經可以用包羅萬象,局面開闊,錯綜復雜,有創新,有突破的術語來概括這一階段的散文了。而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散文,也不再是個例”(見《當前階段的散文觀察》)。我認為上述這些一線散文評論家的判斷和評價是比較靠譜的。
當然,當前的中國散文,在繁榮的背后的確也暴露出蒼白與貧困的一面:與現實生活的復雜性和豐富性相比,我們的散文還顯得過于單調和淺表;在表現生命的痛感和人類困境方面,像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這樣的作品還太少。此外,有的散文作家為了創新而創新,完全無視散文的疆界,完全丟棄了傳統散文的詩性,還有的散文作家沉迷于短、平、快的“快餐文學”或“軟性散文”寫作。正是看到這種種的不足,我基本上認同彭學明的“沙子太多,金子太少。雜草太茂,花果太稀”(見《平靜的轉身——2009年散文掃描》)的判斷,但我堅決反對同一作者的另一個判斷:“散文,像一個喝多了酒的醉漢,神志不清,誤入歧途,陷入了泥潭和沼澤,而有點不能自拔。”(見《走進沼澤:迷路的中國散文》)我認為,這是以感性替代理性,以偏概全,抓住一點,不及其余的主觀武斷的批評。這種批評既偏離創作實際太遠,又缺乏具體的實證分析,因而實在不能令人信服。
別讓偏激蒙蔽了雙眼
曾記得,在20世紀80年代,有一句話在批評界頗為流行。這句話叫“片面的深刻”?!捌妗?,表示其拒絕流俗和庸眾,不喜歡面面俱到;“片面”,還代表著個性、激烈、不人云亦云。因此在某種意義上,“片面”也就意味著“深刻”,意味著讀者的認同。但是,我要說的是:當我們在欣賞“片面的深刻”時,千萬別被偏激蒙蔽了雙眼。君不見,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便有人預言散文已經走到了“末路”,散文必然要“消亡”。但后來散文的蓬勃發展,卻狠狠抽了這些信奉“片面的深刻”、“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預言家們一記耳光,使他們的預言成為真正的“笑柄”。因為散文不僅沒有走向“末路”,沒有“消亡”,反而是從90年代開始便一路走紅,甚至一度成為“時代的文體”。這些,大概是誰也不能抹殺的事實。
相信當下散文創作的批評者無意忽略這些事實。而且,實事求是說,這些批評者概莫能外均是才華超群,識見不凡,既從事散文寫作,又兼做批評的兩棲型作家,其中有些人雖未謀面,但對他們的才具我是深為嘆服、自愧不如的。即便如此,作為一個長期從事散文研究,且發自內心熱愛散文的人,我還是要為中國散文作一番“抗辯”。總體來說,我認為時下的這些散文批評者對中國散文是過于苛求了。甚至可以說,他們對當下散文的苛刻程度,已經超過了以往的任何時代。他們一方面對當下散文創作和理論研究的總體態勢不甚了了,一方面又在那里指手劃腳,大發宣判性的高論,卻無意或不愿對具體的作品作具體的分析;他們一方面對表面化、虛假化的散文寫作深為不滿,一方面又對當前散文創作要求太嚴,期待過高,甚至抱有許多不切實際的理想化愿望。除此外,他們中有的還有著嚴重的“經典”、“大師”乃至“崇外”的情結,只要是“五四”或外國的散文,就一定是優秀的、經典的;只要是當代尤其是當下的,再好的散文也無甚可觀。但我要問:難道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韓少功的《夜行者夢語》,賈平凹的《秦腔》,張承志的《荒蕪英雄路》這樣的作品真的比不上《荷塘月色》、《烏篷船》、《故鄉的野菜》、《畫夢錄》這樣的作品嗎?難道周作人隨隨便便寫下的幾百字,就值得我們如此頂禮膜拜,視為無法逾越的理論高峰嗎?可見,過分的片面偏激不僅會蒙蔽我們的雙眼,而且有時也是一種故作姿態、故作深沉的矯情。這種矯情雖不至于摧毀中國的散文,卻有可能消弭我們的自信和斗志,誤導我們本應明銳的判斷。
其實,在評價中國三十年的散文時,我們既無需過分慷慨寬容,給它戴上“最好”、“最高”、“輝煌”、“黃金時期”等一頂頂高帽,也沒必要過于苛求,過于吝嗇掌聲,甚至是妄自菲薄,自我矮化。比如上面提到的認為90年代以來的散文,都是膚淺虛假的“寫作和閱讀的狂歡”,或者整個散文創作界已經集體“迷了路”,甚至是散文已進入了“侏羅紀末期”,僅僅只是一個“笑柄”等評價,便是典型的妄自菲薄和自我矮化。事實上,持此評價的當下散文創作的批評者和否定者,本身也是這時期散文“大合唱”中的一員,而且他們中有的人也確實寫出了堪稱杰作的作品;換言之,他們的寫作事實上也是這時期“散文繁榮”的組成部分。我始終搞不明白的是:為什么他們一方面勤奮寫作了大量散文隨筆,主動或不自覺地加入了這三十年散文的“大合唱”;一方面又極力貶低否定這三十年的散文。假如認為自己的散文寫作毫無意義毫無價值,甚至有可能成為“笑柄”,既然如此,為什么還要這么執著地寫作并發動一場“散文革命”呢?可見,這是另一種矯情,是一種與事實相去甚遠的自相矛盾的判斷和寫作姿態。
也許散文的否定者心目中有一個美輪美奐的散文時代,但這樣的散文時代是什么樣子呢?我希望他們能夠給熱愛當代散文的讀者描繪出來。不過話說回來,如果按他們的苛刻標準和理想化愿望,我想這樣的散文時代永遠也不會出現——也許只有天空才是他們的極限吧。
對于散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分歧,有爭論,這些都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也可以說是散文的宿命。但對當代散文特別是新世紀散文總體評價出現如此巨大的反差,卻不得不使我思索這樣的一些問題:第一,需要給散文“立法”,即考量優秀的散文,應有一些相對通約的價值尺度。如人文精神尺度、文化尺度、感情心靈尺度和藝術尺度,這樣便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指鹿為馬、輕率隨意的信口雌黃。第二,辯證地看待“創新”與“守成”的關系?!皠撔隆币馕吨蠕h和革命,代表了時代的潮流和文學發展的方向。但從另一方面看,“守成”也并非一無是處?!笆爻伞奔磮猿帧允?、守護,它其實是一種文化姿態,一種古典情懷的凝聚。在今天這樣一個浮躁、求快與善變的時代,“守成”即堅守文學尤其是散文的傳統和疆域,在我看來同樣彌足珍貴。第三,由于散文是一種自由自在,包容性較大,同時進入門檻又較低的文體,因而對散文創作最好能用一種理解、寬容的心態,而不必像評論小說,特別是評論詩歌那樣苛求。在我看來,倘若我們擁有了一種理解寬容的情懷,再加上對優秀之作有一些共識,我們就不會得出諸如“笑柄”、“侏羅紀末期”、“迷路”之類的判斷和結論。
毋庸置疑,我為新時期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散文辯護,并不是我對當下散文創作狀況無保留地認同和贊賞。相反,我并不是一個“千禧年主義者”,我一直認為當前的散文還存在著許多問題,許多遺憾。然而,當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散文創作為一種整體景觀呈現于面前,需要我去感知、審視和評判時,我還是選擇了立足主流,放眼大處,著眼于它的高端成就的立場和原則,對它作出了充分肯定的評價:新時期三十年來的中國散文,突破了以往的創作模式,擺脫了種種禁錮,呈現出空前的繁榮景象。這樣的繁榮景象,即便不能說已經超越了“五四”時期的散文創作,但若說超越了20世紀三十年代以后的任何一個時期,卻是一點都不過分的。的確,我們不能因為當下的散文有某些“泡沫”和“雜草”,因為某些文化散文有過于濃厚的歷史癖,因為一些抒情散文有“過度詩化”的傾向,或因某些散文觀念的陳舊保守而全盤否定當前的散文。在我看來,一個批評家固然必須有自己的立場和價值判斷,必須有嚴格清醒的自省意識,但公正和實事求是,特別是擁有一種嚴格而不失寬容,冷靜而兼具開放的對話精神和積極進取的姿態同樣可貴。如果為了顯示自己的特立獨行,顯示自己的批評高人一等而故作驚人之語,或信奉狹隘的“文化門羅主義”,將不符合自己審美趣味的所有散文統統宣判為膚淺、虛假、平庸和老朽,都應該掃進歷史的垃圾堆,竊以為這樣的批評是不足取的。因為它無法正確評價一個時期散文的總體成就,也無益于當前散文創作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