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過分析人格培養與中職語文教育的關系,提出中職語文教育要實現人格的培養,在教學中應該注重人文的課堂觀、人性的學生觀,從而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人格滲透,將語文教育與人格的培養貫穿起來,促進學生人格的建立和發展。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育;人格
語文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的文化使者,語文學科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其素材的博大精深、意蘊的優美深邃、情感的豐富真切是其它學科所概莫能及的。當前,未成年人在人格上普遍存在自卑、自我為中心、情感淡漠等問題。那么在未成年人接受學校教育時,語文教育必須擔負起培養學生人格這一重任。
現行中職學生,大都是80末90初出生,由于各種原因,普遍語文素養不高,有相當一部分同學人格存在偏差。如何在語文教育中糾正他們的價格偏差,已經成為中職語文教育的一個難點。筆者認為,可從以下方面加以著手。
一、注重教師自身高尚人格的提升
“身正為師,學高為范”,人文教育必須從自身做起,語文教師必須具有高尚的人格,才能教育學生、影響學生。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具有高尚的人格,以自己的人格去熏陶、感染學生,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學生具有良好的習慣、正確的觀念和堅強的意志,促進其智力因素的發展,才能很好地完成語文學科賦予教師的任務。
二、依托人文底蘊,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
人格精神是中華人文修養的內涵。中職學校不僅應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更要以人文修養培育為底蘊。現代學生健全人格是一個以進取性為重要特征的,由創造性、進取性、責任感三個精神要素有機組合而成的,具有若干優良品格的全面發展的人格。所以要注意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和人格的完善,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他們在專門技能的基礎上,具備高尚的情操、健全的品性和良好的創造、敬業、團隊合作精神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帕默爾在《語言學概論》中指出:“語言不僅在智力方面約束著說這種語言的人們,它還能傳遞人們的成見、理性和感情。”在語文課的講解中,教師要讓學生懂得愛與恨,提高他們對真善美的鑒別能力,并激勵他們去追求真善美。如:可以讓他們從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到北海牧羊的蘇武,從“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到寧肯餓死也不領美國救濟糧的朱自清去體會中華民族的錚錚傲骨;從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到今朝的風流人物去領略中華民族的豪邁之氣;從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從岳飛的怒發沖冠到魯迅的大聲疾呼去感悟愛國主義的內涵,去把握人生的價值……這些傳統文化的優秀品質如絲如縷撩撥著學生的心扉,浸潤著學生的心靈,有助于提升著學生的精神境界,構建學生健全的人格。
三、善于利用教材進行人格教育
語文教材中有眾多仁人志士及古圣先賢的典范事跡和精辟論述,這些都是我們進行人格教育的寶貴資源。隨著教學進程,教師應因勢利導,將課文中的有關內容發掘出來,充分發揮,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成為他們理想人格的目標,從而受用終身。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中體現的人格尊嚴;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中關愛社會、關愛人生的高尚情操;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彰顯的堂堂正氣等,都是很好的切入點。
四、以愛心獲得學生的尊重
學生是人,是活生生的人,是一個正在成長中的人。人是有感情、有思想、有個性、有精神世界的。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中說:“在影響學生的內心世界時不應挫傷他們心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人的自尊心。”教師必須杜絕“目中無人”的大吹打雷,要關注學生,要關愛學生。愛學生,才能理解、尊重學生,民主、平等地對待學生。教師應以其真誠換取學生的信任,以其愛心換取學生的尊重,只有這樣才能充分體現教師的人文關懷和自身的人格素養。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曾經說過:“人格是一粒種子,它只有通過整個人生的漫長階段才能得以發展。”語文人格教育要為學生永續學習、可持續發展和適應終身學習化社會提供基礎支撐和動力。所以,在中職語文教育中既要著眼于學生的就業需要,又要關注學生的未來發展需求。在中職教育的過程中傳承中華文明、塑造學生人格、提高中職學生綜合素質。
(作者單位:河源市技工學校)
參考文獻:
[1]胡錦濤.胡錦濤在美國耶魯大學演講[EB/OL]. ht-tp: //news. sina. com. cn/c/2006-04-22.
[2]王浪,凌云.略論中職課程改革如何體現人文精神[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22).
[3]吳曉紅.大學語文的“人文精神”內涵[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5,(9).
責任編輯 賴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