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中山市沙溪理工學校實訓基地建設為例,探討中職學校實訓基地的作用,指出高水平實訓基地的建設,能夠推進學校專業拓展全面對接產業鏈,專業教學全面對接產業鏈,從而提升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中職;實訓基地;教育質量
實訓基地是集專業理論水平與專業實踐能力培養和素質訓導為一體的職業教育場所,加強實訓、實習基地建設是中等職業學校提升辦學水平,彰顯辦學特色,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增強學校服務經濟社會能力,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隨著中職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職業教育對實踐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實訓基地的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
我校一直致力于高水平的實訓基地建設。從2008年起,學校圍繞創全國改革發展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的發展方略,開展了創建國家級服裝實訓基地的研究、申報和建設,遵循“先進性、仿真性、開放性、產學研相結合”等四大原則的建設思路,已建成有包括國家級中職教育服裝實訓基地、國家級紡織品質檢中心、廣東省中職教育服裝實訓中心、廣東省中職教育汽車維修實訓中心、中山市休閑服裝工程研究開發中心在內的五個高水平實訓基地。學校建成的國家級中職教育服裝專業實訓基地,現已成為廣東省乃至全國中等職業教育中專業實力強、管理水平高、服務對象廣、示范作用大的培養培訓高、中、初級服裝設計與工藝專業技能人才的基地,在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中起著關鍵的作用。下面,筆者結合我校建設實訓基地的具體措施,探討高水平實訓基地對中職學校的促進作用。
一、推進專業拓展全面對接產業鏈
1. 提升學校專業實訓能力和水平。
實踐教學在中職教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實訓基地建設和管理的水平,直接影響著實踐教學的開展。反過來,通過建設高水平的實訓基地,不斷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和引進優秀的教師隊伍,又能夠不斷提升學校的專業實訓能力和水平。如2010年,我校服裝實訓基地在原有的基礎上建成二棟新實訓大樓,使服裝實訓基地的建筑面積達12000平方米,設有數碼印花車間、電腦繡花車間、數控裁床車間、服裝工藝車間和服裝版房車間等三十多個實訓場室。各個實訓場室布局合理,設備先進,實施校部二級管理,能夠滿足1500多名全日制學生的實訓需要。實訓基地注重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的引入,大力加強計算機輔助設計(CAD)教學,引進了美國格柏(Gerber)三維立體裁剪系統等先進的軟硬件,計算機主干網絡全部達到1000兆光纖傳輸。此外,我校還承辦有中山市休閑服裝工程研究開發中心;與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合作建成了國家紡織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中山工作站;設立了名師工作室,聘請了一批著名時裝設計師和專家教授為我校專業建設專家顧問。通過這些高水平實訓基地的建設,大大提升了我校專業的實訓能力和水平。
2.推進專業拓展全面對接產業鏈。
實訓基地的作用是為企業和院校搭建溝通的平臺,通過實訓基地這個平臺,能夠全面推進學校專業拓展全面對接產業鏈,使學校能夠對接產業辦專業,面向市場育人才,能夠根據市場的需求不斷調整專業。如我校的服裝專業實訓基地是目前廣東省最大的中職教育服裝實訓基地。該實訓基地根據服裝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對接服裝產業鏈中設計、生產、檢測和營銷等各個環節,開設了對應專業和專業方向。同時,基地的建設也緊跟服裝產業鏈的延伸,在原有服裝專業的基礎上,增設了服裝展示、服裝模特、服裝營銷和紡織品質量檢測等專業。對接產業辦專業,面向市場育人才,市場需求不斷發展,學校專業不斷拓展。
3.促進學校“全、深、高”的產學研一體化。
實訓基地既是教育教學、生產實習場所,又是鉆研開發新技術場所,通過實訓基地,能夠使校企文化互相滲透,促進產學研合作提高。如我校依托和服務當地服裝產業,以服裝實訓基地和中山市休閑服裝工程研究開發中心為平臺,與中國紡織科學院、中山市科技局、廣州美院、20多位國家級專家、400多名服裝設計師、100多間企業等開展全面、深度和高端產學研合作,為珠三角服裝產業群,培養包括服裝設計、生產和營銷等在內的各類專業人才,全方位推進專業對接產業鏈;為杉杉集團等100多家服裝企業提供新產品設計開發、生產改造、服裝檢測和人才培訓等服務;共建了國家級紡織品質檢中心等一批高端實訓基地。
二、推進專業教學全面對接產業鏈
1.促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實訓基地的重點是創新教學。在實訓基地的教學過程中,要求采用多種新穎而有效的教學創新模式。在培養技能型人才方面,學校可以依托實訓基地和當地行業企業,把人才培養對接產業鏈,以技能為核心,按企業的需求來培養人才,學生在學習與實訓期間,全面對接產業,開展定向模塊化學習和訓練,促使學生向自己喜愛的專業方向發展,經過三年的學習和訓練,學生不僅能學到較全面的專業知識,而且能掌握熟練的專業技能,成為企業爭搶的技能人才。
2. 促進專業教學內容的改革。
實訓基地的建設,能夠拓展專業的教學空間,使得原來無法開設的課程、不能進行的實訓成為可能,改革和豐富了教學內容,真正實現了教學與生產實踐的無縫對接。我校的具體做法是:
在課程設置上,制定出以生產流程和生產管理為主導的模塊式課程計劃,使課程設置更貼近企業、貼近生產。在課程結構上,將課程內容設計成若干項目模塊,每個模塊都注重將職業崗位上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的有機結合,以體現知識綜合化、結構模塊化的職業教育課程特色。在教材選用上,除采用國家規劃或教育部規劃教材外,還組織教師開發校本教材。在教學內容上,注重傳授新知識、新技術和新工藝。在教學手段上,教師利用計算機多媒體平臺可調用豐富的服裝資迅來輔助教學,學生可利用豐富的軟件和課件進行網絡學習,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率。
3. 促進教學對接產業鏈。
學生在實訓基地中進行實訓,在學習知識、技能的同時,也堅持為企業服務,開發設計產品,企業可以直接購買學生的設計產品方案,然后在實訓基地的生產車間里將學生的作品直接轉化為企業產品,生產出來后再拿出去銷售,從而實現“作品→產品→商品”的價值提升。
三、高水平實訓基地的建設全面提升中職學校教育質量
實訓基地能夠調動學校與行業、企業、科研機構和政府部門等多方面的合作,鍛煉師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推動學校的教學質量、師資力量、服務社會經濟能力和品牌含金量的全面提升。
1.提升教學質量。
實踐證明,高水平的實訓基地的建設,能夠促進中職學校專業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使學生在專業技能競賽、技能考證等方面取得優異成績。如2007-2010連續四年,我校師生代表廣東省參加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技能大賽服裝設計制作與模特表演競賽,共奪得6個一等獎、6個二等獎和7個三等獎。
2. 促進“雙師型”教師的成長。
對于在實訓基地進行教學的教師,要求較高,這要求學校需從高校、社會和企業引進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充實教師隊伍。因此,學校應鼓勵和支持教師考取專業技能資格證書,要求教師“拿起書本能講,挽起袖子能干”,既是學校教師,又是企業技師。教師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實訓基地去任職或兼職,如我校服裝專業教師楊珊兼任了杉杉集團意丹奴品牌的設計總監。正是這些“雙師型”教師與企業的高度融合,才使學校在專業建設過程中,建立起一支師德好、能力強、素質高的專業教師隊伍。
3.增強學校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
實訓基地建設好后,除了能夠滿足學校師生的教學實習需求外,還能夠為其他兄弟學校師生提供一流的專業實訓機會,在完成教學任務前提下也面向社會開放,為廠企提供技能與管理人員的培訓、新技術的推廣和職業技能鑒定等服務。如我校從2005年至今,與當地行業、企業合作,為1000多間企業累計培訓員工一萬多人。
實踐證明,中職學校通過建設全面對接產業鏈的高水平的實訓基地,把專業建設全面融入產業鏈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夠激發職業教育的潛能,使職業教育在與企業的信息交流、技術交流和人才交流中實現角色的轉變,能夠提高學校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服務能力與服務質量,從而提高中職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中山市沙溪理工學校)
參考文獻:
[1]朱禮平.中職服裝實訓基地管理探討與實踐[J].廣西教育,2010,(11).
[2]王貴蘭.“校企合一”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探索.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8).
[3]陳林德.職業學校產業化實訓基地建設探索[J].中等職業教育,2009,(11).
責任編輯 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