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針對當前中職生語文能力不強的現狀,分別從聽、說、讀、寫四方面論述提高中職生語文能力的途徑。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學;能力
中職語文教學大綱指出“教師應指導學生學習必需的語文基礎知識,掌握日常生活和職業崗位需要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等能力……以適應就業和創業的需要,促進職業生涯的發展。”由此可見,“聽說讀寫”是語文的幾項基本能力。從多年的中職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來看,善于聆聽且能說會寫的畢業生就業容易,并能獲得用人單位的重用,而這方面能力差的學生就往往“滯銷”。因此,筆者認為,在中職語文教學上,教師一定要突出和加強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為他們以后的上崗就業打下良好基礎。
一、有目的地訓練學生“聽”的能力
當代科技的高度發展,使“聽、說”越來越成為社交中社會信息傳播的主要途徑。如果一個人的聽話能力差,他就不能正確領會、吸收相關知識和信息。因此,如何從他人的口頭言語中獲取信息,成為中職語文教學一個重要的內容。在教學上對學生進行“聽”的訓練,應該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培養學生“聽”的興趣。語文教師上課要生動、有趣,學生則要廣泛地聽,不僅聽教師的,也聽同學的。“聽”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如回答問題、朗誦課文、開展辯論和講故事等;聽的手段有錄音、影視和錄像等。通過不斷培養學生“聽”的興趣,從而培養學生主動接受、敢于質疑的習慣。
二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聽”的態度和習慣。教師要了解學生,根據不同的個性選擇不同的方式來加以引導,使學生學會在聽的過程中,用點頭、微笑、贊許和關注的眼神來注視對方;用表情及簡短的語言來啟發對方;不輕易打斷對方的話;允許對方發表和保留不同的意見,不對別人進行譏笑或人身攻擊等。
三是要培養學生掌握“聽”的科學方法。這要求學生集中精力,面對說話的人和所表述的話題,注重喚起相關的知識、資料、概念和想象,形成與有關這個話題相關的互動。圍繞對方說些什么,為什么這樣說,對所聽到的詞句及重點都要有心理反應和認知上的反饋。在“聽”的過程中能夠做到有重點地聽,有側重地聽,并能快速地進行總結和評價,以最快速度牢記需要記憶的內容,形成良好的職業傾聽習慣。
二、有計劃地訓練學生“說”的能力
中職生畢業后大多通過“雙向選擇”的形式謀求工作,能否口齒伶俐,用準確、流暢、清晰的語言表達關系到求職的成敗。不少學生在面試的時候,口頭語言表達不流暢,神態不自然,難以將自己的特點和優點恰到好處地介紹給用人單位,甚至有些學生連介紹姓名都面紅耳赤,說話結結巴巴,細如蚊叫。更為遺憾的是有的學生平時成績優秀,但由于缺乏聽說訓練,在招聘時因過不了面試關而錯失良機。因此,教學上的“說”,應該是一種學生主動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自己思想的技能訓練。這種“說”的能力的培養,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
一是在課堂上進行“說”的訓練。首先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使學生明白“說”是進行思想交流和感情溝通的最根本途徑,懂得“說”在我們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重要性。例如學習游記散文時,筆者讓學生扮演解說員;對于介紹產品性能、功能的說明文,筆者讓學生在學習掌握內容的基礎上,模仿電視廣告,對產品作一次廣告宣傳。在內容上,教師要善于設計學生喜歡議論的話題,學生在議論和交流時,在各種不同的觀點的撞擊中,產生思維的火花,形成對課文更深的理解。如結合職業道德教育,筆者有意識地將其融入口語教學中,在組織學生演講《弘揚家炳精神》《我愛我的專業》以及辯論《職中生上網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等內容時,讓學生通過演說,展現他們對生活、對職業的認識和他們對人生的態度。
二是教師要在課堂上想方設法為學生營造“說”的環境和氛圍,為學生提供“說”的機會。如設計課前三分鐘演講,將聽說訓練結合在一起,在訓練口才的同時,能夠提高學生的聽和分析的能力。又如在課堂內進行敘述、說明等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復述課文、介紹自己和口頭描述周圍的人和事等;如果進行各種朗讀和表演活動,可以結合課本中散文、詩歌、劇本和小說等不同語言特色,使課堂教學適當地小品化、朗誦化和故事化。在學生“說”的內容、膽量、聲音、感覺和姿態等方面進行系統的訓練。此外,還可以在課堂外進行“說”的實踐,如結合班主任的工作經常舉行小型主題班會、故事會、演講會、辯論會、詩歌朗誦會和招聘會等以“說”為主的活動,培養學生快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
三、有步驟地訓練學生“讀”的能力
新版中職《語文》教材中精選的課文,具有典型性、科學性和實用性等特點。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讀”的趣味點,對范文的謀篇布局、風格特點和題旨意境等進行生動的分析和點撥,使學生想讀、愛讀,最終達到理解文章、為我所用的目的。
對學生“讀”的能力訓練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要訓練學生泛讀能力,主要體現在引導學生廣泛閱讀課外書籍,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和好讀書,提高課外閱讀量。通常要求泛讀量在精讀量的四至五倍,允許學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在泛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提高學生讀書的速度,培養速讀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培養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采用有步驟的閱讀方法。有步驟的閱讀方法包括“讀書、理解、領悟、應用”,四者需要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訓練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快速掌握書本內容的結構、思路和特點,注重讀后有所啟發、領悟和創新,寫出自己的體會和感想,并能將書本的知識和自己的體會運用在實際生活和學習當中,檢驗自己的閱讀成果。教師教會學生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對學生的職業生涯將會終生受益。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往往只重視課文的朗讀、精讀、泛讀和略讀,卻往往忽視了對學生“讀”的能力的訓練。其實,中職語文教學上的“讀”,應該在重視朗讀、精讀的基礎上,更強調泛讀、速讀的能力訓練,尤其是培養學生的精讀能力。“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可見“讀”是一種口、眼、耳、腦并用的語言訓練形式。如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精彩地為讀者再現了一個私塾先生朗讀的情景:“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然而時至今日,像這樣朗讀的私塾先生,已經是難聞其聲,難睹其容。因此,教師要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使枯燥無味的文字變成為秀美的山水、迷人的畫卷,變成為優美動聽的歡歌,變成為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使學生逐步做到在“讀”中理解,在“讀”中領悟和感受。
四、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寫”的能力
教師訓練學生“寫”的能力,一方面要加強學生的寫字訓練。字是開門錘、敲門磚,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寫好字在職業活動中的重要性,努力提高文字的表達效果和職業競爭力,樹立自身良好的職業形象。
另一方面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應要求學生注意觀察生活中的景、物、人、事,思考其中的情與理,在表達時做到準確、通順、鮮明和生動。教師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僅僅靠傳授寫作方法是不夠的,而是要把重點放在寫作時的構思、創新階段,對學生進行科學指導,靈活批改,及時講評;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克服寫作訓練中的盲目性和畏難情緒。此外,寫作訓練還與觀察、思考密不可分。教師要指導學生通過觀察積累各方面素材,通過學生實際的體驗,激發思維和興趣,寫出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必要時,教師可進行適當的指導,發揮示范和激勵的作用,根據學生自身特點選擇不同的方法指導學生。
隨著社會的發展,寫字和寫作能力的提高在職業活動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點突出與行業有關的應用文寫作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寫好應用文,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務實、多練,才能教好應用文,寫好應用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學生要學會寫作常用和專業相關的應用文。因此,教師要潛心研究大綱和教材,把握應用文的寫作要求,切實加強寫作訓練。此外,還必須結合專業特點,調整教學內容,補充教材以外的有針對性、實用性的應用文。如為方便教學,筆者編寫的《職中應用文教學講義》,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為學生將來的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基礎。
綜上所述,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很重要,但這些能力不是孤立地形成的,更不是教師越俎代庖所能奏效的。這要求中職語文教師不但要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更要突出基本技能的訓練,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梅州市大埔縣田家炳高級職業學校)
責任編輯 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