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從目標行文導學教學模式中教學設計這一環節著手,分析現狀,提出問題,并提出了解決方法。
關鍵詞:目標行為導向教學;教學設計
我校近年在實施教育教學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主要在目標行為導向教學方面進行了創新。通過近兩年的實踐,我們對如何進一步有效推進目標行為導向教學的理論研究、實證研究以及實施情況提出了新的要求。概括而言,目標行為導向教學模式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實施、教學設計、教學手段、教學內容和教學研究等6個部分。本文筆者就對目標行文導向教學模式中的教學設計環節進行初步探討。
一、目標行為導向教學模式中教學設計的現狀
教學設計環節是實施和組織教學的靈魂。當前的教學設計環節,大多數都是關于教什么的問題,如授課計劃的編制,所謂的備課也只是在備課本上寫好第二天要講的知識點和內容。如此一來,第二天在課堂上講授起來,有本有據,似乎也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但經過調查,作為目標行為導向教學的初衷,卻不一定能夠達到教學目標。教師個人的差異或是教學對象的差異都用這種相同的教學設計或實施方法,其效果之懸殊可見一斑。對于那些教齡較長的教師,有相對較豐富的教學經驗,在他們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內容只是顯現的,而如何實施這些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好地接受,這些實施的方法是隱型的,雖然并未躍然紙上,卻早已爛熟于心。然而對于大多數講授的過程,并未能夠如此得心應手,嫻熟運用。如此以往,目標雖然是一定的,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千篇一律的行為方式,則教學效果必然會因授課教師而異。
二、關于教學設計盲點問題的分析
從受教育群體的差異來看,要因人施教。受教育的群體不同,群體的特點也不一樣。教育學和心理學專家早已分析了不同階段的學生的心理特點。如中學生也包括中職學生,他們已不再像小學生那樣的熱情、勇于表現,不再適應于用激勵競賽的方式設計教學行為過程,他們的心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多數都存在內向、害羞、自尊心強的特點。因為不再熱衷個人表現,很明顯的事例就是上課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人數明顯要少。此時,如果對課堂教學行為的設計仍然采取一貫的舊有的你問我答的方式,容易造成學生對該課程產生恐懼甚至厭惡的心理,與預計的目標恰恰相反。
筆者曾在授課的不同班級做過一個實驗。一個中專班和一個大專班,同樣一門課程——《數據庫系統》。排除因為層次不同對教學目標的要求的差別,在教學設計環節中,為了讓學生掌握關系數據庫的含義,筆者安排了學生10分鐘的課堂練習時間。在中專班,布置完任務后,真正練習的學生只占全班學生數量的10%左右。而同樣的環節發生在大專班,學生落實練習的情況要好得多,90%的同學都按要求進行了練習。究其原因,中專的學生年齡較小,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尤其是學習的自覺性需要更緊密地監督,用于大專班的教學設計和實施的方法,不適合在中專班使用。由此可見,因人施教是我們合理的設計出教學行為需要重點考慮的因素。
從課程類型的差異來看,要因“材”施教。這里的材,是指課程的類型。文科的教學環節絕對不同于工科。從筆者所任教的工科學科來看,工科的教學設計應該更多注重實例教學和診斷治療式的教學行為方法。
筆者曾在兩個班的《網頁設計與網站管理》課程中做過實驗。同樣講解羽毛的制作技巧,其中一個班的授課采用“15分鐘教師上機講解——20分鐘學生自由練習——10分鐘教師解答問題”的教學方式。結果一節課下來,經過隨堂的調查,能夠做出效果的學生僅有1/2,能夠深入理解每一步操作的學生只有1/3。究其原因,原來該課程雖然是一門操作性的課程,但是由于操作步驟較繁瑣,很多學生聽的時候能夠明白,等到自己練習的時候容易忘記一些關鍵性的東西。后來在另一個班的授課上,相同的教學目標,針對上述課程的特點,筆者采用“學生20分鐘練習——教師15分鐘講解——學生再進行10分鐘練習”的教學方式,如此一來,讓學生自己先練習,加深對操作重點難點的印象,教師在授課中學生就能有的放矢的選擇他要重點聽的內容,結果班上所有學生都達到了本節課程教學的目標。
三、完善教學設計的可行性方法
目標行為導向教學的模式,主要是要深刻理解目標的內容與含義,條條道路通羅馬,凡是能夠達到目標的,教學的環節都可以設計。目標怎么定是一個統一的問題,在教學伊始就應該根據實際的情況確定下來,然而用什么樣的行為去引導教學卻不是固定的,不同的教師可能有不同的方法。
筆者曾在期中的復習課上做過一次實驗。當次課程的目標是學期中以來課程的總結與復習,常規的教學行為實施是由教師再次將以前的知識點進行總結、舉例,或是讓學生練習。這些方法能夠起到一定的復習效果,但是學生記憶不夠深,過不了多久又容易遺忘。筆者這次實驗中,教師不是主體,學生是主體。讓學生通過復習回顧,總結出自己認為重要的知識點,并且出一套自己編寫的試卷,教師會參考學生的試卷出期中試卷進行測試。如此設計教學行為,讓很多學生感興趣,他們會很認真地反復斟酌某一知識點,因為那些說不定就是考試的內容。兩節課下來絕大部分學生都起到了良好的復習效果。
由此可見,教學設計環節在目標行為導向教學的模式中是一個可塑性的部分,應該從以往的重內容轉到重方法上來,教學設計的得體與否直接關系到教學目標實現的順利與否,到底是事半功倍還是事倍功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方法是否正確。
(作者單位:惠州商業學校)
參考文獻:
[1]李敬芳.談“目標教學”課堂的優化[J].課程與教學理論,2002,(5).
[2]林良玉.行為導向教學在計算機應用類課程中的應用[J].中國電化教育,2001,(5).
[3]邢暉,楊文堯.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探索[J].職教論壇,2001,(9).
責任編輯 賴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