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中職生缺乏學習語文興趣的現狀,本文對中職的語文教學進行了一番探討,指出要提高中職語文的教學效果,必須進行語文改革,發揮語文教學的實踐性。
關鍵詞:中職教育;語文教學;實踐性
中職學校的教育目標是為社會培養大量的初、中級技能型人才,學生畢業后直接步入社會從事社會實踐工作。學生應用能力、實踐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他們的就業,語文教學必須注重學生應用、實踐能力的培養。而語文是各類專業學生必須學習的主要文化基礎課之一,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語文教學要加強學生應用與實踐能力的訓練。那么,教師應如何加強中職語文教學的實踐性呢?對此,筆者作了初步的探索和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教師應注重語文課的實踐性
“新大綱”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這說明在由學生、教師和學科對象三方組成的教學活動中,學生不是被動的灌輸對象,而是對于學科對象主動學習的求知者和探索者。語文課就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課。教師只是學生語文實踐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絕不能以繁瑣分析和機械練習去干擾和壓抑學生的求知和探索。
根據中職生好動愛玩的特點,教師可以把語文課變成表演課、朗讀比賽課、演講課和討論課,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語文運用的能力。如教師在講授《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藥》《漁夫和金魚的故事》等小說、故事時,可要求學生自由組合建立演出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把課文或片段改編成課本劇,利用課間進行排練,然后進行匯報演出,這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學習語文。因為學生要編演課本劇,戲劇的有關知識是基礎中的基礎,學生會主動進行相關的學習。有了戲劇的知識基礎,學生會進一步學習所要改編的課文,熟悉課文的內容,了解其主要情節及時代背景,切身體會角色的內心世界,從而理解人物個性,理解作品的魅力。
對于一些抒情散文,如《再別康橋》《荷塘月色》《匆匆》等,則可采用朗讀比賽的方法,通過表情朗讀、配樂朗誦等方式對文章進行反復的誦讀,讓學生在讀中悟、讀中學、讀中思,體會文章的意境,與作者進行內心交流,然后在此基礎上再進行討論,促進學生對文章深層含義的理解,使其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而對于一些說明、議論性的文章,教學時也盡量挖掘其實踐性。如教學《南州六月荔枝丹》《談笑》《我的空中樓閣》等課文,教師可要求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搜集有關的圖片或實物,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小組討論,最后各小組派代表上講臺表演;或對照圖片、實物講解課文內容,或表演文中詞語所描摹的情態,或通過想象用圖畫的形式直觀展現課文內容。這樣,既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獲得藝術享受、思想教育,也提高了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而對于內容比較枯燥的應用文,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情境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在講應聘信時,可找一批名人應聘的佳作,把這些情境重現,在班上進行模擬招聘。學生為了在招聘時一顯身手,就會紛紛開動腦筋,找資料,進行社會調查研究,請教師同學幫助修改,進行試演等。這樣,學生不僅學會了寫一般的應聘信,還進行了相關知識的學習或運用。學生的新知舊學、實踐能力在無形中都得到了鍛煉。
二、教師應為學生創造參與語文實踐活動的機會
在過去的語文教學中,教師雖然也注重知識的遷移,布置一些課外的練習,但是這些練習更多地局限于做習題,或進行小練筆。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學生需要大量的課外語文實踐來讓課堂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歷練自己運用語文的能力。呂叔湘先生曾經說過:“回憶自己的學習過程,得益于老師課堂講的和課外自己學習的大概是三七開吧,也就是說,百分之七十得益于課外學習。”這說明語文學習的全過程應該包括課內與課外兩個方面,學習語文,不光要重視課內,還要重視課外。培養學生語文能力不能僅僅拘囿于課堂教學,而應拓展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必須為學生構建一個開放的語文學習體系。
1.創造條件讓學生多讀。
大量的閱讀對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為學生選擇一些課外閱讀作品,如在每學期開學時交給學生一個書單,上面羅列一些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讓學生在一學期內讀完。為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促進學生的課外閱讀,定期召開班級閱讀心得交流會,看誰讀得多,看誰讀得透,評出優秀小讀者。每學期都讀幾本名著,幾十首詩詞,幾十篇文章,能夠擴大學生的閱讀面,確保學生的課外閱讀量,豐富學生的語匯,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了閱讀能力,語文水平自然會有所提高。
2.創造條件讓學生多寫。
學習語文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讀和記,精讀博覽和大量練筆。教師要鼓勵、指導學生寫日記、周記和讀書筆記,或記錄當天(周)看到的文章中名詞雅句,或抒發內心所思所想,或進行文學練筆,或評述班級發生的瑣事;定期組織、指導班級學生開展手抄報和作文比賽,要求報紙、作文都要真實地反映日常生活,表現真情實感。比賽結束之后,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并評選出優秀的作品推薦給文學社、廣播站和校刊,使學生通過共同學習,不斷提高語文能力。
3.創造條件讓學生多聽、多說。
有研究資料表明,在人們的社會活動中,讀和寫占活動總量的 25%,而聽和說占了75%。可見,聽和說非常重要。因此,語文的教學不僅要重視書面語言(讀、寫)的訓練,更要重視口頭語言(聽、說)的練習。教師可以結合課本單元訓練,通過開展故事會、辯論會、解說比賽、演講比賽和聽廣播等多種語文實踐活動,來鍛煉學生聽和說的能力,提高語文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對學生進行語文學習實踐活動的訓練,教師要牢記職責,既不能包攬包干,也不能放任自流,而要時時關注,主動參與活動的組織、開展和總結工作,真正起到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三、教師應鼓勵學生主動投身社會實踐活動,培養綜合能力
1. 創設良好語文教育環境。
袁微子先生曾經說:“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在實踐中運用,要在實踐中考驗學生語文學得怎么樣。”因此,在開展校內語文實踐活動的基礎上,教師應要盡可能地為學生創設大語文教育環境,讓學生走向社會,利用語文為社會服務,在社會的大課堂里學習語文,運用語文,豐富閱歷,增長才干。我們的語文教學要密切聯系社會生活,要鼓勵學生主動投身社會實踐活動,如進行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等,加大社會活動課內容,增強語文教學的實踐性,激活語文學習的氛圍,培養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
2.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既是教育發展的要求,更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中職生文化素質比較差,缺乏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因此,在語文的教學上,尤其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呂叔湘先生說過:“在語文教學上主要的任務應該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不能過分依賴教師的分析和講解。因為運用語言是一種習慣,習慣的養成要通過反復的練習和實踐。”可見,廣泛的語文實踐活動是提高語文教學的效果,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把握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
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專業特點,鼓勵學生主動開展探究性的學習活動,培養自學能力和習慣。如在電腦和會計專業講調查報告這種應用文體時,簡單地介紹調查報告的有關知識后,筆者給學生布置一道作業:本地區電腦或會計從業人員的素質及其提高的調查報告,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進行社會調查,采訪有關從業人員,征集從業人員工作單位領導和同事的意見,詢問專業教師等方式寫一篇研究探討性的調查報告,完成后互相交流。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互相協作的能力,允許兩人一組完成一個報告。這種探究性的學習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實事求是、追求真理和勇于創新的科學態度,還讓學生在進行調查和撰寫報告的過程中,鍛煉了自己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也鍛煉了思維能力、社交能力和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總之, 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是當前教育發展形勢的需要,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是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的關鍵,是堅持以人為本、立足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因此,要提高語文教學的效果,提高學生語文的應用和實踐能力,中職學校應進行語文教學方法的改革,發揮語文教學的實踐性,把課堂、課余都還給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來完成語文的教學任務,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提高語文能力。
(作者單位:東莞市常平黃水職業中學)
參考文獻:
[1]呂叔湘.呂叔湘語文論集[M].上海:商務印書館,1984.
[2]袁微子.小學語文教學漫談[M].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83.
責任編輯 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