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具體教學個案為例,探討幼師美術課教學中運用“個性模塊教學”的相關措施以及作用。
關鍵詞:幼師;美術;模塊教學
幼師階段的課程環境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空間和時間,學者尹少淳提到“學生應由義務教育階段的‘博而雜’變成相對的‘專而精’,從而有可能形成某種技能的相對熟練,以取得終身受用的效果”。
—、幼師美術課運用“個性模塊教學”必要性
幼師美術教材共十一冊,“博、雜、散”的特點,使知識點散落在每冊書中并跨越三年的學習時間, 如以我校美術課使用人教版幼師教材為例,其中關于風景畫的內容分別在《繪畫》第一冊(第七單元),建議7課時,主要以速寫,黑白裝飾畫為主;其次在《繪畫》第二冊(第五單元3),建議6課時,以裝飾色彩的表現及創編為主;與之相關的內容如色彩的情感,色彩的配置法分別在《繪畫》第二冊(第五單元2)及《圖案》第一冊(第六單元1)、《美術鑒賞》第一冊中(第六單元1)中,教材內容有雷同及重復。因為教材相關內容、知識點分布出現“博、雜、散”特點,如果依綱靠本開展教學,會導致出現以下問題:現行課時不夠;依據課本章節,難以有效建構學生的專業能力;裝飾風景畫內容跨度一、二冊,間隔時間長,如果斷開兩次上,雖然內容要求有所不同,但每幅畫都得從構圖、取景和造型開始,學生認為重復以前畫過的內容,而提不起興趣,教師也會因此要花時間進行比較、復習,幫學生進行區分,造成課時的浪費,使每周僅有的兩節課更顯捉襟見肘。
因此,如何有效地開展教學,使學生形成某種技能的相對熟練,以取得終身受用的效果,達到相對的“專而精”的職業技能,成為教師值得研究的問題。
二、 “個性模塊教學” 的開展
(一)整合教材,形成教學模塊。
積極整合教材,構建適合幼師的美術學科本體,形成使學生感受豐富、知識與能力遞進的教學內容模塊,才能使學生真正掌握、運用美術學科本體語言進行自由表達,形成某種技能的相對熟練,達到相對的“專而精”的職業技能,才能真正體現教學的有效性。
針對幼師教材“博、雜、散”的特點,教師應把教材內容轉化為教學知識的內容。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教學個性優勢和教學的創造力,解決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在分析教材的基礎上善于運用分析教材的結果處置和整合教材,使教材不僅符合學生的學習實際和需求,而且有利于展現教師的教學風格和教學特色,取得更有效的教學成果。生成符合幼師課時、學生程度及專業特點等的課程內容,課堂教學以促進學生能力逐步遞進為主,合理運用教學方法,創建有效的課堂教學。
(二)教學模塊的含義及舉例。
教學模塊是指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塊組成;每一個模塊都有明確的教育目標,并圍繞某一特定內容,整合學生的經驗和社會生活內容,構成相對完整的學習單元;每一模塊都有對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要求;模塊之間相互獨立,又反映了學科內在的邏輯聯系。
人教版幼師教材中與裝飾風景畫相關內容、知識點分布出現“博、雜、散”,因此筆者把風景畫內容整合為一個教學模塊,制作完整的教學課件進行模塊學習,形成“校園裝飾風景畫模塊”。
“校園裝飾風景畫模塊”分四課,在幼師二年級第一學期進行,如下圖所示:
(三)運用“個性模塊教學”達到美育有效性的教學。
任何課程實施是否有效、課堂教學是否有效,關鍵是教師,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師對課程的理解程度,教師的教學技能和個人綜合素質等,都對教學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教師應根據學科特點、課時量、課程模塊的特點及客觀條件創造教師自己的、適合幼師的個性化教學過程;以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為基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與能力、參與教學目標的設計及教學的評價;創設能使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互動的教學過程,促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和表達的教學方式;在關注學生情感、興趣的基礎上,創造教師個性化的、適合幼師的以及可操作的教學過程,才能真正不束縛學生的個性及創造力,真正達到美育的有效性教學。
三、“個性模塊教學”的作用
一是“個性模塊教學”中的學習內容及知識點使學生逐步形成知識累積,能力遞進,使本來感到困難的創作能夠在逐步豐富的學科專業語匯構建中自由地表達,抒發自己的個人感受。如下圖是我校學生譚嘉茵在模塊學習中的三幅作業,選取的校園風景是在風雨球場一側的螺旋樓梯(見圖①),她在校園風景速寫作業中初略地傳達了出來,畫的效果不好,但在作業評價過程中明確了她自己本想表達的內容,然后在第二節課中運用新學的黑白語匯開始個性化地表現出自己對這一處風景的個人興趣點(見圖②),在逐步豐富的學科專業語匯構建中自由的表達,抒發自己對幾種線條的個人感受。在圖④中更加強化地表現了自己對線條最初的感受。
二是“個性模塊教學”使學生擺脫了畫畫前的構圖、構思、取景、起稿和定稿等步驟,能把有限的時間和精神集中學習、領會、表現新的學科語匯,讓每一課更有針對性,更有效地掌握每一節課的重、難點;更有效地建構學生的能力。學生譚嘉茵在前面兩課學習基礎上,通過第三課學習,感悟了色彩情感、了解掌握色彩的配置法后,輕松地表現了藍色調中的變化與統一(見圖③)。通過這樣的方法,使學生有效地掌握了這節課的重、難點,形成相對 “專而精”的技能,有效地建構起自己的能力。
三是“個性模塊教學”使學生有思考的時間與空間,把自己最初模糊的個體感受隨著模塊學習步步深入、強化,并在學科語匯逐步豐富的過程中學習、探索和創作,最后找到表達自己感受的表現方式。
學生譚嘉茵在這個模塊學習的第三幅作業(圖③),雖然在色彩表達中傳達寧靜的藍調子,但對最初線的感受卻表現得很弱,到了第四幅作業(見圖④),在思考與比較的過程中又用黑白的線條大膽地表達了最初的感受,并且很好地使一組藍與橙的對比色諧調地統一在一個藍色調中。這表現了學生創作的過程是經歷了感受、表現、學習、分析、總結和再表現的過程。
四是“個性模塊教學”使學生能較深入學習,建構創作的能力,因而可以輕松地進行個性化的自由表達,建立起學生創作思維能力,并隨著學習上的成功體驗,使學生樹立起信心,培養學習興趣。
四、存在問題及反思
教學的有效方式多種多樣,開展有效教學研究——“個性模塊教學”也存在很多值得繼續探討的問題。如較深入地學習某個模塊,勢必要減少對其他美術門類的學習,那么如何去選擇與把握課程模塊,又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開展有效教學研究——“個性模塊教學”其效果如何?如何用評價的方式來驗證?又如學生的作品是否有生活氣息?在每個模塊學習結束是否使學生變成相對的“專而精”,從而有可能形成某種技能的相對熟練,以取得終身受用的效果,并激發后續學習的熱情等問題,都值得我們繼續探討。
(作者單位:廣州市幼兒師范學校)
參考文獻:
[1]尹少淳.美術新課程標準(實驗)解讀[J].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2]王大根.中國美術教育[J].創建更有效的美術課堂教學(續),2007,(6).
[3]吳松年.有效教學藝術[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5).
責任編輯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