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卑是現代中職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如何幫助中職生克服和預防自卑心理,樹立自信,是每一位中職教育工作者所關心的問題。本文對造成中職生自卑心理的因素、特點進行分析,并提出幫助中職生克服自卑心理的相關教育對策。
關鍵詞:中職生;自卑心理;教育對策
自卑是現代中職生常見的一種心理現象,它不僅對中職生個人心理健康發展十分有害,同時對職教事業的發展也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為增進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我們有必要探究造成中職生自卑心理的相關因素,并且采取相應的心理輔導策略。
一、造成中職生自卑心理的因素
(一)主觀因素。
1.不正確地面對現實。
考上高中是大部分中職生在初中階段時候的學習目標。一旦升入中職學校,他們就會因為失去了奮斗目標而陷入動力真空狀態。在對未來感到迷茫的同時,他們會不由自主地與已考上高中的同學相比,覺得自己低人一等,覺得自己沒有前途。部分中職生對這種變化和心理落差產生了自我評價失調,造成自卑心理。
2.人際關系適應不良。
初中時候,他們交往的對象是同窗好友和父母親戚。進入中職學校就讀之后,遠離家鄉和親人,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獨自生活。從各地來的同學重新組成新的班級,匯集在同一宿舍,大家生活習慣、脾氣甚至方言都各不一樣。部分中職生適應不了新的人際關系,造成性格孤僻,形成自卑心理。
3.缺乏專長。
中職生活豐富多彩,那些在文娛、體育以及演講等方面有專長的學生,往往容易受到別人的羨慕。而沒有特長且學習成績一般的中職生,就會容易產生一種不如別人多才多藝的自卑感,覺得自己平平庸庸和默默無聞,形成自卑心理。
4.感情問題。
不少中職生遠離故鄉,倍感孤單,在潛意識中,對異性的渴求尤為強烈,一些中職生陷入了早戀的漩渦而不能自拔。就愛情而言,它需要有大量的物質能量和精神能量,但中職生的經濟和心理成熟度還不足以應付這些問題,容易產生種種煩惱與不安。尤其是很多中職生失戀后,將戀愛失敗的原因歸于自身條件,如身高、相貌和能力等“配不上人家”,因而產生較為嚴重的自卑心理。
5.性格、智力等方面的缺陷。
部分中職生性格內向,不善于表達自己,在公共場所的語言表達能力、交際能力較差,進而羨慕那些性格外向、活潑開朗的同學,產生厭恨自己的自卑感。另外,有些中職生花在學習方面時間少卻成績優秀;有些中職生本身就是由于學習成績差而來中職學校就讀的,成績平平甚至不及格,因此羨慕他人聰明而厭恨自己,極易產生自卑心理。
6.自我評價不當。
當代中職生有著很強的自我意識,注重自己的外貌、氣質、能力及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自我意識的發展也促使中職生的自我概念分化成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然而,理想與現實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當對現實中的自我評價達不到所期望的理想的自我標準時,兩者發生矛盾,就容易產生消極的自我意識,喪失達到理想的自我信心,產生自卑的情緒體驗。此外,自卑也可以是不合理的自我評價造成的。美國心理學家埃里斯的“ABC理論”認為,一些負性的情緒體驗如自卑、抑郁和焦慮等都是個體對事物的某些不合理的觀念造成的,現實很難滿足一些不合理的期望和要求。當現實與它們發生矛盾時,便會產生消極的、不合理的自我評價。為此,中職生常會因為做某件事的失敗而過低地評價自己甚至是否定自己,進而產生自卑心理。
(二)客觀因素。
1.個人先天條件。
這種自卑心理是由于個人的先天條件的缺陷或不“如意”所造成的。比如身高和長相等都可能是造成自卑的心理因素。
2.家庭方面。
中職生來自不同的家庭,有的家庭有權有勢,有的家庭經濟拮據、無權無勢,一些虛榮心強的中職生由于自己的家庭滿足不了自己的虛榮心而感到自卑。有些中職生因父母離異或父母感情不好,面對其他家庭幸福的同學會感到自卑。
3.陳舊落后的觀念影響。
社會一直存在鄙視職業教育的陳舊落后的觀念,不少人認為,報考職業學校低人一等。部分學生未進職校的大門,就已有了自卑的陰影,入學初就已從心底里看不起自己將接受的職業教育。入學后,由于對現行的職業教育不了解,又認為自己無法象普高的同學一樣享受繼續升學的權利,前途一片灰暗,進而失去自信心,在同齡人特別是在升入高中的同學面前,自卑心理逐日加深。
二、中職生自卑心理的特點
1.自傲。
自卑心理有時會以自傲的形式表現出來。如有的中職生明明不擅長某項活動,自卑于這方面的能力,卻以對該活動不感興趣,甚至是鄙視的態度來矯飾。這種“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心理往往有著自卑的因素。
2.自暴自棄。
有些中職生在心理上出現自卑感后,認為自己無論怎么努力也取不了優異成績,更不會有好前途,導致他們放棄努力、自暴自棄。
3.逃避。
有些中職生因對新環境的不適應,加上成績不好,與同學關系不融洽,覺得事事都不順心,怕面對現實,想通過退學來逃避現實。
4.敏感和掩飾。
具有自卑心理的中職生往往對自己的不足和別人對此的評價很敏感,常把別人無關的言行看成是對自己的輕視。由于擔心自己的缺陷被人知道,因而特意加以掩飾或否認。
5.逆反。
部分中職生因進入職校而自卑,認為父母、老師、學校甚至社會有負于他,于是產生“負我感”。也由于學校某些教學設施條件不足,或一些教師的教育方法、言行舉止的失當及社會不正之風等負面影響,導致產生逆反心理。
三、教育對策
長期被自卑心理籠罩的中職生,不僅心理活動會失去平衡,生理上也會發生變化,生理上的變化反過來又影響著心理的變化。抱著“自卑心”不放,不但會嚴重影響學業,還會使身心不能健康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人才培養的進程。為此,我們必須通過多元化的有效方法和途徑,幫助中職生克服自卑心理,樹立自信心。
(一)學生要進行自我調適。
克服自卑心理,提高心理素質,主動適應變革,是每個中職生走向成功的必然要求。中職生首先應當通過自己的內心調適來努力克服自卑心理。
1.應有正確對待自卑的態度。
要克服自卑心理,首先就要中職生建立正確對待自卑的態度,分析自卑產生的原因和內在心理過程,教師應幫助他們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認識,通過建立合理、正確的自我評價來消除和克服自卑。
自卑雖然是一種不良的體驗,但能使人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以及和別人的差距。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人們認識到自己心理上的不足,希望改變現狀,從而導致對優越性的追求,這是人類進步的動力。這種對待自卑的態度可以作為克服自卑的心理基礎。據此,中職生應努力改變現實的自我,針對某些自己不如別人的方面進行調整、改變,借鑒別人的優點,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堅定信心,以縮短與別人的差距。
2.正確認識自己、悅納自我。
自卑心理的形成主要源于不能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對自己的能力或體貌等評價過低,輕視或看不起自己。要克服自卑,必須改變原有對自己的認識,尋找自己的優點,肯定自己的成績。只有客觀評價自己,正確對待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才能克服自卑。客觀評價的方法有:一是比較法,通過與別人進行比較,認識自己,取長補短;二是體察法,從別人對自己的態度中認識自己;三是成果分析法,借自己活動的實際效果來認識自己;四是交流法,通過與他人交流來認識自己。
3.調整理想的自我,改變不合理觀念。
這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降低自我期望的水平,努力使理想自我的內容符合自我所能作出努力的程度,不過分追求完美,或對自己提出過高的要求,造成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差距過大;二是指改變思維方式中某些不合理的觀念。
4.要豐富知識,擴大眼界。
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知識,擴大自己的視野,提高自己的能力,也是中職生克服自卑心理的有效措施。要克服自卑感,就要使中職生在實際活動中認識到自己也有知識、有能力,并不比其他同學差。
5.要積極主動與他人交往。
自卑者多數性格內向、不合群、自己封閉自己。而積極地與他人交往,人際交往的空間就越大,人的精神生活就越豐富,就越能保持心理平衡。中職生有意識地加強與性格開朗的人交往,對于克服自卑心理有很大的好處。
6.利用補償作用。
阿德勒認為,一個人如果在某些方面自覺不足,他可以通過有條理的努力來進行補償,這也就是所謂的“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補償作用。心理活動中也有這種類似的補償作用。這種補償作用尤其對那些長相外貌等不能改變的現實條件而產生自卑感的中職生有較好的效果。
7.主動進行心理咨詢。
心理咨詢具有教育、發展保健與治療的功能。中職生在被心理矛盾所困惑而自己不能及時解決的時候,應主動地進行心理咨詢。咨詢的方式有書信咨詢、電話咨詢以及個別咨詢等。咨詢的對象可以是同學、朋友、家長、教師或心理醫生。中職生可以通過咨詢,求得幫助,緩解壓力,改變不合理的認知方式,提高心理素質。
(二)德育工作者要進行正確的教育引導。
克服中職生的自卑心理不僅僅需要中職生個體方面的努力,還需要職業教育工作者根據中職生的培養目標及他們的特點,進行正確的教育引導。
1.關心、尊重和信任學生。
一般中職生的自尊心都較強,對教師的態度和評價非常敏感,他們希望得到教師的尊重。具有自卑心理的中職生往往意志力不夠堅強,在處理事情中很難做到“敗而不餒”,常常由于一件事情的失敗,而導致他們灰心喪氣。中職教師應多尊重和信任學生,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信心。
2.及時鼓勵、熱情幫助學生。
有自卑心理的中職生大多缺乏勇氣和斗志,迫切希望得到教師、同學和家長的幫助和鼓勵。為此,中職教師應在這些學生身上尋找閃光點,不失時機地給予表揚,對他們提供機會和熱情的幫助,使他們顯示出自己的聰明才智,恢復積極的自我形象,嘗試成功的快樂,激發求知的心理欲望,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3.用說理疏導法提高中職自卑生的認識水平。
中職生自卑心理的產生有其認識上的原因,教師可以運用說服疏導法幫助他們分析產生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探究有效的解決方法,使他們對消除自卑心理樹立充分的信心。
4.良好的班集體有利于克服中職生的自卑心理
班集體產生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良好的班集體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職生的學習、品德等各個方面。大多數中職生樂意接受來自班集體的教育。團結友愛、積極向上的班集體是一個“熔爐”,它可以培養中職生良好的集體觀念,養成良好的學風。同時對促進學生個人潛能的發展,克服自卑心理是一種無形的激勵。所以,中職班主任要想辦法培養班集體形成良好的班風和學風,幫助中職生克服自卑心理。
(三)拓寬信息渠道,改變陳舊落后的社會觀念。
(1)中職教師可在入學初的時候,為學生介紹職業教育的現狀與發展前景,引導學生自主收集相關信息,了解國家目前對“職業教育”傾斜政策,為他們的自信心建立奠定基礎。(2)中職學校可以將已畢業并取得一定業績的往屆畢業生請回學校,以經驗介紹會等形式向在校的中職生傳遞積極的信息。通過現實鮮活的成功的例子,可以使有自卑心理的中職生看到希望。(3)讓中職生到就業單位進行參觀學習,聽取企業家和員工對中職畢業生的良好評價,不斷提高自信心。
總之,中職生的自卑心理調適并非一朝一夕便能完成,它需要中職生自己不斷地主動努力調適和改變自我,更需要中職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和幫助。
(作者單位:肇慶市工業貿易學校)
參考文獻:
[1]施祖軍.當前高職學生面臨的主要心理問題及對策[J].當代教育論壇,2006,(5).
[2]周建華.我院高職新生自卑心理成因及教育管理對策石油教育, 2002,(6).
[3]王韜.青少年自卑心理分析及其引導策略.中等職業教育 2010,(1).
責任編輯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