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年)》中,順義區定位于北京三個重點新城之一。2008奧運會和2009花博會的舉辦使順義區市政市容環境建設的發展速度提升了10年。開車駛上春天的白馬路,一路上鮮花盛開、綠樹成蔭。從這條美麗的奧運大道進入順義區,一個設施齊全、景觀靚麗、環境優美的現代化新城正在飛速崛起。
在順義區市政市容管理委員會主任李國新的眼里,這一切的變化都可以用一組數據來佐證。至2010年,順義區先后共啟動了400余項市政重點工程,這些工程的竣工和如期推進,極大地提升了基礎設施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承載能力,讓順義的老百姓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與此同時,《順義區城鄉環境建設規劃》將環境建設任務編制成800多項臺賬,并實行“掛銷賬制”,大規模的環境治理改造使順義區的投資環境、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在農村地區,以垃圾規范化管理為突破口加大資金投入,年投入近5000萬元,從垃圾分類入手,在源頭上實現了垃圾減量化、運輸專業化、處理無害化,使農村地區環境衛生面貌得到明顯改變。
面對這些成績,李國新主任十分冷靜,他說,“這幾年我們的工作確實出現了很多亮點,但這些亮點都是在重大活動推動下形成的。順義是北京的新城之一,是未來世界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的性質和特點都要求城市管理形成長效機制。要做到這一點,精細化管理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要求。”
2011年,順義區在精細化管理上出標準,有保障,從轉變意識入手,以環境建設為著力點,最終目標是要創造既有國際特色又有民族特色的北京新城。順義,這個因國際空港而崛起的新城,正以綠色凸顯區域競爭力。
以精細化管理建北京新城
記者:城市精細化管理工作是今年北京市的重點工作之一,您怎樣理解城市的精細化管理?
李國新主任(以下簡稱李主任):今年年初,北京市政府適時提出了要開展“精細管理,美化市容”的活動。要做好這項工作,首先要理解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是我們當前工作的必然選擇。順義區這幾年因為奧運會和花博會的舉辦,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得到較快發展,對社會發展的載體功能日益完善。但是要看到這些成績都是在重大活動推動下完成的。順義區現有的各項設施與全區80萬人口,城區30萬人口的公共需求相比基本持平,部分滯后。但與今后5-10年內人口發展需求相比,城市承載能力差距較大。另外,垃圾問題、交通發展需求、城鄉差距等等,這些都是我們目前的短板。傳統的城市“粗放化管理”方式已經無法應對現在城市發展問題,并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障礙。我認為,城市精細化管理,簡單地說就是按照精確、細致、深入的要求,通過對城市管理目標的量化,管理標準的細化,職責分工的明晰化,實現工作流程再造,加強配合協調,降低行政成本,促進城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也就是說在原來日常管理的基礎上,范圍要更廣、程度要更深、質量要更高,要從細節入手,精益求精,細致入微,讓老百姓生活得更舒適、更健康、更方便。它體現在每一個道牙、每一棵樹、每一件城市家具、每一條下水道、每一處紅綠燈設置等細節的管理中。具體到管理主體單位,就是落實管理責任,將管理責任具體化、明確化,它要求每一個管理者都要到位、盡職;要求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工作要日清日結,每天都要對當天的情況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及時處理;要求每一個步驟都要精心,每一個環節都要精細,做到每一項工作都要達到精細化管理的要求。
通過實施城市精細化管理,可對城市管理重新梳理,尋找管理的粗糙點,進行管理細節的完善,建立城市運行與管理體系和信息平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支撐現代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記者:在保障、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方面,順義區有什么措施?
李主任:城市精細化管理工作的開展與推動,首先要求城市管理者自身認識的轉變。城市管理者所從事的管理工作就是在為群眾提供一種服務,是一種每個人都能經常感受和體會到的服務產品,而且產品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城市管理的品牌,群眾的方便與滿意就是衡量城市管理工作的唯一指標。因此,要求一切從群眾需要出發,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管理理念,牢固樹立為民服務的工作意識。其次,要充分發揮城市管理作業人員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提高人的效能從而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如對具體作業人員進行定期的培訓;推典型樹榜樣積極營造爭先創優的氛圍;關心作業人員的生活,盡力解決他們后顧之憂等。另外,還要深入開展居民文明素質教育,以形成人人愛護環境、人人管理環境的良好氛圍。
這是人的方面,從管理制度的方面,要堅持城管聯席會議制度。建立區、街道、鄉鎮參加的高規格城管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集聯席會議,總結交流工作情況,及時研究城市管理工作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協調查處疑難案件。建立基層行政執法網絡,開通城市管理行政執法舉報投訴熱線,實行社區、村行政執法助理員、聯絡員聯系制度,促進城管執法延伸到社區、城鄉結合部和農村地區。同時,要確保設施、日常管理投入到位。
下一步,順義區將從幾方面著手保障城市精細化管理工作的實施。一是增強整體合力。精細化管理是一項綜合性、動態性很強的系統工程,僅僅靠少數人、一兩個部門無法完成,必須充分發揮各級政府、相關部門的作用,形成整體合力。要做到區職能部門、街道、居委會、鎮、村聯手,整體聯動,管理與執法部門配合,共同推進工作。二是堅持屬地管理原則。城市街道辦事處、各鎮政府應明確管理的內容、職責、權利義務和辦事程序,制定完善的相關制度,將轄區范圍內的所有單位、道路、公園、胡同及各衛生死角都管起來,與各責任單位簽訂“門前三包”責任書,并嚴格監管落實,沒有單位的地方安排專業隊伍負責管理。三是制定精細化管理標準。市容市貌、環境衛生、市政設施、園林綠化、公共場所、居民小區等各行業管理主管部門,應該制定本行業的精細化管理標準,沒有一個嚴格完善的標準,精細化管理就會流于形式。這個標準的制定,既可以使城市管理從業人員按照標準規程操作,又可以使上級主管部門監督考核時有案可循。比如環境衛生方面,按照“每1000平方米面積內,果皮、紙屑、塑膜不得多于4片,煙蒂不得多于4個,痰跡不得多于4處”的保潔標準工作,如檢查時達不到目標,就要受到相應處罰。四是落實管理責任。標準制定后,各責任單位、責任人要從小事入手,從細節著眼,將管理責任具體化、明確化。然后層層推行責任制,讓城市的每一個部件都有專人管理。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將單位面積范圍內(比如1平方公里)的所有城市部件編成號碼,讓管理者知道,自己管轄范圍內負責多少個部件。五是堅持檢查考核。管理部門對責任單位履責情況進行打分。實行日檢查、周巡查、月考核、季分析、年表彰制度。同時將街道分管負責人、城管人員、城市協管員、社區居委會負責人、村委會負責人、清掃保潔員的保潔責任捆綁在一起,出現問題對相關責任人一并進行追究。考核結果與相關人員收入掛勾。六是利用科技手段推進管理的信息化、現代化。通過建立城市管理信息系統,創建新的城市管理體制,采用“城市部件身份證”等新方法,形成城市管理運行新模式。
我認為,城市精細化管理,理念轉變是先導,體制、機制、辦法創新是手段,人員隊伍配備及資金投入是保障。只有不斷加大投入才能保證措施落到實處。
記者:具體到環境建設方面,2011年順義區精細化管理工作的內容和目標是什么呢?
李主任:2011年,順義區的環境建設將以城市公共區域、重點發展區域、主要交通樞紐、村莊社區為主戰場,以763項環境建設臺賬為重點,做好此項工作。城市精細化管理是一項龐雜的系統工程,根據各地管理經驗,我們將管理標準歸納為“六化”: 市容市貌美觀化、環衛保潔精致化、設施管理規范化、園林綠地精品化、城市交通秩序化、商貿市場整潔化。
這六項標準,是相對于宏觀層面而言的。在具體實施中,各專業部門還要制定本行業可操作的具體標準。我們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就是要加大管理力度,動員全社會力量,制定詳細的各專業部門精細化管理標準,分清各類城市設施的管理責任人,啟動信息平臺的建設工作。
為了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工作,順義區市政市容委召開了專門工作會議,責成各業務科室結合本部門工作,著手研究制定本行業詳細的精細化管理標準。對標準的要求是,既能讓具體執行人員按標準操作,又能讓檢查考核人員按標準打分。與此同時,我們將加強調查研究,對城區公路、橋梁、市政管線、綠地、城市家具、垃圾筒站、廣告牌匾等所有公共設施進行分類編號,確定單元網格,對城市實行網格化管理。在此基礎上,組建精細化管理信息平臺,依托現有的行政管理體系和信息平臺,把鄉鎮街道劃分為若干單元網格,在每個網格區域內配置相應的管理服務隊,實現對網格內城市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動態管理,面對面地為群眾提供服務。
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要創造既有國際特色又有民族特色的北京新城,實現基礎設施完善、交通方便快捷、衛生干凈整潔、環境質量優良、人與自然和諧、人民安居樂業、城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局面。
以垃圾分類
為農村環境建設突破口
記者:2010年,順義區居全市郊區縣市容環境綜合評價第一名。這次到順義來,確實看到了舊村整治換新貌。眾所周知,環境治理中垃圾處理是個難點,順義區的做法是什么?
李主任:順義區是北京新城,與北京主城區相比,我們有大量的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60%以上;城鄉環境發展不平衡一直制約著順義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垃圾處理不僅是農村地區的問題,可以說是全球性的難題。順義區現有一個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廠,處理規模為每日600噸,總建筑面積近3萬平方米。全區19個鎮全部實施農村垃圾運輸專業化,14座中轉站、84輛垃圾壓縮車。順義區加大資金投入進行了垃圾規范化管理,以2008年為例,共投入4700多萬元,費用區、鎮按比例分別承擔,順義區政府補貼2810萬元/年,鎮政府承擔1974萬元/年。農村生活垃圾一般分為4類:灰土、廚余垃圾、其它垃圾、可回收垃圾。順義區結合這些特點,按照大類粗分的原則,按戶分類投放、村分類收集、統一分類運輸、集中分類處理的標準實施。
2009年我們把馬坡鎮的4個村作為垃圾分類工作試點村,如在石家營村對垃圾分類實施了垃圾定點回收獎勵機制,以“每次一元錢,你分類我買單”的方法,對按規定將垃圾分類完成較好的家庭進行獎勵。一系列機制的出臺不僅強化了監督職能,也增強了群眾的環保意識,有效地保障了全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馬家坡以垃圾分類為突破口,加強組織領導,將環境建設納入村級“三個文明”考核,年終兌現獎懲;同時,加大環境建設投入,每年投入專項資金2000多萬元,完善各村五項基礎設施工程,并制定了對各村的環境建設獎勵制度,激發群眾廣泛參與環境建設的積極性。其經驗受到了市政府的重視和認可,下一步,我們將總結其經驗后向全區推廣。
記者:對農村環境建設進行精細化管理,順義區的經驗是什么?
李主任:對農村地區環境建設如何實施精細化管理,我們進行了探索。2010年,我們在北小營鎮按照“環境優美、特色明顯、有利發展”的要求,結合制定出了順義區首個鎮級環境建設規劃——《北小營鎮2010-2012年環境建設規劃》,明確3年環境建設目標任務,確定了東烏雞、牛富屯、小胡營、前魯、馬辛莊等5個村為首批重點推進的村莊,打造環境樣板村,逐步將村級整體環境提升到一個新水平。
在環境建設中運用了“1+1+15”的精細化工作新模式,也就是根據各村(居)實際,將1名黨員和1名村民代表結對負責本村15戶左右百姓,充分發揮他們的先鋒模范作用,積極入戶協調。意在通過“一整到位”后的“長效管護”切實破解村級環境整治難題。鎮村兩級成立環境建設領導班子,采取“鎮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片、村民代表包戶”的方式層層落實責任,同時,將環境整治效果與村支部書記獎懲掛鉤,調動環境建設積極性。
2011年我們還將對19個鎮87個重點村、22條主要道路沿線兩側拆除影響景觀的破舊建筑7.3萬平方米,清洗、粉刷建筑物外立面204萬平方米,建設景觀圍墻、圍欄34.2萬平方米,規范更換廣告牌匾11.3萬平方米,實施綠化硬化97.8萬平方米,確保鎮村環境面貌達到新水平。通過逐步縮小城鄉環境差距,推進順義區城市現代化進程,讓更多生活在這里的人感受到順義的美麗與宜居,讓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實惠與幸福生活。
(責任編輯:黃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