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的管理模式:網元化服務系統
物聯網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信息技術,它提出的物質信息之間的聯系,信息的可靠傳輸以及智能管理等豐富了信息化管理的內容,同時,也提出了很多新的問題,如云計算等,這些方面的研究在參考文獻[1]中得到了很好的總結。然而,物聯網主要是從技術角度提出的信息化管理模式,而在城市管理中,人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筆者曾經提出的GBCP管理模式[2][3]是一種既考慮了信息化管理,又考慮了人的因素的管理模型。在經典的GBCP理論中,我們考察了政府(G)、企業(B)、公眾(C)與公共物品(P)之間的動態關系,建立了靜態、動態兩種模型,并在此基礎上,討論了物質信息系統的基本性質[4],然而,這些討論的一個前提假設是所有的公共物品都可以看成是點,即不考慮形狀和位置,并且考慮的重點為單個GBCP環的性質和規律,這樣與實際應用還有一定的距離。為此,在原有GBCP理論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了一種新的管理模式:“網元化服務系統”。這種管理模式借鑒了物聯網的基本思想,即物質信息的對應、轉換關系,智慧管理(包括機器和人的智能管理)等,又兼顧人的因素,實現了“以人為本”的管理目標。
在網元化服務系統中,主要考慮的因素有:物質所存在的環境,即三維現實空間、時間因素以及網元系統運行所需要的金錢等成本,我們稱之為能量。于是由三維現實空間、時間、能量這五個相對獨立的因素,構成了一個五維空間,并在這五維空間中,討論網元系統的運行。
二、網元的構建與運行模式
(一)網元的構建
首先,適用網元化服務的系統范圍,即哪些系統適合網元化管理,稱之為元系統,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系統中有物質、信息和人,物質和信息存在著對應關系,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信息可以傳遞(用一句話概括,就是高度信息化);
2.系統在正常運行下,具有某種功能,這種功能服務于人;
3.如果系統中的物質的屬性發生改變,從而影響功能的話,系統自身有能力修復此物質的屬性,使之重新具有原功能。
比如城市管理系統中,以道路照明的路燈為例,所有維護路燈照明的企業、主管部門以及公眾就可以形成一個元系統,這里路燈是物質,系統的功能是照明,為公眾服務。如果路燈屬性改變(壞了),那么就會產生對應的信息的改變,信息可以傳遞,最終結果為路燈修好了(信息與物質轉換)。這個過程就是經典的GBCP模式所描述的過程。由此可見,如果在城市部件都已經信息化的假設下,城市管理系統就可以看成是一個元系統,筆者研究的重點,不在于元系統的構建和如何運行,而是如果系統的物質的性質發生改變,影響到系統的功能時,系統如何更好地修復此功能。
為了研究方便,可以給出如下概念:
(1)元系統的穩定:是指元系統能夠保證功能正常運行;(2)事件:影響元系統功能的物質變化;(3)服務:系統所需處理的目標事件;(4)子服務:為了完成這個目標事件,可以把完成的過程分為若干個步驟或若干個子目標事件;(5)單位子服務:不能再分解的子服務;(6)網元:為了提供單位子服務,所需要的系統中元素的最小集合。
這里提出的不能再分解,主要依賴于元系統,是指在元系統中物質不能再分解了。比如城市管理系統就是一個大的元系統,可能有路燈壞了,可能有井蓋丟了,等等,這些事件需要服務。如果有多個井蓋丟了,那么每修復一個的過程就可以看成是一個網元。而如何制造、安裝這個井蓋,就不是城市管理系統所關心的范圍了,因此可看成是一個網元。很明顯,元系統中可能有多個網元,這些網元可以相互作用,但每個網元是相對獨立的。
有了網元的概念,可以給出網元化管理的描述。所謂網元化管理,就是針對每個網元,利用GBCP的管理模式,利用物質、信息、人的相互作用與影響,完成單位服務,再經過服務的疊加,完成整個服務,使元系統恢復功能的過程。
這里要回答兩個問題,一是為什么要選擇GBCP管理模式;二是如何應用GBCP管理模式。
首先,可以看到,元系統是一個物質信息系統,同時,這個物質信息系統又有反饋的作用,即在處理事件的過程中,元系統的某組成部分(比如說“人”)會對事件的處理的進程和結果有作用;同時,每處理完一個事件之后,本次處理的結果都會對下一個事件有作用。正是通過對這種具有反饋作用的物質信息系統的研究,提出了GBCP管理模式,并指出GBCP模式可以很好的達到管理的目的(參見文獻[5],第六章)。
其次,如何應用GBCP管理模式的問題。在城市管理中,對于公共部件,我們給出了GBCP模式的理論和算法。那么在元系統中,其核心思想同樣適用。因為在元系統中,三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物質(M)、信息(I)、人(M),構成一個MIM系統,而這個系統中最重要的還是人的作用。因為元系統的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以人為本”,正是為了滿足人的需求,一旦物質的屬性發生改變(M>0),利用“物質-信息”相互轉換這個工具,完成對物質屬性的修復。這和GBCP理論中的產生帶動整個GBCP環的形成的原理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元系統中的物質更為復雜,研究好元系統中物質的屬性是建立網元化管理的關鍵所在,解決的辦法就是利用五維空間中的三維現實子空間。
為了更精確表達網元化管理的過程和優勢,要借助于數學模型。由于考慮元系統中物質屬性的改變,物質屬性中下列兩個屬性對于網元模式是很重要的:
幾何屬性:物質在現實三維空間中呈現的維數特征;功能屬性:物質是否正常,即該物質能否保證元系統功能正常運行。
比如,在城市管理的元系統中,電線桿、井蓋就可以看成是點狀物質,即0維;公路、各種線路可以看成是線狀物質,即1維;停車場、湖泊可看成是面狀物質,即2維;商城、高層建筑等可看成體狀物質,即3維。于是,在t時刻,物質的屬性可表示為Mat(p,k,s,t),其中p表示物質的位置信息;k為物質的幾何屬性,取值范圍為(0,1,2,3);s為物質的狀態,s=0,表示物質功能正常,s=1表示物質功能不正常;t為時刻。
一般來說,對于高維(維數大于等于1)的物質,其狀態不能簡單地表示成正常或非正常,因為還要進一步確定非正常的部分(看成一個點),在高度信息化的假設下,用向量(或矩陣)的方法給出表達,比如對于1維物質(公路,河流等),可以采取的信息采集方式為:
簡記為
其中,p為物質的位置信息,k=2為物質的維數,共mn個信息點,s(i,j)的取值為0或1,為第(i,j)個信息采集點的狀態,t為時刻。
以此類推,3維物質在t時刻對應的信息為:
簡記為
其中,p為物質的位置信息,k=3為物質的維數,共nml個信息點,s(i,j,h)的取值為0或1,為第(i,j,h)個信息采集點的狀態,t為時刻。
以上筆者給出了從Mat(p,k,s,t)到Inf(p,k,s(i,j,h),t)的過程,然而,為了以GBCP管理模式進行網元化管理,還必須引入“人”的因素。首先,從Mat(p,k,s,t)到Inf(p,k,s(i,j,h),t),信息的采集可能靠傳感器,也可能是人,對于人,或者說信息的采集者(對應GBCP中的C),用Man(p,k,C(i,j,h),t)表示,即在t時刻,對物品Mat(p,k,s,t)的部分(i,j,h)進行信息采集的人;如果采集的結果出現異常,要對這個異常信息進行處理,于是就要有具有管理職能的人(對應GBCP中的G),即Man(p,k,G(i,j,h),t),把信息傳遞到提供或修復物品的人或企業(對應GBCP中的B),最終使物品Mat(p,k,s,t)中(i,j,h)部分的屬性從s(i,j,h)=1變成s(i,j,h)=0。
于是可以看出,網元系統是按照物質(Mat)——信息(Inf)——人員(Man)的形式建立起來的,為一個MIM系統。
物質流,信息流,人員流的概念如下:
物質流:描述物質的屬性在一段時間內隨時間改變而變化的集合,用數學表達式給出為:{Mat(p,k,s,t)|t(t0,t1)},其中t0、t1分別表示首末時間點;
信息流:描述物質對應的信息在一段時間內隨時間改變而變化的集合,用數學表達式給出為:{Inf(p,k,s(i,j,h),t)|t(t0,t1)},其中t0、t1分別表示首末時間點;
人員流:描述人員在一段時間內隨時間改變而變化的集合,用數學表達式給出為:{Man(p,k,G(i,j,h),t)|t(t0,t1)},{Man(p,k,B(i,j,h),t)|t(t0,t1)},{Man(p,k,C(i,j,h),t)|t(t0,t1)},其中t0、t1分別表示首末時間點。
(二) 網元化管理的運行方式
網元化管理的運行方式,即GBCP模式、物質、信息、人員流互動模式,以及五維系統空間模式。對于一個網元,首先要注意它是提供單位子服務的,因此,這里的物質屬性發生改變時,其對應的Inf(p,k,s(i,j,h),t)中,有且僅有一個s(i,j,h)=1,其余均為0。換句話說,就只有一處出現故障。
1.網元化管理的GBCP運行方式。(見圖1)
首先,觸發網元管理的原因是物質Mat(p,k,s,t)的s=1,因此由前述有且僅有一個s(i,j,h)=1,此信息由Man(p,k,C(i,j,h),t)獲取,于是得到影射:TC:Mat→inf,TC(Mat(p,k,s,t1))=inf(p,k,s(i,j,h),t2),這里s(i,j,h)=1。
第二步,此信息經由管理者Man(p,k,G(i,j,h),t)傳遞到物質的提供者Man(p,k,B(i,j,h),t)。
TG:Inf→inf,TG(Inf(p,k,s(i,j,h),t2))=Inf(p,k,s(i,j,h),t3)
第三步,物質的提供者Man(p,k,B(i,j,h),t)生產此物質,
TB:Inf→Mat,TB(Inf(p,k,s(i,j,h),t3))=Mat(p,k,s,t4)
此時,新的物質Mat(p,k,s,t4)的屬性s=0。
這里的映射同樣滿足TCTGTB=I,即去掉時間因素外,復合映射為恒等映射。
2.網元管理的物質信息流模式(見圖2)
圖2為典型的物質信息流相互作用模型。從GBCP模式可以看出,網元化管理起始于物質狀態的改變,即△s=1,終止也是物質狀態的改變△s=-1,在這期間,物質、信息可以相互轉變,即TC:Mat→inf,TB:inf→Mat,信息可以傳輸TG:inf→inf,最終形成物質流、信息流的相互影響,完成網元化管理。
這里還有人員流的概念,但在圖中沒有給出,事實上,人員流相對穩定,但其存在的必要性是:確保物質流、信息流能夠順利地形成并相互作用。
至此,筆者認為,單個網元的模型和GBCP模型基本一致。
三、網元系統的構建與運行模式
在元系統中,一旦功能出現問題,涉及的網元往往不止一個,那么在多網元情形下,如何確定管理模式呢。為此,筆者考慮了以下幾種可能出現的情形。既然網元系統的核心思想是提供服務,因此,多網元系統的劃分必然也是按照服務來劃分的。首先,如果服務可以分解成若干個子服務,并且由這些子服務確定的網元中涉及的G、B、C都是互不重疊的,于是就可以簡單的分析這些子服務是否有先后順序,如沒有,就可用并行式;若有,就是串行式;
(一) 網元系統的基本模式
1.并行式
在一個元系統中,若需要提供的服務可以分解為若干個子服務,且這些子服務確定的網元中Man(p,k,C(i,j,h),t),Man(p,k,G(i,j,h),t),Man(p,k,B(i,j,h),t)互不相同,那么就可以同時進行網元管理,最終提供系統的服務。
例如:在城市管理系統中,井蓋和路燈同時壞了,用物質流、信息流可表示如圖3。
2.串行式
在一個元系統中,若需要提供的服務可以分解為若干個子服務;且這些子服務確定的網元中Man(p,k,C(i,j,h),t),Man(p,k,G(i,j,h),t),Man(p,k,B(i,j,h),t)互不相同,但服務之間有先后次序,那么就要按子服務次序進行網元管理,最終提供系統的服務。
例如:井蓋丟了,但在送新井蓋的途中,交通發生了擁堵,這樣,必須先解決交通擁堵問題,再解決井蓋丟失問題,用物質流、信息流可表示如圖4。
(二) 網元系統的其他模式
如果在一個元系統中,需要提供的服務可以分解為若干個子服務,且這些子服務確定的網元中Man(p,k,C(i,j,h),t),Man(p,k,G(i,j,h),t),Man(p,k,B(i,j,h),t)有相同的元素,可采用以下方式處理。
1.共享G式
如果在元系統中,若干個子服務共享Man(p,k,G(i,j,h),t),那么可以按照并列式網元系統模型進行考慮,因為G是管理者,其在網元系統中主要起信息傳遞、監督的作用,因此,當兩個網元在G處重疊時,可按并行處理。采用并行式管理模式。
2.共享B、C式
如果在元系統中,若干個子服務共享Man(p,k,C(i,j,h),t),Man(p,k,B(i,j,h),t),那么,可以按串行式網元系統模型處理,因為B、C承擔著物質、信息轉換的功能,如果上一個網元沒有完成,下一個網元無法繼續,因此,可以按串行式模型提供服務。
3.共享物質式
如果在系統中,對于同一個物質,若物質的幾何屬性為0,那么它的功能屬性要么是0,要么是1。但是對于高維物質,可能發生同一物質在兩個以上不同點同時功能屬性為1的情形,比如,同一條公路上發生兩處以上事故,同一個小區內出現多處垃圾污染等等,那么就需要根據物質的類型判斷是并列式還是串行式了,比如,如果是公路擁堵問題,往往是串行式,但如果小區污染問題,又可以采用并行式了。
參考文獻:
[1] C. Floerkemeier.The Internet of Things[M].springer, 2008.
[2]李立明,程永強,曹鵬.信息化城市管理和諧模型建模初探[J].城市管理與科技,2005,7(5):183-185.
[3]李立明,程永強,曹鵬,等.信息化城市管理和諧模型建模再探[J].城市管理與科技,2005,7(6):227-230.
[4]李立明,程永強,曹鵬.信息化城市管理和諧模式評價體系[J].城市管理與科技,2006,8(2):51-53.
[5]李立明,等著.奧運城市運行系統設計與實現[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黃荔)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公式、注解等請以PDF格式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