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北京治理交通擁堵的措施主要集中在控制機動車增長過快上,這雖然是最直接、短期最有效、也是最首當其沖的措施,但只能起到治標的作用。過嚴的政策還會帶來經濟、社會等方面的負面效應。從北京的長期發展看,機動車還有相當大的增長需求空間。要根本解除交通擁堵之困,必須認識問題的關鍵所在,并加快制定和實施標本兼治的系統性方案:一是科學規劃城市發展,堅決改變單中心、“攤大餅”的城市擴張模式;二是與汽車擁有量快速增長相適應,改變城市規劃指標嚴重滯后的局面;三是把提高路網質量、建設高效公交系統作為改善通行效率的關鍵。
堵車一直是困擾北京城市發展的一個疴疾。面對愈加嚴峻的情勢,北京市出臺了迄今最嚴厲的治堵措施。那么,究竟如何評估剛出臺的治堵新規?如何在全面科學分析原因并抓住主要根源的前提下,加快制定并實施具有前瞻性、綜合性的治本之策?
一、北京現行治理擁堵的政策分析
北京治理擁堵的措施主要是針對北京機動車增長過快這個現實問題,具有直接針對性,但只能作為治堵綜合舉措的一種直接手段。控制機動車的增長速度是最直接、短期最有效、也是最首當其沖的一項措施。這些措施包括:規定增長量的控制指標,提高購置稅,加大首次購車成本,加強上牌管理,提高停車收費標準,實行差別化的停車管理收費,通過收取擁堵費、排污費、環境稅等手段,提高機動車使用成本,抑制需求。這些治堵措施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4月17日上午,北京市交通部門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根據最新監測數據,目前北京緩解交通擁堵“初見成效”,道路交通運行狀況有了改善。最新統計數據表明,4月上旬北京的交通運行狀況比3月下旬進一步好轉。其中,早高峰主干路網流量下降8.07%,速度上升6.48%;晚高峰主干路網流量下降7.28%,速度上升6.13%。工作日擁堵持續時間減少1小時。
但是,以上措施都只能是治標的輔助性手段,從長遠看,并非治本之策。從長期發展的視角全面分析,這種治堵措施可能還會產生一些負面效應。
一是對北京市就業的沖擊。限購政策后北京每年的汽車銷量只有24萬輛,還不到2010年汽車銷量(89.1萬輛)的1/3。這意味著北京車市汽車銷量將下降75%左右。這會導致許多汽車銷售人員失業,并會影響與汽車消費相關的銷售、廣告、洗車、車飾、汽修、汽車金融、保險等行業發展。影響的人群范圍從藍領到白領乃至金領都有。這意味著,治堵政策的出臺將導致北京立刻出現一個巨大的立體就業斷面。事實上,既然汽車產業長期以來就是北京的主導產業,那么這個產業的萎縮,影響必然是比較大的。
二是可能會抑制消費、增加個人支出。汽車銷售的急劇下降本身就是減少消費,因為汽車是北京人消費的一個主要方面,北京人愛買車在全國是出了名的。表面上北京沒有像上海那樣收取牌照費,采用了公平的搖號,但程序環節是復雜的,購車者的時間成本必然會十分巨大。此外,停車費上調可能導致CBD一帶的停車費要從每月數百元,上漲到每月千元以上,這就遠不是一般上班族可以負擔的費用了。
北京目前的治堵措施的確也引起了社會的巨大反響。比如,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就發文表示,支持北京市綜合治理擁堵,但對于通過限購措施治理擁堵的作法持保留意見。其理由,第一,北京市的交通擁堵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機動車的增長并非交通擁堵唯一原因,限制機動車增量也不應成為解決北京市擁堵的主要措施。第二,通過限制購買車輛的措施治理擁堵會產生新的不公平。相對現有的車輛擁有者,新購車用戶的消費受到了限制,明顯是不公平的。第三,由于北京市的“示范”作用,北京市限購勢必擴展到其他城市,將對我國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產生全局性的負面影響。
二、北京交通擁堵的治本之策
目前,北京的治堵措施不能成為治本之方,必須權衡利弊,根據具體情況變化適時實行動態調整。隨著北京的城市發展和經濟發展,汽車數量的增長是必然的,目前與發達國家還有不小的差距。即便控制,數量還是會不斷增加。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北京的交通擁堵直接原因是車多人多,但深層原因卻是城市規劃與發展模式的問題,只有從這些根源出發制定對策,才是明智的長遠選擇。
(一)科學規劃城市發展,堅決改變單中心、“攤大餅”的城市擴張模式
單中心、“攤大餅”的城市擴張模式,是北京擁堵的罪魁禍首。梁思成先生早在幾十年前,就對北京的城市問題提出了擔憂:“一個理想城市是有限市區,是有一定的環境容量的,不是無限膨脹。”“城市要實現平衡發展,實現生活、就業平衡,最大限度避免跨區域交通。”“老城區已經是飽和狀態了,新市區就該找合理的地方。如果繼續往中心區增加新的功能,勢必導致人口大量外遷,人要城外居住,又要進城上班,大規模進出城交通發生了,這就是‘禍根’。”不幸的是,半個多世紀前所擔心的問題卻成為了今天的現實問題。
20世紀50年代初,北京城市發展參照了當時的蘇聯模式——單中心加放射型路網結構模式。20年后,《北京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出臺,北京的二環、三環、四環、五環在此時被勾勒出來了,此規劃奠定了今天北京主城區空間發展的格局。這種模式也就是后來人們常說的“攤大餅”模式。這種發展模式帶來了很多城市病,導致了城市功能的混亂。
當然,“攤大餅”模式與當時北京的城市定位有關。當時的北京不僅是政治文化中心,也被定位為了全國的經濟中心。最近的城市定位雖然不再提及經濟中心的字眼,但北京名目繁多的中心卻有增無減。據不完全統計,北京城市擁有的“中心(核心)”稱謂多達十幾個,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商業中心、汽車城、軟件研發中心、新聞出版中心……實際上,近期出臺的CBD東擴、金融街西延等規劃,還在往中心城區塞進更多的城市功能,隨著一棟棟摩天大樓拔地而起,跨國公司的入住,將使更多的人流車流匯集于中心城區,最終的結果是加劇中心城區的交通惡化。
與“攤大餅”模式對應的是衛星城模式。其實衛星城的發展計劃,一直出現在北京城市規劃中,卻一直沒有真正發展起來。20世紀50年代中期,北京市《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初步方案》中就有了“子母城”的提法,打算在規劃市區發展的同時,在昌平、順義、通縣等地建40多個衛星鎮。1982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再次提出要重點建設燕化、通縣、黃村、昌平等4個衛星城,并于1984年出臺地方性法規,引導各類企業遷入衛星城。不過,這似乎并沒有達到理想中的效果,衛星城計劃依然只停留在紙面上。由于市區迅速膨脹,到1993年,國務院批復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1991—2010)》第三次明確提出,要建設14個衛星城。直到2004年,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將確定“兩軸—兩帶—多中心”城市空間新格局,在未來幾年,建設若干個適合50萬以上人口居住、就業的新型城市。這被認為是北京真正實行衛星城建設的開始。
從目前情況看,雖然北京致力于建設多中心城市,但主要的商務區、金融區和行政區都集中于三環以內,上下班的人流和商業區的人流多集中于此,二環路內的面積僅占市區總面積的6%,卻集中了全市機動車交通量的30%,六環內集中了80%以上,城四區戶均私人小汽車保有量水平是巴黎同等可比區域的1.8倍,紐約的2.3倍。中心城區除了車多人多外,停車場也是稀缺資源。二環邊的北京市兒童醫院門口經常擁堵成患,醫院每天接診大約5000人,卻只有240個車位,尋找車位的車輛,出租車上上下下的患者,迅速將堵車的節點蔓延到二環主路。規劃大格局的失誤,加上小節點缺乏疏導,城市的大動脈和毛細血管都阻塞,首都自然變成了“首堵”。
(二)與汽車擁有量快速增長相適應,改變城市規劃指標嚴重滯后的局面
近五年來北京的汽車擁有量飛速增長,而相關的道路規劃和交通政策,卻沿襲著計劃經濟時代的標準,嚴重滯后于城市的發展速度。以停車場為例,目前的指標主要依據2002年修訂的《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居民汽車停車場停車率不應小于10%;居住區內地面停車率不宜超過10%”。對于公共中心和商業中心,停車位的配套也少得可憐,每1000平方米建筑面積,只配置3個機動車位。目前北京機動車總量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汽車擁有水平。而北京經營性停車場僅4855個,車位數112.73萬個。如果一個停車位停上一輛車,就會有2-3輛車停不進去。
以目前北京市1900多萬的常住人口計算,汽車保有量達到478萬輛,意味著每千人擁有量超過200輛,但這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600到700輛的千人擁有量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發達國家的暢通之道,或許可以為我們提供借鑒。美國被譽為“車輪上的國家”,為汽車提供了極友善的環境。這不但因為有四通八達的公路,更在于其大量提供的免費停車場。在美國,大型的娛樂場所和購物中心,會提供免費的停車場所,停車位的面積往往比營業面積還大。居住小區在最初的道路規劃時,就會規劃適當的寬度,提供免費的路邊停車,高檔的住宅小區,每戶往往配套兩個以上的車位。
反觀國內的停車場規劃,卻沒有跟上汽車保有量迅猛增長的步伐,制定的規劃指標也是八年前的標準。根據《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2002修訂版(GB 50180—93)》的規定:商業中心每100平方米營業面積規劃了7.5個自行車位,卻只有0.3個機動車車位,而集貿市場竟然沒有機動車車位的規劃指標,人流最擁擠的醫院門診每百平方米也只有0.2個機動車位的指標。
沒有規劃指標的強行限制,開發商自然也無義務修建停車場,因為停車位售賣的價格遠遠低于寫字樓或住宅的價格,于是國內的開發商,在宣稱自己是高端物業高尚住宅的同時,卻連與之配套的車位都吝于修建。
(三)把提高路網質量、建設高效公交系統作為改善通行效率的關鍵
評價一個城市的交通主要看它的路網質量,在這種評價體系中,道路的寬度已經不重要了。北京長期以來實行“寬而稀”的雙向交通模式,擁有120米寬的長安街、雙向八車道的環路。與此相反的是,日本和西方國家實行“窄而密”的單向交通模式,創造了很高的道路暢通率。在日本,即便是東京這樣的大城市,最繁忙的主干道也不過是雙向六車道,城市之間的國道多為雙向四車道。不僅道路不寬,過街天橋和地下通道也不多見,行人通常可直接穿越馬路,其關鍵在于以單行道的方式來打通交通微循環。在倫敦,也有三分之二的道路實行單向交通,不用拓寬道路就能保持道路通暢。
東京、倫敦還有個共同的特點是公交系統發達、換乘樞紐高效運轉。倫敦市內地鐵、公交、輕軌、甚至還有鐵路十分發達,其中70%的交通依靠地鐵,在市區任何地點,十分鐘內便可進入四通八達的地鐵網絡。為了使公交系統高效運轉,換乘樞紐旁的大型停車場必不可少。倫敦市政府為了鼓勵人們換乘地鐵,在大型的地鐵、輕軌換乘站旁建有便宜的立體停車場,實現了地鐵、汽車、輕軌等不同交通工具的無縫對接。
而在北京,無論是復興門、西直門這樣的傳統交通樞紐,還是東直門、北京南站這樣的新建樞紐,都鮮見大型停車場。因為停車場根本就不賺錢。一個停車位占地25平方米左右,無論是出售還是出租,都遠遠不如住宅和寫字樓賺錢。
從中央和地方政府近年來的投資看,多聚集于修建高鐵高速公路,側重于改善城市之間的交通聯系,很少將錢投入到城市內部交通系統的改善,尤其是老城區的交通基礎設施,殊不知,城市的交通內循環系統,地下通道、過街天橋、立交橋等小節點才是解決擁堵的關鍵。
城市交通疏導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能只著眼于表面和眼前效果,也不能只注重短期政策,而不追究擁堵的根本,否則就會出現“越堵越修路,路越修越堵”的惡性循環。隨著城市的發展,北京的交通形勢會愈來俞嚴峻,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是城市規劃和管理必須跟上城市化的速度。
(責任編輯:文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