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房山區歷史上曾經是資源型經濟大區,以資源開采為主導產業,素有“煤炭之鄉”、“建材之鄉”、“林果之鄉”,全市60%的水泥、80%基礎建材均出自房山。其重要原因一是礦產資源十分豐富,二是自然資源較為 豐富。隨著首都現代經濟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房山區在新形勢下面臨的生態環境建設壓力非常大,諸如新興產業規模狹小、資源消耗較多、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制約著房山的發展,也使環境問題復雜化。
“十一五”以來,房山區按照區委、區政府提出的“三化兩區”發展戰略,“舉全區之力,凝全區之志”全面加強環境建設,以建設城市發展新區和生態函養發展區為契機,以創建國家衛生區和房山世界地質公園為載體,廣泛深入地開展了大規模的村莊環境整治行動。2006年8月,房山區正式啟動創建國家衛生區工作,區委、區政府將創衛工作作為惠及全區人民的“民心工程”和“惠民工程”來抓,緊緊圍繞房山區為北京市“城市發展新區和生態涵養保護區”這一新功能定位,廣泛宣傳、積極協調、部門聯動、全民參與。2006年12月和2007年7月通過了滅鼠、滅蚊蠅蟑達標驗收,被市愛衛會授予“北京市除四害先進城區”稱號;2007年12月通過了北京市愛衛會專家組的考核驗收,成為“北京市衛生區”; 2008年12月通過全國愛衛會的考核鑒定,2009年1月被正式命名為國家衛生區。這一系列工作使房山區的環境建設上了一個新臺階。
2010年,是房山區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期,北京市南城發展計劃的啟動,為房山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了歷史性的機遇。北京輕軌房山線的開通,中糧萬科、長安汽車等一批大型企業集團投資加大,“兩軸、三帶、五園區”的區域發展格局已初步形成,經濟社會發展迅速提升。生態環境建設越來越凸顯出其重要性,經濟社會發展對生態環境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面臨生態環境建設任務日益艱巨。
一、生態環境建設的成效
(一)整體生態環境得到較好改善
房山區通過植樹造林、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產業轉型、建設生態農業、發展循環經濟等多方面的努力,有效地遏制了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在恢復和增加植被、涵養和保護水源、治理水土流失、防風治沙、良好景觀建設、村莊環境整治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目前,房山區區域內90%以上的宜林荒山實現了造林綠化,2009年綠化造林20330畝,林木覆蓋率達到53.56%,增長速度在全國名列前茅。房山區在水土保持工作中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灌、蓄、攔、排、節綜合治理,大力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構建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保護于一體的三道水土保持防線,取得了明顯成效,為保護飲用水源發揮了重要作用,使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截至2009年底,房山區共投資5.5億元,重點對北部山區生態環境進行了治理,清理街道、道路3228條,垃圾2.3萬噸,河道7180延米,拆除殘垣斷壁1470米,完成京津風沙源治理荒山造林20330畝,栽培各類苗木160.2萬株,建設新農村公廁307座[1]。
(二)生活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近年來,房山區和其它區縣一樣,加大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力度,鄉村環境得到凈化、美化、亮化,傳承了幾千年的農家生活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提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房山區初步建立起了“村收集、鎮運輸、區處理”的垃圾處理體系,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農村垃圾亂堆亂放、污染環境的狀況。第二,通過實施村級改水和集中供水工程,較好地解決了人畜安全飲水問題。房山區在鞏固人畜飲水解困成果的基礎上,加快農民安全飲水工程建設,有條件的地方發展集中式供水,提倡飲用水和其他生活用水分質供應。第三,農村清潔能源得到有效推廣,能源結構得到改善。通過安裝太陽能,建設農村沼氣,推廣秸稈氣化、固化成形等生物質能工程技術,減輕了房山區農民對燃煤的依賴,清潔了農村居家環境,越來越多的農民告別了昔日燒柴燃煤“煙熏火燎”的生活。2009年,全區加大了“亮起來、暖起來、循環起來”工程的推進力度, “三起來”工程受益農戶達4.6萬戶。
(三)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不斷加快
“十一五”以來,房山區在保護耕地、植被和水資源的前提下,有選擇性地利用自然資源,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已經初步建立起了生態友好型的低碳綠色產業體系。
第一,有利于可持續利用的特色林果業、綠色養殖業發展迅速。區內特色林果業優勢日益突出,張坊的磨盤柿、長溝的貢米、霞云嶺的仁用杏、南窖的板栗等特色果品區域布局和主導品種已基本形成,一系列的優質特色農產品在首都乃至全國的消費市場上顯示出較強的市場競爭力。此外,房山區區域內綠色養殖業如奶牛、蜜蜂、冷水魚等特色產品發展較快,成為一部分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2009年,全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實現41.3億元,比上年增長3.8%,其中種植業完成18.8億元,養殖業完成產值21.7億元。累計建成農業觀光園101個,51個民俗旅游村、2820戶民俗旅游戶。
第二,以生態休閑旅游、民俗旅游和觀光農業為主體的旅游經濟發展勢頭強勁。房山區有發展休閑旅游業得天獨厚的優勢,各鄉鎮政府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均將旅游休閑業作為主導產業予以重點扶持發展,對鎮域經濟的結構優化升級,以及農民收入的增加,都做出了日益顯著的貢獻。
第三,對傳統資源性產業進行了戰略調整,清潔工業初具發展規模。為了保護生態涵養,保護水資源,近年來房山區大幅度轉移了影響生態和水源涵養功能的產業,嚴格控制并逐步淘汰資源開采型產業。初步統計,房山區區域內已經關閉了“小煤窯”、“小礦山”、“小水泥”等企業1000余家,從總體上改變了長期存在的掠奪性開發山區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的局面。在進行資源性產業戰略性轉移的同時,房山區區域內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先進制造、新材料及應用、電子與信息、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物流產業、環保節能型綠色建材產業等生態友好型清潔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正在成長為區內的支柱產業。
例如,霞云嶺鄉四馬臺村在退出煤炭產業的同時,非常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提出了“以黑養綠、借綠興旅、以旅富民”的發展戰略。建成了5060畝仁用杏標準化基地,進行荒山造林近萬畝,目前,林木覆蓋率達到90%以上。利用良好的生態環境,開發了白草畔自然風景區。新農村建設中,為村民建造別墅住宅,發展民俗旅游,目前市級民俗戶達到了230戶,逐步實現“全村一盤棋、一戶一品味”的民俗旅游接待模式。同時,建起了農副產品加工廠,并成立了北京白草畔帥旭天然植物油壓榨有限公司,對核桃、杏仁、山桃等進行深加工,產品已獲得了有機食品資格認證,開始銷往國內外市場。
(四)環境整治力度不斷得到加強
“十一五”以來,房山區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北京郊區村莊環境整治方案》的“路暢、干凈、整潔、村綠、建制”的十字標準,以硬化美化街道、整治衛生死角、完善村莊功能、美化農村環境為重點,廣泛動員、周密部署,全面開展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工作。
二、生態環境建設的經驗
(一)嚴格標準,強化基礎設施建設
房山區從實際出發,根據《北京郊區村莊環境整治方案》,嚴格按照“干凈、整潔、路暢、村綠、建制”的整治標準,分年度確定了村莊環境整治的工作重點和工作任務,從316個已基本達到“五化”村(硬化、綠化、美化、亮化、凈化)中選出182個村做為2006年村莊環境整治達標村,對剩余的280個村分別確定為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村莊環境整治達標村,確保182個重點村當年達標,連線成片,462個村全面推進。在村莊環境整治中,房山區始終堅持了“三個結合”,即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與垃圾密閉化管理、無害化處理村相結合,與農村改水改廁相結合。實行了“三個延伸”,即由主街道、中心區向小街小巷延伸,向庭院延伸,向連村路延伸。2009年,房山區對2006年已達標的村一一進行了補漏拾遺,完善提高。對2007和2008年上半年需要達標的280個村一一進行了以治臟治亂為主要內容的拉網式排查,對存在問題實行掛銷賬管理。在建設上,每村按80戶設一名專職清掃保潔員的標準,統一著裝,統一配備專用三輪車和清掃保潔工具,落實清掃保潔責任制。
(二)健全制度,完善環境整治長效機制
房山區區委區政府始終高度重視村莊環境整治,將村莊環境整治列入重要議程,以區委提議,政府決定,人大決議的法律形式進行確定,明確了區、鄉、村三級的責權利關系,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促落實的工作格局。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區、鄉(鎮)將每年村莊環境整治所需資金納入財政預結算。嚴格考核管理。按照《村莊環境整治考核辦法》,將考核結果與評優創先,與資金撥付,與干部績效三掛鉤。完善規章制度。進一步健全修訂了《村莊環境整治基本標準》、《村莊環境領導責任制》、《“門前三包”責任制》等項規章制度,全區設立了每月30號的“全民環境清潔日”,通過開展 “綠色環保庭院”、“青年義務清潔隊”、“綠色環保小衛士”等活動,轉變了村風,激勵了黨團員的積極性,村民自覺投身到整治村莊環境行動中來,共同建設美好家園。同時,將村莊環境整治納入了《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和村民代表大會內容,做到公開透明,民主監督管理。在制度建設方面,房山區創造性地建立了適合地區發展的一系列工作制度,有力地促進了環境治理工作,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例如,建立臺賬,實行掛銷賬管理;加大檢查力度,實行限時整改;加強督辦力度,實行曝光通報制度等等。
(三)聯系實際,努力創新科學獎懲機制
實踐證明,獎懲機制是約束村民鞏固村莊環境整治的手段,其最終目的就是提高村民建設環境熱愛環境的自覺性、積極性和主動性。房山區從本地實際出發,不斷完善科學的獎懲機制。一是“三包”村內環境。各村成立由村黨支部書記為組長的環境整治領導小組,通過村領導包片、村委包街、保潔員包戶方式,加強環境治理。二是“雙掛鉤”維護環境整潔。對已經達標的村實行動態管理,定期復查。對全區村莊整治工作制定量化考核辦法,嚴格管理,以獎代補,實行責任追究制度,定期警示。將環境整治工作納入領導班子、干部工作實績考核,并將結果作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據。將整治達標情況與村書記、村委會主任的獎金掛鉤,與村級保潔員的工資掛鉤,激發村干部和群眾的工作積極性,確保環境整治成果。三是“一調動”確保群眾參與。通過增加資金投入,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環境整治。采取農戶門前“三包三凈”措施對農戶實施獎勵制度,營造人人愛環境、人人管環境的氛圍,確保環境整治工作取得實效。
(四)民生為本,不斷提升區域環境質量
村莊環境整治要從解決農民反映最強烈、影響生活環境最大的問題入手,在加強政府引導和支持的同時,充分調動農民自力更生建設家園的積極性,鼓勵農民投資投勞廣泛參與到村莊環境整治中來,讓農民在參與中感受變化、得到實惠、受到教育、得到提高。例如,閻村鎮鎮政府將對各村以村為單位建立臺賬,上賬管理,把環境整治建成農民受益的“民心工程”。村莊環境整治結合村莊的產業發展、歷史文化和自然生態等實際,因地制宜地開展村莊整治,揚長避短,注意體現風格,形成特色。2009年,全區新農村建設投入資金12.58億元,其中,村莊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1.8億元,年內完成村莊道路硬化540萬平方米,村莊綠化面積150萬平方米,鋪設輸水主、支管路510公里,建立污水處理站25座,新建農村公廁307座,安裝太陽能路燈4800盞,實施戶用沼氣池500個,實施地熱采暖示范項目600戶[1]。
(五)聯合執法,全面強化村莊環境整治
在環境治理行動中,針對群眾反映最普遍、最強烈的露天燒烤、非法小廣告等痼疾頑癥,實施聯合整治,綜合執法。同時根據不同對象研究有針對性的工作對策,既保證工作實效,又確保社會穩定。幾年來,在實施單村整治的基礎上,逐步連線成片,整體覆蓋,全面推進。北部山區在著力清理煤廠、石板廠、違章建筑的同時,進一步加強了綠化美化建設,以實現山區“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工作目標,形成一批環境亮點;以打造旅游黃金線為重點,全面提升南部山區和平原地區的環境品質。據不完全統計,拆除私搭亂建1416處、治理亂堆亂放21642處、整治臟亂死角13494個、整修殘墻斷壁1224672m2,全區的村莊環境面貌得到明顯提升。
參考文獻
[1]北京市房山區統計年鑒(2010年).
(責任編輯:黃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