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十二五”時期是首都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這一時期,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推動北京向中國特色世界城市邁出堅實步伐。中國特色世界城市要堅持國際視野和首善標準,不斷提高城市管理精細化水平。
“精細化”三個字講起來容易,做起來其實很難。垃圾分類的精細化管理就是這樣一項知易行難的工作。本刊專訪了“周四垃圾減量日”活動的“總指揮”——北京市市政市容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孟令華。談起這一年的耕耘,孟書記深有感觸。他說,垃圾分類作為首都環境建設重要的一部分,是一項長期而艱苦的工作,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要有耐心有恒心面對困難,要有機制有辦法做好工作;要讓垃圾分類真正實現全民主動參與,為建設世界城市提供堅實的環境基礎保障。
“十二五”時期中國的城市化發展方向和北京城市管理的基本趨勢是什么?本刊刊發了辛向陽研究員的《五中全會與中國的城市發展》、宋潔塵博士的《“十二五”期間北京城市管理面臨的新要求與發展趨勢》兩篇文章,系統地回答了上述問題。辛向陽強調,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在城市發展、城市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如遵循城市發展客觀規律、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態、推動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推進大中小城市主要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和網絡化發展、提高公眾參與城市管理的水平、預防和治理“城市病”等。宋潔塵則認為,“十二五”期間北京城市管理有望在“六化”上取得新進展:城市管理高位協調體制有望得以固化和常態化、部門會進一步協同化和層級扁平化、管理措施逐步法治化、投入保障機制有望逐步強化、操作精細化和智能化、參與社會化等。
世界城市建設依然是本刊關注的重點。《世界城市的治理經驗和北京的戰略選擇》一文很好地回答了世界城市的五大核心特征、五大治理經驗,強調建設具有創新性的城市治理體系是北京邁向世界城市的關鍵環節之一。《文化認同視角下的“世界城市”建設》一文則提出,北京進行“世界城市”建設的著力點也必然是要對市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進行引導和塑造,發揮群眾的能動性作用。觀點給人啟迪。
信息化城市建設向何處去?《數字城市建設 城市發展的新動力》認為:未來幾年,我國數字城市發展重點將從建設基礎網絡、應用系統、公共平臺等轉向深化整合應用、強化公共服務。主要發展方向和重點建設內容為:以公共事業信息化為重點,提升電子政務的公共服務能力;以城市管理信息化為手段,促進城市管理模式創新;以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為導向,加強公共數據整合;以安全技術自主創新為突破口,完善城市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制定統一的數字城市標準規范和評價指標體系;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快社區信息化建設。
2010年,北京市調整了首都功能核心區行政區劃,將東城、崇文合并建立新的東城區,將西城、宣武合并建立新的西城區。合并后的東城區城市管理現狀如何?本刊記者采訪了東城區城市綜合管理委員會主任謝申。東城區樹立了“大城管”理念,實現了由“重建輕管”向“建管并重、重在管理”的轉變;由各自為戰向集團作戰的轉變;由“重地上、輕地下”向“地上地下并重”轉變,實施綜合管理、立體管理、全時管理;同時,以文化為靈魂,以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為主線,用文化特色彰顯城市個性和人文品質,賦予城市管理更加豐富的內涵。
西方國家的垃圾究竟是如何處理的?本刊特約英國赫爾大學歐洲研究系政治與國際關系學系博士生導師戴修殿教授撰寫了《政治與非政治問題——英國生活垃圾治理模式》一文,作者在英國已經生活了20多年。文章介紹了英國垃圾戰略的核心原則,這就是“垃圾分層”(waste hierarchy)。這是一個金字塔型的原則體系,包括五個程度不同的要求層面:垃圾預防(Waste prevention)——垃圾再用(Re-use)——垃圾回收/合成肥料(Recycle/compost)——垃圾能源回收(Energy recovery)——垃圾拋棄(Disposal),從垃圾預防到垃圾拋棄,垃圾處理方式可追求度依次遞減。這些觀點非常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