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推進,流動商販已成為遍及全國大中城市的一個特殊經營群體。流動商販管理是“堵”還是“疏”,一直是城市政府和業內學者探討的問題。如何解決管理者與小販長期積累并不斷激化的矛盾,已成為考驗政府執政智慧和能力的試金石。
一、城市流動商販的現狀簡析
我國城市的流動商販人數至今缺少精確的調查統計,有關專家估計有3000多萬。經抽樣分析,大中城市流動商販以行政區域外的外來人員居多,城市下崗工人次之,郊區農民有一定比例,也有一些業余擺攤補貼家用的上班族,還有少量為創業積累資金和經驗的大中學校畢業生。流動商販大軍的形成,有主觀條件的限制因素:在我國城市化推進和市場經濟發展中,農民工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一部分由于各種原因從事商販的行當,流動經營成為他們在城市養家糊口的謀生手段。也有客觀環境的門檻因素:由于市場門面和固定攤位費用高,資金短缺的農民工和下崗工人無力進入“合法”的買賣市場,為生活所迫從事流動經營。還有市場供需的拉動因素:市民需要流動商販,說明城市市場合理配置、方便服務還不到位;城市低收入居民、外來務工人員的生活對我國充足的農副產品、生活用品貨源有需求,企盼有人為其架起流通的橋梁。流動商販大軍不斷擴大的深層原因是:在市場經濟發展中就業的不充分和一些地方政府對無業、隱性失業人員及貧困階層社會保障不到位,屬于社會弱勢群體為自求生存、為政府分憂的實際行動。
二、流動商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城市流動商販管理的主要問題是由于以下關系處理出現偏頗:
(一)嚴管與引導的關系。這是政府管理理念的問題。近10年來,全國創建衛生城市、文明城市等評比活動頻繁,促使城市政府對市容環境、街面秩序等目標要求無限提高。在此大背景下,有些城市政府要求管理部門對流動商販實行“零容忍”,并列入年度工作考核目標,封殺了流動商販的生存空間,加劇了管理部門與商販的矛盾。毋庸置疑,流動商販的流動經營確實使現代城市管理面臨嚴峻的挑戰,不同程度地損害了城市市容秩序。流動商販的產生和增加,是中國經濟發展階段使然,也是城市化進程中社會大分工的必然現象。因此,在流動商販管理上不宜“一刀切”、“一棍子打死”,但并不意味著可以放任自流,過猶不及只會兩敗俱傷。唯有正確認識“市容管理”與“繁榮市場”、“解決民生”的辯證關系,才能思路對頭,方法恰當,既規范流動商販經營,又不破壞市容秩序,從根本上處理好“應該堵”與“必須疏”的關系。
(二)少數與多數的關系。這是社會利益群體關系的問題。在城市商業網布局基本到位的情況下,作為商業補充的流動商品對商販的就業和居民的生活都是必要的,但由于受城市市容、秩序及容量所限,也是有限制的。如果執法管理中偏重市容秩序,會造成對流動商販限制過嚴,既會影響商販的就業生存,也會影響居民的生活方便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需求,從而引發和激化執法與商販及部分市民的矛盾。如果對流動商販放任不管,短時期內可能流動商販滿意了,但影響納稅交費的固定商家利益,從而破壞正常經營秩序,比流動商販更多的經商者會有意見;同時在影響市容秩序和環境衛生后,會招致更多居民對流動商販損害居住環境、堵塞交通的不滿意。這里有一個利益平衡點把握的問題,直接考驗著政府的智慧和能力。
(三)適度與限制的關系。這是城管執法層面的問題。由于政府管理理念的原因,城市管理特別是執法部門的工作難以收到很好的成效,往往倚重大規模整治。當舉辦重要活動、迎接上級領導檢查工作時,執法人員便大規模出動,對流動商販進行全面驅趕,以取得城市一時的清靜亮堂;而游商小販在等待觀望后會繼續出動,與城管執法人員玩“你來我跑,你走我再來”的游戲,使管理長期陷入“整治—回潮—再整治—再回潮”的怪圈。當“圍追堵截”超過流動商販的忍耐度時,往往會造成執法人員和商販矛盾激化,釀成雙方人員的流血傷亡事件,并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
(四)法治與人情的關系。這是法治意識不強的問題。行政執法代表政府行政權力,是不容侵犯和必須堅決維護的。部分流動商販明顯違反相應法規,執法人員文明查處是應該的,這是一個原則問題。可是由于我國公民法治觀念不強,部分百姓看到執法人員查處違法行為時,往往同情違法者,甚至盲目為違法者作擔保以勉處罰,造成正常執法經常受阻,無意中助長了違法商販的歪風邪氣。目前不少城市已出現違法商販團伙化后公開對抗正常行政執法的事件,導致執法部門在管理違法行為中不敢執法。執法“不作為”最終損害公眾利益,當然也包括同情違法者自身的利益,這是情與法錯位后出現的可悲現象。
三、完善流動商販管理的對策建議
政府是公共利益維護者,在日常管理中必須維持社會秩序和諧運轉。流動商販管理中出現的問題,說明政府對流動商販存在背景和經濟規律的研究還不到位,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全局把握還有待增強。建議明確三個“定位”,加強政策研究,完善城市流動商販管理,在管理中采取“堵疏兼顧,以疏為主,綜合管理”的方針。
(一)給流動商販的合法存在定位
按照國際城市化發展規律,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今后30年還將有數億農民轉化為城市居民。在此過程中,城市中低收入階層和外來務工人員基本生活有需求,失地后進城的部分農民就業生存有要求,這是我國城市流動商販長期存在的客觀條件。我們的城市如果沒有小商販,固然可以更加整潔,但這不僅犧牲了市民便捷的生活,剝奪了弱勢者的生存空間,還會為此失去熱鬧的市井文化以及人們在其中的自得其所。小商販之所以有市場,是因為這個城市的一些市民需要小商販,這是市民生活低成本的需要。作為城市的管理者,不能以城市清潔、美麗的理由來剝奪他們的這種生活權利。說到底,小商販合法生存是權利和民生的雙重需要[1]。國家在立法和制定政策時,要給這種符合發展規律的經濟現象和從事經營的這個特殊群體以合法存在的地位,杜絕城市政府“零容忍”的過激行為。政府要城市形象,商販要就業生活,兩者并不對立,衡量標準是周邊社區居民對商品需求、環境影響兩者利弊平衡后的接受程度。
(二)給流動商販實施綜合管理定位
城市政府在完善流動商販的管理上,應當站在我國市場經濟多樣性的角度看待這一流動的商品交易方式,做好傳承文明、方便生活、促進就業、發展經濟的文章。大禹治水,堵不如疏。要改變長期以來單一靠城管執法獨立支撐的以“堵”為主的管理方式,統一協調工商、貿易、公安交通、衛生、環保、城建等部門對流動商販做好前置管理中“疏”的服務性工作,對不同的商販群體進行對象細分,在不同的區域開辟不同的場地,解決不同的社會需求。如對年青人創業群體,可在大專院校附近開辟以學生為消費主體的市場;對銷售瓜果、蔬菜的商販群體,可在社區附近公園旁邊開辟早市;對經營小吃的商販群體,可通過規劃適度開辟早點攤和夜市;同時要從民生工程的角度減少農貿市場的攤位費、管理費,改變市場內攤位閑置、價格偏高,市場周邊流動商販廉價出售商品的現象。解決了該“疏”的問題,使部分商販合法化后就會大大減少違法經營的人數,也就減輕了商販為就業和居民為方便對管理的不滿情緒,反過來為解決真正該“堵”的問題,如嚴重危害市容、交通秩序和出售假冒偽劣產品、缺斤短兩等違法行為提供了條件,這是政府從管理者向服務者角色轉變的關鍵。要完善流動商販管理的制度設計,改變由城管執法獨立管理流動商販的局面,實行相關部門綜合管理,并做到社區居民事前參與,全程監督。對流動商販實施治理的有效措施在于將其流動經營變成劃定區域經營, 在此基礎上實施衛生、環境、質量等方面的管理, 避免對公共利益的侵害, 使從業者承擔相應的社會成本。劃定區域經營也能夠使消費者在一定程度上實施事后追究機制, 約束經營者的欺詐行為, 保護消費者個人利益不受侵害[2]。
(三)給綜合執法以法律定位
城管綜合執法是在10年前為解決“七八頂大蓋帽管不住一頂破草帽”的情況,由國務院法制辦批準在部分城市試點的,實踐證明對現代城市管理是必要的,但因其授權的法規地位不高,社會和輿論的爭議一直不斷。公共事務的統一執法是國外行政管理長期實施的成功模式,隨著我國城市化率的不斷提高,城市綜合執法的體制將不斷完善和加強,應加快城市綜合管理立法進程,給處于拆違和流動商販管理風口浪尖上的城管執法應有的法律地位,使其能夠名正言順地為現代城市管理保駕護航,服務于流動商販在內的廣大居民。提升城市管理水平需要客觀公正的輿論引導,政府要積極引導媒體加強對城市管理法規的宣傳工作,大力提高公眾對城管執法的理解度、認可度;執法部門要主動探索取得公眾支持的新措施、新方法,切實提升執法效率。
(四)制定完善流動商販管理政策
鑒于流動商販的多少與社會顯性和隱性失業率的高低、與城市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保障到位程度密切相關,建議國家有關部門開展一次全國城市流動商販現狀調查,對流動商販成因從發展模式、公民就業、低收入群體保障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對完善管理進行全方位的研究與跟蹤,將流動商販管理納入政府管理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為國家制定政策、法律法規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促進全國市場經濟城鄉一體化、流動商販安心就業、社會更加穩定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高韞芳,李婧.淺論流動商販管理理念的更新[J].中國經貿導刊, 2010(13).
[2] 陳立兵.弱勢群體的自雇就業權利與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基于城市流動商販治理問題的分析[J].探索與爭鳴, 2009(12).
(責任編輯:文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