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關鍵在于傳播主體能否從對方的表情、行為等做出正確的判斷,因此,只有主體雙方遵循一定的倫理規范才能達到彼此和諧的目的。本文從卡爾#8226;羅杰斯提出的“坦誠交流”概念出發,提出人際傳播過程中應遵循的倫理規范:真誠的自我表達、與人為善和報人以信。
關鍵詞:人際傳播;倫理規范;坦誠交流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2-0115-02
一、引 言
用倫理來規范人際傳播的行為,其目標在于建立和維持和諧的人際關系,而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和維持關鍵則在于傳播主體能否從對方的表情、行為等做出正確的判斷。那么,這就給傳播主體提出要求,我們應該遵循什么樣的倫理規范才能讓對方正確感知自己的心理,應遵循哪些道德要求或準則才能達到彼此和諧的狀態。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卡爾#8226;羅杰斯在長期心理學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坦誠交流”這一概念。他認為,坦誠是個人成長的先決條件。作為一名心理學家,羅杰斯將“坦誠交流”用在心理學研究中心理醫生和病人之間的交流,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將這一概念廣泛運用于人際傳播的過程中。如果交談的雙方都保守拘謹、不愿透露自己真實的想法和表現真實的自我,就不會建立起真正和諧的人際關系,更不用說在人際交往中實現和提高自我。
二、真誠的自我表達
無論對于傳播者還是接收者來說,真誠是建立和維系和諧人際關系最基本要求。而真誠一詞包含兩層含義:一是真,二是誠。
(一)真
真是倫理規范的一個準則,也是對個體人格的最基本的要求。古人云:“恭,寬,信,敏,惠。恭則不悔,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澤足以使人。”(《論語#8729;陽貨》)道出了“真”作為個人道德規范的一種理想對個體的作用,同時也指出了人際傳播中傳播信息的真實性對個體和社會的價值。從兒童時候起,父母就教育子女要做一個說實話的誠實的孩子,即便出錯,也要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而不能用謊言來掩蓋自己的錯誤。否則,就像那個一直在喊“狼來了”的孩子一樣,最終失去的是別人對自己的信任。
真的反面是謊言。所謂謊言,簡言之就是不真實的信息,夸大、縮小或者根本就不存在。在實際生活中可能我們每一個人都說過謊,我們也可以為自己的謊言找出很多理由證明自己是出于某種迫不得已的原因而撒謊,但“從道德的角度我們應當謹記:謊言的傳播首先構成了自我欺騙;紙包不住火,謊言從來都是灼人的火焰。”[1]它“有可能毀滅人們的信念和自信,并最終傷害人們的社會生活。”[2]說謊的人首先體現出對他人的不信任,醫生認為病人無法接受病情而撒謊,孩子認為父母會責罵自己而撒謊,在謊言被揭穿的那一刻,撒謊者在喪失對別人信任的同時,也喪失了他人對自己的信任。這種雙重的不信任猶如一堵墻存在于人與人之間,阻礙了和諧的人際關系的建立。同時,為了彌補謊言所帶來的錯誤,我們會用另一個謊言來彌補,謊言套謊言,最終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因而,從道德角度講,無論出于“善意”或惡意,說謊都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唯有真實,才是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重要條件。
(二)誠
所謂誠,就是主體能主動地袒露自己,敞開心扉,而不是孤僻自封。“心胸開闊,坦率開朗”是心理學家給人類開的處方,它要求個體不僅要積極了解他人,更要積極、主動地敞開心扉,讓別人了解自己。“真”是對傳播內容的要求,而誠更多指向的是一種態度。在心理學家看來,封閉其實是一種病態,而開朗才是一種健康。現實生活中,朋友多的人往往非常開朗,即便對于陌生人也能聊在一起,因為他們愿意向別人敞開自己,也歡迎別人體驗自己的經驗和感受。而朋友少的人往往比較孤僻,不愿與人交往,只滿足于生活在自己的圈子中,不愿別人了解自己,也不想了解別人。這一點,在兩個陌生人之間的人際交往中尤其明顯,比如在火車上。火車旅行是一個時間較長的枯燥乏味的過程,尤其是一個人。對面以及鄰座的幾個人臨時構成了一個群體,大家因為同一列車臨近的座位而走在一起,建立了一種聯系,這種關系的和諧與否取決于人們是否允許別人充分體驗他們,同時能充分體驗他人。有人能在火車上認識很多朋友,建立友誼,而有人只是在看報紙或是打瞌睡。
三、與人為善
孟子認為“人性善”,并從道德層面將“善”看做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善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8226;公孫丑上》)這是孟子對人性的界定,同時也是人際傳播的道德準則之一。“待人真誠”是對傳播內容的要求以及對傳播主體態度的規范,而“與人為善”則是對行為動機的要求,“善”體現在人際傳播中就是尊重別人。
(一)相互承認與相互尊重
將對方看做是與自我一樣的,有著特殊利益追求的個體,這是一個道德底線。人際傳播存在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必然要受到這些社會關系的影響。在語言的使用上,面對長輩我們會使用“爺爺”、“奶奶、”、“叔叔”、“阿姨”這些稱呼,對上級我們會尊稱為“領導”,會使用“您”這個詞。傳播主體要遵守自己的倫理角色,但這并不意味著地位的不平等。你是媽媽我是兒子,這是血緣角色的不同;你是領導我是下級,這是職位角色的不同,一方不能因為角色的不同而輕視另一方,無論交往的雙方是誰,哪怕是站在法庭上等待審判的罪犯,我們同樣要尊重他作為人應有的權利和尊嚴。
(二)尊重別人體現在尊重對方的隱私
在“約哈瑞窗口”中有一個區域是封閉區,自我知道但他人不知道的信息,這是個體極力保護不予公開的信息。但在傳播過程中,部分封閉區中的信息會暴漏在公開區,這時,一旦我們獲知對方的隱私,應當給予保護,這是對對方最起碼的尊重。2008年初的“艷照門事件”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陰暗面——窺視他人的隱私和惡作劇式的傳播。人類應該學會控制自己的窺探欲望;學會尊重他人,不管這個人在我們看來是多么的不道德。
(三)尊重他人體現在對他人有禮貌
禮貌不僅是一種道德規范,也是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不同文化間禮貌的方式可能不同,但講禮貌總會獲得他人的欣賞與信任,所謂“禮多人不怪”。尊稱對方一句“叔叔”、“阿姨”或者“大爺”、“大娘”,能拉近彼此的距離,從而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打下基礎。禮貌不僅是對他人的尊重,是個人品格的一種體現,同時也是和諧人際關系建立的重要條件。
四、報人以信
信,從人從言。《漢語大辭典》“信”有兩層含義,一是誠實不欺,二是守信用,實踐諾言。第一層含義與誠相似的,所謂“誠,信也”,也就是上文中的“真誠的自我表達”,無論是真實的坦露自己還是主動讓別人了解自己,其實都是對個人人格的要求,關注點是我。第二層含義是“守信用”,它的關注點是“我如何對待他人,我的言行對他人產生什么影響。”這里,我們主要闡述“信”的第二層含義——遵守諾言,言行一致——以及由此延伸出的第三層含義:信任。
人際傳播關系的建立意味著雙方都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傳播者要保證信息內容的真實性并履行信息傳播中做出的承諾;而受傳者則有責任將真實的信息反饋給對方,以“報人以信”來回報對方發出的信息。孔子有一個著名的論斷指出了信用對人的重要性“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3]輗和軏指的是古代大車轅端與橫木相接的關鍵,沒有它們,車就無法行走。由此看來,人如果沒有了信用,就無法生存。言而有信、遵守諾言的目的是為了建立別人對自己的信任。這就是“信”的第三層含義——信任。
信任是人際關系建立的前提,如果一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缺少信任,只會互相猜疑,將對方看做自己的敵人,所謂的人際傳播都是在面具的掩飾下進行,這樣的社會“每個人注定要過一種孤獨、貧困的生活,因為不會有任何的合作。沒有人會想要與其他任何人發生關系因此根本不會有社會的存在。”[4]
當然,履行諾言有一個前提就是必須符合社會道德規范和法律,不顧道德和法律的制約一味固執于“言行一致”,其結果只會是對道德和法律的否定,反而背離了“信”的本來含義。
五、結 語
人際傳播存在于社會的方方面面,父母與子女之間、夫妻之間、老師和學生之間、同事之間等等,每一個領域都有自己的倫理要求,如家庭道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等,我們不能在此一一講述,以上三條倫理準則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哪怕是陌生人之間,真誠、信任同樣是傳播得以順利進行的前提。
參考文獻:
[1]轉引自:陳力丹.試論人際傳播[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10).
[2]傅禮白.中華倫理范疇——信[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3]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4]A.J.M.米爾恩.人的權利與人的多樣性——人權哲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