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體發展如今已進入“泛媒體”概念時代。新興媒體因特網整合了多種媒體功能,強勢發展;與此同時,任何企業、單位、個人都可以通過各種傳媒技術進行信息交流。因此,高校傳媒專業不能如十多年前,以“筆桿子”模式培養人才,而應該讓學生走進實驗室,參加實訓。側重于實踐性的高職高專院校的新聞與傳播專業,在實驗室與實訓建設方面應該如何做,有哪些經驗與瓶頸,筆者將以自己的教學經歷在論文中一一探討。
關鍵詞:高職高專;新聞與傳播專業;實驗室;實訓
中圖分類號:G2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2-0108-02
20世紀80年代末,新媒體因特網進入中國,并以強勢姿態迅猛發展。網絡媒體的信息傳播量大于以往媒體的總和,網絡傳播的功能與技術也涵蓋了以往媒體的部分功能和技術。因此,曾被部分學者認為“已經飽和”新聞專業,煥發了新的生機,開始大規模地向新興媒體輸送人才。
在今日的信息化時代,任何企業、單位、個人都可以通過各種傳媒技術進行信息交流。因此有學者認為,媒體發展已經進入“泛媒體”概念時代。高職高專新聞與傳播專業就是在“泛媒體”環境下應運而生,并與傳統本科院校新聞與傳播專業形成錯位競爭。需要大量人才的各類網絡媒體等新興媒體,各類企業媒體以及基層事業單位的報紙、雜志、廣播臺、有線電視或攝錄像工作崗位和網站等媒體,是高職高專新聞與傳播專業畢業生的廣闊空間。新媒體傳播的主要特點是整合了傳統媒體的傳播功能,文字信息、視音頻信息等被融合在了一種媒體中。因此,僅接受一般新聞與傳播知識教育的學生不能勝任“泛媒體”環境的要求,新聞與傳播專業學生必須會使用多種傳媒技術。而高職高專注重實踐的特性,也使其新聞與傳播專業格外重視實驗室與實訓方面的建設。筆者將就任教的上海震旦職業學院的新聞與傳播專業,在實驗室建設與實訓建設方面的經驗與不足,在此與同行們分享,共同探討高職高專院校新聞與傳播專業建設的最佳模式。
一、實驗室建設
在以往的高校建設思路中,理科才需要實驗室,文科實驗室均起步較晚,沒有成熟的經驗,因此也是摸石頭過河。有條件的高職高專新聞與傳播專業一般會配備如下實驗室中的一個或多個:視頻編輯室、電視演播室、廣播錄音室、電腦編輯排版實驗室。這些實驗室對于培養學生技能非常重要。
(一)視頻編輯室
視頻編輯室一般采用非線性編輯系統。學生在實踐中,通過攝像錄音設備采集的音視頻,在此實驗室中進行編輯,最終形成獨立、完整、流暢的視頻。并配有字幕、解說和音樂等。據觀察,此實驗室一直很受學生歡迎。因為在編輯視頻以及配音的過程當中,不但學到了技術,也發揮了想象力、創造力,并充滿了樂趣。筆者曾任教的學校,學生充分利用實驗室制作DV,節目多次在省市級比賽中獲得優異成績。
然而,此實驗室投入巨大,例如一套大洋非編系統,一期投入達120萬,還要培訓專門使用該系統的教師,一個人的培訓費在2萬以上。因此學校如果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和政府的投資,無法配備此實驗室。
(二)電視演播室
電視演播室配備有專業的舞臺燈光、視聽設備,主要滿足新聞專業的攝影、攝像用光及造型,電視節目鏡頭應用,可以錄播新聞、電視節目。如校園新聞、校園訪談節目等都可以在此錄播。
(三)廣播錄音室
廣播錄音室擁有一整套完整的廣播節目采、編、播設備。學生在此可以學會音頻、廣播制作等相關技術。
(四)電腦編輯排版實驗室
電腦編輯排版實驗室擁有一定數量的電腦,安裝了“方正飛騰”專業報刊編輯軟件以及網頁制作等軟件。是學生學習網絡技術、網頁網站制作技術以及報紙雜志排版技術等的實驗室。高職高專新聞與傳播專業學生的畢業去向,有很大一部分是基層事業單位和各大中小型企業的內部刊物,以及區縣級報紙雜志等,因此,學習報紙雜志排版技術對于就業非常重要。同時各類網站都需要大量的網絡傳播人才,學習網絡技術也是必不可少。因此,高職高專新聞與傳播專業應該根據學生的數量配備電腦,上課做到一人一機。
然而,目前幾乎大部分高職高專新聞與傳播專業的電腦采編實驗室都受制于資金不足,用盜版排版軟件不足為奇,大大制約了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
二、實訓模式
實訓是高職高專院校最為主要的實踐模式,主要是讓學生在實際操作訓練中掌握技術。高職高專新聞與傳播專業每學期安排的實訓一般為2~4周(不包括寒暑假)。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循序漸進過程,筆者所在院校專業實訓分為三部分:單項專業能力、綜合專業能力、校外。大一進行單項專業能力實訓,大二側重于綜合專業能力實訓,大三則以校外實訓為主。
(一)單項專業能力實訓
單項專業能力主要是新聞與傳播要具備的最基礎的能力,例如采訪、基礎寫作能力,以及利用實驗室的傳媒技術操作能力(報紙排版、網頁制作、數字攝錄操作,Adobe Premiere PRO 2.0基礎操作、電視新聞專題制作等)。要把這些能力訓練融合到實訓中,關鍵在于實訓主題的安排。
以本校本專業為例,大一下學期四周的實訓主題安排的是調查報告。主要是培養學生初步的采訪與寫作能力。以及學生對社會的省察力和責任心。大二上學期四周的實訓主題安排的是新聞專題報道。即讓學生根據對專題的興趣,和對紙質、電視、網絡等媒體興趣,進行分組,展開專題新聞報道。這一實訓主題包含多種單項專業能力,如采寫編評,視音頻制作、新聞圖片制作。在新聞專題制作過程中都要利用實驗室進行電子文檔制作,編輯圖像等。由此可見,實驗室建設與實訓密不可分,實驗室的建設質量大大影響實訓效果。
(二)綜合專業能力實訓
大二下學期課程教學結束時為期四周的綜合實訓,把多種傳播能力訓練融合到一種媒體運作中去,讓學生熟悉媒體運作的全過程,是學生在掌握了全部的傳播技術和知識后的一次全面鍛煉。為了把大多數技能融入到綜合實訓中,筆者所在學校專業設計了以下實訓內容:1.基層報運行實訓。基層報運作綜合能力訓練項目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深入編輯部,通過一個周期的報紙編排出版,綜合運用前兩年所學的各門專業知識,了解辦報的全過程,并學會選題策劃、采訪、寫作、編輯、評論、攝影、廣告營銷、組版、排版、校對、發行等工作,最終印刷出一份自己學校的校報,或者內容風格有所不同的其他“成品報”。在整個實踐過程中,學生經歷了采、寫、編、評、攝等具體磨練,初涉媒介經營管理的戰略決策,獲得了作為傳媒人的成就感,也體會到了作為新聞記者的艱苦和責任。2.實驗電視臺的運作。實驗電視臺運作主要任務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制作一檔視頻新聞節目。學生前期選題策劃,在校園內采訪,后期在視頻編輯室和電子演播室里編輯制作電視新聞節目。這種實訓模式,如果運作得好的話,可以成為常態的學生實習基地。筆者曾任教院校的相關專業,每個月制作一期校園新聞,若干電視節目,如人物訪談、校園焦點等。制作的節目在網站上播出,反響很好。學生的創作積極性高,節目有一定的水準。3.網站運作。網站運作是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制作一個包含一定量信息的網站。網站既可以是類似于學校、街道、居委會等基礎單位的網站,也可以是企業的官方網站。網站的設計必須包括一些文字信息,以及一些圖片、視音頻信息。由于單位、企業建立網站是發展趨勢,因此,網站運作作為綜合實訓內容非常必要。
(三)校外實訓
校外實訓主要安排在大三年級。上海震旦職業學院與若干媒體建立實訓基地。這其中既有中小型企業單位內部媒體、又有較大發行量的媒體。這一實訓模式對于增強學生實戰經驗,促進學生就業非常有效。
三、實驗室與實訓標準化建設
(一)實驗室規章制度建設
實驗室是高消耗教學場所,因此,為了延長實驗室各種器材的使用壽命,保證實驗室具有良好的文化、科學氛圍,使實驗教學等活動持續有序進行,筆者所在學校專業建立了一系列實驗室規章制度,做到科學管理、規范教學。目前,已制定的相關規章制度有:《電視演播實訓室規章制度》、《圖文出版實訓室規章制度》、《新聞電子采編實訓室規章制度》、《電視攝像機使用規章》,以及《學生實訓守則》。
實驗室規章制度需要學生、實驗室管理人員和教師共同履行和遵守,才能保證實驗室科學有序運轉。
(二)實訓標準化建設
為了讓實訓工作科學有序進行,上海震旦職業學院的新聞與傳播專業按照流程制定了一套實訓文件,標準化的實訓工作更加方便操作,易管理。1.實訓大綱。即實訓規劃。明確實訓的目的和要求,確定實訓內容,實施方案、并制定明確的考核方法。2.實訓指導書。即對實訓的具體教學工作的安排。包括訓練項目的性質和任務,實訓目標和要求,實訓內容,課時分配表,教學組織形式,考核辦法。3.實訓題庫。是強化實訓效果的試題庫。試題側重于實踐性。學生在實踐后期需要完成一次試題測試,便于老師檢驗實訓效果。4.實訓記錄簿。即實訓過程中的記錄,要求教師每天記錄。包括實訓地點、班級、實訓目的、實訓內容、實訓效果等。也是學生考勤的記錄。以上這些文件不但使實訓工作標準化,也為建立完整的實訓檔案打下基礎。2008年開始,學生的實訓成果也被制作成光盤、電子文件,使管理更加科學、方便。
綜上所述,高職高專新聞與傳播專業建設需要在硬件配置、標準化管理、標準化教學等方面多下功夫,除此之外,當然還需要政府財政的支助,以及校外企事業單位的支持。唯有如此,才能在“泛媒體”時代,為社會培養適應現代傳媒技術發展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于鳳靜,何長文.新聞專業實踐教學探索[J].當代傳播,2009(1).
[2]周勝林,呂繼紅.新聞采訪實用實訓教程[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8.
[3]范以錦.泛媒體人才與泛媒體就業.暨南大學新聞網[EB/ OL].http: //jnnews.jnu.edu.cn/html/2007/6/34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