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作學習以現代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現代教育技術等理論為基礎,以研究與利用課堂教學中的人際關系為基點,以目標設計為先導,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合作為基本動力,以小組活動為基本教學形式,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以標準參照評價為基本手段,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改善班級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形成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社會技能為根本目標的一種富有創意與實踐的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被國內外譽為“近幾十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本文根據問卷調查的結果,合作學習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探討了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的使用模式。
關鍵詞:合作學習模式;大學英語;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2-0121-02
在2008年秋季的英語專業心理教學課堂上,在幫助學生理解諸多心理學理論的過程中我嘗試采用小組合作的方法進行教學。在課程結束時我進行了一個簡單的問卷調查。學生書面回答了筆者很多的問題。當然在授課的同時,筆者也感受到了這種方法很受學生歡迎。但當時這只是用于理論課教學。接下來在2009的大學英語課堂上筆者大膽試點,先在兩個年級中使用。 但一個學期下來, 發現了很多問題。 因此筆者設計問卷做了一次調查。 總結出了一些問題。接下來,2009年秋季和2010年春季,開始在2008級國貿3個班開始試驗。 這一次, 筆者根據自己總結的經驗,改革小組活動的模式,努力嘗試科學的分組。收到了明顯的教學效果。也得到了學生的好評。為了增強小組合作學習的意識,完善合作學習方法,推廣合作學習經驗,筆者將自己在大學英語課堂上的合作學習模式進行了總結。
一、合作學習的概念
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的意圖是將學生按各自不同的學習能力,學習情況,以及課堂教學的內容進行分組,并要求組內成員認真合作,彼此扶持,相互學習和指導,共同完成教師課堂教學要求的學習任務,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因此,它側重以小組為主,以學習者為中心組織教學活動。強調學習者的自我指導、個人發展、個性和內在的動機及合作意識,強調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寬松的學習環境。
二、合作學習的理論依據
根據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Jean Piaget)的構建主義理論(Constructuralism):人們的認知是通過與物理世界的相互作用,個體的圖式得以發展(Children construct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through interaction with their environmen t….Pagh37)。在合作學習情境中,小組成員可互相討論、彼此交換意見與經驗,同時,由于不同的看法與立場可引起認知沖突或失衡的產生,個人因此可以適時調整或重組其思考方式,并獲得新知識。合作學習,是一種流行于世界許多國家的行之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
盧因(Kurt Lewin,美籍德國人)的 “群體動力理論”(gro up dynamics)也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基礎(http://wenku.Bai du.com/view/5c7a4786bceb19e8b8f6baa8.html)。從群體動力的角度來看,合作學習的理論核心可以用很簡單的語言來表述:“當所有的人聚集在一起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工作時靠的是相互團結的力量”。相互依靠為個人提供了動力,使他們互勉、互助、互愛。合作學習要求學生能夠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和配合,積極溝通,共同解決問題,并對共同學習的成果進行評價。尋求提高學習成績的途徑。
三、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
小組合作學習沒有固定的形式, 根據不同的授課內容可以設計不同的模式。每一種模式,筆者都用在課堂上的具體實踐加以說明。
(一)擴大詞匯量
教師可以根據我們大學英語教材中的內容選用一個單元作為一個討論話題來擴大學生某一方面的詞匯。但僅僅這個單元是不夠的。為了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有關體育運動方面的詞匯。在2008年的一次課堂教學中,筆者選用了二級課本的第五單元Text A: True Height為內容, 并且將學習這篇課文的時間選在我們學校的春季運動會之后。但在此之前, 筆者已經根據學生情況將他們分組。學習任務為每組分別寫三篇不同比賽項目的有關校運動會的報道,具體說明比賽項目的規則。同時將有可能參加比賽項目的同學分配在他們相應的報道組。他們可以通過討論他們的報道方式,互相學習,也可以事先查詞典來了解這一項目單詞。 同時筆者將事先選好的2008年奧運會比賽項目的一些有關冠軍的報道材料剪輯下來。 根據不同組的人數,將材料復制相應的份數。
課堂上分三步:在和同學們之間相互問候時,通過問及有關運動會感受自然過渡到校運動會的話題。步驟一,給兩分鐘時間,讓大家可以將自己事先準備好的報道和組員們再進行商討,補充完善。 開始報告,每個報道限制2分鐘。 一共五組,3×5=15份報道,加上同學提問和老師點評,共需30分鐘。 然后留給大家10~15分鐘時間,對每一項目的報道進行討論補充并進行評估。同時把大家在某一項目方面不了解的單詞由報道組的成員說出來,或加以解釋。步驟二,在這一討論結束后, 抓緊時間將事先準備的材料發給大家,大家可以在第一節課下課鈴聲響時拿到材料。步驟三,課間休息之后,大家有3分鐘時間看材料,并在組內討論,設計幾個但至少要兩個問題。 然后各組選代表走到講臺上將自己所看材料的內容簡要的講給大家,并向大家進行提問。在這一活動結束后。大概剩下有20分鐘時間。老師將點名叫一同學講述課文中的故事。講完之后,告訴大家在預讀課文時,文章的難點,自己不懂的地方告訴大家。 這樣可以給下次上課留下問題。當然,還有課外作業要留給大家。
(二)話劇題材課文
對于話劇題材的英語課文,采用角色扮演。第二級三單元的Text A:Father Knows Better 是一篇話劇題材的文章。課文中對于三個孩子和他們父親間的沖突設置了三個舞臺場景。老師在征得大家的意見覺得這篇文章簡單之后,要弄明白大家究竟理解課文每部分內容與否,要通過學生的課堂節目表演來展示。將同學們分成了六組,要求每兩組同學為一對比賽組,表演一個相同場景。從舞臺出場的位置、燈光的開啟,演員的表情,手勢、說話的語調、聲音的高低等來展示文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動的變化。因為文章顯示的是代溝(generation gap),這些事情都曾經發生在自己身邊。因此學生表演得惟妙惟肖,生動有趣。課堂氣氛非常好。演完之后,就開始由各組對其它組點評打分。最后老師參與總結,突出強調文中的語言點。
(三)文學故事欣賞
教材中有兩篇文章非常好。第三級六單元 Text A: The Last Leaf,第七單元,Text A: Life of a Salesman,后者是一片勵志篇。但也是一個非常悲慘的故事。首先,要每個同學提前寫一個有關殘疾人的故事,這個故事可以是自己在電影,電視里看到的,也可以是報紙雜志報道的,也可能是發生在自己周圍的事情,提前交上來,老師加以瀏覽,并將故事分類,將其故事報道者分組。在課堂上,老師將學生寫的故事返回給這一成員所在的組。每人一份,大家快速閱讀,并在組內將自己讀的故事陳述出來。并且說出自己讀故事時遇到的疑惑包括不懂的單詞。組內選一個同學做筆記,然后組長總結各組所講故事的概要,讀完故事的體會,組員加以補充。最后大家一起討論,點評故事的感人之處,和我們從中能夠得到的啟發。最后,在老師的引導下,將話題引到課文故事中主人公的經歷上來。
(四)議論文的理解
對于這類題材的文章,我們將學生分成兩大辯論組。三級課本八單元Text A:A Clone Is Born、二級八單元 Text A:Saving Nature, But Only for Man等都是很好的議論文。以二級這篇議論文為例。這是一篇有關環境保護的論文,文中涉及到明智的環境保護論者和不理智的、過于情感用事的環境保護論者之間對于決定在環境保護方面應該走多遠的問題進行的一場辯論。首先教師要設計辯論的形式與要求:課堂辯論中每個同學都必須參加。首先,辯論組雙方必須自己推薦主辯人,辯論助手,和辯論成員。雙方要弄清課文內容,有主辯人陳述課文中的雙方所持的觀點、態度。然后由辯論助手對各自陳述觀點加以解釋并利用課文中的例子加以說明。 當然在這一解釋的過程中,很快就給對方留下了攻擊的內容,各自可以在組內迅速討論如何使用恰當的語言攻擊對方,并為自己辯護討論的過程試設計使用英語語言的過程。不能是為了辯論而辯論。然后兩組成員各自商量分配任務一對一設計問題向對方組某一成員發問,一次只能問一個人,意義性不能重復。問題提出之后,大家可以就有針對的問題,有幾分鐘時間共同商量回答對方的問題,但必須是對方所指定的答辯人代表該組回答對方問題。這篇課文中有負載難懂的句子,學生要進行辯論,他們就必須先討論弄懂課文。所以在上課一開始,老師首先要問大家在討論課文的過程中,遇到的語言問題,并加以解釋。
(五)寫作練習
嘗試將小組合作學習引入寫作教學中。例如,首先讓學生以小組(3~6人)為單位互相討論、分析題意、概括要點,再各自進行獨立寫作,然后進行討論修改。小組成員交換閱讀組內同伴的作文草稿,找出文章中的結構及語言錯誤,教師再進行修改,每一位同學根據同伴反饋的內容及老師的指導進行適當修改,然后整理定稿上交。這種合作學習的方式能讓學生聽到不同的意見,可以以批評的眼光審閱自己的作品,并逐漸在寫作上樹立信心。
實踐研究表明合作學習是一種十分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還有一些具體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我們可以用于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但目前,筆者所嘗試的合作學習模式都是在小班進行的。雖然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到學生還相對比較歡迎這幾種模式。但要在大班課上實施,還需要首先在小范圍內嘗試。因為大班涉及的人多,對于時間的安排,小組的人員數量,時間的分配等因素,都需要重新考慮。另外,面對各種各樣的小組合作實踐的教學方法,如何科學的制定評價標準,如何通過科學的評價手段積極推進合作學習,引導學生積極有效的學習還有待于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
參考文獻:
[1]高文.建構主義學習的特征[J].外國教育資料,1999(1).
[2]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J].電化教育研究,1997(3).
曾琦.合作學習的基本要素[J].學科教育,2000(6).
[3]詹姆斯#8226;H#8226;麥克米倫.學生學習的社會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Sharan S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Small Group Recent Methods and Effects on Achievement Attitudes and Ethnic RelatioshIp [J].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1980(2).
[5]盛群力.個體優化教育的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