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北大學校園車禍報道中存在大量流言。原因之一是校方應對媒體失策,表現在:首先,消極回避媒體,未能及時主動發布信息;其次,沒有公開表明自己的道德立場。校方應對失敗具有典型性,是傳統策略的破產,這和傳播技術進步帶來傳播關系的網狀化有關,也和公眾人本意識的覺醒有關。
關鍵詞:校園車禍;應對媒體;失策
中圖分類號:G2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2-0058-02
2010年10月16日發生在河北大學的校園車禍案,是一起典型的公共事件。事件發生后,媒體迅速介入報道。在報道中,大量流言被媒體傳播,形成獨特的“多門”現象。比如:李剛門、礦難門、封口門(沉默門)、保研門、抄襲門、豪宅門、監視門、禁報門、剖尸門、判決門、和解門等等。最終,公眾對流言的興趣遠遠超出了對車禍事實的關心,甚至使本來已經清楚呈現的車禍過程和細節也淹沒在眾聲喧嘩中。
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一方面是媒體不負責任報道引起的,另一方面是校方應對媒體失策造成的。失策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消極回避媒體,未能及時主動公布信息
從事件發生第二天到10月22日,幾乎每天都有媒體披露車禍核心信息。但是,除了22日學校新聞發言人披露車禍細節、否定“封口令” 外,其他信息都不是校方主動披露的。有足夠證據證明學校沒有及時、公開、系統地發布信息,甚至還在回避媒體。
事件中,《燕趙都市報》、《新京報》、《羊城晚報》、《中國經濟時報》、中國新聞網等媒體的報道被多家媒體轉載,產生了廣泛影響。這幾家媒體都在報道中寫到了校方的消極回避。其中《羊城晚報》的經歷最為典型。
10月21日,《羊城晚報》發表新聞《“官二代”撞死人目擊證人難找》。新聞中寫道:
羊城晚報記者昨天下午一直在聯系河北大學。黨委宣傳部接聽電話的人說他只是學生,工作人員不在,他臨時來接聽電話的。于是記者留下了手機號,請這名學生讓工作人員回復記者電話。但等了許久無回音,再打到宣傳部時一直無人接聽。河北大學校長辦公室的人稱,此事只能找宣傳部,并且“只有”宣傳部的辦公電話,無工作人員手機號碼。而學生處的工作人員稱,他不了解相關情況,校方向學生打招呼不讓接受采訪的事“可能是沒有的吧”。他讓記者還是找宣傳部。至截稿為止,記者沒收到宣傳部任何回復。[1]
《中國經濟時報》在新聞中還披露了另外兩個重要事實:從事情發生到25日,河北大學校園網和河北大學工商學院校園網上,沒有任何關于此次撞人事件的文字、圖片;校方原本定于10月22日下午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以相關工作沒有準備妥當為由取消。
美國心理學家G#8226;W#8226;奧爾波特有一個關于流言的著名公式:R=i×a(流言流通量=問題的重要性×證據的曖昧性)。這個公式可以解讀為,如果來自權威渠道的真實信息不足,事態的曖昧性就增加,就會推動人們通過流言來尋求信息滿足。反之,如果權威信息傳播渠道公開、透明、暢通,就可以有效地遏制流言。或者說流言止于公開!
召開新聞發布會是積極披露信息,遏制流言,引導輿論的有效途徑。自車禍發生到新聞發言人出面接受采訪,河北大學沒有召開任何形式的新聞發布會。雖然無法從媒體報道中得知深層原因,其采取了消極策略是可以肯定的。回避放棄了解釋權,增加了事態的曖昧性,催化了流言的增值。
不但消極面對媒體,校方對學生也采取了一些保守的管理策略。10月25日《中國經濟時報》在新聞《河北大學飆車案調查》中有披露,有學生反映“在學校論壇里對于學校不利的言論大都被刪了”;新聞還提到在10月19日15時左右,在事發現場曾經有一名男生舉過“打倒無恥肇事者,血債血還”的標語,幾分鐘后被幾位老師拉走。新聞還搜集到了某位輔導員在事發后發給學生的維穩短信。內容如下:
以下是一位學生轉發其班級輔導員給全班群發的短信:“請群發,昨晚咱學校生活園區發生一起車禍,肇事者已被警方控制,傷者已得到及時救治,請同學們注意安全,確保班級穩定,不要聽信謠言,不要散布謠言,學校會第一時間通報情況。”接收時間10-10-17,20︰27。[2]
這或許是面對公共事件時,大部分高校的一貫做法。車禍發生后,學生需要傾訴,需要有途徑表達自己的意見,學校顯然沒有提供這樣的平臺。因為沒有系統權威的信息發布渠道,再加上可能會有的執行失當,筆者推測,上述短信正是滋生封口門的源泉。這樣,結局的混亂就對措施的合法性構成挑戰,甚至宣告了措施非法。
二、公開的道德立場缺失
客觀地講,10月16日發生在河北大學的車禍,原本只是一起交通事故。但肇事者對生命的漠視及其囂張的言論,使公眾的關心迅速上升為對權力泛濫的焦慮。車禍因此被公眾道德化為強權對弱小者戕害的凄涼故事。這從民間輿論中可見一斑。10月20日,網友上傳惡搞歌曲《痛批醉駕肇事官二代 我爸叫李剛》。其歌詞有如下內容:
橫行路中央 轎車輕飛揚
黃土地里養育著咱那霸道的爹娘
平凡的模樣 可咱爸是局長
只手遮天的大樹 還有神秘的力量
……
老子副局長 兒子更囂張
可憐那個草民女從此花魂散校場
肇事還跑一趟 眾怒圍不慌
只是可惜車撞壞 哪管民女死與傷
當一起惡性交通事故被道德化為善與惡的兩極沖突時,公眾首先需要的不再是理性的解釋,而是一個標榜道德的立場。但是校方的行為偏離了公眾的預期,自始至終沒有公開向死傷者致歉,沒有公開聲討肇事者,也沒有公開表示要承擔責任。而且,一些人在接受采訪時,還有推諉、辯解傾向,這其實是在挑戰公眾的道德底線 ,除了激怒媒體和公眾,別無收獲。
10月19日河北長城網記者李艮春電話采訪了該校校長辦公室某值班教師。新聞寫道:
記者致電河北大學校辦公室,一位值班老師說,肇事者已經被拘留,受傷學生有一人去世。面對記者提出的校園安全管理問題,他表示,承認管理上存在漏洞,學校會加強校園安全管理及學生安全教育。出了這種事不能全怪學校。他說“國家一直下大力度抓礦難,照樣有很多砸死人事件”。[3]
長城網的報道有失專業,此段文字更有制造噱頭之嫌。記者直接引用“國家一直下大力度抓礦難,照樣有很多砸死人事件”這句話,是刻意凸顯,且“被”去語境化。但不管怎樣,在有一人去世的前提下,此語本身就具有被公眾追罵的基因。果然,經網絡轉載和評論解讀,此語迅速被“礦難論”,成為校方冷漠的主要論據之一。即使沒有這句所謂的“礦難”話語,“出了這種事不能全怪學校”式的表述也是消極的,有推卸責任之嫌。校方第一次把自己推到了矛盾中心,冷漠、無擔當形象呼之欲出。
10月20日,《成都商報》刊載新聞《“官二代”博客袒露心聲 最崇拜的人是我“爹”》。新聞中寫到,當記者電話采訪河北大學工商學院書記任國升時,他回答說“我們賠償什么?這個是交通肇事,學校還是受害方呢!”這同樣有“被”去語境化之嫌。但此語的確不合時宜,其在網絡迅速流傳且被簡化為“學校還是受害方呢!”,成為校方冷漠的另一鐵證。
即便是到了10月22日,校方新聞發言人出面接受中國新聞網采訪時,其發言依然沒有任何對死難者的致歉和對肇事者的譴責。中新網的報道是《河北大學披露校園車禍細節 稱未下禁口令》,新聞中有如下文字:[4]
王景明說,該事件對學生觸動很大,至今還有學生有后怕感,不愿提及該事件。但學校絕對沒有、也不會對學生下“禁口令”,已有多家媒體對學校進行了直接采訪。目前,學校學生正常上課,學校秩序井然。
王景明說,發生事故的該園區住有20000多名學生,學校對園區的安全保衛一直高度重視,……
王景明還透露,事發后,學校第一時間通知了受傷學生家長,并責成專人陪護、照顧、撫慰,目前家長情緒有所穩定。……
想靠這樣的官腔來贏得輿論,只能適得其反。
校方應對策略是失敗的,這是傳統策略的失敗。傳統策略主要通過隔離傳播源和媒體來遏制信息傳播。在傳播技術尤其是網絡不發達的情況下,傳播源和公眾之間是通過有限的媒體實現連接的,其可以稱為線性連接。當傳播源和媒體被隔離,公眾幾乎再沒有其他辦法獲得相關信息,所以,遮蔽傳播源和掐斷傳播途徑是行之有效的信息控制策略。但是,在網絡非常發達的當下,傳播源和大眾之間實現了網狀連接。面對發達的傳播技術和多元的傳播途徑,老辦法已經不現實。當下,應該轉向對傳播源頭的疏導,即在第一時間發布權威信息引導媒體報道。這是著眼于爭奪事件解釋權力的策略,也是要求當事方積極介入傳播的策略,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遏制流言。
公共事件往往會被標簽化、道德化,這自古如此,在當下更應該引起注意來。改革開放以來公眾人本意識日益增強,對于生命的價值更加關注,公共事件中人性化處理也就成為必然選擇。它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人性回歸的必然要求,任何漠視生命的做法都將受到輿論的譴責。
參考文獻:
[1]洪啟汪.“官二代”撞死人目擊證人難找[N].羊城晚報,2010-10-21.
[2]王克勤,馮軍.河北大學校園“飆車案”調查[N].中國經濟時報, 2010-10-25.
[3]李艮春.官二代校園撞人追蹤:校方稱出事不能全怪學校[N].長城網,2010-10-20.
[4]呂子豪.河北大學披露校園車禍細節 稱未下禁口令[N].中國新聞網,2010-10-22.
[5]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6]龐永力.一轎車河北大學內撞飛兩女生[N].燕趙都市報,2010-10-18.
[7]孔璞.河北大學撞人案疑犯被拘[N].新京報, 2010-10-19.
[8]殷玉生等.“官二代”博客袒露心聲 最崇拜的人是我“爹”[N].成都商報,201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