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宣武門外的老北京報館,是中國新聞傳媒業的發源地。一代報人的創刊辦報,吹響了推動中國前進的號角,也產生并培育了一代文化偉人。北京宣南胡同里的老北京報館,在中國新聞乃至世界新聞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關鍵詞:北京宣南;老報館;報業先驅;革命號角
中圖分類號:G2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2-0082-02
中國報業始于漢唐時期,官辦報紙通稱《邸報》。民間私刻報紙始于宋朝,俗稱《小報》。北京原宣武區南部自金朝遷都于此,便有了官辦《邸報》。明、清以來,北京宣南成了官辦《邸報》、朝廷核準的“黃皮《京報》”、后來官辦《官書局報》和民辦《中外紀聞》等的制售中心。北京宣南地區自印刷“黃皮《京報》”到近現代《光明日報》、《經濟日報》和《勞動午報》等新聞紙的出現,時間跨度達百年之久。興盛時期主要是清末和民國初年,時間下限在1949年1月31日新中國成立。舊時,北京宣南地區報刊達500余種,印刷報刊的報房、局、所達50家,分布在120條胡同、大街內。期間著名報人眾多,也產生了很多推動北京歷史發展的重大事件。
一、清末民初北京宣南老報館扎堆報業興盛
中國民間報房經營報紙始于明朝的京城北京南城,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御批后才有《京報》刊行。清朝入主北京,由《邸報》與《京報》共行,到《京報》獨行。北京宣南鐵老鸛廟胡同(今鐵鳥胡同)成了《京報》中心和《宮門鈔》策源地及清京師新聞紙改派處(即全國報紙總發行處)。由于京師新聞紙刊刻發行均集中于此,這里便有了京師“報房胡同”之稱。光緒三十年七月初六(即公歷1904年8月16日),由彭翼仲創辦發行的《京話日報》第壹號,在代派處欄內標出,北京各報房均代分送。由此可見,當時的北京宣南鐵老鸛廟各報房,均代送《京話日報》到訂戶。《中國報學史》載:“清初有南紙鋪名榮祿堂者,因與內府有關系,得印《京報》發售。時有山東登屬之人,在正陽門外設立報房,發行《京報》。”
那么,當時都有哪些報房設在鐵老鸛廟胡同呢?有文獻載:有京報房六家,均設在老北京宣南琉璃廠鐵老鸛廟內,字號叫聚興、聚恒、聚升、信義、合成、集文,其中聚興報房經營歷史最長,到1921年還在代銷報紙。另據資料記載,還有杜記、同順、天華、義興、永豐、巨興、公興等十余家報房也在鐵老鸛廟附近經營。
清末光緒、宣統年間,官方新聞紙的公開發行,激發了民間辦報人的辦報熱潮,鐵老鸛廟西南柳巷路西永興寺內,就有永記報房經營《京報》等。寺內山東人曹子明將報夫組織起來,形成協會性組織,共同協調報夫送報、訂報,并將《京報》等各報引入永興寺內,設攤批發、代送。
隨著清末民初報業的興盛,新聞紙的大量踴現,永興寺寺內寺外報攤越來越多,全市及外埠各報均集中南柳巷及周圍胡同,便有了同在老北京宣南的南柳巷報市一條街。該街報市直到新中國建立后仍很興旺。北京郵局成立并接管報刊訂閱、郵送后,南柳巷報市才逐漸消亡。
二、北京宣南老報館集中的成因
北京宣南報館以琉璃廠為核心,分布最為集中。細細數來,琉璃廠及其周邊曾先后分布報館137家,超過整個宣南地區總量的四分之一。北大環境學院歷史地理研究所岳升陽教授認為,北京老報館如此集中在宣南,與清代宣南士人文化區的存在密不可分。
清朝實行旗、民分置政策,漢族士人多居住在外城的宣南地區,再加上這里會館集中,外來參加鄉試、會試的士人多居住在這里,為辦報提供了難得的人才。此外,清代官辦報紙《京報》的發行,琉璃廠周圍聚集的一批印刷局、印刷所,也為宣南報刊群的出現提供了有力的發行、印刷條件。
明萬歷二十一年即公歷1593年刻版成書的《宛署雜記》中記載:京都城內地方以坊為綱,惟西城全屬宛平,其中、北、南三城,則以大興分治。中南順城門外坊凡二:曰宣南,曰宣北。“其中間分界線,即當時的廣寧門街、菜市街、豬市口。”到明末崇禎年間,京都外城西部仍保留了宣南坊和宣北坊,其區域基本保持了萬歷年間的區劃。清朝區劃更名為城或區,宣南坊消失。但是,宣南士人在乾隆之后的嘉慶和道光年間成立了宣南詩社,經常在宣南的陶然亭一帶活動。
新中國成立后的1952年,北京將宣武門以南的外城命名為宣武區,即此地域因地處明、清北京城宣武門之南而得名。自公歷1439年有宣武門城樓以來,到1960年左右,宣武門城樓飽經蒼桑500余年。今雖宣武門城樓沒了,留下了宣武門這個地片名。故此,人們仍習慣將宣武區稱“宣南”。如今,宣武區也劃并到了西城區,很多著名的胡同也正在消失。但是,“宣南”,這個在北京歷史上有著特殊位置的代名詞,還有宣南那些承載著北京文化歷史的胡同,將被后人永記。
三、北京宣南老報館吹響了維新變法和新中國革命的號角
千年古都之地,孕育了老北京獨特的“宣南文化”。而“老北京宣南報刊文化”,又是一枝奇特的宣南文化奇葩。“老北京宣南報刊文化”創始之報《萬國公報》,她的第一聲吶喊就是維新變法和改革。她又以《中外紀聞》,第一步就登上清朝政治、政權革命舞臺,從此掀起了中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浪潮。接著,孫中山同盟會北京的機關報——《國民公報》,在老北京宣南敲響了滿清政府的喪鐘,她以整版“天窗”的方式,宣告了辛亥革命的偉大勝利,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王朝從此成為歷史。康有為認為,以士大夫不通外國政事風俗,而京師無人敢創報以開知識;變法本原,非自京師始,非自王公大臣不可。故康有為自籌資金,于1895年8月17日創辦《萬國公報》,由學生梁啟超、麥孟華編輯,隔日發行一冊。《萬國公報》是由中國人在京師創辦近代報刊之始。是年底,康有為又成立強學會于后孫公園安徽會館,發行會刊《中外紀聞》,由梁啟超主編,選登“閣抄”、譯錄新聞外,又載“格致有用之書”,探討“萬國強弱之原。”光緒皇帝于戊戌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實行變法,8月9日詔見康有為。其制定《報律》:“設報館,義在發明國是,宣達民情,兼可翻譯各國報章。”由此可見,康有為這位變法維新領袖,促成了光緒皇帝實行變法,推動了皇朝的政治改革,為社會報刊業做出了貢獻。彭翼仲于1902年6月23日創刊《啟蒙畫報》,以開通、啟迪蒙稚為宗旨;1904年8月16日創刊《京話日報》,以開發民智為宗旨;1904年11月1日又創刊《中華報》,以開啟官智為宗旨。彭翼仲反帝愛國有道,為推動白話文立了大功。李大釗在日留學,憂國憂民,當日本帝國主義向袁世凱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便起草了《警告全國父老書》通電全國,成了舉國聞名的愛國志士。1916年他到京,被聘為《晨鐘》報主筆,其宗旨,彰顯了他的辦報才華和救國的志向。李大釗和陳獨秀合辦《每周評論》,第16期本報特別啟事載:次號本報,另紙登載特別附錄“對于新舊思潮的輿論。”李大釗創辦“少年中國學會”,辦會刊《少年中國》,為中國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培育了人才。李大釗在辦報的過程中,又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使他從激進的民主青年,逐漸成長、成熟為共產主義者。是他首先接待共產國際代表,并介紹給陳獨秀,使二人成為中國共產黨創始人和革命領袖。李大釗看準了報人邵飄萍,支持《京報》發展,引導《京報》為黨服務,為工人服務,秘密發展了邵飄萍為黨的特別黨員。李大釗作為報人和共產黨領袖,為我國開創和發展共產主義運動,立下了“永遠的豐碑”。
從《杭州白話報》到北京《社會日報》,林白水先生堅持愛國進步的辦報宗旨:“關心民間疾苦,傳達民間呼聲”、“說人話不說鬼話”、“說真話不說假話”,他抨擊時政,為民喉舌,宣傳愛國,鼓吹革命。在軍閥橫行、是非顛倒的歲月里,他的言論勢將招致殺身之禍。他以如櫞之筆,橫掃丑惡勢力,不少為非作惡的高官顯宦被掃進歷史垃圾堆。
蔣介石國民黨政權和日偽統治時期,《華北日報》、《順天時報》猖獗一時。1945年北平光復,重慶政協會議的決議,給北平帶來了一線曙光,由此中國共產黨中央決定在北平軍調處葉劍英指導下,于1946年初在老北京宣外方壺齋創刊了《解放》三日刊,發出了《和平、民主、團結、建設新中國》的總動員令,不久迎來了北平的和平解放。中共北平市委發行了自己的機關報——登記新字第一號——《北平解放報》,向全國人民發出了新中國即將成立的天大喜訊。
不同歷史時期和重大歷史事件影響下涌現出來的一代報人,在他們的人格和報刊品質的雙重影響下,在他們“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之精神鼓舞下,中國億萬民眾走向了解放自己的斗爭。是進步或革命報人,以報刊宣傳和革命輿論為武器,向帝國主義侵略者,向封建王朝和軍閥政府進攻,不惜犧牲個人生命,喚起民眾的愛國主義,拯救自己的祖國。
四、北京宣南老報館培育了一代文化偉人
老北京宣南報業對現今的巨大影響,還莫過于對國家棟梁之才的培養。遠的不說,從近代開始,林則徐1839年離開宣南詩社,奔向虎門,打響了反帝禁煙運動,捍衛了第一次反侵略的鴉片戰爭。林則徐也開創了譯西方新聞紙為我所用之先河。康有為參與創辦強學會,創機關報《中外紀聞》,雖然被封,卻使光緒明白了“不做亡國之君”,頒《明定國是詔》,進行政治制度的變革。這次維新變革雖然失敗,但也造就了中國知識分子——康有為成為維新變法之領袖,其理論和實踐影響深遠。在當時的老北京宣南,康有為之弟子梁啟超,是中國革命的強有力的政治家和宣傳家。李大釗,也是北京宣南這塊熱土,給他奠定了開創中國共產黨的宣傳、組建的基地。邵飄萍傳播新聞理論和實踐,使毛澤東受益并辦起了《湘江評論》,點燃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成了新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中國共產黨建黨第一屆領袖陳獨秀以及后來的瞿秋白,主要骨干高君宇、趙世炎、羅章龍,均與北京宣南報刊有著不解之緣。革命文化闖將魯迅——其筆名和著世文章經典,均從北京宣南產生,進而而影響中國走向世界。
北京宣外的老北京報館,是中國新聞傳媒業的發源地。一代報人的創刊辦報,吹響了推動中國前進的號角,也產生并培育了一代文化偉人。北京宣南胡同里的老北京報館,在中國新聞史乃至世界新聞史,都占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正是由于北京宣外大街和其周邊有眾多的新老報館,原宣武區政府在2001年改造宣外大街時,提出和打造“國際傳媒大道”,使報刊傳媒和新興傳媒再次在北京宣南崛起。
今日的宣外傳媒大道,南有《經濟日報》和《勞動午報》相守望,北有新華社坐鎮,中國移動通迅、北京移動通信、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等也已經或將相繼入駐。國際傳媒大道的興起和建設,傳承和弘揚了老北京宣外的報業文化。國際傳媒大道在北京宣南的建成和崛起,也必將在中國新聞史上掀開新的篇章。
參考文獻:
[1]方漢奇,陳業劭.《中國當代新聞史》(1949~1988)[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
[2]戈公振.中國報學史[M].北京:中國新聞出版社,1985.
[3]社科院新聞所編.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獻匯編[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0.
[4]方漢奇.《中國新聞事業通史》1~3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2~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