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職來職往》作為一檔全新出發的職場真人秀節目,正在緊緊抓住受眾的眼球,為求職者提供工作,為企業家開辦講堂,與電視受眾分享經驗。它是一次有益的嘗試,是職場真人秀節目的成功典范。
關鍵詞:真人秀;職來職往;職場節目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3-0085-02
2003年10月25日,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創辦的國內首檔大型人力資源節目《絕對挑戰》進行了首播儀式,這檔電視招聘節目一經播出就引起了轟動,開播僅六期便躍居央視二套收視前五名。在此之后,各種以職場和創業為主的真人秀節目陸續登陸電視熒屏,如中央電視臺的《贏在中國》,東方衛視的《創智贏家》,浙江衛視的《天生我才》,它們都曾掀起過一波電視創業和求職的熱潮。可是好景不長,到了2008年末,這些節目相繼停播。至此,職場真人秀節目開始了長達2年的沉寂。
2010年末,經過反復的推敲磨合,中國教育電視臺一套與江蘇衛視合辦的《職來職往》節目正式開播,職場真人秀再一次登上熒屏。這檔以幫助求職者正確對待職場問題,協助求職者找到合適工作為目的的節目,開播2個月便又一次掀起“電視求職”的熱潮。它的開播不僅是職場節目重新起步的標志,也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求職者找工作的風向標,企業家傳授經驗的講堂。《職來職往》究竟是怎樣贏得求職者和企業家的青睞,贏得受眾好評的呢?
一、提供夢想平臺,展現出色才智
近年來,就業問題成為我國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之一。隨著我國下崗和失業人口的急速增加,以及社會轉型所帶來的用人觀與擇業觀的轉變,越來越多的企業招不到合適的人才,求職者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就業形勢日趨嚴峻。而在提供就業信息方面,報紙與網絡也借著自身的媒介優勢,遠遠領先于電視而更多的在為求職者服務,這使得電視媒體必須揚長避短,結合自身特點,打造出不一樣的職場節目。在這樣的背景下,《職來職往》的創辦,無疑是既結合了市場需求,又符合了電視傳播的特性,是一個寓教于樂的服務型就業平臺。
《職來職往》節目一期90分鐘左右,有5位求職者要為自己的夢想放手一搏,采取“環環相扣、節節過關”的真人秀形式。第一環節是自我介紹,行業達人根據對求職者的第一印象進行初級評判,評判標準包括儀態、氣質和自我介紹的內容;第二環節是求職者通過VCR進一步陳述自己的學習經歷和期望職位,然后行業達人對其進行相關職業的測評;第三環節求職者對以往工作實習經歷進行闡述,以進一步加深行業達人對他的了解。在整個招聘過程中,每位求職者只有短短的20分鐘,在這有限的時間內,他們必須向各位眼光犀利、經驗老到的行業達人展現一個完美的自己,面對他們給出的壓力、懷疑、挑釁、嘲笑等,都要有足夠強大的心理素質去面對。最終,場上18位行業達人9位以上亮燈,求職者就能順利獲得百家企業的工作機會;亮燈人數低于9位,則行業達人可根據自身企業的需求考慮是否給求職者提供實習機會;即使求職失敗,他們也能夠在場上獲得受用的職場經驗;同時,由于電視傳播的廣泛性,會有更多的企業和獵頭公司關注該節目,來為求職者提供工作。
在《職來職往》的舞臺上,參與者完全是常態表演,他們沒有《超級女聲》選手光鮮亮麗的外表,沒有《非誠勿擾》嘉賓名利驅使的企圖心,他們與電視屏幕前的受眾沒有區別,都是普普通通的求職者,他們參與節目,是為了切身體驗職場壓力,為自己的職場夢想而努力。他們與行業達人就當下熱點的話題進行激烈碰撞,節目從真實、客觀、全面的角度來展現職場風貌。由于他們和受眾之間擁有相似的社會角色、經濟狀況、生活狀況,因而更能夠增強受眾的心理認同感和體驗感,作家王海鎢在看過一期《職來職往》節目之后說道:“沉靜,有力量,有信息,作為寫作者我從中還看到了真實的人生百態。”
二、突出權威評判,弘揚企業文化
《職來職往》節目中有一句經典的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名師指路。”行業達人在舞臺上“閱人無數”,不斷為求職者“名師指路”,將《職來職往》作為一個教與學的課堂,通過雙方的互動,來共同學習,共同成長。
節目每期有18位行業達人參與,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的來自律師事務所,有的是媒體公關,有的是培訓學校校長,還有各大企業的人力資源專家,他們的作用:一是點評選手,為他們指路;二是為選手提供對口職位;三是以宣傳為目的弘揚自己的企業文化。除了他們之外,場上還設置了一位長期的職場專家,為求職者進行簡短評述和職業生涯的規劃。
作為一檔職場節目來說,評判者的身份必須權威,必須專業,他們對自己的決定必須做出有說服力的解釋,在相應的環節中,還要對求職者進行基本的職業技能測評。他們的很多建議或感言,有的是經商之道,有的是人生經驗,都可以作為各位求職者的“職場寶典”。例如有一期節目的選手,是一位已經做到高級秘書的白領女性,她辭掉了讓人艷羨的工作,卻想去律師事務所做一名律師助理,以實現自己大學時期的夢想。為此,行業達人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岳岫山在現場給她做了一個簡短的法律知識測評,以考察她是否具有細致的觀察力和冷靜縝密的邏輯思維。考察完畢,岳岫山又以親身體驗告訴選手:“律師這個行業,看起來很美,聽起來很闊,說起來很煩,做起來很難。”讓其對跨入律師行業做好心理準備。節目一經播出,岳岫山律師的這句點評便成為了“金句”,廣為流傳。如此可見,這些權威專家在節目中發揮的作用既是有形的,又是無形的。有形的體現在對參與者的精彩評說中,無形的則是借助電視和其他媒介的傳播優勢,將他們的思維、智慧、經驗與受眾共同分享。
最終,行業達人還有一次為求職者提供工作的機會,其實這也是給自己企業的一次有力宣傳。各種企業的整體運作,企業文化和用人制度,都是通過《職來職往》的舞臺傳遞給廣大受眾的。可以說,這是一支優秀的軟廣告,場上的18位行業達人,每個人都代表了自己的企業形象,他們的言行舉止和思想態度,不光秀出了個人魅力,更要傳播出企業的文化。
三、節目整體包裝,媒介融合參與
2010年初,江蘇衛視的大型婚戀交友節目《非誠勿擾》正式開播,一夜之間,關于當代年輕人的婚戀觀與價值觀成為了老百姓茶余飯后的話題;與此同時,許多單身男女或是為了交友,或是為了出名,都爭先恐后的參與節目,《非誠勿擾》使當代人越來越關注自身情感狀況,也使這股婚戀交友熱潮持續到2011年依然熱力不減。2010年末,江蘇衛視又聯合中國教育電視臺一套開辦了大型職場真人秀節目《職來職往》,以解決求職者的職場困擾,為他們提供工作平臺。
如今,年輕人面臨的現實問題無非兩種,一是找工作,二是找對象。江蘇衛視根據受眾的心理需求和市場發展的需要,先后開辦了這兩檔節目,以娛樂大眾,指點迷津為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由于之前《非誠勿擾》這一節目模式的空前成功,致使《職來職往》沿襲了它的舞臺設計、環節設置和節目包裝。有的觀眾在看了幾期《職來職往》后指出,兩檔節目風格太類似,有“換湯不換料”的感覺。我認為不然。自從江蘇衛視開始以“情感衛視”定位,全新打造品牌包裝以后,更加注重了頻道、欄目和節目的整體包裝。既然《非誠勿擾》是成功的,為什么不借著這個優勢繼續發展下去呢?江蘇衛視以這樣相似的風格包裝,相同的視覺體驗來呈現兩檔內容完全不同,受眾范圍很廣的節目,對穩定收視群體,穩定廣告投放都是大有益處的。
另外在節目宣傳方式上,除了利用電視和報紙兩大媒介進行宣傳以外,《職來職往》節目組還在新浪開通了微博,網友們可以直接與節目組進行實時互動,這種快速、雙向的傳播模式,以及微博這個自媒體的以一傳百的傳播優勢,為《職來職往》的宣傳做了很大的貢獻。求職者可以通過微博報名參加節目,也可以表達對節目的獨特見解,這是一種不費時、不費力的節目調查方式。有的博友希望“上《職來職往》節目給自己一次鍛煉的機會”;有的博友指出“各位達人在爭辯爭論的時候最好看,因為那種真實的碰撞才是最吸引人的”;也有的博友寫道“看《職來職往》,讓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美好的未來,督促我現在不氣餒、不放棄,努力學習”。當然,有贊同就會有反對,但是這些聲音的碰撞無疑最好的證明了這檔節目正深深吸引著受眾的眼球。除了與新浪微博的合作,《職來職往》還與大型招聘網站“智聯招聘”進行了業務合作,求職者可以同時通過這兩個平臺求職和參與節目。這種媒介融合的宣傳手段是節目發展的需要,也是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結合的方式,使節目的發展更加堅定而緊湊。
四、結語
現任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李幸說過:電視節目的基本要求用大多數觀眾的話說,就是“好看”、“有用”。《職來職往》在“有用”方面顯然沒有太大問題,也已經實現了“幫助求職者正確對待自己與職場,為多樣的職場菁英提供就業機會”這一準確的節目定位;在“好看”方面,由于精彩的環節設置,場上求職者與行業達人的激烈沖突與碰撞,以及求職者最真實、最常態的表演,從形式到內容的新鮮感都頗具吸引力,使節目深刻的揭示了職場生活,并且具有良好的社會價值,既順應了社會發展的需求,又滿足了企業發展的需要,還為廣大求職者創造了良好的平臺。當然,任何一檔原創的電視節目都是有發展空間的,因為受眾喜歡娛樂,喜歡獲得更多的信息,因此《職來職往》節目還需要不斷的推陳出新,以持久的吸引受眾,并打造出一個獨特的電視節目品牌。如此,它將在2011年的電視熒屏作為一匹黑馬,引領電視節目的潮流,掀起一股電視求職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