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03年10月10日,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正式成立,方延明教授為首任院長。在方院長的帶領下,新聞傳播學院的各項事業取得了顯著的發展。這篇專訪中,方院長對該院的辦院經驗予以介紹,同時還探討了新形勢下新聞記者的使命、角色與特點、新聞自由和新媒體等值得學界、業界人士關注的問題,希望能給廣大讀者有所啟迪!
——本欄責任編輯王延河
采訪約在上午十點,由于我們早來了半個小時,便隨處走走看看。南大鼓樓校區一直是南大人文精神最好的詮釋地,這里既有百年老校的古跡,又有銳意進取的現代建筑,許多留學生的到來又使這里不時激蕩著中外文明的漣漪。我們要找的新聞傳播學院大樓就是現在的費彝民樓。費彝民是一位杰出的報人和社會活動家,他去世后,家人把社會賢達和親朋好友送的禮金設立了費彝民新聞基金會,這座大樓得到費彝民新聞基金會500萬元港幣資助。
九點五十分,我們來到方延明院長的辦公室,恰好他在打電話,我們便到里屋等他。金魚、牡丹圖、竹子盆景、君子蘭、澳洲杉等立刻映入眼簾,頓時給人一種心曠神怡之感。電話結束之后,方院長笑呵呵的走了進來,一邊招呼我們坐一邊為我們倒水,“想聊什么就聊什么”,一下子使氣氛輕松了很多。
記者:方院長,我們在網上看過一篇文章挺有意思,是將全國十所高校的新聞專業進行對比,然后用武俠小說的人名或其他打一個比方,其中南大新聞傳播學院被比作《天龍八部》里的段譽,說南大新傳是格局雖小,但靈氣十足。并對南大新聞傳播學院的發展寄予厚望,不知道方院長覺得這個比方怎么樣?對南大新傳的辦學特色怎么看?
方院長:我覺得這個評價不太準確。南京大學是中國高校中開辦新聞學教育較早的學校之一。自1958年起就開辦了“新聞專修科”,后因遇國家暫時經濟困難于上世紀60年代初停辦。1986年,開始恢復新聞專業。1992年底正式建系,2003年10月10日,撤系建院,剛好八年了。
建院以來,我們的各項事業有了較大發展,規模也不斷擴大,現有三個系,還有幾個所和研究中心。盡管我們老師數量在全國同行中是較少的,但我們近年來獲得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數和發表CSSCI論文數在全國名列全茅。老師和學生的工作學習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我們現在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辦公室,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也都很好。變化尤其明顯的是隨著新聞媒體和社會的快速發展,應用性的增強,以及網絡等傳播技術的日新月異,學院開設了許多新課程。同時我們還給學生提供真刀真槍的社會實踐機會。2009年,我就帶了二十來個學生去青藏高原實地采訪,我們去了玉樹,在海拔4000多米以上的地方睡覺,到黃河源頭進行采訪,行程達四千公里。通過這些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至于特色,我們學院的院訓是“通才兼備,知行合一”。前者要求學生的專業知識要厚實;后者則強調了新聞是一個操作性強的專業,學生不能學了新聞不會采訪,不會寫稿。你們學校的創始人陶行知先生不就特別強調知行合一嗎?他也是南大的校友,曾在金陵大學工作過。所以,我認為,新聞傳播學應該算是“文科中的理工科”,它需要很多試驗和硬件設備。比如,我們學院近年來添置了上千萬元的設備,目前有9個實驗室,擁有全省文科第一個國家級教學示范中心,為全院的教學科研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再有,近年來,南大的新聞教育已逐步走向國際,我們在馬來西亞開設了一個研究生班,派老師去馬來西亞上課,目前已經招了三屆學生,有30多人。我們還在積極與法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和我國的香港、臺灣等地的高校探討進行合作辦學。有一位青年教師在港交流期間獲得美國富布萊特獎學金,是今年全香港新聞傳播類唯一獲此殊榮的年輕學者。
記者:方院長,從您的簡歷中,我們注意到您是從校報主編崗位調到新聞傳播學院任院長的,您對辦校園刊物有著豐富的經驗,對記者工作也有著深入的思考,您能否談談在當下新聞記者作為一種職業其角色具有哪些特點?
方院長:我覺得校報真的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通過校報可以培養一些人。江蘇的高校校報在全國來說質量屬上乘。校報參加江蘇省好新聞評選,省記協的一個朋友告訴我,每年的獲獎比率都很高。我一畢業就在學校搞對外報道,后來到校報,校報的操作性很強,很能鍛煉人。我記得那個時候《人民日報》的頭版頭條都登過我寫的新聞,包括光明日報、文匯報、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給我登過54個頭版頭條。
至于說到在紛繁復雜的新形勢下,記者承擔著什么樣的角色,又有什么樣的特點,我以為,在當前這樣一個信息時代、全媒體時代,有些事可以說是成也媒體,敗也媒體,作為媒體的新聞記者就不能不倍受社會的關注。而今天的記者與過去的“無冕之王”相比,在一些地方亦落得個老百姓的“防火、防盜、防記者”的地步。所以說,新聞記者的使命、角色問題,不僅關系媒體生存發展本身,更關乎我們這個社會。
新聞記者作為一種專門職業,具有異于其他職業的特殊性:其一,是他的身份意義。記者不像作家、畫家、工人、農民……尤其是作為主流媒體的黨報、黨刊、央視、衛視的記者,具有一種典型的“替代”性,這種“替代”性反映在人們大多數時候是把記者當作黨和政府的代言人。其二,是他的行業意義。一般講,人們的勞動可以分為個體性勞動和社會性勞動兩種。個體性勞動大多是興趣使然,社會性勞動則是責任鑄就。新聞工作是社會性勞動,是能夠成為完美的、真正偉大人物的事業。記者這個稱號,大多時候是屬于這個行業的,個人只是這個隊伍中的一個符號,是這個隊伍、行業中的一分子。比如,一個記者酒后駕車撞人了,人們不會在意他姓什么叫什么,大家都會說他是一個“記者”,會說有一個記者撞人了。因此,記者的行業意義特別鮮明,你不是屬于你自己的。你要有一種擔當意識和一種對這種職業的敬畏。其三,其社會活動意義。記者的采訪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活動,這種社會活動體現在他的采訪、調查中,記者的采訪、調查都是為了社會傳播、報道新聞。
記者這個職業,看起來入門的條件要求不高,一般有一定的文字功夫,一定的采訪能力就可以了。但是,要想成為一個名記者、大記者就很難,他需要比其他學科的專門人才更多的非專業知識與生存能力。成功的記者,通常要具備六個方面的素養與品德,如豐富的文化底蘊、執著的新聞職業理想、著迷的新聞敏感、快速的寫作速度、開闊的政治胸襟,以及寬厚的仁愛之心等。
記者:前不久在上海舉辦的世博會,使我們看到了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崛起。但我們也同時注意到,港臺以及很多境外媒體對世博的報道很多與我們并不相同。比如場館的擁擠所帶來的問題,比如說世博游客中很多公民文明意識不強等等。其實大陸的記者并不是沒有看到這些,是不是只是沒有報道或不能報道?那么,當學生面對這些與課本所講不相符的現象時,應該怎么看待?或者說在中國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新聞人,該怎么面對真正的真實?
方院長:這個問題非常好,我想這也是每個想當記者的人都會遇到的問題。當然從媒體方面來說,還是要以正面報道為主的,畢竟要考慮到國家的形象與凝聚力。盡管每個記者都有自己的意識與價值觀,但真正的好記者首先是要有國家意識,他要愛他的祖國。比如,外媒報道說保安與游客起沖突這樣的事件等等,無非是想說我們國家沒有人權。但這個問題你看要從哪個角度去想。保安如果不制止,在混亂的情況下,如果不適當地利用肢體將游客擋回去,讓他們排隊,那游客都不排隊,場面失控,外媒是不是會更高興呢?所以,類似這樣的事件,管理人員表現得還是比較理智的。對外媒的報道我們也要理智的對待,不能說外媒就一定客觀。從這方面來講,記者首先是社會人,報道時要有社會擔當。比如說前一段時間泰興幼兒園發生的小孩被砍的事件,關于人員死亡的報道是否真實,我們不完全知道,但我還是比較認同媒體的報道。因為加上此前廣州、福建發生的學生被砍事件,要是媒體完全把場景報道出來,把它搞得血淋淋的,將對社會造成不好的影響。如果一味地報道諸如殺人、放火之類的社會新聞,那就很有可能成為教唆犯,使更多的人如法炮制,給社會帶來更惡劣的影響。
我曾經講過一些關于記者與政治、新聞自由、新聞客觀之間關系的看法。在當今社會,一個優秀的記者一定要處理好記者這個職業的工作性質與政治,與新聞自由,與新聞客觀性的關系。這三個問題都是敏感問題,但又都是不能不面對的問題。一般講,記者和政治家都是一種職業,而且有很大差別。新聞記者這個職業從其供職單位來說,他首先是媒介人,或者說這種媒介人同時具有類似于國家公職人員的某些角色,這樣一種角色自然會受到一些制約。李長春曾經說過:“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新聞媒體作為黨和人民喉舌的性質不能變,黨管媒體不能變,黨管干部不能變,黨管輿論導向不能變”。這“四個不能變”,作為媒體一員的新聞記者必須遵守這個原則。而新聞自由,就其本來意義是人們通過出版或其他傳媒獲得彰顯人權的一種言論自由,新聞自由的踐行者是新聞媒體和記者。我一直認為,新聞自由是一個好東西。不過我也強調它的另一面,我在一篇文章里明確提出:“新聞自由和國家意識”,新聞自由作為一種制度,必須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管是在什么樣的社會制度下,新聞自由只能是法律條文下的自由,制度下的自由,有條件的自由。所以,不管在什么樣的社會制度下,新聞自由都無法擺脫強大國家機器對他的嚴格制約,任何超越國家利益,超越意識形態的“新聞自由”都是沒有的。新聞客觀性是新聞理論與新聞實踐的核心要旨之一,是一個記者必須經常面對的現實問題。可以這樣說,把堅持新聞客觀性作為新聞記者的一種理念,體現了記者的價值追求和職業境界。與西方新聞專業學者主張的新聞客觀性相比,我們講的新聞客觀性既有與他們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共同的地方是我們都主張用事實說話,防止個人偏見。不同的是,我們反對片面強調新聞客觀性,反對超階級的客觀性。我認為,把客觀性作為一個規范是可以的,但這個規范的內容肯定是有差異的。不管把新聞客觀性作為一種信仰、理念、價值追求,還是一種規范,最后都要落實在作品上。
記者:沒錯,方院長。您剛才講的國家意識和社會擔當真的給了我們很大啟發。我們曾在微博上看到這樣一句話:網絡上的信息爆料,經過傳統媒體報道,可信度便增加;傳統媒體的信息如果經網絡傳播,那么關注度便提高。我們覺得這是媒體融合很好的一個例子。不知道方院長怎么看待媒體融合?
方院長:新媒體有速度,寬度,內容海量等特點,但傳統媒體有深度和信度的優勢。我以為網絡的信度還是比不上傳統媒體。雖然以后媒介融合是一個大方向,但我認為平面媒體是死不掉的,你看現在有了電腦,毛筆不還是照樣存在嘛,而拿毛筆的都是一些有文化修養的人。說不定再過10年、50年,甚至100年以后,那些閱讀報紙的人都是一些有紳士風度的文化人了。(笑)
記者:方院長,我們最后還想請您談談報考南大新聞研究生該怎么備考,有哪些要求?
方院長:我們學院從1994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過去在培養模式上比較重視學生的研究能力。現在隨著社會變化,高校培養研究生也要根據社會需要做些調整,在提高應用性方面作了很大改革和努力。比如,增加了不少關于新媒體、新聞策劃以及與社會密切聯系的選修課程。現在的研究生培養,要在理論扎實的基礎上,還要加強媒介理念、調查研究方法、實踐操作能力等方面的訓練。我們會請電臺電視臺的臺長、報社總編、政府機關、資深新聞人等業界人士到學校來,參與到研究生的培養之中。南大新聞傳播學院原先每年研究生招生數不到50人,今年我們新增了專業碩士,招生計劃為30人,加起來不到80人。
考南大的研究生,文史知識等基礎必須要厚實,同時新聞采寫等實務方面的能力也要很強。我反對死記硬背,我還是喜歡有智慧、才華橫溢的學生。總的來說,文史知識要厚實,有實習經歷,會寫稿,編稿,會寫評論,尤其對當下的一些熱點問題有自己的看法。其實我們這個社會既寬容也不寬容。一方面什么人都可以生存,這是它寬容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你必須要有本事、有能力,有競爭力。所以說現在的社會,人人都可以吃上飯,但是要想吃好飯,還是很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