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3-0031-04
關于期刊條形碼的使用現狀已經有不少文章進行了統計分析,筆者從2008年開始關注這個問題,至今已經統計了近900種期刊的上千冊,條形碼中的年份碼從“99”(1999年)至今“10”(2010年)幾乎均有,但是唯有2000年的條形碼使用至今者居多,其使用期刊數超過所有年份碼誤用的1/3(見另文報道)。為了盡快扭轉這種一套條形碼多年誤用的亂象,除了使編輯人員熟悉了解條形碼的相關知識之外,解決條形碼的制作問題是其關鍵所在。今天計算機使用的普及程度已經截然不同于過去,幾乎每個編輯部甚至是每一位編輯就有一臺,無論是與作者的聯系還是稿件的來往、登記、修改、評審、錄用等均是在線操作,有不少編輯部的編輯從稿件的排版到圖形處理,其熟練和精深程度可以與專業排版人士比高低,有些甚至更是技高一籌,這樣的編輯環境對于條形碼使用混亂狀態的扭轉算不上什么難事,只要大家稍加留神,一定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收到良好的效果,筆者結合我們編輯部近年來利用CorelDRAWl2制作條形碼的經驗,在已有文獻報道的基礎上,就其中一些細節技巧性問題進行總結,希望對于同行利用CorelDRAWl2制作期刊條形碼有所幫助和借鑒作用。
一、應該補充的一些細節問題
利用CorelDRAWl2制作期刊條形碼的問題在《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8年第1期發表之前,曾經在有關科技期刊編輯學會上進行過交流,簡要介紹了利用CorelDRAWl2進行期刊條形碼制作的基本操作,但是無論是書面交流還是后來的正式出版,對于條形碼使用的字體問題均未涉及。據筆者使用結果發現如果采用的軟件(CorelDRAWl2)是中文版或者綠色版漢化簡體版,一般默認的字體是中文簡體,在這種默認狀態下得到的條形碼,不符合相關標準(選擇OCR-B 10 BT字體)要求。另外還有一個問題,既是幾臺計算機使用的都是CorelDRAW系列軟件(CorelDRAWl2),但是軟件的來源不同、安裝文件大小不同,其中的字庫不一定完全相同,因此在甲計算機上作的圖,當傳送到乙計算機打開后,字體可能需要替代(無論是永久性或是暫時性替代)。對于制作好的條形碼,在印刷廠出菲林片的過程中如何防止變形等問題前文也未曾提及,為了確保制作的期刊條形碼準確無誤,有必要對于這些細節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方便各期刊編輯部進行條形碼制作時參考和借鑒。
二、EAN—13條形碼的結構
期刊條形碼屬于EAN-13類,但是它與一般其他商品使用的EAN-13條形碼(見表1)有所不同。表1實際上是相當于期刊條形碼中的主條形碼,為了在條形碼信息中顯示期刊出版時間或者期次,還有附加碼。我們關注條形碼,不僅僅是我們能夠通過視角看到的條符號和條符號之間的空,同時還存在條形碼起始符左側、附加碼右側的空白區(注意也有左側空白區略大于右側空白區的情況,1個模塊的寬度為0.33 nun)。為保護右側空白區的寬度,在附加碼條碼符號上方的數字后加”符號。在利用CorelDRAWl2進行條形碼制作過程中,為何要選擇“顯示靜區標記”的原因與留有空白區有關。正是因為條形碼外側留有空白區,因此條形碼的實際寬度要比我們看到的更寬,在印刷過程中,在條形碼周圍要留有足夠的空白區是必要的,特別是將條形碼鑲嵌在彩色環境之中時更應該注意這一點。
三、期刊條形碼的制作
(一)插入條形碼
首先打開CorelDRAWl2制圖軟件一創建一個新文件一在菜單欄打開“編輯”下拉子菜單,選擇其中的“插入條形碼……”,出現“條碼向導”對話框(圖1)。
(二)輸入相關數字
從行業標準格式中選擇EAN-13,按照提示在“輸入12個數字”方框中輸入977(期刊專用前綴碼)+ISSN的前7位+年份碼2位數(為公元年的最后2位),輸完12位數后立即顯示出校對碼(即檢查數字);在右邊的方框中輸入附加碼(2位數),如果是月刊、雙月刊、季刊、半年刊或者年刊,附加碼均為期刊出版的月份,10以下的數字前面加0(零)。半月刊的附加碼為01—24;旬刊的附加碼為01~36;周刊的附加碼為01~53;雙周刊的附加碼為出版周的序數,如果是單周出版則為01、03、05、07、……、53;如果是雙周出版則為02、04、06、08……、52;等。然后點擊“下一步”,出現圖2所示的選項。
根據相關標準,對于圖2中的相關參數可以進行調整,經過詳細研究發現,在縮放比例一定的條件下,最終生成的條形碼高度(y)和包含空白區的寬度x)會隨著條形碼高度設置參數(五)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圖3),圖3是縮放比例為96.0%時得到的結果。





根據標準條碼高度的要求:主代碼條碼符號的起始符、之間分隔符、終止符條的高度為24.5mm,附加條形碼符號條的高度為(21.1+0.1)inin,附加條碼的頂部低于主代碼條頂部2.75mm,結合利用CorelDRAWl2制作條形碼的實際,相關參數的最佳選擇應該為:打印機分辨率:300 dpi;條形碼寬度減少值為1像素,縮放比例為96.0%,條形碼高度(五)為1.0,寬度壓縮率為2.0,生成的條形碼與標準要求最接近。相關參數確定后點擊“下一步”,顯示出調整條形碼中文字屬性的選擇界面,如圖4所示。
(三)調整條形碼中文字屬性
在條形碼文字屬性的調整選項(見圖4)中,字體選用OCR-B 10 BT,選擇“顯示新增的文字”、“顯示靜區標記”、“使該條形碼成為可閱讀的(顯示文本)”,然后點擊“完成”,利用CorelDRAWl2制作條形碼的整個過程結束,可得如圖5(A1所示的條形碼。但是也有可能會出現字體無法進行選擇,不過這并不影響條形碼的生成,因為對于生成的條形碼中的字體,如果有必要可以進行修改甚至更換。圖5(B)是對圖5(A)字符修改后的結果,圖5(c)是《攀枝花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使用的條形碼掃描結果,其前綴碼被誤印為“1077”(2010年第4期仍然有類似的錯誤);由圖5(A)、(B)、(c)比對可知,“1077\"很有可能是在字體更換過程造成的誤改。另外圖5中的年份碼為“03”,正確的年份碼應該是“10”,與此相關的條形碼自然不同于圖5。
四、條形碼字體更換
利用CorelDRAWl2制作的條形碼中,如果供人識別字符不是OCR-B 10 BT字符,按照GB/T 12508規定,則有必要進行字符的修改或者更換。其操作如下:將上述制作的條形碼(如圖5A)選中、復制(或直接按Ctrl+C)后,點選菜單欄中的“編輯”,選擇其中的“選擇性粘貼”,會出現圖6所示的選項,選擇“圖片(元文件)”后點擊“確定”,會將復制到剪貼板的內容作為圖片插入到CorelDRAWl2工作面。選中并取消全部組合之后,將所有數字以及“>”符號選中,進行修改或者更換處理。由于軟件的差異,可能有2種情況。
將所有數字以及“>”符號選中,在屬性欄字體列表下拉菜單中選擇“OCR-B 10 BT”,即可對條形碼中的供人識別字符進行更改。更改之后,再將所有數字、“>”符號以及條、空全部選中進行群組,字體更改即可完成,修改后的條形碼如圖5(B)所示。圖7是《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的相關條形碼,圖7(D)是期刊封底上的印刷樣(主條形碼缺少校驗碼0),補校驗碼后的條形碼是圖7(c),但是圖7(c)和(D)中的年份碼均為“00”,年份碼應修改為“10”,修改后對應的條形碼是圖7(A)和(B);圖7(B)是直接利用CorelDRAWl2軟件生成的,字符未經修改:而圖7(A)是供人識別的字符已經修改為OCR-B 10 BT字體的結果。
(二)間接修改
有些軟件可能會出現當選中所有需要更改的字符后,在字體列表菜單中顯示“宋體”,而不是“Time New Roman”或者其他外文字體,且“OCR-B 10 BT”泛白,無法進行更改。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很可能是軟件將“宋體”設置為默認字體,需要在菜單欄“文本”下拉菜單中選擇“書寫工具”一“語言”,出現“選擇語言”菜單,在其中選擇“美國英語”,并選擇“另存為默認的書寫工具語言”,然后點擊“確定(OK)”即可更改默認字體(圖8),注意有時需要重新啟動才能生效。如果按照上述操作之后依然無效,就需要重新書寫相關數字,并選擇OCR-B 10 BT字體,然后逐個進行更換,但必須保持字體的位置和大小不變,更換后全部選中進行群組即可,否則可能會出現轉化為Ps文件之后,造成數字無法顯示或者丟失,僅僅留下條碼符。
五、生成標準PS文件
由于軟件之問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特別是有些破解版、精簡版、綠色版等非完整版尤為突出。對于已經準備出菲林片進行印刷的條形碼定稿,如何保證其在不同計算機、不同版本的CorelDRAW軟件之間的瀏覽與打印時不會出現差錯,最好的辦法就是將條形碼統一整理后,利用虛擬打印,生成標準的Ps文件,即可確保不會出現任何差錯。
具體操作為:將修改后定稿的條形碼在CorelDRAWl2工作面整理成一個文件,在菜單欄選擇“文件”-“打印”或者按Ctrl+P,出現打印選項(圖9),在“名稱”下拉菜單中選擇“與設備無關的PostScript文件”,然后點擊“打印”即可生成標準的Ps文件。再次利用CorelDRAW軟件打開時,看到的就是圖5(B)、圖7(A)的效果。由圖5、圖7可以看出,條形碼中的字符,修改前后截然不同。上述就是利用CorelDRAWl2制作期刊條形碼的一些要點,當然CorelDRAW系列的其他版本如CorelDRAW9、CorelDRAW10、CorelDRAW11、CorelDRAWGraphics Suite x系列也可以采用類似的方法進行處理,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