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紀錄片,顧名思義,它是以真實記錄生活為基礎的,區別于電影等藝術形式。它的最主要的特質就是真實。其畫面、故事、人物、語言,經過時間的沉積,就愈發能顯現出它的史料性和真實魅力。我臺作為一個縣市級的基層電視臺,雖然沒有設立專題部,但是近年來隨著采編設備的不斷發展和更新,前后期采編設備從模擬過渡到數字,我們新聞部幾個年輕人開始嘗試創作一些紀錄片,初步獲得一些成功的體驗。下面是本人在創作過程中的一些粗淺的體會。
關鍵詞:紀錄片;創作;基層電視臺;困惑;思考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3-0098-02
每一部紀錄片,無不是創作者們對客觀事物認識與思考的結果。同時紀錄片又是紀實的藝術,它不是呆板、機械的原生態紀錄,而是“創造性的利用現實”。本人認為,紀錄片如果僅僅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或不提供新信息是遠遠不夠的,優秀的紀錄片應該體現出反思和質疑的批判精神。但紀錄片不是社科論文,它的語言符號建立在日常生活表象的基礎之上。優秀的紀錄片創作者應該自覺地運用視聽語言表達自己對事件的態度或傾向。
近年來,紀錄片創作者在不斷對“紀實主義”反思的基礎上,也動用越來越多的藝術手段——視覺的,聽覺的;文學的,哲學的;音樂的,美術的和種種技術手段——字幕、疊畫、翻轉、快切等,來實現他們對素材的重新塑造,以提高紀錄片在真實基礎上的藝術欣賞性。
在拍攝和創作過程中,我們有著很深的體會:一部上下集的電視紀錄片,比起十來集的電視劇更加感人至深。原因就是紀錄片是真實的記錄,而電視劇則是虛構的藝術。人們在欣賞這兩類片子的時候,審美期待是不一樣的。只要質量上乘,都能取得動人心魄的效果。
在嘗試創作紀錄片的路途上,我們也走過了六、七年的時間了,每年都有新作品誕生,這其間有輝煌也有低迷,有成功也有失誤。如今,我們的創作理念、隊伍規模、技術設備、經驗積累,已非昔日可比。
一、非編的應用為紀錄片提供更大的創作空間
非編的應用不愧是電視制作手段的一場革命。以前我們用BETACAM PVW2600對編PVW2800,多代復制圖像質量不好。圖像從素材到初編帶已經損耗一次,如果再疊加一、二次字幕、配上解說、音響,圖像損耗就更大了,更談不上做些花哨的特技。最后得到的成品帶是第三或第四次復制的圖像,圖像質量差。而使用非編系統,就不存在圖像質量差這個問題,成品帶始終是第二代復制品,圖像幾乎無損耗。制作各種特技也非常容易,電視的幾種元素圖像、音響、字幕更加能夠互相融合或分解或獨立作品,充分地體現出編導的意圖。
二、電視紀錄片的拍攝應注重紀實性和藝術化
電視是直觀的視覺藝術,視角問題就尤其顯得重要。在電視畫面的拍攝上,要講究角度,選準機位。紀錄片的畫面要求,與電視新聞畫面的要求是有區別的,即前者的藝術性更強一些。紀錄片的特點,一個是紀實性,一個是藝術性。首先是紀實性,否則就是電視劇了。同時,還要有藝術性,要用藝術的手法展現。如果你前期拍攝十分差,即使你后期編輯的水平再高,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但是現在基層電視臺面臨的一個問題是,臺里的記者大多是“半路出家”,不懂電視畫面語言,電視理論知識差,無法用電視理論認識到別人的“美”和自己的“差”。反正就知道中央臺、省臺拍的作品就是好,問他好在哪里?分析不出來。為什么會這樣?那是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壓根兒就沒有“蒙太奇思維”。同樣表現一個物體,鏡頭從物體中拉出來和用后退式句子來表現這個物體的空間位置,前者著重表現,后者強調思維而且更易構圖。但可惜的是,仍然有許多人弄不明白,更弄不明白什么時候該要用搖鏡頭,怎么搖,每個鏡頭的起幅和落幅怎么弄,不懂得如何構圖拍好一組鏡頭。這就是為什么許多觀眾感到基層電視臺的節目不好看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解說詞的寫作應注重“美學修養”
古話說:“藝術無定法,但須有大體”。解說詞的寫作不同其他文體,它有自己的特點,那就是須和畫面緊密配合,連接、補充、延伸畫面的內容,哪里該給畫面說的,哪里該給播音員讀的,哪里該無聲勝有聲,這些都要著實注意。
但是一拿我們基層電視臺記者寫的紀錄片稿件一看,不是寫成報告,就是解說詞不能和畫面很好地搭配。把寫的紀錄片稿件拿到大會上讀一讀,“色、香、味俱全”、“很全面”,不用看畫面,誰都沒有不明白的地方,然后編輯的時候將畫面一一對應插入或在中間穿插一些采訪就完成了。畫面、解說詞兩層皮。還有一種是做紀錄片貪大求全,沒有重點,沒有注意點面結合,作品沒有深度。觀眾看了好像十分全面系統,但什么都沒有留下印象。做人物紀錄片就像記流水賬,早上起床洗臉刷牙一直拍到下午干活收工,然后說作品十分“紀實”。
所以,記者們在平常工作中,要注意去發現自己的不足,甘心好學。只要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的美學修養、藝術修養、文字修養,多看電視,多將自己的作品比較中央臺、省臺作品,不斷總結經驗,就一定能夠制作出高水平的杰作。近年來,不斷涌現出我國的許多縣級電視臺的作品獲獎,就是真實的寫照。縣市一級基層電視臺是最小的電視節目制作單位,基層電視臺的記者和基層的廣大人民群眾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期待著縣市一級的電視臺做出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群眾百姓喜聞樂見的精品節目。
四、基層電視臺創作紀錄片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
目前我國廣播影視業正在深化改革當中,既給我們帶來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挑戰。有的電視臺把紀錄片的專欄撤掉了,主要理由是收視率不像電視劇那么高,征集不到理想數量的廣告;或者是不肯出錢拍紀錄片,讓創作人員自籌資金,使創作人員處于兩難境地。
我覺得,紀錄片是有很強的生命力的,紀錄片創作人員應該重視自己的創作成果,當前特別需要抗住浮躁的風氣,精心策劃、潛心創作、埋頭苦干,出手的作品即使不是傳世之作,也要經得住10年、8年的時間考驗。
首先,題材要選準。選材是做好片子的基礎和前提。中國有一句古話:“麻袋片做龍袍,不是那塊材料”。你選材選不準,大的基礎和前提就沒有了。選材實際上是戰略判斷力的體現,這是創作好片子的第一關。能否選好材?關鍵要有慧眼。像我們創作的紀錄片《燈》,獲得了省級二等獎,其成功的關鍵,就在于選材選得好。
其次,主題要挖深。紀錄片也好,專題片也好,新聞也好,文章也好,選擇提煉一個好的主題是至關重要的。主題是一個片子的靈魂所在,也是節目質量的核心所在。同樣一個問題,挖掘出來的主題不同,寫出的文章、做出的片子質量也就不同。
選擇提煉主題,首先一定要強調指導性,必須弘揚主旋律。第二要有針對性,即針對現實問題,提倡什么,反對什么,都要有現實意義。第三要有典型性,典型性就是有它的個性,個性鮮明,主題才會突出。
第三,視角要獨特。就是要獨具慧眼,獨具匠心,善于平庸之中見奇偉,于無聲處聽驚雷。即使是同一件事情,比如大家都看救火,不同的記者就有不同的觀察角度和思考深度。寫出的文章,拍出的片子,也就大不一樣。前些年報載外國一則趣味故事:某皮鞋商想開發南非市場,派出兩個推銷員。幾天后,他同時收到了兩封電報。推銷員甲說:“這兒的人都赤腳,完全沒有希望,我即返回。”而推銷員乙的電文是:“沒人穿皮鞋,大有希望,預備停留一段時間。”這兩個推銷員觀察問題的視角和思維方式截然對立。甲是正常觀察、常規思維:赤腳一不需要穿鞋一皮鞋沒有市場;乙則是逆向觀察、反常思維:赤腳一可鼓動穿鞋一開發皮鞋市場。可見,視角不同,得出的結論不同,寫出的文章、拍出的片子,其分量和價值也就不同。電視是直觀的視覺藝術,視角問題就尤其顯得重要。
最后,手法要創新。表現手法、表現技巧要創新,要跟上形勢的發展。現代傳媒的發展很快,各家電視臺都爭相上星,再加上網絡媒體的崛起和挑戰,也逼著我們的創作手段必須不斷創新。在手法創新上大家都傾注了不少心血,也探索出一些招數。但從總體上看,還不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我們所從事的電視傳媒,處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前沿,電視節目的表現手法,也必須與這種先進性要求相適應。老是畫面加解說加同期聲采訪,就感到新意不夠。創新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實踐,要從電視紀錄片所要反映的內容本身的需要,去尋找最佳的表現手法。當然,手法創新是多方面的,包括總體創意、結構布局、紀實手段、畫面拍攝、資料運用、音樂配置,以及記者、主持人的臨場發揮等,都要不拘一格。總之,紀錄片的創作,要在探索中前進,以創新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