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戰以后,隨著美國全球霸權體系的確立,文化傳播在其對外擴張中一直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特別是現代傳播技術和媒介渠道的飛速發展,更使其文化傳播如虎添翼,它在“民主與自由”的幌子下不斷兜售其霸權主義的文化觀,在對外文化交流中大肆進行文化滲透,利用傳媒優勢極力為其全球霸權鳴鑼開道,以確保自己在全球的文化影響力。在政府的直接投入和政策扶持下,美國建立起了技術超群、覆蓋全球的“傳媒帝國”,呈現出傳播手段高技術化、傳播方式多媒介化、傳播力量強勢化、傳播渠道市場化等顯著特征。
關鍵詞:美國;文化傳播;形式與特征
中圖分類號:G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3-0129-02
二戰后,文化傳播在美國的對外擴張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現代傳播技術和媒介渠道的飛速發展,文化傳播已經發展成為關乎美國國家安全的重要戰略力量。作為世界上信息傳播體系最發達的國家,美國在堅持軍事霸權的同時,特別注重用先進的文化傳播手段對其他國家進行文化滲透和意識操縱,以確保自己在全球的文化影響力。
一、美國文化傳播的主要形式
綜觀美國近代史,它的每一次對外軍事擴張總伴隨著文化的擴張。自上個世紀40年代其霸權體系確立以來,除了通過軍事手段這個“硬實力”維護和加強其霸權地位之外,更加重視對文化傳播這個“軟實力”的運用。
(一)在“民主與自由”的幌子下兜售其霸權主義文化觀
美國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國家,建國只有兩百多年的時間,而且以多元文化著稱。但美國歷任總統都有一種把“宣傳民主自由和美國價值觀”作為美國對世界的責任和義務的理想,而這種理想的來源正是早期歐洲移民的天主教清教徒“上帝選民”的優越和“天賦使命”的“救世觀念”的文化傳統。他們一直堅信,美國的文化與生活方式,是人類的典范。在這種文化傳統的影響下,美國形成并發展出一種領導并支配世界的霸權主義文化觀,并把軍隊作為推行其“民主和自由”的工具,將他們所認為的非民主政權視為美國安全的最大威脅。“為生活方式而戰”、“為價值觀而戰”,已經成為美國發動戰爭和謀求全球戰略利益的重要精神動因。特別是“9·11”事件之后,美國以打擊“恐怖主義”和“根除暴政”為名,巧妙地運用來自各方的信息,極力將對方妖魔化,并憑借其強大的宣傳機器,與政府的“強權”和軍方的“大棒”遙相呼應,為自己發動戰爭“造勢”。這些戰爭,既給涉戰地區帶來災難性后果,也為整個世界增添了更多的不安定因素。
(二)在對外文化交流中大肆進行文化滲透
二戰之后,隨著美國全球霸權地位的確立,它越來越把文化交流作為實現其戰略目標的重要手段。美國政府推出的最大文化交流項目是“富布賴特項目”。該項目始于1948年,主要是資助美國及世界各國的學生、專家學者出國或到美國進行學習、研究和訪問。此外,美國新聞署的“國際訪問者項目”每年可以使5000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從業者赴美國與同行業人員進行交流。而為外國學生提供獎學金,用克林頓自己的話說,就是以小的代價,讓他們把“美國的民主和自由,把美國的生活方式帶回他們的祖國,這比軍事的直接介入要奏效得多”。美國經常憑借其發達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傳播手段,運用其文化擴張主義的價值觀對待中美文化交流,多方位進行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滲透。比如,美國政府在政治上推行自己的人權觀,用自己的人權標準來衡量和苛求中國的現實,動輒以人權為借口,干涉中國內政;在意識形態領域更是加緊對我國進行同化和滲透。美國這樣做的目的很明確,那就是阻礙和沖擊這些國家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播,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美國文化所倡導的理念。
(三)利用傳媒優勢為其全球霸權鳴鑼開道
美國是當今世界傳媒最發達的國家,它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先進科技,建立起了覆蓋全球的信息傳播體系。它擁有美聯社和合眾國際社兩大通訊社,擁有強大的ABC、NBC、CBS、CNN四大電視網,從總體上主導著世界輿論。美聯社和合眾國際社使用100多種文字,向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晝夜發布新聞。美國政府的“美國之音”電臺使用50多種語言播音,在全球有近4000家廣播電臺轉播和重播它的節目,還專門設有針對亞洲發展中國家聽眾的“自由亞洲電臺”。這些媒體都是美國政府對外宣傳的喉舌。除了美國媒體的傳播強勢外,由于聯合國總部等眾多的國際性組織總部設在美國,更使美國媒體對國際輿論的影響日益擴大。同時,美國信息技術先進,網絡技術占據壟斷地位,可以說掌控著全球網絡信息輸出的主動權。在互聯網現有的3,2億網頁中,來自美國的信息占80%以上,而服務信息則占95%以上。互聯網已成為美國政府進行文化傳播的新陣地。在2009年伊朗大選的當晚,美國中情局分別通過“美國之音”波斯語節目、手機短信以及微型博客網站Twitter等散布消息,指出憲法監護委員會已經通知穆薩維獲勝。于是幾個小時后,當艾哈邁迪·內賈德獲勝的官方消息公布之后,本來很正道的消息看上去卻像一個大騙局,接著選舉舞弊的消息傳聞迅速蔓延開來,導致了大規模的內亂。從這一事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國新聞傳播網絡所發揮的作用。
二、美國文化傳播的基本特征
美國政府一直把推進文化傳播擺在國家戰略優先發展的位置,其歷任總統都將此提高到對美國國家利益和對外政策至關重要的地位。通過政府直接投入或政策扶持,建立起了技術超群、覆蓋全球的“傳媒帝國”。
(一)傳播手段高技術化
與以往的傳播手段相比,美國進行文化傳播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無論是文化符號,還是通訊技術,都在高新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形成了新的形態。就文化符號而言,人工語言、邏輯符號正在取代傳統的實物符號、文字符號,成為承載文化信息的主要符號系統;就通訊技術而言,數字信息技術、虛擬現實技術逐步取代傳統的印刷技術、電子技術,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技術支持系統。傳播的設備也越來先進。如美軍在對阿富汗的軍事行動中,就動用了無線廣播飛機。這種由空軍第193特種任務團——“獨奏突擊隊”駕駛的專用飛機,晝夜在阿富汗上空盤旋,除大量向“塔利班”控制區散發各種宣傳品外,每天都在播放普通調頻、調幅廣播、電視、短波和軍事通讀頻道的各種節目。同時,美國還動用先進的監測設備,監控別國的廣播宣傳,對“不聽話”的媒體進行嚴厲打擊。
(二)傳播方式多媒介化
在美國的傳播體系中,衛星廣播電視媒介、計算機網絡媒介日益取代傳統的紙質出版物媒介,成為現代社會主要的傳播媒介系統。隨著信息革命的發展,美國文化傳播的媒介化程度越來越高。其現代媒介已經形成相對獨立的文化傳播領域,并越來越成為美國政府所控制的專門力量。尼克松當年就把大眾傳媒看成“第四戰場”,主張在這方面不要節省,強調“美國不能赤手空拳地進入這一思想戰場”。艾森豪威爾在20世紀50年代就提出:“在宣傳上花一個美元就等于在國防上花五個美元。”卡特則直言不諱地宣稱:“安裝新的發射設備對東方進行廣播,要比設置導彈更為重要也更為合算。”
(三)傳播力量強勢化
美國非常重視文化傳播力量建設,并把它作為文化征服和擴大國際權力的重要手段。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戰略研究者約瑟夫·奈就提出,“價值標準”、“市場經濟”和“西方文明”在國際事務和國際交往中具有不同于經濟軍事等硬實力的“軟實力”性質。2000年11月底,克林頓政府在白宮首次舉行了“文化與外交”研討會,表達美國政府對文化外交的重視,接著又向國會呼吁加大對文化外交的撥款,以期充分利用文化這一“軟資源”,向國外大眾傳遞一套反映美國社會的價值觀念,為美國政府實現其政治、經濟以及戰略目標掃除障礙,從而強化美國文化對全球發展的影響力,確保美國在全球化時代能夠左右世界事務的獨特地位。
(四)傳播渠道市場化
美國十分注重文化產品的配套生產和廣泛輸出,充分利用市場力量來傳播其自由民主思想和價值觀念。高科技的運用,使美國的文化產品更具吸引力、滲透力和競爭力。像電影、電視、廣播以及激光唱片、互聯網等產業,都以優越的條件和先進的手段,使其產品更具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如美國的電影產量只占世界電影產量的6%至7%,但好萊塢電影卻占據了世界電影市場份額的90%以上。同時,美國還十分重視商品輸出與文化輸出的結合,在源源不斷的文化娛樂品、日常消費品出口中,也將包含其中的美國意識形態大量地傳播到了這些國家,并逐漸內化為這些國家民眾的價值觀念。正如美國前總統老布什所說,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國家發現一種辦法,既進口世界的產品和技術,又能夠把國外的思想阻止在邊界。在美國的文化傳播中,跨國公司的功勞不可小視。美國眾多的跨國公司遍布于世界的每個角落。
通過它們,美國不僅把資本的觸角延伸到了哪里,而且也把美國人的價值觀和美國式的生活方式帶到了哪里。改革開放以來,美國文化以空前的規模在中國傳播。美國電影、美國流行音樂、美國電腦軟件在中國幾乎已經達到家喻戶曉的程度。
在中國的青少年中,尤其是城市青少年中,很少有人不知道米老鼠和唐老鴨、可口可樂和肯德雞、麥當勞快餐,很少有人不能隨口說出幾位美國歌星、球星和影星的名字,很少有人沒有玩過美國的電子游戲。英語作為英美文化的載體,在中國已經得到了空前的普及,托福熱更是中國大學校園里一種常見的現象……這些打著美國式文化傳播烙印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對中國的文化教育、經濟社會等領域都在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