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下的高職院校里,各種文化信息匯集交融并通過各種渠道傳播擴散,其產生的或正面或負面的能量都是我們不能忽視的。學生記者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以年輕人特有的朝氣與銳氣活躍在校園之中,正確認識這樣一個群體,并使其在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傳播中發揮作用,必將會換來高職院校文化信息和文化實力的不斷提升。
關鍵詞:學生記者;校園文化;傳播;影響
中圖分類號:G20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3-0137-03
近幾年,伴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投入力度的持續加大,高職教育迎來了其發展的新階段。如何在這一背景下建設好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已經成為擺在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當下的高職院校里,各種文化信息匯集交融并通過各種渠道傳播擴散,其產生的正面或負面的能量都是我們不能忽視的。學生記者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以年輕人特有的朝氣與銳氣活躍在校園之中并在校園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介發揮影響,他們思維活躍,能說善寫,對高職學校的辦學規律比較熟悉,有一定的新聞發現和采寫能力,是學校的“喉舌”,學生的代言人。通過他們能夠起到很好的上傳下達的作用,在學校和學生架起了一座溝通的的橋梁。學生記者是校園里的風云人物,他們在同學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學生中的表率,是高校開展新聞宣傳思想工作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這樣一個群體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傳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學生記者的角色定位
校園文化是一種無形的“軟實力”,它的巨大效應在其傳播過程中不斷得到體現。校園文化已成為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校園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學生記者能夠并且應當發揮自己的作用。
(一)學生記者的界定
由于各院校實際情況不同,學生記者這一概念目前尚無統一界定。有些學校用來特指在校報參與新聞采編的學生,有些學校用來指在校園廣播臺或校園電視臺里參與采、編、播的學生,有些院校則有專門的學生記者團。如此,學生記者應是指在校園中有組織的做一些校園信息采編報道工作的學生。之所以這樣界定,一是因為學生記者本質上還是學生,不能理解為從事學生信息采編報道工作的記者,也不能含納進從事或指導學生信息采編報道工作的教師。學生中是最容易出新聞的地方,而學生記者作為“自己人”則可以將信息觸角延伸到廣大學生中。他們能反映大學生思想、學習、生活狀態的任何新線索和事實,這是記者和教師都不可能做到的。二是因為學生記者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記者,他們只是在校園中做一些類似記者的工作。他們可以來自新聞專業,也可以來自其他專業;他們畢業后可能從事記者工作,也可能從事其他工作。
(二)學生記者的所指對象
當下,活躍在各高職院校的學生記者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一是參與校園報刊采編工作的學生。如院報、校報、團刊、系刊等。這其中有些報刊是在學校相關部門主導下辦的,有些則是學生記者主導辦的。
二是參與校園廣播或校園電視臺采編報道工作的學生。這主要表現為為校園廣播或電視臺提供信息和進行采訪報道。
三是參與校園新聞網工作的學生。這部分學生為校園網做采編報道工作或對校園網上輿情進行及時反饋。
總之,在校園報刊上,校園廣播里,校園電視臺里,校園網絡上做相關信息采編報道工作的學生都可以稱之為學生記者。
(三)學生記者的服務對象
學生記者的服務對象必須是全體師生,也只有為全體師生服務他們才能稱得上是真正意義的學生記者。學生記者是校園里的“無冕之王”,他們是師生問溝通信息的重要橋梁。在學習好自己文化及專業課的同時,學生記者必須深入師生中間做好信息采集和采訪實踐活動,為全校師生服務。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實際操作中,部分高職院校的學生記者只不過是徒有虛名。一種表現是部分學校管理部門借招學生記者之名,讓學生做一些與校園信息采編報道工作相去甚遠的雜事,這些學生被給予了學生記者之名,其實卻無學生記者之實。另外一種表現是部分學校扼殺學生記者的主觀能動性,只讓他們做校園主流媒體的傳聲筒,學生記者們所做的工作只是簡單的克隆主流媒體信息。
(四)學生記者的責任
學生記者作為熱愛信息采編報道工作,將來可能從事新聞事業的一支校園力量,應當及時捕捉校園信息,傳播校園文化。那么,學生記者的責任何在?筆者以為學生記者的責任就是確保傳播信息的真實性與傳播文化的導向性。一些學生記者參與校園信息采集報道工作只是出于好奇和體驗,往往不能對相關信息深入調查剖析,寫出來的稿件往往以偏概全,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學生記者在同學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他們廣泛地分布在學生中,是校園信息的二級傳播領袖,同時也是學生的代言人。通過他們能夠起到很好的上傳下達的作用,在學校和學生間架起信息溝通的橋梁。因此,學生記者在對校園信息進行采編的過程中,要切實承擔起傳播真實消息這個責任。
二、正確認識學生記者在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傳播中的作用
校園文化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它是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具體表現為一種具有良好輿論氛圍和心理氛圍的人文環境。一所具有強大核心競爭力的學校必然是有著強大的校園文化。校園媒體是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是校園文化的物化表現形式,是展示校園文化的窗口,它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記者這個特殊群體可以利用校園媒體這個平臺在校園文化建設與傳播過程中發揮一般學生乃至學生干部所不可能發揮的作用。
(一)學生記者是校園文化的自我傳播先鋒
優秀的校園文化一定是內化于心的。學生記者在做校園信息采編工作的時候,首先面臨的是在接收大量校園信息后在“主我”與“客我”之間的傳遞和處理過程。這就包括收集信息、辨別信息、取舍信息、傳播信息等一系列過程。由于他們具有相當的新聞敏感和把握能力,這使得他們對校園信息的消化能力要強于一般學生。學生記者對校園信息的采編報道過程,其實就是他們自我傳播校園文化的過程。實際上,每個高職學院的學生從進入學校那天起,就已經成為校園文化的自我傳播者,受到學校辦學環境、辦學理念、教師素質、集體輿論、行為方式等的不斷影響,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知識情感、語言習慣、行為方式本身就是校園文化的一部分。
(二)學生記者是校園文化的人際傳播推手
青年學生大多具有偶像崇拜心理和個人主義心理,因此,活躍在校園各種媒體里的學生記者往往成為青年學生艷羨的對象,學生記者的言行往往也就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人際傳播針對性強,能夠迅速形成互動,是一種重要的信息傳播方式。學生記者較之普通同學具有相當程度的新聞敏感,而且較容易接觸到普通學生不容易接觸到的人和事,加之他們有著“自己人”身份的優勢。這常常使得一般學生在與學生記者在一起時由校園信息的被動接收者變為主動詢問者。以上因素綜合起來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產生的效應就是:同樣一個信息,從學生記者口中獲得和從校園官網或校報獲得其在學生中產生的實際傳播效果是不一樣的。學生記者們接收到的包括知識層面和價值層面的信息都會在人際傳播中產生強大的二級傳播效應。而這種二級效應會被持續傳播。持續的正向的人際傳播能夠保證一所學校的集體輿論朝著好的發展方向。校園里的人際傳播大多是校園文化的一種潛在傳播,最能體現校園文化本質內容。
(三)學生記者是校園文化的組織傳播中堅
校園文化是一個日積月累、雙向貫通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學生記者作為一個社團或者說一股力量,他們在進行校園信息采編工作的同時就是在有組織的進行著校園文化的傳播。他們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途徑與師生見面,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師生的情感動機和行為方式,這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組織傳播系統。這種組織傳播表現為為師生提供服務的過程,其傳播效果不言而喻。近幾年,伴隨著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成立自己的學生記者隊伍,各院校學生記者間的交流也逐漸變得頻繁,各大報刊和網絡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學生記者面孔,這些也都是對外傳播校園文化的絕佳途徑。學生記者的參與大大提高了這些媒體的受關注程度,改變了傳統媒體自上而下的灌輸式信息傳播。
(四)學生記者是校園文化的大眾傳播旗手
校園網絡因為其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圖文并茂的特點和優點,目前已經成為向大眾傳播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近年來的校園網絡建設進程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學生記者的身影。比如,2007年10月開通,由陜西省教育工委主管、陜西省七十多所高校參與共建的陜西大學生在線網站及其共建頻道就有大量的學生記者參與其中。
校園文化是一種歷久彌新的文化積淀,它還應該包括歷屆學生對學校本身的總體認知。學生記者在校時、畢業后均可成為校園文化大眾傳播的重要力量。學生記者在校時,就能通過人際傳播很好地傳播校園文化。當這些學生記者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后,深受母校校園文化滋養并且體現著母校文化的他們必將成為校園文化的繼續傳播者。而他們的人生經歷也必將激勵學弟學妹們立志成才。
可以說,學生記者是校園文化很好的集散者。
三、如何發揮學生記者在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傳播中的作用
(一)要鼓勵學生記者發出自己的聲音
青年學生有著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富有改革精神,學生記者群體也應當是一個思想火花四濺的舞臺。要大膽地鼓勵學生記者們在校園信息采編過程中創新。因此,要充分利用學生記者思維活躍的特點,給他們制造傳播校園信息和文化的機會,讓他們做校園正向輿論引導者。比如面對校園論壇里鋪天蓋地的信息,可以嘗試讓那些思想過硬、能力全面的學生記者進行適度的管理。要鼓勵學生記者用自己的眼光及時捕捉學生中的的思想動態,并用學生的語言與方式最直接地表達出來。要培養他們在校園信息采編報道工作中的宏觀把握能力和全盤意識,只有在思想的互通有無中,才能碰撞出創意的火花,才能讓學生記者們保持旺盛的創造力。
(二)加強對學生記者的整合管理
校園內的各種傳播媒體各有所長,互補性極強。但在一些高職院校卻普遍地存在著各媒體下都有學生記者隊伍,但是因相互間缺乏有效地溝通和交流而各自為政、囿于一隅的現象。這使得高職院校本來就稀缺的學生記者資源由于內耗而變得更加令人憂心。因此,對校園內各類學生記者,應當進行資源整合,統一管理,改變校園學生記者隊伍良莠不齊,結構混亂,甚至信謠傳謠的現象。從而提高學生記者自我管理和鍛煉的能力。
(三)量化考核,明確獎懲,充分調動積極性
在廣泛征求廣大學生記者的意見和征得老師的同意后,有可能的話建立高職院校學生記者團,并要與時俱進的修改記者團團綱。量化考核標準,把投稿量和發稿量作為考核的重要標準,明確獎懲制度。以記者團的名義,在考核學生記者工作情況后,評選“優秀團員”“優秀學生干部”,進行團內推優,充分調動學生記者的積極性。頒發獲獎作品與獎勵,對學生記者一定的鞭策作用。
(四)提高學生記者的采編能力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學生記者隊伍,人的因素非常重要。要大力提高學生記者的信息采編能力,調動他們傳播校園文化的潛能。可以通過定期舉行新聞知識講座,邀請資深記者和編輯對學生記者進行培訓,為學生記者提供提高素質和能力的平臺與機會。也可以組織學生記者到兄弟院校或校外媒體進行參觀學習。要號召學生記者成為“雜”家。
(五)完善學生記者的培養制度
俗話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在校園里更是如此。學生記者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大多數學生記者需要一至兩個學期的時間才能掌握信息采編報道的方法與技巧。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學制為三年,第一年他們學做學生記者,第二年他們成為學生記者,第三年他們就面臨著實習、就業的巨大壓力和實質性的選擇。也就是說高職院校的學生記者們真正能為學校的信息采編報道工作提供有質量的服務時間其實只有大二一年。所以一定要完善學生記者培養制度,比如完善招新程序,改進培養模式,形成淘汰機制。
(六)錘煉學生記者文化
任何一個組織或者社團都必須有一種文化作為支撐。校園中的社團文化就是一所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縮影。作為學生記者也不例外,學生記者也應當有自己的記者文化。他們在投入地工作中必然會對學生記者這個角色產生感情,從而形成一種特有的學生記者文化。在這種記者文化的驅使下,他們會更加自覺地為傳播校園文化服務。學生記者間的溝通也十分重要,不同院系的記者擁有不同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在工作中建立的友誼會讓他們中的一些人維系終生。另外,也可以鼓勵學生記者間通過QQ群、電子郵件、專屬網頁、博客等進行交流溝通。
四、結束語
校園文化并不指一時一地,一人一事,但校園文化卻能夠從一時一地,一人一事中體現出來。好的校園文化會影響到學生的情趣養成、價值認同并最終帶來學校良好的校風學風以及學生行為方式的轉變。校園文化這種無聲的力量對學生怎樣做人、做事、做學問有深遠影響。一切文化都是在傳播過程中生成和發展的,學生記者這一群體的努力工作和出色表現必將換來高職院校文化信心和文化實力的不斷提升。因此,下大力氣培養一批專業精、思想活,能給校園文化傳播帶來正向牽引的學生記者對高職院校來說是一件十分有價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