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運用內(nèi)容分析法,以2009年中國新聞網(wǎng)上90后”為標題的253個文本為分析對象,探討了媒體如何構(gòu)建\"90后”這一群體的形象,并認為“90后”被貼上了諸多負面的標簽,這是媒體與社會的刻板成見,并不符合這個群體的生活常態(tài)。
關鍵詞:“90后”;媒介形象
中圖分類號:G20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1)03-0052-02
一、研究方法與樣本采集
本文將采用內(nèi)容分析法,從具體新聞文本的解讀入手。研究文本全部來自中國新聞網(wǎng)新聞搜索,搜集到的樣本包括紙質(zhì)媒體和網(wǎng)絡媒體上的新聞報道。通過中國新聞網(wǎng)所搜到的新聞大多來自國內(nèi)主流網(wǎng)站、報紙或地方較有影響力的都市報,可信度較高,能夠客觀全面地反映媒體關于\"90后”形象報道的總體情況,從而避免了因單獨分析幾家報刊或網(wǎng)絡媒體的報道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本文對標題中含有\(zhòng)"90后”的新聞報道進行搜索,時間跨度為一年(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得到事件性新聞報道樣本253個。
二、“90后”群體的媒介形象
(一)以“90后”為主角報道的版面位置
中國新聞網(wǎng)把新聞文本歸為21項,本文選取了報道內(nèi)容相對較多的財經(jīng)頻道、社會新聞、體育頻道、娛樂頻道、文化頻道、教育頻道、健康頻道做統(tǒng)計,其他版面的報道歸為其他類。
財經(jīng)頻道為17篇,占6.7%;社會新聞為94篇,占37.2%;體育頻道為16篇,占6.3%;娛樂頻道為12篇,占4.7%;文化頻道為14篇,占5.5%;教育頻道為76篇,占30.04%;健康頻道為15篇,占5.9%;其他版面為9篇,占3.6%。
報道內(nèi)容中最多的是社會方面的信息,有94篇(37.2%),多于教育76篇(30.04%),同時媒體傾向于連篇累牘地報道不能代表“90后”整體面貌的違法犯罪事件。現(xiàn)實生活中的大部分“90后”都處于在校接受教育的學生階段,但與教育相關的報道卻不到三分之一,而社會事件(違法犯罪占主要內(nèi)容)的報道總量卻位列第一。這說明媒體關注的內(nèi)容和“90后”實際的生活常態(tài)有所偏差。
(二)以“90后”為主角的報道中的事件類型
心理健康類為11篇,占4.35%;荒唐事或不理性的行為類為42篇,占16.60%;違法犯罪類為56篇,占22.13%;社會公益活動類為19篇,占7.51%;家庭問題類為13篇,占5.14%;校園生活類為26篇,占10.28%;工作類為9篇,占3.56%;生活消費類為28篇,占11.07%;戀愛/婚姻/性類為36篇,占14.23%;其他類為13篇,占5.62%。
可見“違法犯罪”主題占有最大比重,為22.13%,同時,明顯偏向負面的“荒唐事或不理性的行為”、“戀愛/婚姻/性”和“違法犯罪”三種事件類型相加,占據(jù)了約53%的比重。而明顯構(gòu)建正面形象的報道“社會公益活動”只占7.51%的比重。從最一般的意義上講,“違法犯罪”、“戀愛/婚姻/性”與“90后”的生活常態(tài)不符,媒體“把關人”在選取新聞題材,判斷新聞價值時,過多注重“眼球效應”,對某些嚴重偏離生活正常軌道的行為進行大肆渲染,通過少數(shù)幾個“90后”的犯罪、性放縱來構(gòu)建整個“90后”的不良形象。根據(jù)議程設置的理論,媒體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人們“想什么”、“怎么想”,上述報道方式會使受眾錯誤的感知到“90后”問題的嚴重性,而沒有認識到“90后”的真實面貌。
(三)“90后”在事件中的形象定位
與此對應,對形象定位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總計253篇以“90后”為主角的報道中,90后”在事件中的形象定位情況為積極形象42篇,占16.60%;消極形象157篇,占62,06%;中極形象54篇,占21.34%。“消極形象”這一形象類型的比重最大,超過全部類型形象的半數(shù),“積極形象”比例最低,大大低于“消極形象”比例。這充分說明,“90后”被媒體呈現(xiàn)為一個不良群體。
媒體呈現(xiàn)出的“90后”消極形象,主要包括:(1)違法犯罪形象(多為犯罪主題),如《90后爭女捅死情敵三人最高獲刑12年》、《找不到工作兩名\"90后”少年竟殺人泄憤》、《為男友籌錢玩網(wǎng)游韶關“90后”女生狠心劫殺外婆》、
《四名\"90后”白天當服務生晚上持刀行兇》、
《90后男子殘殺工友被捕殺人理由竟是“友太吵”》等。
(2)荒唐不理性形象,如:《90后女孩為考驗男友愛意花500元求人綁架自己》、《老板不讓包夜上網(wǎng)90后女孩割腕尋短見》、《90后非主流女孩燒百元人民幣點煙遭網(wǎng)友痛批》、《90后情侶看<南京!南京!>笑聲頻發(fā)被趕出影院》《90后妹妹衣著光鮮街頭乞討只為零花錢》等。(3)開放的性觀念及功利性的戀愛婚姻觀,如《90后男生向示愛女生提性要求:要拍拖?先上床!》、《90后女專科生不顧學業(yè)忙相親20歲女孩相親22次》、《90后少女人流談經(jīng)歷:已記不清和誰發(fā)生的第一次》》、《“90后”女大學生奇怪:白毛女為何不嫁黃世仁?》、《工作難找身心備受打擊90后中專畢業(yè)生想找老公》等。
在關于“90后”的消極形象報道中,其中,以違法犯罪形象出現(xiàn)的最多,有56個,占消極形象的35.67%,違法犯罪成為新聞報道中“90后”消極形象的主體。
積極形象包括:《90后大學生冷水中撿垃圾被稱“最帥”男生》、《90后少女“碼字”掙生活費靠稿費維持生活已5年》、《經(jīng)濟危機下90后腦筋急轉(zhuǎn)彎:黃土能賣好價錢》、《救起落水同學“90后”班花溺水身亡》等,“90后”的積極形象特征并不顯著,報道主題不集中,可以說\"90后”的正面形象和積極風貌未能充分展現(xiàn)。
三、媒體建構(gòu)“90后”形象的具體操作
(一)特征:怪異、另類
一般這類指向90后的外貌舉止、衣著打扮,常使用“雷人的打扮”、“非主流”的標簽,如:《90后違章男生爆炸狀紅發(fā)遮臉打扮雷倒警官》、
《天價剪個“奔馳”頭90后拿著明星照片要模仿》、
《高一女生戴安全套耳環(huán)90后怪癖引關注》,具體描述分別為:(1)一名90后男生打扮很是扎眼:染著紅色頭發(fā),呈爆炸狀,并將他的左臉全部遮擋。(2)許多80后、90后,把奔馳寶馬標識移植到腦袋頂上,或者梳理成貝克漢姆的莫西干式發(fā)型,或者拿著快男、超女的照片,點名要高價發(fā)型師照樣模仿,而且一周就換一次。(3)“太雷的打扮了,太非主流了,估計她們母親知道了要被活活氣死。”
(二)特征:蠻橫無禮、自私、不負責任
一般這類指向90后的行為,常使用“不屑一顧”、“管我屁事”的標簽,例證如:《90后開“大奔”高速路上逆行面對危害不屑一顧》、《90后“夫妻”街頭爭吵媽媽揚言捂死出生20天孩子》,具體描述分別為:(1)青年下車時不是拿出證件而是拿著錢包,還沒等民警說話就直接來了一句:“就是罰款嘛,我有的是錢。多少?我給”。(2)“我不想跟你走,你信不信我弄死他,弄死了就和你沒關系了。”“娃兒又不是我一個人的,你弄死管我屁事。”身穿紅色睡衣一臉稚氣的女子懷抱嬰兒,正和一個身穿白夾克的小青年爭吵著。就在兩人此番對話后,女子突然一聲尖叫,雙手緊緊捂住裹著寶寶的襁褓。
(三)特征:賣淫、違法犯罪
一般這類指向90后的人格品質(zhì)與道德水準,常使用“墮落”、“敲詐”的標簽,例證如:《四名“90后”白天當服務生,晚上持刀行兇》、《“90后”非主流女孩燒百元人民幣點煙遭網(wǎng)友痛批》,具體描述分別為:(1)一個湘妹子實習護士,不好好從事本職工作,結(jié)交了社會不良青年后,白天當護士,晚上竟在娛樂場所陪舞掙錢,并發(fā)展到為了金錢出賣肉體的墮落境地。此后又在不良姐妹的教唆下,參與敲詐嫖客,因嫖客報警而案發(fā)。(2)一位女生表情非常悠然自得的樣子,將新版百元人民幣用來點煙。
(四)特征:愚昧、任性
一般這類指向90后的性格特質(zhì),常使用“無理取鬧”、“腦殘”的標簽,例證如:《老板不讓包夜上網(wǎng)90后女孩割腕尋短見》、《兩90后女生帖“大肚照”征孩子領養(yǎng)人》,具體描述分別為:(1)一名十五六歲的女孩左手握著一把彈簧刀在自己的右手腕上比劃,看到民警前來,女孩一邊大叫不活了,一邊狠狠地割腕,鮮血立刻淌出。救治過程中女孩情緒十分激動,拒絕醫(yī)生的救治,不是用頭撞墻,就是雙手掙扎,不讓醫(yī)生縫合。
(2)三人本是好朋友,后來發(fā)生三角戀,兩女生在一個月之內(nèi)同時懷孕,且在懷孕約六個月后才知道自己懷孕了。“可能也只有腦殘的人,才會做出這樣的事情來。”
四、結(jié)論
在中國新聞網(wǎng)上與“違法犯罪”相關的新聞報道毫無例外地把“90后”描述成是法律意識淡薄、因一時沖動或無知而違法亂紀的“問題少年”,然而,2006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叫,國青少年思想道德狀況”課題組對中小學生的法律行為進行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大部分中小學生的法律意識是比較強的,與媒體構(gòu)建出來的形象完全不同。“90后”作為青少年,必然有該年齡段特有的弱點,但被媒體描述成違法亂紀的高危人群,是不合現(xiàn)狀的。同樣地,媒體上也大肆批判\(zhòng)"90后”的衣著打扮,并貼上“非主流”的歧視標簽。事實上這也存在著夸大的成分,是非常個別的現(xiàn)象。每個時代的青少年都有各自不同的特點,都帶有時代的鮮明痕跡。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在青春期中存在著一段心理社會緩沖期,使青少年可以在一種允許和鼓勵他們進行探索的氛圍中嘗試不同的角色和身份。角色的嘗試往往包括嘗試不同的外貌、形象、以及行為方式。在埃里克森看來,這是正常的。這也屬于青春期特點之一,并非\"90后”專有,在每一代人身上都曾經(jīng)有過這種角色嘗試的經(jīng)歷。如果胡亂給\"90后”貼上“腦殘”、“墮落”的標簽,一味地批評和否定,這只會加固成年人對“90后”的刻板印象,使人們把“擬態(tài)環(huán)境”看作是客觀現(xiàn)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