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朗讀是提高初中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鑒于初中生年齡及閱歷所限,他們的朗讀水平往往并不高,不知道怎么讀,直接影響到他們對文本的理解、體驗和感受,無法做到與文本、作者零距離的接觸。本文從老師的范讀、創意鋪墊、尊重學生的個性朗讀三個方面著手,努力激發學生的情趣,使他們的思維融入課文的意境中去,讓朗讀教學有效地開展。
【關鍵詞】適時范讀 創意鋪墊 個性朗讀
朱自清講過,在語文教學法上,朗讀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牽引著學生的眼、口、耳、心,激發學生全部的注意力和創造力。新課標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求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充分地讀”,就是一個要求逐漸提高的螺旋上升的訓練過程,是指有理解、有體驗、有感受,包含著讀者對文本的思索與體驗的朗讀。對于初中生來說,由于他們年齡及閱歷所限,作為語文教師應在學生“不會讀”到“會讀”間架好橋,鋪好路,使學生能讀出感情,讀出體驗,讀出精彩。
一、適時范讀,感染學生
語文大師劉國正先生說,他的先生“喜歡吟詠,吟到得意處,音節鏗鏘,聲震屋瓦。我也跟著吟詠,跟著鏗鏘,許多詩篇的妙,是在跟著吟詠中體會到的。”
教材中,有些課文中的內容需要以讀代講。老師用自己的情感與語言渲染帶路,學生邊聽邊感悟,思緒與情感隨教師的語調、語氣、語態的變化而變化,使自己的體悟與文本產生共鳴,朗讀時就會以聲解義,讀出文章的精妙之處。
今年上半年有幸在“語文報”名師大講堂活動中聆聽了施玥老師的《獎》這節課,讓我至今回味無窮的是老師入情入理的朗讀。上課之初,施玥老師用低沉哀愁的語氣朗讀小女孩的不幸遭遇,使學生體悟出與作者感同身受的絕望、無助的情感,用欣喜得意之聲讀父親對女兒取得成績的自豪,對“獎”的狂熱之情,課堂尾聲之時,師生合作朗讀,老師深情地讀“望著父親那殷殷期盼的目光”,大聲呼喊“女兒狂熱的大聲地喊出”,有了這樣的鋪墊,所有女生從內心喊出“爸爸,我所有的獎都是為您得的啊!”老師含淚地讀“望著女兒那日益堅定的身影,父親欣慰地深沉地回答”,所有男生激昂的讀“我所有的對獎的狂熱都是為你啊!”因為老師的恰到好處的范讀,父女親情噴薄而出,物我一體,成為整節課的高潮之聲,感人肺腑。所以說,教師的范讀對學生情操的陶冶、心靈的感染、以及思想的啟發教育作用,往往比單純的講解更細致入微,更感人至深。
現行的初中語文教材,文質兼美,老師適時的范讀,學生就能很好地領略文章中反映的音律美、節奏美、情感美、豐富自身的情感體驗,提高審美趣味。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多練誦讀功,敢于出聲,從而用教師的聲音引出學生動情的聲音。
二、創意鋪墊,激發情感
在朗讀教學中,教師也應力求醞釀出一種與朗讀相關的情感或情緒,使學生能在讀中悟,悟中讀,使單純模仿范讀升華為自身情感體驗。在課堂上,教師可采用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變化中體味讀書的快樂,由此激發他們的朗讀興趣。
朗讀前教師不妨嘗試以下鋪墊:
1.配樂法:音樂,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氣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如筆者教授劉禹錫的《陋室銘》時,先播放一段《高山流水》的音樂,讓學生自由讀,渲染感情氛圍,再配樂范讀,最后讓學生試著配樂朗讀,并進行朗讀比賽,學生興趣盎然,積極性很高。無需教者多言,在音調舒緩、韻律和諧的琴聲中,學生已能讀得瑯瑯上口,音韻鏗鏘,理解作者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2.換位法:給學生假設,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如杰克·倫敦的《熱愛生命》中朗讀淘金者與病狼搏斗的語段前可給以這樣的鋪墊:“同學們,如果你就是這個淘金者,惡劣的環境、同伴的拋棄、病痛、饑餓、病狼的如影隨形,使你瀕臨死亡的邊緣。現在你要和這只病狼展開一場你死我活的最后斗爭。”學生設身處境把自己當成淘金者,用緩慢的節奏、低沉的語調朗讀淘金者動作描寫的語句時,更能讀出那種恐懼與驚心動魄,這融入的是自身的情感體驗。其實如此替換位置就是讓學生找到朗讀的觸動點。
3.比較法:課文中總有一些類型比較特別的句子,如感嘆句、反問句、祈使句等,對這些句子改變句型進行比較朗讀,既能使學生讀出這些句子的特點又有助于他們領悟到作者的情感。韓愈《馬說》中“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我讓學生改成一般的疑問句“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學生通過比較朗讀,從課文原句中能感悟出作者的憤郁之情,諷刺了食馬者的淺薄無知。
此外教師還可以用想象法、對比法、懸念法、分角色法、設景法等方法做橋梁激發情感。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想與作者的思想進行著交流與撞擊,學生的心靈接受了一次的洗禮。
三、個性朗讀,溝通心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對文本的解讀方式應是開放式的、多元化的、個性化的。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在朗讀中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自我獲取知識、自我把握學法的能力。作為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課堂動態的生成精彩紛呈。
朗讀教學的最高要求,是要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去詮釋對作品對作者的理解。這是一種對文本的再創造過程,帶有鮮明的個性色彩。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不同,朗讀時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也是不同的,對同一文章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感悟。如蕭紅的《呼蘭河傳》中有一段話“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知道這個。”本段內容表現了作者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有的同學朗讀時抓住11個“就”,用輕松舒緩的語調,如行云流水般讀出后園的詩意;有的同學重讀7個“愿意”,用急促的語氣,一口氣讀下去,讀出了小女孩的天真;有的同學扣住“自由”,接近于“喊”出來,認為這樣才能表現出小女孩的心聲,“太陽也不知道這個”達到語調最高處,因為那里是她自由、幸福的天地,沒有拘束,沒有困苦。這時的朗讀,已經不單純是對課文語言的忠實再現了,而是能夠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思想的“二度創作”了,這種個性化的閱讀,使他們的心靈與作者的心靈實現了溝通與對話。
語文課上,最動聽的聲音便是讀書聲。朗讀是唯一不可替代的通融語言和精神的言語學習方法。因而,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給予學生足夠的朗讀時間,科學的方法指導,使學生在用心體會,用情感悟的前提下,讀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并學會傾訴自己的心聲,憑借文本在學生與作者之間駕起一座心靈的橋梁,讓學生最終能體會到語文的美。語文課上,要讓書聲成為精神律動的音符,要將朗讀教學有效地進行到底。
【參考文獻】
[1] 朱自清、葉圣陶.《國文教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
[2] 朱震國.《中學語文朱震國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
[3] 黃河清.《讓課堂動起來》,中學課程輔導雜志社,2009年.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