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新課程教育理念,倡導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直接地貫穿于教學過程中。教就是為了不教。讓學生通過情感、智慧以及創造力的培養,獲得進入“生活世界”的路徑,這是教學的重要出發點。本文著重闡述教學過程中怎樣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及交流合作能力的培養。真正使學生學有所樂、學以致用、學有所獲。
【關鍵詞】自主學習 主動參與 合作交流 評價發展 實踐探究
新課程教育理念,倡導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直接地貫穿于教學過程中。教就是為了不教。讓學生通過情感、智慧以及創造力的培養,獲得進入“生活世界”的路徑,這是教學的重要出發點。教學過程中怎樣讓全體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中,并且在實踐活動中,有所體驗,有所創新,有所收獲呢?
一、從學生需要出發,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習興趣,提高審美情趣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需要一旦得到滿足,就會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興趣激發必須以學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為前提。而學生心理需求的滿足是與主體地位得到尊重、主觀能動性得以發揮密切相關。“自主學習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自主性,滿足學生在學習內容、時間、地點和形式上的自由選擇。”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可以不斷加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并將這種興趣導向積極的求知和執著的探究。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營造有創意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探究美、創造美的欲望,促進多維流暢的創造性思維,向更加廣泛的知識領域發展。這樣學生上課的好奇心和積極性就會被充分調動起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才會在愉快的氣氛中輕松掌握知識和技能。只有改變過去教學過程中以課堂、教師、書本為中心的“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教學效率才會大大提高。教師必須善于將書本知識與活的知識結合起來,如果教學中教學內容和題材是學生較熟悉并與他們學習生活有關,興趣和效率也會倍增。以第七冊《我為校園添光彩》服裝設計教學案例為例,我首先從學生著裝的實際出發,讓學生展開討論“中學生應該怎樣穿著打扮才能為校園添光彩”。借以激發學生興趣,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因為所討論的問題跟學生的生活有關,同學們一下子來了興致。有的說:“樸素、美觀”;有的說:“整潔、干凈”;有的說:“活潑、大方”;有的說:“漂亮、時髦”。同學們各抒己見:“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學習知識,并運用所學知識聯系實際從款式、色彩等方面作進一步的分析討論。在師生共同討論的基礎上,接著共同歸納得出如下結論:款式新穎別致;色彩活潑大方,款式的選擇、色彩的搭配要根據各人的形體、膚色等因人而異,做到揚長避短,才能顯示出美好。這樣聯系實際地進行教學,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便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而且氣氛融洽,思維活躍,學生更容易接受所學知識,并能針對性地運用知識。最后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拓展并展開討論:“中學生是否應該追求時髦與名牌?為什么?”有的同學認為中學生不適合追求時髦漂亮,因為中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過分追求時髦會影響學習。有的說中學生屬于純消費者,父母掙錢不容易,不能亂花父母的錢。同學們的各種回答不僅亮出了各自的看法,同時也使相互間深受啟發。最后通過老師的點撥歸納統一了認識:中學生著裝應具有的特點——美觀大方、樸素整潔、活潑可愛,體現出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特點。這一節課通過學生自主學習不僅使學生學到了有關服裝的一些基本知識,又提高了思想認識;通過學生相互的探討不僅使學生樹立了正確的服裝審美觀,又引發了學生對人生觀、價值觀的思考,使同學們的思想認識自然地得到了升華。“興趣是學習的情感因素,參與是學習的行動因素”。學習美術的關鍵是學生的參與,只有參與,才有實踐,才有體驗,才有收獲。
二、改變作業要求與評價方式,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享受成功的快樂,增強學生自信
自信心是一個人的精神支柱,是人們行為的內在動力。一個有了自信心的人,不論在學習、工作、生活中都將成為強者。因此,自信心對一個人的成長非常重要。在傳統教學中都是教師向學生單向地傳遞知識。學生處于被動地適應教師,教學的過程中,成了接受現成知識的“容器”,而體會不到參與之樂,思維之趣,成功之悅。因此在美術教學中,重視對學生的評價,激勵不同層次學生學好美術,尤其對于個別美術素質不佳的學生,更要重視運用評價激勵的手段,引導他們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因為這些學生往往對美術懷有強烈的渴望,但在美術教學活動中由于缺乏成功體驗,缺乏自信而不主動參與。所以,在美術教學中,應多采用語言性和非語言性兩者結合的評價形式,抓住適宜的時機,及時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不忽視他們在美術表現中的任何一點微小的進步或任何一次參與行為,尋找一切機會表揚、鼓勵他們,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學生如果有了自信就會積極主動大膽的表現自我。教師應著力活化課堂設置,將“靜態”教學引向“動態”教學。在課堂上,我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采取多種方法及時地鼓勵他們、表揚他們,讓他們愉快地體驗學習樂趣,從而增強了表現力;并享受成功帶來的快樂,增強了自信心。通過實踐嘗試運用各種工具、材料,在制作過程中,豐富視覺、觸覺的審美經驗,并運用相關經驗美化環境與生活,使學生了解基本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通過學習美術欣賞和評述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教師在實踐中一方面要鼓動學生的表現欲,不時激發學生的表現意識,在教學中讓學生成為課堂主角,教師只是顧問或同學們的學習伙伴,必要時給予適當建議。另一方面改變作業要求和評價,評價學生不再從一成不變的技法要求著眼,而是多方面對學生加以鼓勵表揚,如可以從構圖、繪畫技法、創意設計等多方面加以點評,或通過學生的相互點評而從中取長補短,這樣學生在畫畫的時候既能自信又很富感染力與表現力。
三、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美術課程標準》總目標中指出:教學的本質就是交往,學生以個人活動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活動。“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和未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開工表現而無實質交往的教學是假教學”(余文森《教學是課程實話的基本條件》)。教育不僅僅是教孩子一些知識,訓練一下他們的技能,更重要的是為了育人。只有通過交往,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欣賞能力、與人相處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知識是在與人的分享中發展和創造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須創造機會,讓學生進行多方面的交往。如:小組討論、小組合作、同學之間的相互評價,師生之間的相互評價,自我評價。在形式眾多的交往活動中,學生可以動腦思考、認真傾聽,學會賞識別人的優點,學會尊重、寬容、謙讓他人,并中肯的評價別人。這樣“既給予每個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間,又為他們營造了同伴間相互學習、相互支持、共同成長的團體文化氛圍”,從而增進同學間的情感交流。這樣學生才能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來,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美術學習持久的興趣;由此可見,課堂教學已經不再是用“專心”與否進行評價的,而是要看學生在學習中主動性積極性有沒有被調動,是否有情感體驗,是否有思維創新。同時“藝術與生活”、“藝術與文化”、“藝術與情感”、“藝術與科學”都緊密聯系,怎樣體現“對學生藝術能力和人文素質綜合發展的要求”,還必須思考如何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將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藝術經驗聯系起來,并具有用藝術的方式美化身邊的生活環境的能力”。在書簽設計一課中,我要求設計一枚圖文并茂、設計風格獨特的書簽,并要求學生把美術的形式與自己搜集的文學內容相結合進行設計。小小一枚書簽的設計使學生不僅學到了美術的多種表現形式,更懂得了書簽的意義及書對于人的重要性。我通過書簽設計這一過程,培養了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使學生加深了對文化學習、對美術的了解和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
總而言之,人都具有主觀能動性,都不喜歡被動接受外界的刺激,充當知識的容器。因此,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把學習美術內化為自我的需要,積極地參與美術活動,快樂地學習美術,自覺地接受美術的熏陶,從而領悟美術的魅力;同時也可以借助美術的神奇力量,促進學生自身身心的和諧發展。培養出一大批有藝術涵養,素質全面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美術新課程標準解讀》.
[2]《藝術新課程標準解讀》.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楊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