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我國教育家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校外實踐課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是還原教育的本質,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應該引起國家社會學校家庭的高度重視。
實踐課是一門以學生活動為主要形式,通過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在調查、探究、討論、設計、體驗、反思等一系列活動中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課程。實踐課分校內和校外兩種形式。校內實踐課主要在課堂和校園進行。如討論、辯論、情景表演等形式。這在大多數課堂教學中落實得很好。本文試圖對校外實踐課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校外實踐課開展的現狀
據調查,由于受多種條件的限制大多數中學對校外實踐課的開展不盡人如意。校外實踐課不同于校內實踐課。
第一、對學生在校外實踐活動中人身安全的擔憂,在其活動過程中并不都是教師直接帶隊(即使是教師直接帶隊)老師和家長也會擔心出現意外。學生人身安全關系到社會的安定、學校的聲譽、家庭的幸福、學生的生命。由于初中學生活潑好動,社會閱歷少,社會不安定因素多,加之學生活動分散、活動區域廣,這些不安全因素老師不能完全預料和控制,學校、老師作為組織者無法承擔這一責任,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做。
第二、在應試教育思想主導下,考試成績是第一位的,學校、家庭認為花那么多的時間與精力去參加校外實踐,中考既不考又不加分,積極性不高,甚至有抵觸情緒。所以無論從組織上和認知上都沒有重視。現在的實際情況是,老師根據教材如粵教版的實踐活動內容如居民收入狀況的調查、資源環境狀況的調查教師只作泛泛要求,至于學生做不做,怎么做很少過問。最后教師只能在課堂上對實踐課的各項內容如活動目的、活動準備、活動步驟、活動意義等進行紙上談兵。從而失去實踐活動課的真正意義。
第三、活動過程中需要社會上一些單位的密切配合,老師個人能力有限,中間的協調工作難以理順,還有活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經費支出,沒有著落。
二、初中階段開展校外實踐活動課的重要性
第一、符合初中生身心發展規律。心理學研究表明:初中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和豐富的想象力以及強烈的探究欲望,身心發展逐步走向成熟。實踐活動能使他們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由現象思維上升到抽象思維。由實踐——理論——實踐符合初中生的認知規律。再加上通過小學和初中各門學科的學習和對生活的體驗。已經基本具備了一些探究學習所必備的知識和能力。
第二、加深對課本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個人綜合素質,培養了各種能力。校外實踐活動提倡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向生活,走向實踐。它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為學生自主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提供了一個最佳平臺。初中思想品德課中有許多內容如正確與人交往、學會尊重、理解、寬容、贊美他人、培養意志力、學會戰勝困難與挫折、競爭與合作、關愛集體和社會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培養社會責任感等內容。“紙上得來終覺淺”。以前是學得多,用得少。現在通過學生真正的實踐,從生活中學習與體驗。從而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克服了課堂視野狹小,思維單一的缺點。這些生活體驗是學生終生難忘的。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挖掘了學生的潛能,培養了文明交往、團結合作等意識和能力,具有任何課堂教學無法替代的作用。
第三、反映了教育觀念的改變和課程結構的改革,豐富和完善了我國教育的途徑和方法,使學生學習空間更加開放。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它通過學生的實地走訪、問卷調查、宣傳動員,在圖書館或網上查閱資料并對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最后形成調查報告的方式,克服了過去以課堂知識傳授為基本方式,以知識的獲得為直接目的的學習活動和上課就是一支粉筆一本書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校外實踐開拓了學生所學知識的廣度和深度,讓學生在活動中選擇自己喜愛的有價值的內容進行學習,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也為不同個性的同學找到發揮自己特長的機會,克服了過去重視共性,忽視個性的教育。
校外實踐課實施的方式很多。如社區服務、義務勞動、勞動技術教育、參觀訪問、社會調查、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我校地處合肥北門,靠近合肥大房郢水庫,去年我組織了一次由初三學生進行的《關于合肥大房郢水庫水質和周邊環境狀況的調查》。主要環節是確定調查課題——設計調查方法(實地走訪、問卷調查)——活動實施——資料統計和分析——撰寫調查報告(或小論文)。
(一)活動目的:
1.通過活動提高與人交往,團結合作的能力。
2.了解合肥大房郢水庫水質和周邊環境狀況,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能提出合理化的建議,提高創新意識和能力。
3.培養關心家鄉、熱愛家鄉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二)活動準備:(根據學生的個性和興趣進行分組指定負責人)
1.走訪組:對大房郢水庫北岸的周邊狀況進行實地走訪調查;
2.問卷調查組:制定調查問卷對附近居民進行問卷調查;
3.材料分析與整理組:對走訪的第一手資料和問卷調查的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并與其他組的同學撰寫調查報告;
4.上網查資料如大房郢水庫的歷史、作用、藻類的防治、水質的監測等。
(三)活動實施:
利用一雙休日,天氣晴好,講清楚要求和注意事項后,活動開始。
走訪組同學帶上水和干糧徒步沿大房郢水庫北岸進行實地調查,并帶回樣本準備回來后和物理化學老師一起作進一步化驗分析。幾個小時過去了,同學們不怕苦不怕累興趣盎然。通過觀察發現水庫水質總體良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對當地居民的走訪發現有不少農民夜里有偷魚現象(水庫為凈化水質,養了很多魚),周邊有合肥發電廠和廬陽工業園中的印刷廠可能對水質產生影響,還有部分的生活垃圾。
問卷調查組共發放問卷128份,收回有效問卷116份(問卷內容略)。回來后同學們說通過這次活動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遇到了很多困難。如不知如何與陌生人溝通交流,有些人看他們是小孩懶得理他們,遇到拒絕該怎么辦等。學生把書本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還是完成了調查任務。他們說這比老師課堂講,學生記來得真切得多。從而真正體驗文明禮貌、尊重理解、寬容合作、責任的現實意義,提高了各種能力。
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撰寫調查報告提出合理化建議。
由于多種條件的限制,這是一次組織的很不成熟的活動。但同學們反響很大,激發了他們熱愛家鄉,關愛社會的熱情。初步達到“以活動促鞏固,以活動促發展”的目的。同學們也向我提出不少以后活動的改進意見。我也作出如下反思:
作為教師要積極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業務素質,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讓學生多多參加學科實踐,做到學以致用,活學活用,開啟思維,拓展能力。同時要精心組織與準備,如本次活動應該與大房郢水庫管理機構聯系為學生活動提供必要的幫助。且能把學生所寫的調查報告送一份到有關部門。最后如何對學生的活動有一個合適的評價,值得思考和研究。
【參考文獻】
[1] 馬玲榮.《初中思想品德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有效性研究報告》.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鋁廠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