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外來工子女在學習、心理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本文以一線教師的視角,結合我校教育實踐,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建議與對策,確保外來工子女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外來工子女 心理健康 教育對策
隨著流動人口的不斷增長,我校也涌進了大量外來工子女,他們來自五湖四海。由于流動性較大,更換環(huán)境頻繁,缺乏家庭指導,造成了部分外來工子女在學習、心理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如何使外來工子女迅速融入學校的教育,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是擺在每一個基礎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存在的心理問題
調(diào)查研究發(fā)現(xiàn),外來工子女一般具有如下心理問題:
1.極度自卑。生活的不穩(wěn)定,家庭條件的困頓,使外來工子女在條件優(yōu)越的本地孩子面前自慚形穢。由于不斷轉(zhuǎn)學,造成知識上的斷層,他們的學習習慣差,成績不理想,受到一些歧視。造成主體自己瞧不起自己,對自己的能力和品質(zhì)評價過低。
2.自我封閉。外來工子女極力維護著自尊。為了避免受到更多傷害,他們常常盲目把內(nèi)心封閉起來,或沉默不語,或拒絕與人交往。
3.性格孤僻。外來工子女不愿與他人接觸、交往,喜歡獨來獨往,對他人懷有厭煩、戒備的心理,從而使他們脫離了集體的溫暖和紀律的約束,時常感到孤寂、空虛。
4.行為偏激。外來工子女往往有行為異常的,他們對學習和生活中的許多事情感到不滿,容易與他人結怨,他們對壓力的應付能力不強,一般的反應都是直接而劇烈的。他們可能會大聲吼叫、摔擲物品,甚至做出打人等暴力行為。
5.自暴自棄。家庭中缺少父母應有的關愛,學習上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悅,使外來工子女心中充滿了怨恨,又無能為力,所以就自暴自棄,破罐破摔,進行無言的反抗。
二、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
調(diào)查分析表明,造成外來工子女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有:
(一)社會原因
子女的教育問題是外來工家長們最為頭痛的事情。首先他們無法像正常的孩子那樣順利就讀一般的公立學校。他們的子女要進入公立學校就讀,除了交納正常的書本費外,還要交納一定數(shù)額的“借讀費”或“贊助費”。這一方面加重了父母的經(jīng)濟負擔,一方面也會讓孩子們覺得他們與本地的孩子有不同從而造成心理上的扭曲。外來工流入地區(qū)的公立學校以不同等的條件接收外來工子女,就義務教育而言顯然是不公平的,很容易在這些孩子幼小的心靈上留下“社會不公”、“農(nóng)村的孩子低城里的孩子一等”的陰影,“借讀生”、“黑市戶口”的帽子也會影響他們健康人格的形成。很多外來工子女都會因為這些原因而存在自卑、膽小的心理問題。同時,外來工子女往往會因為自己操著一口外地口音而感覺自己和本地的小朋友有很大的區(qū)別,在學校或者是在社區(qū)里面都表現(xiàn)出一定的焦慮,直接影響到這些外來孩子與本地孩子的交流,導致無法完全融入當?shù)氐纳钊ψ印?/p>
(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兒童成長的重要環(huán)境,父母的教育觀、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經(jīng)濟水平都影響著兒童的身心發(fā)展。由于外來工執(zhí)著拼命賺錢,缺乏必要的溝通,導致親子關系欠和諧,孩子不理解父母,甚至對父母有怨恨之情;同時有相當一部分家長受教育程度較低,而對孩子又往往抱有過高的期望,但教育觀念與方法落后,對學校教育不甚理解;還有的家庭經(jīng)濟較拮據(jù),孩子的學習用品、服飾等不如同齡的本地兒童,使其子女易產(chǎn)生自我概念的低下,從而導致自卑心理。這些家庭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對兒童的身心造成了影響。
(三)學校原因
由于外來工子女與城市居民子女在家庭教育、家庭環(huán)境上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在個性、愛好、興趣等方面與城市居民子女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差異。外來工子女衣著土氣,不會說普通話,大多不善言談、不善交際,學習能力也遠遠不及城市居民子女。客觀上存在的這一差異,必然使教師不自覺地在態(tài)度上形成細微的差別,這對于敏感、自卑的外來工子女來講,都會挫傷他們的自尊心。而有一小部分城市居民子女受家長的影響,常常挖苦、譏諷外來打工人員子女,對他們的衣著、語言品頭論足。這一切讓外來工人員子女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損害,給他們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壓力。
(四)個體原因
成長環(huán)境是造成部分外來工子女產(chǎn)生自我封閉心理的客觀原因,由于從小生活在相對封閉的農(nóng)村,加上交通不便,文化滯后,思想保守,人際關系簡單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使他們自然產(chǎn)生訥于言語,羞于交往,自我封閉,不敢表現(xiàn)自己。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
面對外來工子女這些特殊的學生群體給學校教育教學帶來的新問題,我校根據(jù)實際情況,在實踐中做了以下有益的探索:
(一)讓自強成為學校的基石
1.要外來工子女增強自信心。要明白當今世界是競爭的世界,因此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應善于表現(xiàn)自己。多看書,多交友,多游歷,牢記八字:“勤能補拙”、“揚長避短”。要學會贊賞自己,自己的辛苦努力不見得會贏來別人的喝彩,應學會給自己喝彩。
2.要外來工子女增強自覺性。主動進行自身調(diào)整,刻苦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素質(zhì),更多地參與到各種活動中去,取得老師同學的認可和尊重。在語言溝通方面,除了普通話還可以積極向本地同學老師及周圍的人學習本地語言,使自己更好地融入新環(huán)境,從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
3.要外來工子女懂得尊重別人。尊重別人就等于尊重自己。區(qū)區(qū)小事大發(fā)雷霆,這是侮辱他人人格的行為,遇到問題發(fā)脾氣也于事無補,明智的方式是冷靜地去解決問題。多想想別人,多想想后果,遇到問題,努力克制自己的沖動情緒,考慮清楚自己的行為,可能會造成的后果。不要一味地指責別人,認為一切都是別人的錯,也應反省一下自己錯在哪兒。
4.要外來工子女培養(yǎng)樂觀、豁達的性格。學會與同學、老師及他人合作,在合作中增進相互的了解,加強雙方的溝通與交流。在合作中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在合作中與人分擔痛苦和憂愁。遇到不如意的事,學會向親人、知心朋友或是老師訴說,及時排泄消極情緒。
(二)讓學校成為教育的樂園
1.加強學習,提高認識。我校通過組織教師學習《教育法》、《義務教育法》等法律法規(guī),引導教師們認識到外來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是他們的權利,也是我們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為此,我校在教師中開展了“三不”、“三要”的實踐活動,要求全體老師自覺踐行“三不”:對符合條件的外來工子女入學不推,對外來工子女不嫌,對外來工子女的教育不煩;努力做到“三要”:對外來工子女家長要熱心,對外來工子女要有愛心,對外來工子女的教育要有信心。同時,我校還要求老師們力求做到“四多四少”:對外來工家庭多一分理解,少一分苛刻;多一分寬容,少一分埋怨;多一分尊重,少一分指責;多一分希望,少一分失望。學校在對待外來工子女教育上真正實現(xiàn)了“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
2.開展活動,拉近距離。我校開展了形式多樣的集體活動。如拔河比賽、游園活動、“南腔北調(diào)說家鄉(xiāng)”的娛樂活動,讓學生知道,同學之間沒有本地與外地人之分,都是親如一家的好姐妹好兄弟,加強學校精神文明建設,優(yōu)化學生的心理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一個有益于心理健康發(fā)展的良好氛圍,使他們感受到學校的溫馨、親切、可信。
3.拋開歧視,關注差異。我校要求學校管理者和教師都要樹立平等的教育觀,既要在行動上接受外來工子女入學,更應從心理上接納外來工子女,構建平等、無歧視的學校教育環(huán)境,一視同仁地對待外來工子女和本地學生。同時,應該包容和尊重外來工子女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學校和教師應結合外來工子女的生活經(jīng)驗、學習基礎、心理特征和學習需求,盡可能地實施“平等且滿足外來工子女特殊需要”的差異教學,并努力做好他們的心理轉(zhuǎn)化工作,在生活上給予關心和愛護,在精神上給予鼓勵和支持,以真正踐行“一切為了每一位孩子的發(fā)展”的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的教育理念。
4.樂教樂學,提升成績。老師們要想方設法創(chuàng)設樂教樂學的氣氛,讓這些外來工子弟能在愉快中學習、生活。幫助他們正確評價自己,確立合適的學習目標,掌握科學的學習技巧,不斷提升學習成績。
5.健康輔導,強化心智。我校專門設立了心理咨詢室,配備了專職的心理輔導老師。為了幫助外來工子女克服不良的情緒和心理問題,輔導老師經(jīng)常對他們進行心理輔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開設心理課程,設立“知心”信箱,提供師生溝通互動的平臺,開設第二課堂,著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
(三)讓家庭成為學校的延伸
1.加強家校聯(lián)系,凝聚育人合力。開辦家長學校,我校都定期召開全體學生家長會,一方面對家長進行家教知識的宣傳教育,傳授有關家庭教育方面的科學知識,推廣好經(jīng)驗和方法,幫助他們掌握科學的教育孩子的方法,配合學校督促孩子養(yǎng)成良好習慣,注重平時的有效指導。其二是我們要求家長提供必要的學習條件。如購買必備學習用品,有能力的話,最好能輔導孩子的功課。同時建議家長不要給孩子過高的要求和壓力。其三是通過家校聯(lián)系卡、致家長的信、家訪等形式,與家長取得聯(lián)系,宣傳、普及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念、知識、方法,進一步引導家長規(guī)范教育行為,使家長自覺配合學校,營造良好家教氛圍,有效地促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溝通,創(chuàng)設正面教育由學校向家庭教育延伸、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同步的局面,從而促進孩子們健康心靈的發(fā)展。
2.組織家校活動,營造溫馨氛圍。學校不定期地開展學生報喜日、家長開放日、親子活動月等活動,請部分外來工子女的家長來參與活動,親身和孩子們一起體驗活動的樂趣,培養(yǎng)感情,促進親子關系和諧,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育人觀,以自己良好的教育行為、正確的教育方法影響教育孩子。
(四)讓社會成為學校的補充
社會環(huán)境是教育孩子的廣闊天地。因此,爭取社會尤其是社區(qū)的積極配合、相互協(xié)調(diào)、給孩子們一片心靈的沃土,讓正面的社會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補充,對矯正和培養(yǎng)外來工子女良好的心理品質(zhì)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1.法律保駕,資源共享。地方政府要出臺相應法規(guī),從教育制度上、法律上保障外來工子女平等地受教育的權利,確保學校和社會能一視同仁地對待外來工孩子。本著“以人為本”的發(fā)展觀,熱愛和關心每一個孩子,對每一個孩子都應充滿信心和希望,而不應厚此薄彼。消除外來工子女進入公立學校的門檻,確保他們能與本地生共同享受優(yōu)質(zhì)的教育資源。克服這一群體因為戶籍原因而產(chǎn)生的自卑、認命心理。
2.求同存異,攜手共進。社區(qū)要營造良好的氛圍,真正做到?jīng)]有偏見地接納外來工及其子女成為小區(qū)的一員。對于生活習俗上的差異問題,社區(qū)要本著“求同存異”的寬容態(tài)度對待。建議社區(qū)多搞一些全民活動,讓更多的外來工人員及其子女參與進來,在了解本地風土人情的同時,增進居民之間的交流;還可以召集本地居民成立外來人員幫困中心,為外來工人員及其子女提供幫助,真正關心外來新成員,為他們更好適應新環(huán)境、成為城市新居民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總之,促進外來工子女更好地適應城市生活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與幫助。因而在這個過程中,個人、學校、社區(qū)、政府及家庭都應該積極擔負起相應的責任,為構建一個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環(huán)境做出貢獻。這也是給力幸福廣東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廣東教育,廣東教育雜志社,2010.
[2] 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東北師范大學學術期刊社,2010.
(作者單位: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園洲中學)